作者:斌宗法师
佛法自汉明帝时代传入以来,弘扬圣教的法师们,悉以顺文直讲,没有分科的解释法,直至晋朝道安法师(公元三一三—三八五),才首说一切佛经,皆俱三分(序分、正宗、流通)之说,在当时很多的学者们,都是讥毁安师,自恃聪明,乱判圣教,后至唐朝,从印度传来一部亲光菩萨所造佛心地论,内容果然详细说著:‘凡是佛经,没分大小部,皆悉俱足三分。’可惜!这时安师已圆寂。后来的诸学者们,皆仿效安师的解释法而遵从,称之为弥天的高判。
序分是叙述本经的缘由;正宗是阐明一经之要旨;流通是流传妙法于后世之谓。三分若以吾人的身体来作一个喻说:序分如头首五官俱存;正宗如五脏六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种譬喻是最为恰当的。
讲入正文,须先分科:
┌初序分分二──丙┬初通序(通于诸部故亦名证信序)分二┐
正文分三─乙┼二正宗分└二别序(别在本经故亦名发起序)│
└三流通分┌──────────────────┘
└丁┬初举五事证信
└二引大众同闻
今初举五事证信(亦名五成就,加大众同闻一科,称为六成就)
┌1法体成就—信成就(如是)
├2闻成就(我闻)
举五事证信┼3时成就(一时)
├4说法主成就(佛)
└5处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消文】这部专示持名念佛之法的弥陀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有一时候,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宣说的。
【释义】从如是我闻起至无量诸天大众俱止是通序的文。此段序文,非世尊亲说,是结集者,先于经前,叙明世尊在当时宣说此经的事实,俾后人凭信,使其知为佛金口所亲说,非出伪造,意在祈愿见者闻者当生胜法难遇想,而尊重奉行!由信而发愿,进而修持,同得往生极乐之妙益。
通者同也。如是等五事,及大众同闻合为六种成就,诸经皆同故名通序—证信序。具此六种成就,证明此经是佛陀亲口宣说可信,故曰证信。须知一切经典,皆以六种成就立首,非唯证明此法可信,更含有四义:一、遵佛遗嘱,二、断众疑,三、息诤论,四、异外道。
一、遵佛遗嘱:一切经典固然是佛亲说的,可是当时并无记载下来,当佛将要涅槃的时候,阿难甚然悲痛,哭得很伤心。时有一位年老的无贫尊者劝导阿难说:‘阿难!现时不是你要哭的时候,你是多闻第一,负有流传佛法的责任,当速向佛请问后事才对。’阿难如梦醒然,请教无贫说:‘现时我的心很乱,不知从何问起?’当问四事:‘1佛在世时,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2佛在世时,依佛为师,佛灭度后,依何为师?3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4佛所说一切遗教,理当结集,在经首宜安何语?以取信于天下后世。’阿难承教在佛陀床前一一请问。佛说:‘善哉!阿难!你不愧真是多闻第一,能担当大事的,阿难!谛听!我当为你说。我灭度后,你等当依四念处为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2你等当依戒为师;3恶性比丘,你等可以不管他,听他随便;4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俱”就是!’
二、断众疑:阿难在结集经典时,高升法座,忽然相好庄严如佛,众人就起了三种疑问?一是疑佛陀重起?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闻如是我闻等语,三疑顿断。
三、息诤论:阿难尊者德与众齐,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经典悉从佛闻,非己见自说,诸同学等,一听如是我闻遂息诤辩。
四、异外道:西域外道,其经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说无,右是说有,彼谓万法虽多,不出有无二法故(有是常见,无是断见,以外道执断常二见故),佛经用如是我闻等,六种证信,自不与外道同,则异于九十六种外教的道典。
讲解正文,若依天台释法,当用四释消文,六即判教,今避烦不取。就简来说:
如是二字是标信顺,即第一信成就也(若无信心,焉肯闻法)。凡事相信则说如是,不信则说不如是,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故居首。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经藏,如分瓶泻水不倾一滴,与佛所说丝毫无差—如,既同佛说则允当无非—是。
更约通别来解释:通者谓通途,所明如是即指实相,以实相之理,古今不变—如,实相之体,离一切虚妄戏论—是。别者别约各经,诸经明如是各有所取;今单约本经明之!则一心不乱—如,决得往生—是。又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名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名是。心佛虽有二名无非一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故曰如是。
再以三义明之:一、约念佛众生—能念到一心不乱名如,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为是。
二、约极乐境界—先依报:谓极乐世界,非同娑婆,有成住坏空四相之变迁曰如;极乐境界殊胜庄严,确实无虚曰是。次正报:极乐众生,莲花化身,寿命无量,非同娑婆幻身,有生死者名如;花开见佛,亲悟自性,此即真我曰是。
三、约弥陀如来—谓所发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历劫依愿修行,始终不变名如;今已实现,满其所愿,造成极乐,广度念佛众生,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确实无虚为是。
复次:极乐依正,悉皆真常不变名如;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非弥陀不思议愿力功德所成就,及十方念佛众生所感为是。又念佛一门最为殊胜,没有一法可能超过曰如;依佛指示念佛求生,决定无非曰是。
我闻二字是标师承,即第二闻成就也(法若无人闻,说与谁听)。阿难亲自恭聆如来圆音,非辗转传闻—我闻。我是阿难自称(因经藏阿难结集故)。
问:‘所谓我字,乃佛法中一种执著大病,亦是诸恶根本,然,阿难已证四果,岂仍有再执我相呢?’答:‘当知!我有多种不同,一、凡夫妄执我,二、外道邪见我,三、菩萨假称名我,四、如来法身真性我。在四种中,阿难已是位登四果,三界烦恼断尽,已除凡夫妄执我,更无外道邪见我,乃同菩萨假称名我也。假使阿难若不随俗称我,则法从谁闻,这亦是一种表示不执著无我的道理故。又耳根领纳音声而发耳识谓闻,然闻既在耳,应云耳闻,而说我闻者,是以我为一身的主宰,闻为耳根之用,身为六根的总体,耳为六根之别肢,这是废别从总之谓,故用我闻。又我是指自性真我,以自性能闻的我,来闻不思议净土的妙法。当知耳是浮尘根,唯能吸纳声尘而已,乃是无知觉的,非真能闻也。现在是用真我闻性而闻故曰我闻。祈学者体会之!阿难是多闻第一的尊者,入耳达心,永不忘失,将如来一代时教,悉能忆持,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故能结集经藏。
问:‘佛成道二十年,阿难始出家,何得俱称我闻?’答:‘阿难受佛命为侍者,要求三愿:一、不受佛陀故衣,二、不随佛陀受别请,三、从未听过的法,请为重说。还有多义。无遑述及。’
一时二字是标机感,即第三时成就也(时节未到,大法焉施)。是指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亦即六种成就之时也。问:‘何不标明年月日,而单用一时者何也?’答:‘佛到处说法利生,所向无定,或天上或人间,或此土或他国,而各方时分非一,两土历日不同,如人间五十年,即四天王天为一日,南瞻部洲日午,则北俱卢洲三更,又西竺正月即震旦三月(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曰震旦,或称东土),因是不能确定日子,故以一时称之。’
佛一字是标教主即第四主成就也(无说法主,凭谁启示)。佛即指释迦牟尼佛,觉行圆满,人天大师,故名为佛(广明已在本玄义中释)。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标说法处,即第五处成就也(没有住处,怎成法会)。
在:是渐住义。久居曰住,渐住曰在。佛以无住为住,随机示现,有可化缘即住世说法,所住之处曰在。以法身,本无形相,而周遍法界,无可谓住,不住报身,待大机感发则住。如华严会上,现千丈卢舍那身,说圆顿大教,应身随类应机而住。如世尊住世八十年,应身在给孤独园,为化度净土之机,说此念佛妙法所以称在。
舍卫:具云室罗筏悉底,是国名。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本是城名,后改为国号。其国本名谓憍萨罗(译为工巧),南方亦有憍萨罗国,故改城名为国号。舍卫译为闻物,又云丰德,谓物产美闻诸国,故名闻物。国中多财宝产物曰丰,人多解脱多闻曰德。
祇树:只即只陀,乃波斯匿王(译为和悦)的太子,此云:战胜。波斯匿王与外国战争得胜回朝,适太子诞生,喜而立名。树乃园中花木林树。园中的树木,悉是只陀太子所施故称祇树。
给孤独:是一位长者之名,波斯匿王的大臣。给是周给赈济之意,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孟子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现在但举孤独二事,余含其内,至于一切贫穷困苦等。此位长者常以资生财物等,给济与贫民,使其离诸苦恼,得到饱暖,故以给孤独长者称之!本名须达多,译为善施,因平生乐善好施故。园是花园,乃长者布金买得,故曰给孤独园。太子因受达多所感,将园中所有花木果树,施以供佛,共成功德,故得二名并标。先称祇树后给孤独,乃推崇太子的地位也。
说起祇树给孤独园,内中有趣味的故事:一日,达多长者为儿子聘妇,至王舍城,寄宿在删檀那长者的家里,见长者中夜而起,躬自执劳,庄饰宅舍,营办斋供,达多见其热闹问曰:‘长者欲请国王或是祝寿,或是婚喜事?’答曰:‘非为别事,我欲请佛陀供养。’达多听说佛陀二字身毛皆竖,心情悦豫,再问:‘佛陀是何人?’删檀那即详细说明佛陀种种功德,达多听之,宿世善根顿发,欢喜踊跃,深生敬慕,遂问佛陀在何处?‘现时住在城外竹林精舍’删檀那答。这时达多恨不早一刻能看到佛陀的慈颜,于是目不交睫,佛陀知道达多之渴仰心切,就放大光明照得夜如白昼,达多睹佛光明,以为天晓,即寻光明而行,来至竹林,值佛在庭园经行,时达多见佛相好庄严,钦敬喜悦,唯不知礼法,在虚空上的首陀天人,遂化作四人至世尊座前接足礼拜,右绕三匝,胡跪合掌问讯,达多见之依法礼拜,佛为说四圣谛法,闻法欢喜深有感悟,乃请世尊说:‘唯愿世尊降临敝舍,受我微供,并为说法。’佛说:‘可有精舍,能容我众否?’答:‘如蒙垂顾,便当营办,唯愿世尊遣一弟子同往监定。’佛受请已,即敕舍利弗,同往舍卫国,选定处所。舍利弗到舍卫后,遍观诸处,少有适当,惟见太子花园,树木茂盛,旷阔幽静,堪容众僧,可造精舍。于是须达多往见太子说:‘我欲请佛陀说法,须建立精舍,供养佛僧,太子花园殊胜,可能让度于我否?’太子听后戏而说:‘能以金砖布满其地,即就让与卿。’达多说:‘太子!请勿虚言!’长者遂时尽罄金藏以换金砖,布满其园,太子见之深为所感,欲与共成功德,达多坚持不允,太子急思一计说:‘金砖布满,园虽属卿,但树林花木,金铺不到属我,卿若不肯共成胜事,我即时令人将树木移开。’长者闻之大惊失色,遂与太子共成功德,后来并得芳名,标垂千古,只陀施树给孤买园,故曰祇树给孤独园。
园在舍卫国南门外,距城五里,内中浮图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是世尊成道六年后建立的。
【显理】如是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无欠无缺曰如,人人本有曰是,此明自性弥陀也。不离当处曰如,举体无非曰是,此明唯心净土也。又随缘不变名如,不变随缘曰是,照而常寂曰如,寂而常照曰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曰如是。
我闻表自性洞彻十方。一时表六根归元,又表体用相融。佛在祇园表自性不离当处。复次:舍卫国,国胜表净土门,广大宏远,法之最上故。祇树,树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给孤独园,园胜表净土殊胜庄严,众生恒受诸乐故。只陀,种胜,表往生净土者毕竟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胜,表生到净土者俱为诸上善人也。
丁初举五事证信文竟
┌戊初—声闻众─分四┬己初—明类标数
丁二引大众同闻─分三┼戊二—菩萨众├己二—表位叹德
└戊三—人天众├己三—列上首名
└己四—总结
今初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消文】世尊在给孤独园宣说这部经时,计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众,共聚在园里恭听世尊说的。
【释义】与大比丘下至诸天大众俱是标听众,即第六众成就也(若无大众,法与谁听)。大比丘僧是明类,千二百五十人是标数。‘与’者共也,偕也。‘大’者是拣别小,谓异小机初心比丘,故梵语摩诃,此翻具有三义,谓大、多、胜,今但举大—多胜亦含在内,以诸比丘为人天所共敬仰,德高望重曰大,非小德也。如目连为帝释之师,迦叶为梵王之师是也。智慧明彻博通内外典籍称多,谓非寡学。超出九十六种外道之上称胜,非劣器也。
比丘:含有三义,翻为乞士、破恶、怖魔。一、乞士:乞是乞求,乞化士,乃一种美称,如居士、女士等,非同叫化子之乞食能比。佛陀制定比丘行乞,有五种利益:1令除骄慢之心,2使世人多种福田(比丘为福田僧),3不为经营之累,4不生蓄积之求,5可得一心专修,故比丘常行分卫(即行乞)。又乞含有外乞、内乞之义,谓外于檀越(施主)乞食以养色身,内于如来乞法以资慧命。二、破恶:破是破灭,恶是恶法,恶因是指见思烦恼而言,谓破见思烦恼恶法,灭三界生死恶因。三、怖魔:凡有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心生怖畏,恐其道成出世,魔众减少,因魔王不畏生死,喜党类多故。
僧:是梵语僧伽,今略但称僧,译为和合众,有理和、事和二义。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事和有六: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悦,4见和同解,5戒和同修,6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方可称僧,凡为僧者当顾名思义。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成道后,初于鹿苑度五比丘为五人(五比丘如玄义中释),次度耶舍长者子及其友等五十人(耶舍是波罗奈国,毗舍离城俱梨长者之子,故云长者子),共五十五人。其次于木瓜林,度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于象头山度伽耶迦叶,于希连河度那提迦叶师徒合五百人,计一千五十五人(迦叶是姓,优楼频螺译为木瓜林,伽耶译为象头山,那提译为河,即希连河,此三兄弟,长在木瓜林修道,次在象山,三在希连河,皆是司火外道,各依住处立名。在世尊成道后三年度)。次度舍利弗目犍连等师徒共二百人,总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与目犍连,先是婆罗门教,册阇耶的弟子,遇马胜比丘而得归依佛陀),今但举千二百五十人,是标大数略零数也。问:然佛所度之众无量,在讲此经时,亦非只此少数,何独举此?答:1这是举最先归投佛陀故,2常随不离故,特以标出。俱是一同聚会的意思。
己初明类标数竟
己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消文】上文所举出千二百五十人,非是小果声闻,都是证到四果的大阿罗汉,他们的人品、道学,是众人所公认知道的。
【释义】大阿罗汉是表位,众所知识是叹德。皆是:谓以上举出千二百五十人,无一不是大阿罗汉。大者,拣别小之义(初果须陀洹,此云预流,预入圣人之流,二果须陀含,此云一往来,以欲界九品思惑,只断前六品,还有三品未断,尚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故。三果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已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故。四果阿罗汉,此云无生,已免来三界受生故。欲证四果须进断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断八九七十二品思惑,统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与三界见惑八十八使,完全断尽,方能证得四果。因见思烦恼是三界生死之根本,今已断尽故不来三界受生也)。
大:自初果至四果皆名声闻,是以闻佛说四谛声教入道故名。今此等非初、二、三果者,皆是已证最上之四果阿罗汉,乃声闻众中之极果故云大。又有定性阿罗汉,回心阿罗汉之别,若抱守真空,耽寂灭乐,得小为足者,名为定性是小。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不求私利者,名为回心称大。今专指回心一类故以大称之。复有三种罗汉:1慧解脱(修性念处,直缘真理,但证无学得灭尽定),2俱解脱(修共念处,带事兼修,得灭尽定,具三明八解脱),3无疑解脱(修缘念处,缘佛三藏法,乃至四韦陀典世间文字等,一切通达无疑),现在所指皆是无疑解脱,乃名为大。
阿罗汉:是梵语,翻为华言,含有三义。1应供,2杀贼,3无生。1应供:应是应赴,或是堪受的意思。供是供养,谓罗汉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养,故曰应供。问:‘佛陀亦名应供,何以同称?’答:罗汉唯受人天之供,佛陀则遍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之供养,可名为大应供,罗汉谓之小应供。2杀贼:杀是杀灭,贼是盗贼,以贼譬喻见思烦恼,是说见思烦恼,能劫众人功德法财,故以贼喻之(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然世间强盗,唯能抢人财物而已,若见思烦恼贼甚矣!乃能劫人功德法财,损坏最宝贵之法身慧命,使人永受生死轮回等苦,可不畏哉!阿罗汉已断尽见思烦恼,故云杀贼。3无生:所作已办,已能逃出三界生死,故曰无生(见思烦恼为三界生死之根本,见思一灭则生死自休)。当知,比丘是因,阿罗汉是果,前后三义相对,因果分明,为比丘时,与世人种福是乞士之因,已证道位故当得应供之果。为比丘时,与贪为敌,修破恶之因,道已成恶既破,故得杀贼之果。出家受戒有怖魔之因,今生道成,位登罗汉,故得无生之果也。
众所知识:众即人天大众。知识二字,有多种解说:闻名仰德谓知,睹面聆教谓识;又闻名见面曰知,悉心达性曰识;又见面为知,见德为识。另一解说:若但闻名,而未睹面,则知而未识;虽睹面而不闻名,则识而未知;若由闻名,而仰德,既睹面而聆教,非唯闻名见面,亦能悉心见德,才可称为知识,此约大众方面说。又深解谛理曰知,博通法相曰识,此约罗汉自身说。现在所标举,皆是阿罗汉,德高望重,堪作人天眼目,从佛辅化,名遍天下,为大众所共知共识,所以称众所知识。
【显理】大比丘僧,表理智一如(即和合义)。千二百五十人俱,表诸功德聚。大阿罗汉有三义:1表自性随缘(即应供义),2表心源本寂(即杀贼义),3表自性不变(即无生义)。知识,表自性无迷,心源本明。
己二表位叹德竟
己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消文】这段是承前段所说,千二百五十人等,乃众人所共知共识,这究竟是何人,于是列出上首的名字来,即长老舍利弗:……阿冕楼驮等是也。
【释义】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是说年德俱尊之称。细论有四种意义—1如出家年久者,则称法腊长老(腊者岁也,出家一年为一腊),2学理深博者,谓学德长老,3道果高超者,曰法性长老,4年纪老大者,则生年长老。本经所列,或德腊具尊者,或德尊腊少者,皆以长老二字称之!所举十六尊者悉称长老,非独指舍利弗,须连贯读之,如长老摩诃目犍连,乃至长老阿冕楼驮,此乃翻译经家文法之巧略而已。
舍利弗:南天竺波罗门提舍之子,字优波提舍,号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鹙鹭,弗是子的意思,合称为鹙鹭子。又名身子,其母名鹙鹭,因身容端正,眼如鹙鹭故名。现在所云舍利弗,是连母得名故谓鹙鹭子。尊者的智慧非常,在母胎时,即能益母胜辩,年方八岁,通达一切四围书籍,曾论胜过十六大国论师。出家七日之内,遍达佛法。尊者少时为婆罗门学者册阇耶的弟子,与目犍连是同学,在学道时与目连誓为始终的至友,其师逝世后,还与目连同修于王舍城山林中。舍利弗在山中,已久闻世尊盛名,欲为亲近,但未得人引进,有一日出游,遇马胜比丘(五比丘之一),见其容仪超俗,遂问说:‘你师是谁?’答:‘释迦世尊。’舍利弗,闻说甚喜,即说:‘常闻尊师盛德,善说妙法,您可为我开示尊师教授妙法否?’答:‘我年幼稚,受学日浅,岂能宣佛如来广大奥义!’又请求说:‘请慈悲略说其要!’马胜遂说偈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之,大有感悟,心生欢喜,称赞不绝!归告目犍连,与其弟子一同皈佛出家。在诸弟子中智慧第一。阿含经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此乃姑显一德,非舍利弗尊者不具余德,亦非尊者之外,余皆无智,是举各人所好及所长而已。现在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非大智慧不能深信无疑,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故举以为首。
摩诃目犍连:舍卫国人,波罗门辅相之子。摩诃此云大,目犍连译为采菽氏,是其姓也。其祖先在山上修道采菽为食,因以为姓。本名拘律陀(是树名,此云无节树,其父母祷此树神而生,因是命名),其族众多,故以摩诃拣别之,诸弟子中神通第一,如降伏毒龙,化身大小,五百释子举之梵天等。阿含经云:‘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第一。’
摩诃迦叶:译为大龟氏。其祖先在山上学道,感灵龟负图,后皆以命为龟氏族。尊者本名毕钵罗,亦是树名。加以摩诃者,以别余迦叶之谓。又名饮光,因其身常放光明晃耀,能吞余光、故名饮光。以宿世为治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黄金修饰佛像,由种此因,感受世世身得黄金色,而有光明比日光更大。此尊者乃摩竭陀国,大富长者,尼俱律陀之子,因看破世情,舍弃豪富,发心出家,常行头陀苦行,年老不倦,世尊怜其年老,曾劝令休息,但尊者辛勤如故,佛赞之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传佛心印为禅宗的初祖,在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尘劳烦恼,共有十二事,谓之十二头陀行)。
自世尊涅槃后,经藏、律藏,能传到现在,都是尊者尽力召集大阿罗汉结集的功劳!据说:尊者承释迦佛之命,现尚在鸡足山中入定,待弥勒佛下生人间,将金襕袈裟传给弥勒佛方完责任。尊者为佛教的一片婆心,真是值得景仰!
摩诃迦旃延:译为文饰,谓文采修饰也。此尊者善于辞辩,长于论议,凡出口开言,具有文采,非常巧妙,能令听者悦服,世尊赞悦说:‘说法人中,迦旃延最为第一。’在诸弟子中论议第一。
尊者曾受无神论者的外道,诘问说:‘恶人死后受苦理应回来,死而不还,照此则无后世受生之理?’尊者答:‘如世罪人,被禁监狱、钮械、枷锁,得能逃归否?’又问:‘既是说,善人死后,则能生天,云何亦不见归来?’答:‘如人堕厕,肯再入否?当知!凡间恶浊,欲出既不容易,能到天上谁肯再来!’尊者之善论议于兹可见,故增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教道者迦旃延是。’
摩诃拘絺罗:译为大膝,是从状得名,以膝头大故。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尊者一生,善议论好问答,常与其姊,辩论道理,总是论胜之,自从其姊怀孕身子后(身子即舍利弗),机辩迅发,口似悬河,词若涌泉,论不及其姊,知所怀必是智人,遂发愤,入南天竺,游学精勤不息,博览十八种经书,及四围陀典,忙得无暇剪爪,世呼为长爪梵志。后来闻知舍利弗,随佛出家,愤慨非常!自说瞿昙是什么人,敢收我外甥为徒,带著骄傲神气,走到世尊面前,口喊瞿昙!我愿和你辩论。世尊看他来得如此又好笑,知道机缘成熟,才说:‘你论输我怎样打算?’长爪梵志答:‘愿杀头以谢。’世尊说:‘既是如此你提出论题来!’梵志开口说:‘我一切法不受。’世尊听后笑而反问他,‘你现在说的这句话受不受?’梵志沉思好久,说:‘我输了,请杀我头!’世尊说:‘我佛法中,只有剃头没有杀头。’梵志感佛慈悲,遂随佛出家,成为大阿罗汉。尊者以精勤故得四辩才,触问善答,在诸弟子中答问第一。
离婆多:译为星宿,其父母祷星宿而生,因以为名。又名假和合,因缘是有一夜宿在空亭,见一小鬼负一死尸到,顷刻间有一大鬼追至,强欲夺取死尸,争扰不已,小鬼不得已,请星宿作为证判,星宿据实答说,大鬼大怒,遂拔其手足啖之,小鬼见状,即取死尸手足补之,及到天明,星宿深生烦恼,遂疑此身非我,假若此身是我,亲眼看见自身被大鬼拔去手足食讫,又想若是他身,云何手足复随我行动,于是逢人便问:你见我手我足否?有一比丘见之,知此人易度,遂说偈云:‘本是他遗体,渐假和合用。’星宿遂悟人身四大假合之理,认识一切事理清楚,即时随之到世尊座前出家。尊者在诸弟子中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译为继道。其兄周利译为大路边,槃陀伽译为继道,因为西域风俗,凡妇人临产,当回娘家,其母皆在还家半途间,生周利和槃陀伽,是以命名,故云继道。其兄周利先依佛学道,继道亦从出家,但其性极愚钝,虽出家多年,未能持诵半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经百日或三年,未得熟记,得先遗后,得后忘前,其兄以无知责之,遣其还俗,但尊者善根深厚,在门外哭泣踌躇不忍离去,世尊知道怜而容之,教其只念扫帚就可,然亦记一忘一,后因精勤不懈故,日久忽然证悟,得阿罗汉果,在诸弟子中义持第一。
难陀:译为欢喜,或云孙陀罗难陀,译为艳喜,其实孙陀罗是其妻之名,译为艳,乃当时的美女,连妻为名,称孙陀罗难陀。是世尊亲弟,波阇波提夫人(净饭王第二夫人)所生,具有三十相好,形貌与世尊相仿佛,若入众中,不识者或错认为是佛。当时摩竭陀国,有一位著名裸形外道,尝与舍利弗尊者论道败北,敬慕佛法之妙,有欲出家之意,一日偶遇难陀尊者,见其容貌庄严,叹说:‘短小比丘,尚有如是深智博学(舍利弗身材短小),况堂堂者乎。’遂从之出家,尊者在诸弟子中仪容第一。
阿难陀:略称阿难,译为庆喜,是世尊堂弟,白饭王之第二太子。佛成道日,诸王及臣民,欣闻太子成佛(指释迦世尊),举国称庆,又闻宫中诞生王子,大家欢喜,庆而且喜,因以立名。又云:无染,随佛入天宫等处说法,心无染著故名。二十岁出家,为佛侍者,凡佛所说法,悉能记忆一字不忘,今日之有佛经可读,皆是其结集,后世佛子当感谢阿难尊者,涅槃经中称阿难为多闻士,故迦叶尊者赞曰:‘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诸弟子中多闻第一。女人的能受佛陀允许出家为尼,亦是阿难尊者之特别启请,佛才立下八敬法规矩,允许女人出家当比丘尼,凡是尼姑,亦当感谢尊者才对。
罗侯罗(佛之太子):译为覆障,是障碍之意,有障自、障佛、障母之三义。1障自者,因宿世塞鼠穴六日,今感报在胎六年故云障自。2障佛者,佛为太子时,其父王不许他出家,太子对王要求说:‘若不老、不病、不死,此三事能达所求者,则愿不出家。’净饭王莫之奈何!说:‘你若有子,当许你出家。’相传:太子曾以手指耶输陀罗腹,默默祷祝:‘当速有子。’耶输陀罗夫人一惊即觉成孕,太子方得出家,因佛为之所障不得早速出家故云障佛(问:太子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并未行欲事,如何只此手一指耶输之腹,便即有孕?答:岂不闻六欲天人之行淫乎,或以握手乃至一笑一视即便了事,或即怀孕,况太子以一念精诚指妃腹而祷祝,此亦一种不思议之心理作用,若深达一切唯心之旨,自无此疑矣,例如赵子昂,思画马变马一事此亦心理一种作用也)。3障母者,罗侯罗尊者,于佛出家后六年始生,净饭王疑耶输夫人私行不正,愤怒欲杀之,耶输自信洁白,冤枉难伸,请焚火坑自杀,时到抱子向空发大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被焚死无憾,若真遗体天当为证’,遂抱子投坑,真不可思议,火化为莲,更有天人捧耶输身,得母子无恙,斯时净饭王及诸释种,目睹此状,始起深信无疑,国人亦因之息谤。故曰障母。在做佛事中,常用之戒定真香赞内,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一句,及旃檀海岸赞之耶输母子两无恙一句,即此故事也。在诸弟子中密行第一。经云:‘罗侯罗密行唯佛能知之,余者不知’,故云密行。
憍梵波提:译为牛司。司是牛口哨动之貌,由过去世,见一无齿老僧念佛,讥笑如牛吃草,因此报五百世为牛,今虽出家证果,余报未尽,恒事虚哨如牛司故名。祈愿大家切勿轻视沙门,慎之慎之!佛陀恐世人睹尊者形相不知观德,或轻弄讥笑,致招愆尤,故饬居天上,受诸天人敬奉,在诸弟子中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译为不动,下三字译为利根,不动是名,利根是姓,因其族有十八种故,特以先名后姓,以别余族。尊者根性最利,不为外境所动故名。奈耶律云:树提长者,曾以旃檀钵,置于高刹顶上,对众呼说:‘谁能以神力取者即与之。’尊者遂现神通取钵,而受佛陀呵责,不许乱显神通惑众,于是被ぇ不得入灭,留身应末世供养,使人间广种福田,凡设斋诚敬者,尊者必来冥应,在诸弟子中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译为黑光。身形粗黑而有光,是由宿世裸体在佛前燃灯之报。以裸体故感身粗黑,以燃灯故感全身光耀。祈愿现在及未来众,在佛前焚香礼拜者,戒之戒之!尊者身黑有光,夜行不点灯,人见皆惊,故佛陀因此禁诸弟子不得夜行。尊者为佛陀使者,善于化教,故在诸弟子中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译为房宿。是星名,乃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其父母祷此星而生故名。又初出家时,途中遇雨寄宿在陶舍,佛陀知其善根成熟,化一比丘亦来求宿,是夜为之说法,遂依佛出家,得证道果。因于陶家寄宿而值佛入道,故云房宿。在诸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译为善容。颜貌严肃端正,是因布施得之。在过去世曾施一诃黎勒果(译为天主将来,五药之一,有病无病皆可食),救一病僧,果报感得五不死。五不死者,初生现异(肉团),父母以为怪物置之熬盘火煎不死是一,复置釜中汤煮不死是二,复置水中水淹不死三也,复被大鱼所吞鱼啖不死四也,鱼被人获,刀剖子现刀伤不死五也。又昔曾严持不杀戒,感九十一劫长寿,现世享受百六十岁,在诸弟子中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又云阿那律陀,译为无贫。由往昔饥世时以自己所食稗饭施一辟支佛(名披栗吒),因是七生天上为天王,七生人间为人王,后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资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故以名。此尊者性好睡,每听佛陀说法,时常昏沉不省,佛欲警戒故大声呵斥:‘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尊者被斥而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双目饿死—即目失明(身赖粥饭以养活,眼以睡眠而为食,不眠则饿死矣),佛陀慈悲教其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不久遂得天眼通,观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西域果名,译曰无垢清净,形如林檎,或云似槟榔,食之能除风冷,西域人手中,喜执此果,故以举喻,意取一目了然也),在诸弟子中天眼第一。
己三列上首名竟
己四总结
如是等诸大弟子。
【消文】如上舍利弗等十六尊者,以及千二百五十人中,未能一一列名,此等皆是佛陀弟子中的大弟子。
【释义】‘如是’二字是指法词,指上十六尊者,‘等’是及余众。‘诸’是不一之词,即众也。‘大’是拣别非小之谓。‘弟子’:学在师后曰弟,是表示兄先弟后之意,兄喻先觉,弟后觉也。解从师生曰子,是表示子从父生之意,一切智慧道法,皆从佛启育生故,亦取父作子述之意,为佛弟子当绍佛种也。此辈皆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非小机之类,又非一位二位而已,故曰诸大弟子,即此前大比丘大阿罗汉也。
戊初声闻众竟
┌己初—明类
戊二明菩萨众─分三─┼己二—标名
└己三—结
己初明类
并诸菩萨摩诃萨
【消文】佛陀说本经时,在会听众,不独是声闻弟子而已,并有许多大菩萨,亦在座同闻也。
【释义】并者及也。是承上文,言不独声闻而已,及诸菩萨亦所同闻也。
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我国好略单称菩萨,译为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即六道众生之通称(因有种种情见故),同佛所证曰觉(觉则异众生),无明未尽曰有情(有情则异诸佛)。兹约自利利他自他两利释之:
1是已证觉道的众生之谓,此即自利。2是将自己所证之道,来觉悟一切众生,此利他。3谓上求佛道(佛者觉也),下化众生(有情),此自他两利也。
菩萨虽已分证如来觉道,还有识情未全尽故,即等觉菩萨于八识田中,尚留一分生相无明未破,一分中道未圆,如十四夜月,有以上诸义故称觉有情。又菩萨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以智故上求佛道之觉,以悲故下化一切众生,求证佛道是自利,化度有情是利他,所以称之。菩萨者具有大慈悲,非同小乘声闻独善其身者比,菩萨视大地众生犹如赤子,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平等济度,无分人我,不择亲□,普愿一切众生,悉出苦轮,同得解脱,故常依四圣谛而发四宏愿,缘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有种种苦故),缘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由招集故),缘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即道也),缘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即灭谛也),若烦恼未尽则法身不显,而佛道焉成,法门未学自度尚难,何能普度众生,故菩萨欲成自他两利之行,当四宏并发,六度齐修,方能克成道果。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即菩萨,合称为大菩萨,谓诸菩萨中之大菩萨,非权教小菩萨,乃是破无明,见法身之实教中的大菩萨。又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经大劫、证大果,具此七种堪称大菩萨。菩萨二字或翻为大道心众生,谓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之意也。
己初明类竟
己二标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消文】上文所谓诸大菩萨,即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是也。
【释义】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新译),译为妙德,同佛所证微妙三德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又云妙首,在诸菩萨中,文殊德推为首故。又翻妙吉祥,三惑二死谓之祸患,若断一分烦恼,或了一种生死,证一分法身,谓之吉祥,然未能称妙,唯此菩萨,三惑圆断,二死永亡,三德圆彰,故号妙吉祥。又此菩萨生时,有十种祥瑞:1光明满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儿,6猪娩龙豚,7马产麒麟,8牛生白泽,9仓变金粟,10象生六牙。按文殊菩萨之本因,如悲华经云:‘对宝藏佛发宏誓愿,蒙佛授记,字曰文殊’,若论本果,则过去龙种上尊王佛,现时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未来于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今为辅佐释迦示现菩萨,实则早登佛位,故能圆断三惑,圆彰三德也。
法王子:谓法王之子,是菩萨之别称,诸大菩萨均可称之,法王是佛之尊称,如世间国王,称为人王,玉皇上帝称为天王,佛乃世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王者自在义,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唯佛可称法王,子即指菩萨,举所生继承二义来说,1所生:谓诸菩萨之智慧道果,从佛得生故,经云:‘从佛化生,从佛口生’,如子从父母所生故。2继承:父之所作,子述之,以一切菩萨,皆负有荷担如来正法,继承佛陀全部家业之责,如世间为人子者当继承父业,但佛之家业,不同世间田厝金银器具等为家业,乃以说法利生为业,故云:‘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菩萨能绍隆佛种,辅佛行化,救度众生,堪能承佛家业,故称法王子。以菩萨位邻妙觉,如佛长子,当绍佛位,正如皇太子当继王位,有以上诸义故以法王子称之。
又佛有三子,菩萨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人是外子,于真子中,文殊为首。荆溪大师云:‘于法王子中,德推文殊,诸经常为上首。’
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具足应云弥勒阿逸多,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或云阿逸多是姓,弥勒是名,未可定执也。弥勒译为慈氏,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合称慈氏。此菩萨何谓慈氏?因过去世值佛(或云大慈如来),发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直至成佛犹立是名。又往昔曾为慈育国王,名昙摩流支,慈心救世,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于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有以上诸义故称慈氏(依上所明则慈氏似名非姓也)。何谓无能胜?悲华经云:‘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即此慈德应世,悲心救劫,至极之慈,无有能胜过此菩萨故曰慈无能胜。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为补处菩萨,当来绍继释迦佛位,为贤劫千佛中之第五佛,于第十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当继佛位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上中下三根众生,谓之龙华三会(出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等云)。弥勒菩萨在梁武帝时,曾应化为傅大士,最受武帝等尊敬。在五代时,又曾托化浙江奉化,绰号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携布袋,逢人便乞化,所化一切皆放布袋内。时常自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诸人,时人自不识。’由此足见弥勒菩萨,不待第十劫,现已常常显现在世间,只是肉眼不认识而已!
乾陀诃提:译为不休息。此菩萨,常修万行,广度众生,历恒沙劫,未尝暂停,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过百一十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乾陀诃提。’
常精进菩萨:常是恒常(不间断),精是精勤,进是前进,又纯一不杂曰精,向前无退曰进,究竟精进。谓此菩萨历劫广修梵行,普度众生,一向精进无倦,故名常精进。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
然菩萨众多,何独举此数位列首?盖净土不思议难信之法,非大智莫能证,故以文殊居首(文殊是菩萨中智慧第一,故经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前舍利弗是声闻中智慧第一,文殊是实智,舍利弗是权智)。此念佛法门,是度生要法,必须旷劫流布,弥勒为当来下生,既闻此经,于龙华会必说此净土殊胜法门,为此经流通无尽,故弥勒次之。又此持名方便法门,无别妙诀,只要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执持名号,于二六时中,常勤精进,永无休息,自然得到功夫纯熟,临终决得往生,故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又次之,有以上诸义故特举此数位菩萨为标榜也。
由斯观之此等大士尚愿亲近弥陀,恭闻净土法门,况其他的凡夫岂可放弃,故祈望大家及未来众,切勿藐视净土,谓愚夫愚妇所修的劣法,或妄生排斥,致招罪咎,或不肯信愿受持,自失大利,殊为可惜!
【显理】信愿行三为净土资粮,妙首表信,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求生净土,必以信为先,本经云‘若有信者’是也。慈氏表愿,愿刀兵劫拥护众生,本经云:‘闻者应当发愿。’常精进,不休息表行,精者不杂,即经中所云‘一心不乱’,进者不退,即经中云:‘不退转……’,不休息与精进意同。因此列为上首,愿学者味之!
己二标名竟
己三结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消文】同文殊等四大菩萨以及其他未列名的诸大菩萨。
【释义】与者同也。如是二字是结上文殊等四菩萨,等是例余未列名者。谓在会同闻的菩萨,亦非仅文殊等四位而已,尚有许多未及一一列出的诸大菩萨,故以等字代之。
戊二菩萨众竟
戊三人天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消文】以及释提桓因天主,暨其余无数诸天人,都来集会一处,听如来宣说净土法门。
【释义】此段显明非独出世声闻菩萨在座,乃至一切人天等众,无不与会同闻,正显极乐法门广大圆满,无机不摄也。
释提桓因:译为能天主,或云能为主,是忉利天的天主,略称帝释,因有广大福德,能为忉利天主,故名能天主。忉利译为三十三,即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广八万由旬,中为善见城,是帝释天主所居之宫城(称为善法堂天),其四方四维,各有四天,四八共三十二,合中之善法堂一天,总成三十三故曰三十三天。
按忉利天主宿因,过去在迦叶佛时为一女人,见迦叶佛入灭,发心修塔,欲令高广庄严,倾资竭诚而营造,外有三十二人,亦发心共成,因斯胜福,获斯胜报,生为忉利天主,余三十二人,为三十二天之天主,以同修福德故。等:谓下等四天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等诸天,其数甚多,故曰无量诸天。大众:是总结上来,大比丘僧,大菩萨,无量诸天,以及其余十方天龙八部四众人等,通以大众称之。俱:偕也,谓一切听众,会集一处也。
当知!诸大比丘,常随佛故在前,菩萨行中道,绍隆佛种,故居中,诸天为佛外护,在凡位故列后。又前大阿罗汉,并诸菩萨是大小一对(阿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今罗汉菩萨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罗汉菩萨是出世圣人,诸天及余众是世间凡夫)。
丙二别序又名发起序。(佛自唱,依正、二报,为本经之发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消文】那时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法座上,告大弟子舍利弗说:由此娑婆世界向西方而去,经过十万亿的诸佛国土,该处有一世界,称为极乐,彼国有一尊佛,号称阿弥陀,现时正在彼国为众生说法。
【释义】众生有善根之机,故佛感应之!现在大众有应闻净土之机,故佛应而说之!
尔时:即指六种成就(六种缺一不成法会),佛将说此经之时。
告:上对下曰告,下对上曰白,表示尊卑也。
问:‘无论那一部经悉有发起之机,先问而后说,然本经则开首即就是说:佛告,这是什么意思?’答:‘当知!持名念佛乃不思议圆妙的法门,少有人知道,故无人能为发起,而世尊,佛心愍物无涯,佛智鉴机无谬,知机缘成熟,大众应闻此妙法而获益,及预知末世机宜,应依此法而度脱,事关谨要故不候请,无问而自说,直唱净土依正名号以为发起,此即十二部中无问自说的一部。’
总之!佛陀是怜悯末世众生,根钝障重,其余法门,幽深不易修习,所以特开此法门,一生就可即办之大方便门,悉使而能度脱。
又问:‘佛之弟子众多,何故独告舍利弗?’答:‘其义有二:1净土不思议难信的法门,非大智慧是莫能直下信受无疑,故特呼舍利弗而告之,正如般若会上举须菩提为当机之意同,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当知!藉彼为机,以普告现前一切大众,以及未来一切众生,非为专意对舍利弗说。2具有四悉之益(即四悉檀,悉者普也,檀是梵音译为施,乃华梵合称,佛以四法普施众生,故称四悉檀),舍利弗是世尊的大弟子,常居经首,理应如是令得欢喜益故,即世界悉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众所推崇,他既信此法门大众亦能信从之,令得生善益故,即为人悉檀;特为不信净土者令其顿生悔愧之心,转其邪执,令得灭恶益故,即对治悉檀;为策进修习小法者,使其回小向大,求生净土,究竟成佛,令得入理益故,即第一义谛悉檀。’
从是西方:标示现处也。从者由也,是者指此土娑婆世界,西方是因极乐在西故说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标远近。过是经过,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或云千万为亿,现在由娑婆向西而去,非经过一亿百亿千亿万亿的佛土,乃是经过十个万亿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故说:过十万亿佛土。佛土:佛所教化之国土(土读去声,同度字同音),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之教化土。问:何谓三千大千世界,答:当知!于大海之中,有一须弥山(此云妙高,纯是四宝所成,高八万四千由旬),外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须弥,如七重城堑,次第围旋,第七山之外,即大碱水海,弥涟四方于须弥,四面碱水海中,浮四大洲,在东曰:东胜身洲(梵语:弗婆提,此云身胜,其人身形殊胜,从人立名,身高八肘,寿二百五十岁),在南曰:南瞻部洲(此云胜金,是树名,洲有此树,树汁入水,沙石成金,超胜余金,从树立名,人高三肘,寿百岁以下,现在我等所居,即南瞻部洲也。以世界现在的五大洲推之,乃南瞻部洲中,百千小洲中之一小洲而已,以近代地理学会通,即北冰洋之北,为金山外山根,是北地轴所依,南冰洋之南,为铁围山内山根,是南地轴所依),在西曰:西牛货洲(梵语瞿耶毗,此云牛货,以牛为货,从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寿五百岁),在北曰:北俱卢洲(又名郁单越,此云胜处,胜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寿一千岁,无中夭者),一洲中复有无数小洲,无数国土,碱水海外有铁围山环绕如外城,同一日月所照,上至六欲天,此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覆,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覆,共有十亿须弥、十亿日月、十亿四天下,一大铁围山总环绕之,谓之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说:三千大千世界,约竖言则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约横言则谓大千,此为一佛之化土也。
有世界名曰极乐:标依报也(依报指国土,众生共同所居故名为依,随所作业,依有胜劣,故名为报),此句乃为下文正宗分中,广示依报庄严之张本,世尊自唱极乐国土殊胜以为发起,是告诸大众,以依报之实有,使一切众生深生确信之心,令其羡慕欣求往生。世界:世是世代,以迁流为义,有现在、过去、未来三际之时分也(约竖言),界是界限,约方位而言,有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之国土(约横说),时处合一名谓世界。
极乐:梵语须摩提,译为极乐,又云安乐、安养、清泰,虽名异其义则同,乃西方世界之一,以彼国依正二报殊胜庄严,永离众苦,第一安乐,一切人天之乐,无有可比,故曰极乐。又以十方佛刹,皆具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各分净秽,唯极乐四土俱净,此皆弥陀如来不思议行愿称性功德的所感,乃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唯一无二故以极乐称之。
问:‘经过十万亿佛土,方到极乐,岂不是太远?’
答:1约事:虽有十万亿土之遥,若以法华所明,东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十万亿者,极为至近,又按华严所明,二十重华藏世界,每重则有无数微尘世界佛刹土,吾今所住娑婆世界,是在华藏世界中,第十三重,乃微尘刹土佛世界中之一尘,极乐与娑婆同在第十三重,以无数微尘刹土之多,现在所说:极乐仅是过娑婆十万亿,则亦未足为远。2约理:则不离咫尺,以吾人一念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是我一念心中所现,而法界唯心则自心本具极乐,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如是更何有疑极乐远近之虑哉!然吾人因颠倒执著妄想遮蔽,故不能证得,若能发一念真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实相现前,亲证本心,即生自心净土,见自性弥陀,则极乐本不离自心,所谓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性修不二,自他圆融,何可以远近计之!
当知!十万亿者,若对凡夫肉眼来说,即有很远之感,若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则目前便是极乐,古德云:‘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愿学者细味之!
复次:善根不具深厚者,对于‘过十万亿佛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段文,未免生疑,谓如何能知离此土十万亿外有一极乐世界,现在可以举事实来证明:即如现在的五大洲,昔时海陆空行的交通未发达时,未能知道,而现在则知之!例此则可知道离此十万亿世界外实有极乐。再以理论上来证明:佛说有无量世界,但我们看不到,则如近世天文学发达,知道空中每星球都是一个世界,照此事实来证明,这是我们看得见的事实。以此例来说:常人的眼看不见的若以显微镜照之则能见到(经云:‘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昔时未有显微镜,何能得信,现在科学昌明,愈证明佛说之不谬),又如极远之物,亦非常人的眼可能见到,若以望远镜则能见到,照以上理论推之,可断定佛说无量世界中,必有一个极乐世界,这非凡夫俗眼所能见到,唯佛眼则能彻见清楚,凡世间一切事物均不可以不曾亲见者谓之不实,例如未曾见过孙国父,或未曾到过杭州,乃至不曾见过自己之曾祖父祖母,岂可谓之说无有孙国父、杭州,乃至无有曾祖父祖母之谈!若确以不亲见为无实有者,则世间诸历史均成无效矣!愿智者三思之!
当知佛具一切种智,亲证宇宙万象真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又以佛眼能照见十方无尽世界,如掌中物,故其能知离此娑婆十万亿土外,有一极乐世界,是以佛智圆知,佛眼遍见十方微尘世界悉能洞察无遗,况离此十万亿而不知不见乎?祈大家深信之!至速发愿实行念佛求生,则无论何人均可往生彼国得享安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标正报也(正报是指身言,众生各别正受之身曰正,随所作业,因而身有胜劣曰报,极乐正报庄严乃弥陀不思议的愿行所感),此句乃为下文正宗分中,广示正报庄严的张本,世尊自唱弥陀名号为发起,是告以正报实有,以起众生确信之心,令其专诚念佛,其土指极乐世界,有一世界必有一佛教化,故曰有佛。其佛是谁?号曰阿弥陀,依德受称曰号,即极乐教主之万德洪名也(释义及翻译请见经题中之说明)。
今现在说法:此标度生之仪也。今者此时也,即指释迦如来说此经之时。言现在者,拣别过去、未来,以释迦如来宣说此经时,而弥陀如来亦正在彼土为众说法,故曰今现在说法。
又复当知现在说法,非独指世尊说此经时谓现在,即释迦如来未出世前(十劫前),亦可称现在,以弥陀如来成佛已经十劫推测,则释迦如来未出世时,弥陀如来早已日日在极乐为大众说法久矣。虽释迦灭后时至今日乃至未来亦可称为现在,以弥陀无量寿故。盖佛佛度生心切,故知弥陀无日不在彼土为众说法,所以现在二字贯通于前后也。又非唯弥陀独自说法而已,即水鸟风树等,亦莫不正在演说微妙法(如正文中所明),如大本云(无量寿经名大阿弥陀经):‘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
复次:娑婆世界,国土有成住坏空之劫,众生有生住异灭之相,极乐世界依报则国土不坏,正报则寿命无量,阿弥陀佛无时不为其众生说法,而现在娑婆众生何福薄于至极,释迦世尊入灭已久,弥勒如来尚未下生,何日能得亲睹佛身,亲闻说法呢?古德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真色身。’此真可为一叹!今弥陀正在彼土大说而特说,胜缘难遇,良机罕有,正应发愿求生,速证菩提之时,不然则非独自误,大有辜负二慈尊之老婆心极矣!
本经以信愿行三为宗旨,故经中处处指陈,即此别序文中,亦有劝信、劝愿、劝行之意以作发起,正宗亦说三资粮(信愿行三为往生净土三资粮),现在先为提示:‘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是佛亲口所指示,当深信之—劝信。‘极乐世界’,此示胜妙净土,欲令闻者发愿求生—劝愿。‘阿弥陀’,此示万德洪名,欲令闻者发心称念—劝行。如来澈底悲心,殷勤劝告,谆谆善诱,真不愧三界的大慈父。
【显理】‘尔时’表体用冥契,‘佛告舍利弗’表从体起用,‘从是’表五蕴身(‘是’即指娑婆,娑婆有五浊,即同五蕴色身),‘西方’表坚固清净心(西属金其体坚固,则清净义),‘过十万亿佛土’表断十万亿烦恼(国土是隔碍义,极乐有十万亿土之隔,正如众生为十万亿烦恼所蔽,过十万亿土即到极乐,喻断十万亿烦恼,即成佛道),‘有世界’表自性竖穷横遍(‘世’是三际竖穷义,‘界’是十方即横遍义),‘名极乐’表究竟涅槃(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即涅槃也),言由此五蕴之身,能发一念坚固清净心,来念佛修行,念到一心不乱,功夫则到手,可能断除一切烦恼障碍,自然证到自性不生不灭之理,此即究竟涅槃的大安乐。‘其土有佛’表色身中,有一主人翁(真性),其土表色身,佛表其性。‘号阿弥陀’表是名法身。‘今现在说法’表法身随缘妙用,时时显现,未尝须臾离也。所谓见色闻声大用现前,穿衣吃饭,承渠恩力,我们日常作为知寒知饥,乃至一切事中,此法身,真性无不处处亲切叮咛,而我们不认识它—法身真性,殊为可惜!
正宗是正明一经的宗要,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起,至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共七百九十一字为正宗分的文。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