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者大师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
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
六波罗蜜初门第四十二。
四依初门第四十三。
九种大禅初门第四十四。
十八空初门第四十五。
十喻初门第四十六。
百八三昧初门第四十七。
五百陀罗尼初门第四十八。
四摄初门第四十九。
六和敬初门第五十。
八自在我初门第五十一(亦名八种变化)
四无碍辩初门第五十二。
十力初门第五十三。
四无所畏初门第五十四。
十八不共法初门第五十五。
大慈大悲初门第五十六。
三十二相初门第五十七。
八十种好初门第五十八。
八种音声初门第五十九。
三念处初门第六十。
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
一未度者令度二未解者令解三未安者令安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既不识四谛十二因缘。虽修慈悲。止是为大福德。生梵天中。受梵王果报。此于众生。无出世利益。岂能因慈悲。树立弘誓之功。若是二乘。虽知四谛十二因缘。所修慈悲。但为自调。其心欲于一世尽苦。独入无余。既不能久处生死。荷负一切。岂能因慈悲。而起弘誓之德。今菩萨善达四谛十二因缘。怜愍一切。同于子想。故能为众生。久处生死。发心荷负一切。共入涅槃。是以必须大誓庄严。要心不退也。此四通言弘誓愿者。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菩萨摩诃萨。以慈悲缘四真谛。运怀旷阔。自要其心志令一切众生。同证四真实究竟之道。故云四弘誓愿也。菩萨若以诸法实相之慧。发此四愿。即是发菩提心。万行之本。灵觉之源。是以一切大士。由斯弘誓。曩劫修因。十方大圣。缘此四愿常处生死。广度众生而不永灭。今明不共之法。先从弘誓为始。意在此也。
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今四种弘誓所缘四谛。与前声闻中明四谛。有半满异。前但明半字有作四圣谛。今明满字无作四圣谛。所以二种四圣谛合明者菩萨之道。教门不同。若是三藏教通教。所明弘誓。但缘有作四圣谛而起。若是别教圆教。所明弘誓。通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而起。故约弘誓分别四谛。半满异于前也。
六波罗蜜初门第四十二
一檀波罗蜜二尸罗波罗蜜三羼提波罗蜜四毗梨耶波罗蜜五禅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
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罗蜜。故次弘誓而辩之也。檀尸乃至般若。并是外国语。至下别释中当各翻名。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解。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
一檀波罗蜜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布施者。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属他为他财物。故云舍身。犹属财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物也。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于檀中。能具修五种心者。是时布施。名波罗蜜。何等五。一者知施实相。二者起慈悲心。三者发愿。四者回向。五者具足方便。一云何名知施实相。若布施时。施人受人。及财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二云何名起慈悲心。若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三云何名发愿。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四者云何名回向。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五云何名具足方便。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旋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菩萨若能具足此五心者。是时随有所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蜜。具足成就。
二尸罗波罗蜜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一者在家尸罗。二者出家尸罗。在家尸罗者。所谓三归五戒八斋戒也。二出家尸罗。所谓出家。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足修行。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余四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心者。随所持戒行善。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持戒。名为行尸罗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罗波罗蜜。具足成就也。
三羼提波罗蜜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是为生忍。云何法忍。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为羼提。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足。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蜜。具足成就。
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复次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蜜具足。成就。
五禅波罗蜜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出世间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二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亦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者。是时禅定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味。而能遍修诸禅。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蜜。具足成就也。
六般若波罗蜜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如尽智无生智等。是为声闻智慧。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功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蜜也。何等为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成就也。
四依初门第四十三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
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佛果。故云依也。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实相及一切随顺实相善法。通名为法。亦名法身。若依实相法身。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皆悉具足。一切清净。能至菩提。故云依法。不依人者。人是揽五阴所成。假名相好之身。若依相好之身。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皆堕颠倒。终不得见真实法身。故云不依人也。所以者何。如涅槃说。魔王波旬。尚能作佛。况不能作四依之人。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行。与实相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行。乖实相法者。则不应依。况余人也。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了义经者。谓诸大乘方等十二部经中。皆明中道佛性。实相如如之理。若依此教。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心与中道相应。能见佛性如来藏理。故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所谓声闻所应行。九部中不修中道。佛性如来藏理。若依此教。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随二边。不见佛性如来藏理。故云不依不了义经也。
三依义。不依语依义者。义是中道第一义谛。若依中道第一义谛。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破诸颠倒。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无量禅定。故云依义。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语。文字章句。虚诳无实。乃至二乘所见。真谛涅槃。亦有文字。故法华经。以化城喻。若依如是文字言语。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增长诤讼。妄想烦恼。或堕二乘之地。不到大乘大般涅槃。故云不依语也。
四依智。不依识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于正观智慧心无所著。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能破散五住烦恼及无边生死之业。必获大乘涅槃常乐我净。故云依智。不依识者。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诸波罗蜜。万行功德。则构集五住烦恼二边生死之业。是以流转无际。众苦不息。故云不依识。
九种大禅初门第四十四
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禅九清净净禅。
次四依而辩九种禅者。菩萨既得正依凭处。则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也。至论深广之内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别观。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并在九种禅中。故次四依而辩也。此九种禅。缨络经中。虽有其意。而不列名。解释弥勒菩萨造地持处。明六波罗蜜。方乃辩出九种相。并是菩萨不共之禅。从自性禅乃至清净。不与二乘人共。今为明菩萨不共次第。深广内行。思惟修法。于六波罗蜜中。的别出此九种大禅。此九通名禅者。翻释名同前。是则名同。而法相有别。
一自性禅云何名自性禅。于菩萨藏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此二同类。或俱分。是自性禅。
二一切禅云何名菩萨一切禅。略说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又随其所应。各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三者利益众生禅。菩萨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自举心息。舍离味着及一切想。是名现法乐住禅。菩萨禅定。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三昧。彼诸三昧。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其名。况复能知。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脱除。入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胜妙功德。是名菩萨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者。十一种如前释。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知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诸难忧苦。能为开解。资生不具。给施所须。如法畜众。善能随顺。见实功德。欢喜赞叹。等心折伏。神力恐怖。或令欢喜。是名略说一切禅。无余无上。
三难禅云何菩萨难禅。略说三种。菩萨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是名菩萨第一难禅。菩萨依禅。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难禅。菩萨依禅。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三难禅也。
四一切门禅云何菩萨一切门禅。略说四种。一者有觉有观俱禅。二者喜俱禅。三者乐俱禅。四者舍俱禅。
五善人禅云何菩萨善人禅。略说五种。一者不味着。二者慈心俱。三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云何菩萨一切行禅。谓六种七种。略说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观分自他利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义缘止相缘举相缘舍相缘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十三种菩萨一切行禅也。
七除恼禅云何菩萨除恼禅。略说八种。一者菩萨入定。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鬼。是名咒术所依禅。二者菩萨入定。能除四大所起众病。是名除病禅。三者菩萨入定。兴致甘雨。能消灾旱。救诸饥馑。是名云雨禅。四者菩萨入定。济诸恐难。一切水陆。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禅。五者菩萨入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是名饶益禅。六者菩萨入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是名调伏禅。七者菩萨入定。觉诸迷醉迷十方者等开觉之。是名开觉禅。八者菩萨入定。众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禅。
八此世他世乐禅略说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所谓书数算计。资生方便法。如是等种种众具禅。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九清净净禅云何菩萨清净净禅。略说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三者方便清净净禅。四者得根本清净净禅。五者得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者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如是菩萨无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萨依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
是中所明九种禅。从始至终。并是出地持处弥勒菩萨之所说。未有一句私言。读者自思取其意也。
十八空初门第四十五
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第一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始空十一散空十二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无法空十七有法空十八无法有法空。
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者。无也。无此十八种有。故名为空。若菩萨始从初修自性禅。终至清净净禅。虽有大功德神通智慧之用。而禅定是门户。诠次阶级之法。若不善以十八空慧。照了遣荡。或于所证诸禅三昧中。十八有法。随滞一有。则不得无碍解脱。纵任自在。故须修十八空。照了无住无著也。经论明空。开合名数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但为十四空。或为十一空。或为七空。乃至三空。二空一空。或以广故。开十八空。为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无量空。今处中用十八空。遣荡诸有。罄无不尽。则诸波罗蜜禅定三昧。万行悉皆清净也。
一内空内空者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为内空也。
二外空外空者。外法空。外法者。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无我无我所。无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是为外空也。
三内外空内外空者。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是为内外空也。
四空空空空者。以空破内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也。故维摩经云。得此法已。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大空者。十方相空。故名大空。所以者何。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乃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六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者。诸法中第一者。名为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即第一义空。
七有为空有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易。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是为有为空也。
八无为空无为空者。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待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不可得。则无无为之可着。故即是无为空。
九毕竟空毕竟空者。以前八空。破诸法毕竟尽净。名为毕竟。若无诸法。亦无毕竟之可着。故名毕竟空。又解毕竟名为终竟观。是终竟之法。亦不可得。则不执有究竟之法。名为毕竟空。故法华经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十无始空无始空者。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无始可得。可破是无始。于无始中无执着。故名无始空也。
十一散空散空者。五众和合故有人。若以智慧。一一分别。破散人与五众及所破散法。皆空无所有。如佛告罗那。此色破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性空者。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今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十三自相空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一总相。二别相。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火有热相。如是二种相皆空。故名相空。分别性相不同。或言名异体同。或云名体俱异。所以者何。性言其体。相言其识。性以据内。相以据外。相如见黄色为金相。而内是铜火烧石磨。知非金相性。故别明相空。
十四诸法空诸法空者。一切法名。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是诸法空。皆入种种门。所谓一切法。有相知相识相缘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是等一切皆空。空无实故。名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不可得空者。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又解云。上以诸法空。空一切法。皆不可得。若作可得。则为断灭。若知是不可得。亦不可得。则于不可得中心不没。故名不可得空也。
十六无法空无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法。名无法。是无法不可得。故名无法空也。
十七有法空有法空者。有法名。诸因缘和合生。故有。二法无故。名有法空。有人解云。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故。名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故名无法有法空。亦以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有人解云。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皆空。故名无法有法空也。
十喻初门第四十六
一如幻二如炎三如水中月四如虚空五如响六如犍闼婆城七如梦八如影九如镜中像十如化。
次十八空而辩十喻者。此十喻既为易解空故说。若修十八空观者。不善用十喻。晓其迷执滞有之情。体法真空。正解发则无由。故次十八空而辩十喻。为成观空之易悟。亦以异于二乘坏法而修空也。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四理。以晓迷情。故名为喻。今以世间幻梦易解之空。以譬迷心冰执难解之空。令同易解。故此十事为喻也。
一如幻如幻者。譬如幻师幻作象马。及种种诸物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幻声可闻。与情相对。而不错乱。无智不了。谓之为实。诸法亦如是。皆是无明幻作。虽空而可见闻。不相错乱。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若知诸法同如幻相。则心无所得。豁然开解。悟一切法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二如炎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之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及一切法相。亦如是。结使烦恼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为炎。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之者。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入界性空法中。生人想男想女想。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如炎。
三如水中月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如水中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愍之而笑也。
四如虚空如虚空者。虚空但为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远视故眼光转见彯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见彼我男女屋舍种种物。若修空观。入实相理。则一切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也。
五如响如响者。若深山溪谷中。及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无智者谓为有人语声。智者了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而能诳耳根。一切音声言语。亦如是。人欲语时。口中出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响出时触七处退还。是名语言如响。无智者不识语之因缘。谓为实心。取生忧喜。智者知语因缘无实如响。闻之心不生着。诸法如是。故说如响。
六如揵闼婆城如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无智人不识。谓之为实。智者见之。即知无实。诸法亦如是无智不了。妄计有假名。吾我阴入界之实。智者了达。皆无所有故说如揵闼婆城。
七如梦如梦者。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而还自笑。人亦如是。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说如梦。又梦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有。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也。
八如影如影者。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虽眼根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若结使烦恼灭。则我相法相皆无。又如影人去则去。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也。
九如镜中像如镜中像者。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作。亦非无因缘作。虽无定有。而亦可见分别。诸法亦如是。非是自有非他有。非共有亦非无因缘有。虽有不可得。但以名字。而有分别。如镜中像。实无所有。而诳惑小儿。令生忧喜。智者虽见。即知非实。故无忧喜。诸法亦如是。诳惑凡夫。生诸烦恼。实智慧者。虽复见闻。既知无实。不生结业。故说如镜中像。
十如化如化者。若诸天仙圣。得神通者。能有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灭。又如化主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生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百八三昧初门第四十七
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
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则能出生诸菩萨百八三昧。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之。所共也。今此百八。乃至无量。通名三昧者。三昧名通。犹同前翻释。但首楞严等。百八境界。体用微妙深广。故次而辩之。今于百八中。略出初三后一。以成次第章门百八等名相既多。岂可具辩。若欲遍知。当寻大智度论。
一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者。首楞严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故。名健相三昧也。
二宝印三昧宝印三昧者。能印诸三昧。于诸宝中。法宝是实。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如佛语比丘。为汝说法所谓法印。法即是实。印即是解脱门。若三藏教门。以三法为法印。若摩诃衍教门。但有诸法实相一法印。与实相般若。相应三昧。名为宝印三昧也。
三师子游步三昧。师子游步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譬如众兽戏时。若见师子。率皆怖摄。师子戏时。于诸群兽。强者则杀。伏者则放。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师子游步三昧。下一百四三昧。亦应如是。具出大智度论。若欲知之。自当寻彼论。
一百八离着虚空不染三昧离着虚空不染三昧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如虚空。无物可喻。钝根菩萨。着此虚空。得此三昧。故离着虚空等诸法。亦不染着。是三昧如没在泥中。有人挽出。锁脚为奴。有三昧离着虚空而复着。此三昧亦如是。今是三昧能离着虚空。亦自离着。故名离着虚空不染三昧也。如是诸佛菩萨。无量不可思议诸三昧。是中应具列其名目。略释其相。是事云云。广出余法门也。
五百陀罗尼初门第四十八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
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今此五百。并有持遮总持之义。故通名陀罗尼。陀罗尼者。略说则有五百。广明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悉是菩萨诸佛所得法门。名义皆不与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论。略辩三陀罗尼。以成次第章门五百之数。名义既多。岂可具辩。
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所谓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有所演说。一时能闻。忆持不忘。故名闻持陀罗尼。即是名持。
二分别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恶。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
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增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复有寂灭陀罗尼。无边陀罗尼。威德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华严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乃至五百陀罗尼。广明则无量陀罗尼。
四摄初门第四十九
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
次诸陀罗尼而辩四摄者。菩萨若内具诸三昧陀罗尼。自行既充。必须外引含识。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广济。莫若四无量心。与四摄法。但四无量心。名目既已先辩。岂繁重出。四摄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摄者。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则物之所归焉。若众生依附。方乃导以大乘正道。而度脱之。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一布施摄菩萨以无所舍心。行于二种布施。能摄众生。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若为乐财众生。即以财施。而摄取之。若以乐法众生。即以法施。而摄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众生。既蒙恩利。因是生亲爱心。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摄也。二者施相。略如前檀波罗蜜中分别。
二爱语摄菩萨若以善软之言。随顺一切根情。安慰开喻。则一切众生之所乐闻。因是生亲爱心。依附菩萨。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菩萨随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众生既蒙胜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菩萨用法眼。明见众生根缘。故一切随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为摄也。
六和敬初门第五十
一同戒二同见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
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为和敬。
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
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
四身慈和敬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为和敬。
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
六意慈和敬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
八种变化初门第五十一
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作。
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如水乳。众生心既亲爱。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须现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种变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乘所不能测。故次和敬而辩之也。此八种通名变化者。变化之名一往既与前十四是同。无劳重释。而八种力用自在巧妙。非二乘所得。是以别出。故大涅槃经中以此八法。释于我义。
一能作小以变化力。能自作己之小身。亦化作他之小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小物。乃至皆如微尘。是为能作小。
二能作大以变化力。自化作己之大身。亦化作他之大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大物。乃至满虚空。是为能作大。
三能作轻以变化力。能自轻己身。亦轻他身。或轻世界及所有。乃至令如鸿毛。是为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以变化力。能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长为短。以短为长。如是等种种中。能作自在也。
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能化为大人。心无所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于一切众生。而得自在。故名为有主。
六能远到以变化力。故能远到有四种。一飞行远到。二此没彼出。三移远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为远到。
七能动地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及十八种震动。故名能动。
八随意所欲尽能得以变化力。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为随意所欲尽能得。若涅槃明八自在。虽小异而大同耳。
四无碍辩初门第五十二
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
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若欲阐扬大道。必须无碍辩才。故次八种变化。以明四无碍智。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
一义无碍智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是名义无碍智。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义。亦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一切义。故智慧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别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名字语言中。无著无滞。亦是法无碍智也。
三辞无碍智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得解。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二语。多语略语。广语。女语。男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是等语言。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是为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佉。而为说之。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足。菩萨以乐说辩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无量劫。辩说无尽。广利益一切。无有一句差机之过。故名乐说无碍智也。
十力初门第五十三
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
一是处非处力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二力也。
三定力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三力也。
四根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四力也。
五欲力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力也。
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六力也。
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七力也。
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八力也。
九天眼力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九力也。
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十力也。
四无所畏初门第五十四
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次十力而辩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故次十力辩之。意在易见。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所畏也。
二漏尽无所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诸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所畏也。
十八不共法初门第五十五
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世共。欲简异一切凡圣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故云不共也。
一身无失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五住烦恼。及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畏。
二口无失无失因缘类。如身无失中说也。
三念无失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于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隐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
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为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佛心一切细微乱尽离。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佛知善法恩故。虽具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无减心无厌足故欲无减。譬如转轮王马宝。虽复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
八精进无减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故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何等为二。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见无减。所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类如身业中分别。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大慈大悲初门第五十六
一大慈二大悲。
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辩之。释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故至极果。方得受于大名也。
一大慈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有二种与乐。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熏。随所应得乐众生。各得安乐。二慈三昧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众生见闻知者。各获安乐。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
二大悲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不名大悲也。有二种拔苦。意同慈中分别。但有拔苦之异。故名大即是药树王身也。
三十二相初门第五十七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之缘。故次慈悲而辩相好八音三念处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
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胜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缦网胜余人六足跟具足满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称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纤好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薄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而根深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伽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八十种好初门第五十八
八十种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
次三十二相而辩八十种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辩好也。通云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净相好之身业也。
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好孔不现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着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
八音初门第五十九
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次相好而辩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严。发见者之善心。音声理当清妙。起闻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云音者。诠理之声。谓之为音。佛所出声。凡有诠辩。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清净之口业。
一极好音一切诸天贤圣。虽各有好音好之未极。佛报圆极。故出音声清雅。能令闻者无厌。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极好音也。
二柔软音佛德慈善故。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听之无足。皆舍刚强之心。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佛居中道之理。巧解从容。故所出音声。调和中适。能令闻者。心皆和融。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慧心明彻。故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解慧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离于雌软之心。故所出言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名不女音。
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谬。故所出音声。诠论无失。能令闻者。各获正见。离于九十五种之邪非。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佛智照穷。如如实际之底。行位高极。故所出音声。从脐而起。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远。故名深远音也。
八不竭音如来极果。愿行无尽。是以住于无尽法藏。故出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能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遗。至成无尽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三念处初门第六十
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去二一心听者不以为喜三常行舍心行。
次八音而辩三念处者。既八音为物开演正法。听者善恶不同。必有信毁违顺之别。若无三念之德。岂能心地坦若虚空。泯无忧喜之相。故次八音而辩三念处也。此三通名念处者。慧心能缘。名之为念。平等之理。不增不减。谓之为处。佛以慧心。缘于平等不增不减之理。是以违顺学者。心无忧喜之相。故三通名念处。即是以慈修意。能现平等清净之意业也。
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佛智了达不一心听法之人。平等法界中。减退相毕竟不可得。故无忧相也。
二听者一心不以为喜佛智了达听者平等法界中。增进相毕竟不可得。故无喜相也。
三常行舍心佛智了达。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故于一切言说。利益众生中。常行舍心也。故金刚般若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