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者大师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九想初门第二十一。
八念初门第二十二。
十想初门第二十三。
八背舍初门第二十四。
八胜处初门第二十五。
十一切处初门第二十六。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起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十六行初门第三十四。
生法二空初门第三十五。
三十七品初门第三十六。
三解脱初门第三十七。
三无漏根初门第三十八。
十一智初门第三十九。
十二因缘初门第四十。
九想初门第二十一
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次通明禅。而辩九想者。上所明禅。虽有定慧。但是实观。未有得解之观。则对治力弱。从九想已去。所明禅定。悉有得解之观。于对治重烦恼病中。力用为强。如伐坚树。若用软斧。断之不断。应更取强斧。九想既是得解观之初。故次而辩之此九通名想者。能转心转想。故名为想。所谓能转不净颠倒想。故此九法皆言想也。
一胀想若观人死尸。肨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胀想。
二青瘀想若观死尸。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若观死尸。风吹日曝。转大裂坏在地。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若观死尸。处处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若观死尸。虫脓流出。皮肉坏烂。滂沱在地。是为脓烂、想。
六啖想若观死尸。虫蛆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國*瓜]裂是为啖想。
七散想若观死尸。禽兽分裂。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若观死尸。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筋连或分散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也。
九烧想若观死尸为火所焚。爆裂烟臭。薪尽形灭。同于灰土。假令不烧。亦归磨灭。是为烧想。
八念初门第二十二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
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生死一切障难也。
一念佛若遭恐怖及众障难之时。应当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神德无量。如是念已。恐怖障难即除。
二念法若有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是为念法。
三念僧念僧者。僧是佛弟子众。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受供养礼事。世间无上福田。是为念增也。
四念戒念戒者。戒是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三种。所谓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律仪能除身口诸恶。定共能遮烦恼恶觉。道共能破无明。得慧解脱。是为念戒。
五念舍念舍者。有二种。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烦恼舍。舍施舍。能生大功德。舍烦恼舍。因此得智慧入涅槃。是为念舍也。
六念天念天者。谓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复有四种天。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生净天。如是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是为念天。
七念阿那念阿那般那者。如十六特胜明。出入息也如是念时。能除心乱。入于正道。何况世间恐怖。是为念阿那般那也。
八念死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常随此身。无可避处。是为念死。
十想初门第二十三
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
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名为想。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修无学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
一无常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想。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是二皆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想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名苦想。若有为法无常者。即是苦常为三苦八苦之所迁逼。故名苦也。
三无我想观一切法等无我。智慧相应想。名无我想。若有为法悉是苦者即无我。以无自在故。亦以苦从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中。我不可得也。
四食不净想观诸饮食不净。智慧相应想。名食不净想。世间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皆亦随事观之。悉是不净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想。名为世间不可乐想。有二种世间。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有过恶无可乐也。
六死想观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死想。若一期果报。常为二种死之所逐者。则出息不报入息也。
七不净想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名为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
八断想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断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证涅槃也。
九离想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离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涅槃也。
十尽想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想。名为尽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未尽结使。及生死业。证涅槃也。
八背舍初门第二十四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
次十想而辩八背舍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坏法对治观门。则横局而竖短。对治定观诸禅。皆未具足。若证圣果。则无三明八解脱等。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禅定。故次而辩之。若修此观。练诸禅定。证圣果时。则成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愿智顶禅。无诤三昧等。诸功德也。此八通名背舍者。大智度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内有色相者。不坏内色。不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为修流光故。不应初背舍中坏灭内身骨人也。欲界结使难断。故须以不净心观外色也。此初背舍位在初禅。能舍自他及下地。故名背舍。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内无色相者。坏内色。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所以然者。行者为入二禅内净故。坏灭内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也。
三净背舍身作证净者缘净故名净。行者。除外不净相。但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名缘净身作证者。以无受着心。而受三禅中遍身乐故名身作证也。
四虚空处背舍若灭根本四禅色。及三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中色。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虚空处背舍。
五识处背舍若舍虚空。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若舍识。一心缘无所有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无所有处背舍也。
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阴入界。故有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深入一向不回。是为非有想非无想背舍也。
八灭受想背舍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为灭受想背舍所以者何。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着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
八胜处初门第二十五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
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有背舍净洁五欲之用。既是初观。于缘中转变。未得自在随心。若欲得观心纯熟。转变自在。必须进修胜处观也。故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作譬云。如人乘马能破前阵。亦能自制其马。故名胜处也。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初背舍而言少者。缘少故名少。若观道未增。故须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转变不得随心。若观少好丑法中不净。转变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是名胜知胜见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内有色相外观色。如初背舍而言多者。观多因缘。故名多观。心既调则。观多无妨。故言多。若于多好丑不净境中。转变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是名胜知胜见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内无色相如二背舍。外观色少。若好若丑等。皆如初胜处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内无色相如二背舍。外观色多。若好若丑等。皆如二胜处也。
五青胜处若观青色。转变自在。少能多多能少。光色照曜胜于背舍。所见青相亦不起法爱。是名青胜处也。
六黄胜处类如青胜处中分别。
七赤胜处类如青胜处中分别。
八白胜处亦类如青胜处中分别。今用四色为胜处。依大智度论也。若缨络经中。则以四大为四胜处也。
十一切处初门第二十六
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
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一青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
二黄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
三赤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也。
四白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白色。使一切处皆白也。
五地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地色。使一切处皆地色。
六水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水色。使一切处皆水色也。
七火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火色。使一切处皆火色也。
八风一切处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风色。使一切处皆风色。
九空一切处还入前虚空背舍定。使一切处皆空也。
十识一切处还入前识处背舍。使一切处皆有识也。
十四变化初门第二十七
初禅二变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
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
一初禅二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
二禅三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三禅四变化一三禅三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三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三三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四三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四禅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四禅三禅化。能变化下三禅地也。三四禅二禅化。能变化下二禅地也。四四禅初禅化。能变化下初禅地也。五四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也。
六神通初门第二十八
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尽通。
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是为天眼通。
二天耳通修天耳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住。耳根中即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为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修他心智者。若于深禅定中。发他心智。即能知六道众生心及数法。种种所缘念事。是为他心通。
四宿命通修宿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宿命智。即能知自过去一世二世百千万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为宿命智也。
五身如意通修身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身通。通有二种。一者飞行速到山障无碍。二能转变自身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是为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修漏尽通者。若于深禅定中。发见思真智则三漏永尽。是为漏尽神通也。
九次第定初门第二十九
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七无所有处八非有想非无想处九灭受想次第定。
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第定也。
初禅次第定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定时。是中初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初禅定。是为初禅次第定。
二禅次第定若从初禅。入二禅时。是中二禅定观均齐。自识其心。其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二禅定。是为二禅次第定。
三禅次第定意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四禅次第定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五虚空处次第定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六识处次第定意亦类如初禅二禅中明。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定意亦类同初禅二禅中明。
九灭受想次第定若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于是定前。自识其心要期心利。心心次第而入。无有刹那杂念间入灭受想定。是为灭受想次第定也。
三三昧初门第三十
一有觉有观三昧二无觉有观三昧三无觉无观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从诸禅事理而受称。是为小异。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初禅及方便中。则一切觉观俱禅。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中间禅。则一切无觉有观禅。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无觉无观禅中。则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一切定。观诸无觉无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也。
师子奋迅三昧初门第三十一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一奋迅入二奋迅出。
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异上所得诸禅定也。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一入禅奋迅师子奋迅入三昧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
二出禅奋迅师子奋迅出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起。还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三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
超越三昧初门第三十二
一超入二超出。
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一超入三昧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相。若声闻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二。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三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也。细心约义自作可解。
二超出三昧云何名超出三昧。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人超出。但能超一禅出。而不能超二。何况能自在超出也。是中超出有三种。一顺超出。二逆超出。三顺逆超出。足前三种超入。合为六种超越三昧。如来于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齐此明三乘行行共禅竟也。
四谛初门第三十三
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
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二集谛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
四道谛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十六行初门第三十四
苦谛下四行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
集谛下四行一集二因三缘四生。
灭谛下四行一尽二灭三妙四离。
道谛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
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也。
苦谛下四行一无常行者。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二苦行者。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三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四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
集谛下四行一集行者。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二因行者。观六因生苦果。故名因行。三缘行者。观四缘生苦果故名缘行。四生行者。还受后有五阴。故名生行。
灭谛下四行一尽行者。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二灭行者。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三妙行者。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四出行者。观涅槃离世间生死法故。名为出也。
道谛下四行一道行者。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名道。二正行者。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三迹行者。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四乘行者。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
生法二空初门第三十五
一众生空二法空。
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二有。故名为空。
一众生空若观生死苦果。但见名色。阴入界实法。从因缘生。新新生灭。是实法中空。无我人众生寿者等。十六知见。如龟毛兔角毕竟不可得。是为众生空也。
二法空若观生死苦果。非但我人众生等。十六知见空。如龟毛兔角不可得。是中名色阴入界异法。一一分别。推析破坏乃至微尘刹那。分分细检。皆悉空无所有。即名法空。是为声闻人经明法空相。若摩诃衍中辩法空者。诸法如梦幻。本来自空。不以推析破坏故空也。
三十七品初门第三十六
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进根行是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是。为定根也。
五慧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信等五种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一信力信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信根增长能遮疑惑。破诸邪信及烦恼。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行是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念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
五慧力为正道及诸助道法。观无常十六行时。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觉分一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四除觉分五舍觉分六定觉分七念觉分。
一择法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若舍所见念着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觉分。
六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觉分。
七念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适。是念觉分。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通名觉分。
八正道分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见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
二正思惟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三正语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是为正语。
四正业以无漏智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是名正业。
五正命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何等五种。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六正精进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三解脱初门第三十七
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
次三十七品。而辩三解脱门者。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既已说道故。次应说到处门也。此三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是涅槃门。谓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脱门也。亦云三三昧。三昧义如前说。但三昧即是当体得名。解脱从能通之用。以受称也。此无别法。有师解云。因时名三昧。证果则变名解脱。此类如八背舍八解脱也。
一空解脱门云何名空解脱门。观诸法无我我所故空。所以者何。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能如是通达者。是名空解脱门。是空解脱门。缘二行。谓空无我。
二无相解脱门云何名无相解脱门。观男女相。一异相等。是相中求实皆不可得。故无相。所以者何。若诸法无我我所故空。空故无男无女。一异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异。以是故。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能如是通达者。是为无相解脱门。是解脱缘四行。谓尽灭妙出。
三无作解脱门云何名无作解脱门。若知一切法无相。即都无所作。是名无作。所以者何。若于法有所得者。即于三界。而有愿求。因是造作三有之业。今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则于三界。无所愿求。不造一切三有生死之业。无业故无报。是为无作解脱门。是无作解脱门。缘十行。谓无常苦集因缘。生道正进乘也。
三无漏根初门第三十八
一未知欲知根二知根三知已根。
次三解脱门而辩三无漏根者。解脱既是涅槃之门。若善修三解脱。必定发真无漏。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证三道时。必发三根故。次三解脱而辩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为义。得此三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
一未知欲知根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九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喜根乐根舍根意根也。
二知根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九根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别。
三知已根若至无学道中。是九根转。名知已根。九亦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别也。
十一智初门第三十九
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十一如实智。
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为智。若发此十一智时。各齐位照了分明。故通名为智也。
一法智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法智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也。
二比智于色界无色界中。约四谛辩四种无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三他心智知欲界色界系现在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是为他心智也。
四世智诸世间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圣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无理。
五苦智五阴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六集智知诸法因。因集生缘观。无漏智也。
七灭智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也。
八道智道正行远观时。无漏智也。
九尽智我见苦已断集已证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无生智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十一如实智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智。无有挂碍。是为如实智。此智独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无也。
十二因缘初门第四十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更互为因缘故。云三世十二因缘也。
一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从受中心着。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次明从果报。约二世观十二因缘相。具出大集经。今略出经文。是十二因缘。从歌罗逻而辩无明。故云果报也。约二世明者。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也。
一无明大集经言。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燸。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者。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当观如是十二因缘。
二行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心于念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风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是名口行。
三识以如是三行因缘故。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是名为受。
八爱贪着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九取爱因缘故。四方求觅。故名为取。
十有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十一生有因缘故。有生是为生也。
十二老死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此并是略出经文辩。从初受报来。约二世明十二因缘相。孱然无一句私语。读者善寻。自知与前来约三世明十二因缘有异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缘。但约一世中。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今略出经文明一念十二因缘相。
一无明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识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贪着心者。名之为受。
八爱经中脱落。不释爱相。今私作义释云。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次第不断。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意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并出大集经文。未有一句私语。读者善寻。此与常所说三世因缘迥异。若有欲学因缘佛道者。上来至此三种辩因缘。相随用一门修学。即证缘觉智也。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