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作者:黄念祖
第六讲
第六讲1 第六讲2 第六讲3 第六讲4
第六讲5 第六讲6 第六讲7 第六讲8
第六讲9 第六讲10 第六讲11 第六讲12
第六讲13      
第六讲 第六讲1
    第六讲1

    今天咱们就拿《无量寿经》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来作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共同赞叹、学习的阿弥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门中,净土法门是最容易的了,别的修行法门都是难行道,只有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修行起来容易成功。《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中的第一经,原因就在于其中讲述了阿弥陀佛是怎样发愿成佛的。他发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胜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大愿王怎么发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内容是什么?净土宗为什么这么殊胜?

    净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极为殊胜的大愿。首先我们就来介绍这个从出家到发愿的缘起。上一讲说了,阿难看到释尊放殊胜的光明,多少年来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参加过多少次法会,也见过殊胜的景象,而在这个时候佛现这光明,是多么的殊胜,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这也表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便在于此。阿难是传佛心印的人,是集结经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这样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问:今天这么样的殊胜,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这一问太好了!释迦佛就告诉说了,因为阿难你的这一问,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谓‘当来’就是指自问话起开始。从此所有有灵性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由于这一问的因缘,佛才说出了净土这个殊胜法门。

    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好的。而我们特别对于净土法门,不能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曾对佛学院的同学们讲过:‘诸位出家人,你们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将来都学净土,但是我就希望你们任何一位不要轻视净土、毁谤净土!这是我开净土课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轻视净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难的这一问,佛这一说,当来的含灵都因此而得度脱。这个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讨论:

    ‘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不可说、不可数的无尽数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这尊佛的名号叫‘世间自在王如来’。

    这个佛的名号很有深意!表明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也最契合我们现在这个机缘。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产、不劳动、不学习……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世间自在’,而且是‘世间自在王’,最自在不过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当军事家,没有一件事情妨碍你修净土法门的。只要你有信愿,通过‘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的名号具有很深的意思。
第六讲 第六讲2
    第六讲2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那时世间自在王佛(如来)正在住世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王名号世饶王,他治理国家国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听见佛说法,就因开解佛义而非常欢喜。于是,国王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弃国捐王,出家作沙门。作了沙门后,取法号为‘法藏’。我们常称的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在世间王佛那里发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发广大愿。’他的修行超于世间,一切都是第一。这时他就发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学习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净……总之,能跟佛一样去救度一切众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旦自己证得无上智慧,如佛一样的清净,如佛一样的普度众生。就愿自己有一个广大的处所,就像杜甫的诗中所言:‘愿得广厦千万间’一样,当然,法藏的这个愿要比得广厦千万间大得多!他愿有一个极乐世界,殊胜的国土,让轮回于六道诸趣的众生,不仅仅是含识(思想意识)上得欢颜,而且还要让六趣中的一切处于苦恼中的众生,都到我这里来,都生我佛刹,受到无上的安乐,清净修行,最终成佛。这个愿就是后面所讲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现代话讲,不过是‘四十八愿’的一个总原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法藏比丘发的大愿,愿这个佛国要殊胜得胜过一切佛国,所以才称他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间王佛(如来)就把这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种种的佛国,其中有的纯粹是净土,有的就像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为只有三恶道,所有的国土都给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长时间了,经过了千亿岁,后来法藏比丘集这‘四十八愿’用了五个小劫的时间,经历了千亿岁。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说,说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通过这五小劫的时间的观看与总结,我的愿已经具体化了。所谓具体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四十八愿’。

    我们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没讲之前,我想谈一个问题:我刚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抗战日本人投降,那时,就听到有一些老居士们讲:‘有个夏某人,他怎么把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对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经全集本(夏会本)的序中讲到了这个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大的误解,其中有两点错解:
第六讲 第六讲3
    第六讲3

    一、夏(莲居)老并没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实早有古人就有放弃‘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有五种译本,其中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种译本是‘三十六愿’;另还有两种译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说有‘二十四愿’的经本共有三种。对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听说‘二十四愿’就认为是荒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现于多种译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现于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宋译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证的情况下,有些人说话没有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而发言,那就要犯错误了。所以,对‘二十四愿’大有疑议的人犯的就是这个错误!六种译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种是‘四十八愿’;一种是‘三十六愿’。再会集时如何来用呢?先师夏老居士认识我的舅父梅老居士,这两位被尊称‘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们共同的老师——慧明老法师(即住广济茅棚的慧明法师),他们三位反复推敲得很哪!不是随便定的。老法师是开悟的人,已经圆寂了,另两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们一起研究定酌,于是这部新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成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节中各有几愿,但加起来最后还是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种古译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极为必要的!仅是在有几个愿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二十四’还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译本中的所谓‘四十八愿’,其实不够‘四十八愿’,因为有重覆的地方。而所谓的‘二十四愿’其实也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个愿,其中一个愿中还包含一两个愿。以魏译本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译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演说,若不得胜辩才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我要是成了佛,国中菩萨,受持、演说、诵经,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觉。诸菩萨有我国土都能得到智慧辩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国中菩萨有不成就无边辩才者,不取正觉。’比较前后这两愿,前者是‘胜辩才者’后者是‘无边辩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扩充了一点而已。所以这样分成两个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译本中,只有吴译本中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愿。都知道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了,都变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莲花化生,都是莲花化身,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愿出自哪?只有吴译本中有。因此,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想要把各种译本中的精华都了解了,就必须要把这几种译本都看过才成!在新的夏会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仅避免了重覆,而且对各译本没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补充,‘国无女人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说,公认这部夏会本是汇集了九种本之后的一个善本,是有道理的!
第六讲 第六讲4
    第六讲4

    关于译本的出入处,属《无量寿经》最大,其他经典在译本上也存在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翻译者每个人的译笔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贝叶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没有装订成册。有可能翻译时,有的人依据的经文少了一篇或因树叶残破,丢了一块……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经文由人辗转抄写,也是造成各种译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尽管有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无量寿经》这样有这么大的出处,这也同时表明了此经的特殊性。说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肯定不只一次!这次说法,弟子作了记录,阿难回忆起来第二次又说,如此,每次说此经的物件不同,这就可能大有出处了。

    怎么证明佛不只一次讲过此经呢?唐译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就是一个说明,此出自于《大宝积经》中的一段。这就说明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一遍《无量寿经》。只不过在说《大宝积经》时,没有提到咱们这个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罢了。因为说《大宝积经》时是个大法会,‘无量寿如来会’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没有全说。

    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所以佛很重视,而多次说,再有人多次译,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种译本汇集起来的原因也在于此。这就是我对有些人犯的第一个错误认识给予的解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十八愿’,实际上还是‘四十八愿’,因为真正有‘四十八愿’,只不过夏会本中,把四十八愿分为二十四段,所以出现‘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对‘带业往生’,这个人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说:‘经中没有出现带业往生的字样,因此带业往生是错误的!’这个人不是修净土宗的,当他看到有许多人修了净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问:‘为什么大家修净土呢?’有的人说:‘我们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于是他当然要破‘带业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为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流传影响得很大,所以这里提出来作为第二个问题来讨论。

    这‘四十八愿’,我们把其中最殊胜的愿挑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据善导大师的说法,‘四十八愿’中,我们挑出五愿:1、定成正觉愿,2、光明无量愿,3、寿命无量愿,4、诸佛称叹愿,5十念必生愿。善导大师认为这五愿是愿中的精华,因此我们在谈到了‘带业往生’之后,就谈这五愿。我在拙作《大经解》中都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谈了。
第六讲 第六讲5
    第六讲5

    那么,怎么证明可以‘带业往生’呢?在夏老的会本《无量寿经》,其中〈发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条国无恶道愿、第二条不堕恶趣愿,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既然来了之后,他就不会再堕落到恶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说,各种众生都可以来,极乐国土中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没有三恶道。正如《阿弥陀经》所说:尚无恶趣之名,何况有实。所以,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苍蝇、蚊子什么都有。特别是畜牲、饿鬼、地狱,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且众生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会再堕落回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发个愿不再回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业了呢?佛虽没有说,但他根本还是有业。这在《观经》中有所说明。在《观经》中说:罪恶之中,五逆十恶,临终地狱都现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这个往生后,到底彻底消业了没有呢?是消了不少的业,但还是没有消完啊!对此,蕅益大师讲过: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是无论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这样念上一百年,无量劫以来的业,也只消得如手指盖内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业的!而临终能‘十念’可以消八十亿劫的重罪业,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结果!佛接引你,尽管你还有很多业带著。否则,由这些恶业牵引你还是要堕恶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罪业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没有再堕恶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无需再发这个愿了!为什么还要发这个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过蕅益大师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啊!

    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中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通过这一‘悔过得生愿’,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个人宿恶有很多罪业,但‘闻我名字,即自悔过’听到我的名字就悔过了,改悔了,于是‘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其中这个‘愿’很重要!说明你光持经、持戒,这只能使你将来命终之时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刹’才可以‘不复更三恶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业,命终之时也无需再经三恶道了。也就是说,你只要肯悔过、肯念佛号、愿生净土,你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经三恶道了,因为你的这些罪业,由于佛的愿力超过了你的业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极乐世界后继续修行,继续做功德,继续消宿业,所欠的债加倍奉还了,也就了清了。
第六讲 第六讲6
    第六讲6

    在这个愿中,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到把业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往生,就只有这个法子最容易!我们是带著罪业往生的,带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断了见惑、思惑业,那就证了‘阿罗汉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难行道了。极乐世界也就不会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见惑、思惑都断了,证得阿罗汉,而发大乘心往生的话,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净土法门,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是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见思惑都还没有断!所以我们才称凡夫。对此,蕅益大师说过:是凡夫,可是不退转。由于不退转,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萨一样,甚至等于‘一生补处’,而实际还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没有这种情况,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结果。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正式接著谈善导大师关于阿弥陀佛大愿核心的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定成正觉,就是所有众生,生到我的国土之后,他就远离分别了。说起‘分别’来,我们这些凡夫都是在虚妄分别之中。我在《净土资粮》里就曾举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宝塔……,于是你开始分别了,这是盆、这是碗、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炉中一化,哪里还有这些东西呀!全一样,都是金子。这些分别是你虚妄分别出来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离开了这些分别。人之所以成为众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为虚妄分别的结果!‘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实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会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成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要想成佛,当然要舍离这些分别,除去这些分别之后,诸根才能得以寂静。‘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这六根。这一切诸根都寂静了。‘寂’是离开烦恼的意思,‘静’是没有苦患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错解了‘寂静’二字的含义,认为越清静,环境没有声音才叫‘寂静’,那是《新华字典》的解释,不是佛教的解释。这不生分别,诸根寂静,就决定你成等正觉、证大涅槃,乃至决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种称谓,‘大涅槃’是佛果的称谓。因为‘涅槃’分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两种。《贤首心经略疏》曰:‘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德行具备了称‘圆’;一切障碍(理障、事障)消除了称‘寂’。所以‘圆寂’、‘涅槃’的含义就是万德具备,诸障俱空。
第六讲 第六讲7
    第六讲7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备‘解脱德’,他虽解脱了,但并没有证‘法身’,还没有证得‘无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乐、我、净’,而小乘涅槃只有‘常、乐、净’而没有证得法身的‘真我’。因为他还没有恢复就已经寂灭了。

    知道了什么是‘圆寂’,什么是‘涅槃’,还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二变异生死。证得阿罗汉果,只能离开了‘分段生死’,虽然出于生死,但还是像一般凡夫一样,还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萨果位,才有‘变异生死’。从初地菩萨到二地菩萨也叫‘生死’。从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变异生死’。跟咱们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样!小乘的涅槃还达不到这一步。所以,我们说要证大涅槃,就是要成佛,这也是佛的一个本愿!

    生到极乐国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带业不带业,不管你带业多少、带惑多少,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终各个将来能够彻底远离分别,诸根都能彻底寂静,最后都能证大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看,弥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头一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都生到极乐去,这个极乐国没有三恶道,你不必再受苦了。这念念为众生成佛呀!不是为了得一种安乐、得一种享受,而是究竟的觉悟。念念为正觉,为菩提,这才是法藏比丘初发此广大殊胜、利益彻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让众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恶道、再不退转了、永远不退转了,而且个个来后个个成佛!这个愿是善导大师所指出的,五个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东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为十方。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够普照得到,没有一处不照到的!‘绝胜诸佛’就是说,我一定要超过一切佛的光明。对此话,大家一定要小心领会,不要错解!不小心可就变成‘修罗’(六道之一)了。为什么呢?逞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佛说这话可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愿意这个光明能够有更大的饶益性,使众生更能够受真实之利,而给众生利益更大,这个愿望要胜于诸佛。所以这不是逞强好胜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弥陀佛的悲愿更大!对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说明。经中说,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远有近的,而只有这阿弥陀佛号无量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佛与佛是平等的,法与法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为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每位所发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发之愿后,这个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现的光明当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在因地发愿最大,一旦成佛后当然光明也就最为无量了!
第六讲 第六讲8
    第六讲8

    日本有古大德写有一本《甄解》,其中说明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为真正的报身佛的功德。’又说此光寿无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发愿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完全不同于‘修罗’的好胜。

    因为无量寿命竖穷三际,佛身常住,所以众生才有所依靠;无量之光横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处而无遗漏,且德用遍周,功德达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众生当即便可因加持力而离开苦恼得以安乐。我们能有今天,其实都是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摄受之下,才得以这样(地球因有光方显此地球世界)。所谓‘无量光’就是无量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世界都被摄受教化无尽。所谓‘摄受’,就是说像吸铁石一样,而我们就是这被吸的铁。所谓‘教化’,就是说我们虽然是铁了,但还在愚痴沉迷之中,佛要把我们这些无量无尽的众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须‘无量光’,这样才能够去摄化无尽,德用遍周。这是佛的用心之处!我们如果只知道佛如何殊胜、如何光明无量,而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这个愿,是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佛的用心。只有体会了佛的用心,我们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还有一位法师,他曾著有《望西楼》一书,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边。法师说:‘横摄十方虚空无边,故国土亦无边。国土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大慈亦无边。大慈无边,故光明亦无边。光明无边,故摄取亦无边。以要言之,欲益无边,故光无边。’意思是说,佛所摄受的虚空是没有边的,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了,由于众生无边,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没有边,所以光明也就没有边。这个‘光明’,我们就可以体会为‘慈心’的意思。佛发出光也就是要摄受我们,给我们利益也是无边的。总之,想要利益无边的大众,就要光明无边。

    最近我接到过一封来信,来信人说:“我们这里有许多的黑教,我不信,他们就用什么东西来降服于我,我应该怎么办?’其实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人来信说,他身边有个外道,总要对付他……这说明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随地都在护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个什么咒,以求得一个咒的方法来对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则就是多事了。

    所谓‘光明无边、摄受无边’,总结起来说,就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所以功德才无边。这就是法藏比丘发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胜于诸佛千万亿倍。
第六讲 第六讲9
    第六讲9

    三、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与释迦牟尼佛不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寿命无量。国中有无数的声闻,所谓‘声闻’就是断了思惑,但这里所指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声闻,因为发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对此,《往生论》有所论证,正所谓‘小乘种不生’。所以这里指的都是大乘,达到了断思惑的水平。所谓‘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天人’。‘声闻’、‘天人’无数,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寿命一样,也是无量的。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才能使我们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们这个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长久住世该有多好啊!而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末法时代’,连‘像法时代’都已经不是了,佛法将来还要有灭的时候。而西方极乐世界则永远是保持‘正法’。佛永远在世,人民寿命因而也就无量!日本高僧澄宪有云:‘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寿命无量,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会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证‘大涅槃’,而没有‘死’了,因而寿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这个现像是退转的根本。今生虽好,但来生可就保不准了!历史上的‘三车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车和尚’生前与玄奘大师约好了,转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转世投胎到了富贵的官宦人家后,他却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还是玄奘大师让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还跟玄奘大师提出条件说:‘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许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车的美女陪著我,我还离不开美厨,我若每天没有燕窝、鱼肉,我就活不下去……’我们看就是这样的人一转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记了。他当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师才出了定,并答应大师:‘等你从印度回来,到皇宫里去找我,我定会跟你出家……’结果一转世就全忘记了。于是玄奘大师答应了他的要求。所以称为‘三车和尚’,就是一车是美女、一车是厨房,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遇到了文殊菩萨,经过教化才使他把那两车不要了。这其间经过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转世,但来生还落得如此,所以对这个‘退缘’,有的人说:‘修行就是今生为来世修。’而来生你很不保险呀!大家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可要问你一些经历过的事,你不见得想得起来,甚至全忘了。这辈子的事还有记不清的,连自己的事都有时忘得一干二净,你还能等到下辈子还记忆起来,这很困难的!所以,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
第六讲 第六讲10
    第六讲10

    既然到了极乐世界,又见了佛、又闻了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有快乐、又无诸苦……,可是寿命很短,那就像没有底的杯子,是没有用的!无论怎样,必须得有寿命才成,因而这‘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寿命无量,我们才能彻底地成就,因为没有使你退转的缘!到了极乐世界,你不必为生活等等问题而苦恼,而处处都能使你精进。而且,佛的寿命无量、你的寿命也无量,这就保障了你迟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诸佛,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量诸佛,都在称叹我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在称叹我极乐国土的庄严殊胜,如若不是这样,那我便不能成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对此解释说:‘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谓‘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说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没有这个愿,那么我们今天还能知道有净土、有西方极乐世界吗?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会知道呢!就是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说我们才知道,而佛为什么说呢?就是因为法藏比丘当年发了这个愿。

    所以,《阿弥陀经》里也说,六方佛都赞叹,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六方佛赞叹’,实际上是‘十方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摄受经》里是‘十方’。其实‘十方’、‘六方’都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间。总之,我们之所以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都知道这本《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部《无量寿经》。日本的大德写有一本专门注疏《无量寿经》的书,名为《会疏》,其中对于‘称我名者’,解释说:‘称我名者,此有三义:(1)诸佛称扬彼佛德号;(2)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3)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称赞念佛的人,如果咱们念佛,也会被称赞的。因为我们能念佛很不容易呀!咱们国家有十二亿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净土法门的人,而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无实,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诸佛都会赞叹你的,而且包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来护持你,’共同护念’。第三个意思:十方诸佛也都在念阿弥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称赞。
第六讲 第六讲11
    第六讲11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佛名呢?就是要让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来。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诸佛都在劝各方的众生,让大家都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了,其他教都是宣传‘我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这来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这好’,这样宣传的人,还是凡夫众生呀!凡是佛就不是这样,比如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但他就不说:‘你们都在我这呆著,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只给我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而是让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不仅释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诸佛都在共同地劝大家去。由此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些经论上所讲的不一致!佛教经典很多,信这本经或那本经都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诸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们如果不信净土,而是信禅宗或密宗或其他宗,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红教’,要是信了‘红教’,那就肯定要信净土宗,因为根据教义,你不能轻视其他法门,这是与经义不合的,是违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以至诚心相信,并且欢乐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纯地、相继地在回向,愿到极乐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远不成佛了。言外之义,你这样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这五逆,罪恶可就大了!不仅五逆,还加上诽谤佛法,这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释。如果再说得更细致一点:‘至心’,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地至了极点,‘心’,就是我们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就是欢喜。‘至心信乐’,就是拿一个真实的、真诚的、圆满的、愿意的、欢喜的、庆幸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坚固不拔的。你做到了这个善,它就会产生力量,产生结果、果实。这个结果分二点:一是你做这一切善事,这个善能生出一个根,有了根就会使你不动摇,所以称‘善根’;二是你做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会结出众善果来。‘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块就非常纯一了,而别无他心!也就是净念相续,心心相续,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趋向。正如昙鸾大师著《往生论注》所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众生那去,回向极乐世界去,让众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弥陀佛圣号。《笺注》曰:‘十遍称名也’。望西大师说:‘经十念顷,专称佛号,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阿弥陀佛。’由此可见两者所说意思相同。
第六讲 第六讲12
    第六讲12

    也许有人会疑问:经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圣号?这种解释有根据吗?我们可以用经典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宋朝译本《无量寿经》中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这其中当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经》云:‘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又《观经》言,如果下品地狱相现,叫他观想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让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诸经义可见,所谓‘十念’,实际就是指称念‘阿弥陀佛’。特别是《观经》对此说得更清楚不过了!把‘十念’解释为完全是念佛号,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中有‘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无量寿经》中也说‘至心信乐’,都有‘至心’二字,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对此,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最极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上了强盗恶贱,挥戈拔剑来杀他,这个人赶紧跑,前面见到一条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脑袋就会保不住了。这时跑的人心里会怎样想呢?就想著我怎么过这条河——我是到了河边穿著衣服过呢,还是脱了衣服过,我穿著衣服过,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脱衣过河,强盗追上来该怎么办……这时,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再想别的了,而只会想著自己如何过河的事。绝对想不起来:人家让我买彩电,我买不买等等其他的事。

    举这个例子,很简单也很生动亲切。我们念起佛号来也是如此,念佛时没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强盗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样,我就只想著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这样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实际我们真要做到这样才成,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万缘都放下了,就等于过河了。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这个那个、什么是非人我……这一切都没有,才是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过河的人,没有别的法了就是要过河一样,要一念单提。所谓‘一念’不是指‘我们要过河’,及‘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而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

    怎样才能做到万缘放下呢?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才一切放下,要养成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这个譬喻。所谓‘至心念佛’,什么是至心?万缘放下就是至心。
第六讲 第六讲13
    第六讲13

    下面讲关于不能往生的两种情况:

    所谓‘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诽谤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可以往生。对此,《观经》有所证明。单是诽谤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这话在《往生论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另有一种见解,他认为:‘五逆’加上谤法的人,如果他于临终之时,真的能忏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还是摄受的。《往生论注》与《观经疏》之说,并不矛盾。《论注》之说,说明谤法罪业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谤法;至于《观经疏》则正显弥陀悲愿无尽。果真能临终念佛、忏悔发心,这太难得了,所以佛慈悯,仍然摄受。

    善导大师,日本人最为尊崇至极。认为阿弥陀佛是净土第一祖师,第二祖师就是善导大师了。善导大师专弘《无量寿经》,而且特别赞成这第十八愿。他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意思是说:一切的愿,都出自这第十八愿。日本人所著《甄解》一书也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这个愿,众生才能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去,才能不再堕三恶道,虽然你还带著业呢,但你照样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样可以有种种神通、照样可以成佛、照样可以入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海中。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第十八愿。

    所以,丁福宝所著《笺注》中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念佛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功效?这么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话讲,名号是万德所成就,因为万德所成就,才成了这句名号。名号之中含万德。同时,根据密宗大圆满的道理,‘声’、‘字’都属于‘实相’。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万德。也就是既具万德的同时,又在念实相。

    这一讲重点讲的是‘五大愿’,就讲到此。(第六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