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憨山大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3
赞谢也。因前佛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以上开示根身世界,一切清净,如空华影落故,故谢云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也。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此金刚藏启请。因闻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一语。顿起三疑,故兴此问。意谓佛初说众生因无始无明,妄认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则无明乃众生本有也,云何复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耶。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是已成之佛,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因闻众生本来成佛,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之语相违,故辗转三疑,以致此问。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诲。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机默伫。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此意责问者,不应以生灭心,妄辩圆觉之体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边事,从妄见有;圆觉性中,本无此事。若以妄见而辩圆觉,则此觉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种:谓众生正报世间,依报世间,诸佛为智正觉世间。此总该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谓迷本之因,终谓涅槃之果。生灭乃众生之身心,该住异之四相。前后乃三际前后,乃过未以该现在。有无聚散乃世界成住坏空,有无乃住空,聚散乃成坏。起谓三界生死。止谓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见妄想,念念相续,从来生灭不停,循环往复,种种取舍,如此皆是轮回生死之妄见也。若以此妄见而辩圆觉,而圆觉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转。若以妄见而免生死,无有是处。此总责颠倒。下以喻详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4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见也。湛水无波因动目而有波;定眼无轮,由旋火而有轮;月岸不移,因云舟而运动。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觉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妄见。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诸旋乃水波火轮云驶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谓旋若未息,而彼诸物,必难先住也。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浅况深,通责迷倒也。意谓世间浅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难先住,何况以生死妄见,而辩净妙常住之觉性。岂不堕彼流转耶。此三惑之兴,实由妄见分别耳。此总责三疑。下正答问义。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此以空花一喻,总答所问,以决三疑也。幻翳喻无明;妄见空花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妙觉真心。此通显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妙圆心中,本无此事。今金刚藏之疑,因闻首章佛说,无明乃众生妄认幻妄身心为本有者。此则众生的因无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是佛,后作众生,则是无明从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则诸佛心中,何时更起烦恼,而作众生耶。此辗转三疑,皆从妄见分别而有。特未悟妙圆真心耳。故先总责轮回颠倒之见,而以幻翳空花之喻,以总答之也。若悟空本无华,何以众生本来成佛,若了华从翳生,又何疑成佛后起烦恼。此如来善巧开示。了此一喻,则三疑顿释矣。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此特示妙圆常住真心,不属生死涅槃,以重释佛起烦恼之疑也。意谓虚空尚不随于幻花起灭,何况妙觉明心,而为虚空本性,又岂随于生死涅槃起灭耶。苟悟觉性平等,常住不动,诸佛证此,岂复生迷。故以销金之喻,以结示之。若了此喻,则众生虽本是佛,现在无明,不妨修而后成,如金虽本有,现在矿中,终以销而后见。所谓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若知金性不坏,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约而义妙。故刚藏之疑,不候一一而冰释矣。下的示了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5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此的示圆觉性中,本无生死涅槃之相,以决刚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无起灭颠倒之见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灭,尚不能至自证涅槃,何况众生,以生灭心,欲入妙圆不生灭性,决不能矣。故喻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也。二乘身心语言皆灭者,以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故无觉观语言。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为涅槃,以二乘人无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亲证所现涅槃,意谓二乘心行已灭,尚不能知自证无明境界。何况以生灭心,欲入如来妙圆觉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萤火喻之。乃结示当断轮回根本。正指无明妄见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此直示妄元,结责当机也。意谓但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辩于佛境,远之远矣。故如邀空华,复结空果。所以辗转,但增妄想耳。如是虚妄浮心,岂能成就圆觉方便耶。故非正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与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6
赞谢。下正陈请辞。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此正陈问义有四,由上佛说,菩萨修行,先断轮回根本,故此首问,云何当断者。意谓何等是轮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爱贪欲,是轮回根本。二问轮回有几种性,佛答以因二种障,有五性差别。三问修行有几种性,佛答即以五性而显差别。四问菩萨度生有几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然所问正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萨修行,本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众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此直答轮回根本也。无明有二:一发业无明;二润生无明。发业者,乃无始最初一念妄动,迷本圆明,故号无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说,无始本起无明也。此虽迷真认妄,尚未续诸生死,但能发业而已。二润生无明,正是生死相续轮回之报本也。由前迷理无明,妄认五蕴身心为我,即于此幻身,复起男女好丑憎爱之见,而贪爱淫欲之想,因爱见而发。所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百千万劫,长在缠缚,故众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欲一事,而为受生禀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轮回,当以断淫为第一义也。此正与楞严所说,世出世间,生与无生,尽在淫心,断欲不断,故今经的指先断淫欲,为修行之要。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7
此正示爱欲为生死根本也。以众生五蕴身心,元因爱欲而有,但以爱欲为性命之正,故贪欲之境虽多,即种种诸欲,皆是助发爱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为助因也。以爱根既深,而助发爱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润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续也,下示轮回之本。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此申明爱欲为生死根本也。欲因爱生者,上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盖言诸欲亦欲爱而生也。以爱为根本,欲为助因故,然欲者贪也,爱者淫根也。以众生淫心所爱者,男女之美色,因爱其色,故贪种种饮食厚味以养之,铅华锦绣以饰之,荐褥温软以适之,乃至声色以悦之。一切诸欲,皆从淫心而发也。故曰欲因爱生也。命因欲有者,以众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后舍命,未受后报,尚有中阴身,此身别无所见,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遥见男女交媾之处,若曾有宿染爱缘者,即速疾至前,则以男女之想为己有,渴爱心极,则乘爱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纳想不舍,遂结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资其生者,乃爱欲为因,及受后报之身,乃以爱命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续而不休也。楞严众生相续,发明此义。下示轮回之状。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恶鬼,
此明三途恶报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爱心炽盛,奔趣欲境,然境有违顺,若境顺其心,则爱益滋甚;若境违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骂,甚至杀害,则无恶而不造,所以复招三途地狱之剧苦,皆因爱而致也。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此明由爱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种种业,总之不出十恶业。谓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嗔痴。此十恶业,皆由爱欲而发。若备造则感三途之报;若平平不造,则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则感生天上。盖人天由爱厌业道,亦从爱而致也。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舍乐,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报,言六天全未断欲,但不作恶,故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诸天,爱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爱欲是染是粗障,故深厌离,故云弃爱舍乐,且欣上是净是妙是离,故欣乐取证,然欣亦爱也,故云还滋爱本,由此但名有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轮回,不成圣道。良由以爱舍爱,故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犹落禅家第二筹,以生死情根未断故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8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此总结轮回根本,皆贪欲渴爱之过患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此释疑显权也。恐有疑云菩萨入诸生死,岂非贪欲之过耶。故此释云,菩萨但示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摄令彼舍贪,乃是权现,非实事也。然修行者,必断贪欲,于清净心,方得开悟耳。上答轮回根本,下答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此下答轮回问有几种性也。谓理事二障,为轮回性性体也。以理障乃发业无明,事障乃润生无明。轮回生死,以二障为体,即修行差别,亦因无明厚薄,二障浅深而显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几种性,先征后释也。五性者,一凡夫种性,二二乘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外道种性。此初凡夫种性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此二乘种性也。以二乘人但断六识三毒,离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贪欲。经云但尽生死,谓为灭度,其实永得一切灭度。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种性也。三贤伏二障,地上断二障。论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刚道后,异熟已空,则二障永断,即入如来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种性也。若言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则各各皆是如来种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别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识,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开示之。因此修习则有顿渐不同。此不定性,在师不在根,所谓闻熏成种也。若遇大善知识,以如来正修行路,开导修行,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此显佛性是一,因师不定,故楞伽要亲最胜知识也。此则三乘皆不定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19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此外道种性也。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师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师之过,非众生佛性之过也。此经圆教大乘,无机不摄,以因师邪而邪,若舍邪归正,无一不成佛者。阐提作佛,义见于此。上答修习差别,下答化生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此答菩萨回入尘劳,有几方便之问也。谓菩萨利生,方便虽多,唯以大悲为首,大愿持之。以同事摄之,是为妙行。然菩萨度生,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经重在断欲为首,故独称同事为断爱之妙行也。苟非愿力所持,贸然同事,无不堕者,故要依无始清净愿力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此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当以大愿力持心,故不堕邪见也。谓菩萨修行,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此乃决志成佛之人也。故先发愿言:我今住佛圆觉,志愿成佛,故所求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劣解,坏我善根,愿得菩萨最胜知识,依教修行,渐断诸障,若得障尽愿满,则成就佛果矣,妙庄严域,乃佛之果海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长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别,偈言,但能顿断烦恼,不拘五性差别,则当一时顿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20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赞谢。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此问圆觉妙性,圣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证差别也。因前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则一超顿登佛地,不涉渐次矣。又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此则本无差别之性矣。上问差别,佛答以因二障浅深而有。今问修证差别,意谓觉性既是平等,则二障亦不能为差别。故今问从凡至圣,修证云何而有差别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当机默伫。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因问觉性是一,云何圣凡修证,差别不同,故佛先示以觉性本来平等无二,菩萨众生,亦取取证次第,自性无性,故云非性。凡圣皆具,故云性有。随缘而现,故云循诸性起,本无修证次第。然后示以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也。眼不见眼,喻觉性本无能所对待。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忘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此示因众生迷倒,妄有差别,其实了无能所取证也。下示无差别之差别。旧解约天台六即以释之。谓性自平等,凡圣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觉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众生迷倒,幻化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此显六即差别,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穷源,寂灭无二。若委明六字,则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则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圆旨也。上总示圆理。下示六即。经义相符,故以释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我爱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21
此示理即也。以众生全体在迷,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众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觉性而为妄想,背法身而认五蕴,故云由妄想我,执妄身为我,我见坚固不舍,故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造诸恶业。然造业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名字即也。以众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了悟自性,生即无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识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净界,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观行即也。此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先断见思,故云劳虑永断。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著净境,故云净解为碍,无明全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天台判圆观行位与别信位,同断见思,名为外凡,故结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相似即也。三贤位人,观智增明,已见前净解为碍,今已断之。所断虽亡,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为碍,能所未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结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贤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净解,觉是能观之智,乃见觉。即前二位,以对待未亡,故俱名障碍。今地上菩萨,已证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还照寂灭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觉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以喻明观智俱泯,能所两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无能断者。然以照为碍者,楞严云,圆明照生,所以圆明体中,本无能所。但起一照心,则形所相。故以照为碍也。以诸无明,通名诸碍,非照不灭,故以碍灭障也。若诸碍已断,则照亦不立,故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显地上菩萨之实证也。谓菩萨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故如见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断观智能所之说,皆标月之指耳。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亡,观照俱泯,同时寂灭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22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结位也。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忘,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见觉为碍,当相似位有觉有照,同时寂灭,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当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即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名究竟觉。当究竟即经旨了然,幸深观之。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对等法,皆迷悟边事,良以圆觉妙性,不属迷悟对待因果故。一切寂灭平等一如。以妄见而观,则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犹如虚空,一切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证有次第者,皆为不了寂灭心体,妄有修证,不忘能所对待,故悟有浅深。今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圆悟顿证之妙旨也。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故云居一切时,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也。谓众生妄想,本自无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斩头觅活,故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拟议。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扬声止响,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处,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别求真实,则头上安头,弥增颠倒,故云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诀,苟能任运如斯,则心心合道,念念证真,不起灭定,而现度生事业矣。从上诸祖,未有不入此法门者。此参禅向上一路,所谓衲僧巴鼻也。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此直指顿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门即上居一切时等,以此法难信难解难持,若闻而不生惊怖者,可谓善能随顺觉性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23
此结上顿悟任运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初二句总颂差别,所以众生一句观行即,菩萨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颂分真即,大觉二句颂究竟即。然初句觉与未觉,亦该摄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末二句总颂位行虽差,皆随顺觉性。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所以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能证之行。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证之门,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乃圆修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下单复圆修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24
赞许诫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译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为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后称性修,非迷中修也。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功夫,一念顿证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