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音老人
诵法实施1
兹说解脱听闻密法者,初,供养三宝。若富饶者,有力设供,当广为陈献;若力不充裕,可以一心思惟,观为意所变现无量上妙供物,遍满虚空(谓非实有供物、而由心意中观想所成、变现上妙供品、为数无量、遍满虚空中)。次举诵下列各种念诵:
(一)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
(二)救脱中有怖畏险峡偈
(三)中有六纲
(四)中有救怖愿
以上四种偈文(均见下卷末附编中)。各念三至七遍,当视时间之长短而定。
在我们为亡者诵听闻解脱密法前,首先要供养三宝。这是为亡者行法所要做的准备工作。供养要看个人的经济情况。假如家里很富有,有能力设供,就可以多供养一点。因为修密法要设坛场,要供养,所以密法可以说是富贵人修的。那些年纪大的人可能见过密法的坛场。从前,在上海的静安寺就设了一个密法坛场,布置的很庄严,供养的很丰富,非常讲究。所供的物品都是金银财宝和珍珠玛瑙,需要花很多钱,在曼荼罗像上,涂的东西都很珍贵,不是普通的颜料:黄的都是黄金(把黄金碾成粉装上去),绿的都是翡翠,白的都是白银,红的都是玛瑙,所以富贵者就有能力供养。假如我们比较贫穷,没有能力供养,那就随力随份。佛菩萨是不会嫌好道歹的。不会说你供养的好,我就多加被你,你无力供养我就不理睬你。这是我们凡夫的见解。那为什么还要设供养呢?这是为了表示我们的真心诚意。佛经里曾讲过:有一个乞丐来供养佛。他讨啊讨,好不容易讨了点米。他把整整的、圆圆的好米一粒一粒的捡出来。在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的时候,他就供养了这一点米,而那些富足人家,供养十担八担的大米也不在乎。但是释迦牟尼佛却说:这个乞丐功德非常大。虽然他很穷,但心却非常诚恳。所以我们供养是尽力而为,不一定要很奢侈。有力供养者就多供养一点。假如力量不充裕,就把自己供养的一点礼物观想成须弥山大,变现成无量无边的上妙供品,尽虚空遍法界,来供养诸佛。这就是观想供养。因为我们的法性就是布满虚空,周遍法界的,所以我们就有这个力量。没有实在的东西不要紧,只要我们尽心尽意,诚心诚意地观想就可以了。因此我们说,时常以心香供养,就是顶好的无上供养。坛场供养设好后,我们就开始念诵上述四种偈文。第一个偈文就是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见原文一百七十二页)。第二个偈文是救脱中有怖畏险峡偈(见原文一百七十四页)。第三个偈文是中有六纲(见原文一百七十七页)。第四个偈文是中有救怖愿(见原文一百七十九页)。下面我们分别讲解。
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此文在施法前念诵)
凡亡者在临命终时,即当先作启白发愿,于三宝前,尽力陈设实有供品,或依自力观想所成之广大供云海,手执妙香,竭诚致敬,如下启白发愿:
我们上面已经讲过,行法前要设三宝供养,尽我们的力量,富有者多供一点,贫穷者少供一点。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就一心观想供养像海洋一样广大,像天空的云一样多,并在手里拿著很好的香启请诸佛菩萨,竭尽我们的诚心向佛菩萨敬礼。然后按照下面的文字告白发愿(上面的这段文字只是说明,不要念,下面的才是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的正文)。
诸佛及菩萨十方常住世具足大慈悲前知及圣眼
这几句偈文的意思很简单,大家都能看懂。就是说请十方诸佛菩萨要常常住世。佛菩萨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释迦牟尼佛圆寂时就说:我并没有离开你们,清净眼的众生就能看见我。眼混浊的众生以为我离开了。其实,佛菩萨是不舍众生时常住世的,但并不是住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无所住处涅槃。
佛菩萨都是有益于众生的,具足大慈大悲。我们就是要靠众生才能成佛。假如没有众生受苦,我们怎么会起大悲心呢?!没有大悲心就不会发大愿,没有大愿就没有大行。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行’字(念hang,道行的行)就是从愿来的。所以说众生是我们成佛的资粮,我们要具足大慈大悲,没有慈悲是绝对不能成佛的!
佛菩萨能够知道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这就是‘前知’。佛菩萨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之用,一切皆见,这就是‘圣眼’。我们众生被妄想、颠倒、执著所蒙蔽,不能发掘这些功能。只要我们用心修法,把我们的妄想、颠倒、执著打破,就能显发这些神通。人死后离开了躯壳,也能够前知,也有天眼,也能看得很远,但不像佛菩萨那么圆满。
为众生依怙不舍大悲愿祈降临纳受实际意献供
‘怙’就是依靠,就是说佛菩萨是我们的依靠,一直在护持我们。佛菩萨的确是不舍弃接引众生的大悲愿,时时刻刻闻声救苦。所以我们应祈祷请求佛菩萨降临到我们的坛场,来接受我们真心诚意的供养—实际(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所持的供养,来帮助我们超度这个亡者。
诸具大悲尊智智与慈悲所作诸事业威力不思议
诸具大悲尊,就是指很多的佛菩萨。在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什么佛菩萨、什么圣母,非常多。智智是三智之一。三智即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具足一切智慧,能知道一切。它包含了小乘道,就是罗汉、辟支佛的智慧在内,统称为一切智。一切智智就是撇开小乘的罗汉、辟支佛的智慧不算,只有佛菩萨的智慧叫智智。一切种智就是指差别界的所有种种不同的智智识识。要明白所有诸法的色相最终都归一,就是归到我们的佛性。所以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有这样的区别。佛菩萨是无比的慈悲,智慧圆满无碍,威力很大,不可思议。比如大势至菩萨的威力就很大,无所不能。我们修到那个程度就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个力量不是我们思想所能想像得到的,所以叫‘威力不思议’。
今有某姓名舍现世往彼离此界至他已脱血肉躯
我们度亡的时候,不能说:‘今有某姓名’,要说‘今有张三’或者‘今有李四’。亡者叫什么名字就说什么名字。这一段就是说亡者已离开现世的血肉之躯要到别的地方去了。
无依复无怙无救亦无援最极大痛苦今所现境相
已日暮穷途离家去异乡如入幽冥地迷惘赴悬崖
人死后,中阴身一出来就四处飘泊,无依无靠了。因为人执著惯了,认这个身体是我。一旦脱离身体,看见尸首停在床上,听见家人在哭泣,他就知道自己死了。这时他心里很悲痛,还想要身体,想往身体里钻,但躯壳已经坏了,已钻不进去了。于是他六神无主,忐忑不安,东飘西飘,像无头苍蝇四处乱转。既没有依靠,也没有人护持他,援助他。真是痛苦极了!再加上这个时候,他生前所造的一切业障像电影一样一幕幕现前:恶犬追逐,黑风暴雨,冰雹交加,夜叉虎狼……,非常恐怖。还有像雷一样大的声音‘轰、轰、轰—’作响,还有强烈的光照射。真是无路可走,就像太阳要落山了—日暮穷途。家已不再是他的,恋著也没有用。只好离家去异乡,到另外一个黑暗无人的地方(幽是无人,冥是黑暗)。迷惘(惘就是不知所措)之中,看见自己贪、嗔、痴所化的三座大悬崖挡住他的去路,真是痛苦惊慌极了。
惊狂奔林莽业力追逐故或落无边荒或漂流大海
莽是指无边无际。就是说亡者惊慌失措地往漫无边际的森林里奔跑。因为后面有很多的恶相追逐他:虎、狼、鬼、夜叉等等。这些都是他自己生前造业所变现的。有的人身不由己,为躲避这些恶境界,跑来跑去就被赶到地狱里,或者落到漫无边际的荒野里,或者躲到大海里去了。
身不得自在业风推荡故或入战阵中被恶仇执住
业风就是指业力所感的大风。在《法华经》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业风吹堕罗叉鬼国’。就是说你们要做坏事,这个业风就会把你吹到罗叉鬼国,就是吹到饿鬼道里去。从前有一个大夫问一位禅师:‘这个“业风吹堕罗叉鬼国”是什么意思?’这位禅师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这个大夫一听,就火了:‘啊!我不配问这个问题呀?!我虽然不是大善知识,总归是个大文学家,怎么不配问这个问题?!’这时这位禅师说:‘哎!这就是业风吹堕罗叉鬼国。我说你一句不配问这个问题,你马上就发火了,不就是业风吹堕罗叉鬼国了吗?’这位禅师讲得很好。我们一发火就是堕到罗叉鬼国去了。所以千万要当心!有的人说:‘发一次火可能不要紧吧?’还不要紧呢!发火就是业风,就会烧毁你的功德林,把你吹堕到罗叉鬼国去。由于业风吹荡之故,就会使中阴身不得自在,做不了主,或者被吹到了打仗的阵战里面,被敌人抓住吊起来,非常痛苦。
无地可容入或遭阎罗使鬼卒备残酷望之极可怖
你们看,人到了这个地步,已没有地方可以容身,真是痛苦到了极点!或者是遇到阎罗王派出来的使者,就是白无常、黑无常、夜叉等等,这些鬼卒都残酷的很,他们把你扔进油锅、叉下刀山、打入十八层地狱。哎!真是不得了,令人望而生畏。
业果诸苦受无间死复活撑扎力已穷颠连极孤苦
中阴阶段所受的种种痛苦,都是我们生前造业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做坏事。造业包括善业和恶业。我们做好事就是善业。比如我们念佛、修法是净业,这是很好的。造善业就可以升天享福。做坏事就是造恶业,就要下地狱受苦。在无间地狱里就是让你永远的死又永远死不了。用刀子把你戳死,然后又让你复活。为什么?就是让你不停的受苦啊!活了之后又被扔下油锅,在油锅里被炸死后又活了,活了之后又该受炮烙刑罚,炮烙刑死后又复活,再去受泥泞刑罚去了。无间地狱就是让你死了复活,活了再死,没有一分一秒的间歇,叫你永远受苦。苦得你力已穷尽,再也没有力量支撑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颠沛流离之苦。所以人在中阴阶段真是苦不堪言。
愿诸佛菩萨悲愍垂救护于此待救者为彼作依怙
赐彼加持力护免中有苦遮止业红风遣回阎罗怖
我们发大愿祈求佛菩萨慈悲、可怜、救护这个死者。这个死者也正在期待著被救度。请诸佛菩萨恩赐他,加被他,保护他(这就是加持力),让他有所依靠,免受中有境界的诸种痛苦。把中有境界的红风(就是业障所刮起来的大火光)止住,把阎罗的使臣(追命鬼卒等)都差遣回去,把业障所现的恶境界都变灭掉。
中有险峡道安全拯救出嗟我大悲尊愿不舍悲愍
亡者处在中有险峡道(被两山夹住很危险的地方叫峡,就像长江三峡一样被两山夹在当中),很危险。要把他们安全地拯救出来,使他们能脱离危险。‘嗟我’就是叹息,‘大悲尊’就是指佛菩萨。这段就是祈求佛菩萨不要舍离大悲的誓愿,可怜加被这些亡者,把他们都拯救出来。
不忘宏誓愿令彼脱诸苦哀求佛菩萨愿慈光照住
佛菩萨发了宏誓愿之后,是不会再忘记的。我们众生也应该这样,要常常铭记四宏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令彼脱诸苦’就是为了让亡者能脱离痛苦,我们虔虔诚诚地哀求佛菩萨,愿佛菩萨慈悲的光照耀死者,加被一切众生。
以大悲光钩不令入三途三宝最胜尊愿慈悲摄受
恩施大悲力令脱中有苦
这是形容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光就像钩子一样能勾住死者,不会让他落入三途。三途就是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牲。在佛、法、僧三宝中最殊胜的就是佛。我们愿佛发大慈悲摄受死者的亡魂,施恩加被,以大悲力令死者脱离中有的痛苦,把他从中有恶境界中拯救出来,进而证得法身或报身,脱离三界和六道轮回。
以上就是‘祈请诸佛菩萨加被偈’。这段偈文里面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我们念的时候可以重编一下,简明扼要的几句就可以了。只要不离开它的重要意义就行。
救脱中有怖畏险峡偈(此文在施法前念诵)
(一)
十方常住诸佛菩萨‘普贤’‘寂’‘怒’海会圣众
佛菩萨是十方常住。不是住在某一方,而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无所不在。偈文中的‘普贤’不是我们内地所说的普贤菩萨,藏文是指阿达尔玛佛,中文翻译就是普贤如来,也就是密宗所说的大日如来,即法身佛,在密宗里被奉为第一尊佛。‘寂’我们讲了是慈悲、庄严、圆满的正法轮身。‘怒’就是金刚身、愤怒身,是怖魔的,所以‘“普贤”“寂”“怒”’就是指普贤如来的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海会圣众’就是指佛菩萨周围的眷属,多得就像大海一样。每一个佛都有很多眷属。比如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海会圣众:教主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下首是大势至菩萨,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菩萨。
上师本尊空行护法降临于此哀请听许
我们修一个法就有一个本尊。比如我们修‘颇哇法’,如果修观音颇哇法,就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如果修弥陀颇哇法,就以阿弥陀佛为本尊。再比如修‘准提法’,就以准提菩萨为本尊。本尊就是我们最高的上师。本尊下面的菩萨眷属就是空行,就像我们画的飞天一样。我们哀请诸佛菩萨,空行护法能答应我们的要求,都降临到这个坛场上,来帮助我们救度亡者。
至心皈命上师空行以大悲心愍垂接引
‘至心’就是恭敬之至,没有一点虚妄之心。‘皈’是回来,‘皈命’就是所有的生命都交给了上师及空行护法等众,就是说我们的本命元辰要完全依靠上师,所以我们祈求本尊上师以大悲心哀愍我们,接引我们。
(二)
缘于迷妄流转生死闻思修三如实照耀
一切色相都不可得,都是梦幻泡影,而众生却偏偏迷于声色之中,把它当成真的,生出种种妄情。妄情的根源就在于执著这个色身为自己,所以见到好的就有我要、我爱。爱就是妄情,爱生水往下流。要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能有爱情,有爱情就不能升天,所以爱最坏,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我们要出离六道轮回,就要听佛法,听过之后还应通过大脑来思惟:佛法讲的是不是真理?我从前所做所想是不是有错误?应不应该改正?想过之后就该实际修行了。如果只是听一下,大脑没有思惟,就等于没有听到。听也听了,想也想了,但不实际修行也等于没有听到一样。所以闻、思、修三样缺一不可。‘如实照耀’就是按照我们所听到,所理解的实实在在地去做。照耀者就是指观照。我们用心观照,光明就会现前。
传承上师导引在前胜母空行护持于后
传承上师就是给我们传法的上师。他会帮助我们。导引我们如何去做。‘胜母’者能生万法。我们前面讲过,佛父表示佛性的主体,能生出种种的妙用的就是佛母。母者,能生的意思。小孩都是由母亲所生。所以说一切妙用都是由母体所生,而母体又是主体所具有的,这就是双身法。对此我们千万不可起淫欲心。这段偈文就是说有传承上师在前面导引,胜母和空行(一切天龙八部都包括在内)在后面保护我们。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我们祈祷脱离中有的种种痛苦和恐怖的恶境,护送我们到佛菩萨的净土去。正觉就是成佛。
(三)
嗔恚炽盛流转生死大圆镜智光明照耀
嗔是发火,恚是发脾气。‘嗔恚炽盛’就是发怒、暴跳如雷,像猛火一样燃烧。这就是流转生死的原因之一。假如我们一点都不发火,那该多好。可就是做不到啊!人往往不由自主的发火,能不发火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修法的人就是要损之又损,把这个恶习消掉。当然一天、两天做不到,一天一天的做下去就能做到了。我们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就能朗照大千,就转识成佛了。
金刚萨埵导引在前‘玛嘛几’母护持于后
在密宗里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佛。金刚萨埵是东方的一尊佛。东方有升起之意,金刚表示不坏也。我们读过《金刚经》就知道,金刚能摧毁一切,而一切不能摧毁它。萨埵者是指觉有情,就是使一切有情都能觉悟。金刚萨埵和我们内地说的普贤菩萨同体异名。因为普贤菩萨为诸佛的长子。他在接受大日如来(密宗的普贤如来)摸顶授记时,大日如来给他手中一个金刚杵。所以叫金刚萨埵,也叫金刚手。金刚萨埵在密宗的地位很高,是密宗的第二尊佛。第一尊就是大日如来。这段偈文就是说金刚萨埵在前面引导我们,护持在后面的就是‘玛嘛几’母。‘玛嘛几’有的地方写成‘盲盲几’,还有的地方写成‘嫫嫫几’,虽然翻译的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玛’者,母义。‘嘛几’者,能生义。‘玛嘛几’母就是能生诸种妙行的母亲。她在后面保护我们。为什么这样呢?这是表法的,还是指佛父佛母双身。佛父在前引导,佛母在后护送。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四)
我慢炽盛流转生死平等性智光明照耀
贪、嗔、痴、慢、疑就是五钝使,很难消除。我看大众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嗔。每个人都是这样想:只有我最好,我最高,你们都不行。贡高我慢!脾气很大,执著的很厉害,这就叫我慢炽盛。就是因为有我慢,不谦虚,心中不空净,光明就显现不出来了,生死轮回就无有了期。佛就没有我慢,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要是我们看任何众生都平等,就没有我慢了。但是我们人看人还不平等呢,更不要说看其他众生了。都是我高高在上,别人都不及我。其他种类的众生,像鸡呀、猫呀就更不相干了。所以这就是我慢。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把我执除掉,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平等又平等,就能放大光明朗照大千了。
宝生如来导引在前‘佛眼’佛母护持于后
宝生如来是南方的佛。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摩尼宝珠,能生众宝。修成就了,什么宝贝都有,就是宝生如来。宝生佛在前面导引,佛眼佛母护持于后。这个佛母的名字叫佛眼,《金刚经》中就讲有佛眼、天眼、法眼、肉眼、慧眼。佛眼佛母就是指无所不见,无所不包。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五)
贪欲炽盛流转生死妙观察智光明照耀
我们人就是迷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有一千想一万,有一万想十万、百万、千万、万万。没有满足的时候。越多越好。可是贪的再多你也带不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为什么说在天上享受之后还要下地狱?因为钞票太多,太享受了就是犯罪!我看还是多做善事好,可人们都不肯做。所以说贪欲炽盛,流转生死。这样就出不了三界。我们要转第六识(即我们的意识)为妙观察智。在我们的八识当中第六意识势力最强,特别容易著相,因为它无时无刻不跟著前五识跑。假如不是第六意识作怪,前五识都很好。比如我们的眼睛是眼识,它就像照相机照相,从不分别这个相是什么东西?也不分别这个相是好还是坏?更不会说这个相要不要?它只是将现量交给第六识,就是将信息传给第六识,让第六识来做主。第六识就时刻在分别:这是什么?这是好还是坏?这个要不要?然后它把信息再送到第七识,第七识又把信息传到第八识藏起来。就这样因循贮物。第八识种子越藏越多,永远不会饱满(就像我们的电脑,小小的一个软盘上不知道有多少信息藏在里面)。当一遇到有缘的事情,就反映出来了。所以第六意识势力很强。我们修行就是要从第六识下手。就是时时刻刻观照第六识,让它不要动。境界现前不理睬它,都是假的还执著什么?!随缘度日就是了。这样做就可以‘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转换了,第八识和前五识才能圆满。因此我们不要追求享受,享受就是造业。我们的心应时时空净,以慈悲为怀,救度众生才是最要紧的。要时时刻刻观照做功夫,这就是观心法门,就是禅法,就是禅宗。假如我们时时刻刻不忘观照,不用三年到五年就能成道。但人就是时时刻刻忘记,一遇到境界现前就忘记了,就跟著境界跑了。所以我们用功难就难在不忘记。假如能于行、住、坐、卧四维当中时时不忘观照,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另一方面就是用功用死了也不行。我们做功夫还要活泼泼的。所以六祖大师说:‘对境心数起’‘不断百思想’,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做功夫应‘内不随妄念迁流,外不为事境所转,’即:对任何事情,不留在心里面盘算个不停,对任何境界不住著,都是过而不留。这样做功夫我们必定能成就。所以用功第一难就难在不忘记观照,第二难就难在不能死守,死守就是死水不藏龙,要活泼泼的才行。假如我们真正证成妙观察智,不住相了,就能大放光明而无所不照。
无量光佛导引在前白衣佛母护持于后
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是西方的一尊佛。阿弥陀佛翻译出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在前面导引,白衣佛母在后面护持。白衣佛母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都说白衣观世音,是因为清净无染叫白衣。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六)
嫉妒炽盛流转生死成所作智光明照耀
嫉妒是我们最坏的习气。人的嫉妒心都很重。别人比我好一点点,我就要嫉妒。所以说人最容易得‘红眼病’,就是嫉妒的眼发红。你比我好一点我就要造谣言中伤你,把你拉下来,这样做很坏!所以嫉妒就像燃烧的大火一样厉害。我们流转生死都是由于贪、嗔、痴、慢、疑造成的。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到时无需分别,要看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会现前;要听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就可以听到。这样就是光明照耀。
不空如来导引在前多罗佛母护持于后
不空如来就是北方的如来。真空是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不是断灭空。所以我们说的真空是空空,就是把这个空也要空掉。如果你住在空上就变成断灭空了。空也要空掉就叫不空如来。不空如来导引有前,多罗佛母护持于后。多罗者是指无所不有,没有一点点缺陷叫多罗。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七)
愚痴炽盛流转生死法界性智光明照耀
人都有贪、嗔、痴。人之所以有贪、嗔还是因为痴的缘故。我们假如不愚痴就不会去贪了。知道都是空的假的,还贪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一切相都是空的假的,以为是真有就贪得无厌。所以贪、嗔、痴中痴是根本!假如真是愚痴炽盛的人,将来就会流转生死而堕入畜牲道。畜牲就是很愚痴。所以痴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法界体性智就是指我们的本性光明,它是本来具有的。去掉贪、嗔、痴本性光明就会显现。
毗卢遮那导引在前法自在母护持于后
毗卢遮那就是法身佛。就是大日如来,也就是普贤如来。是中央一方的佛,他在前引导。法自在是所有法样样都自在,根本连法也没有。法本无法,都空掉了,所以就无所不自在。法自在母就是指一切法根本没有。所以释迦牟尼佛传法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哪里有什么法?!只要有个法在,还是法执!法性空了,法执也没有了,都不可得,就叫法自在母,她在后面护持。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八)
五毒炽盛流转生死四智和合光明照耀
五毒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贪、嗔、痴、慢、疑。因为炽盛之故,所以流转生死。四智光明就是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四种智慧的光明合到一起(不算法界体性智),当然是光明朗照了。
五部如来导引在前五部佛母护持于后
我们前面讲了东、南、西、北、中五部佛,东方是金刚萨埵,南方是宝生如来,西方是阿弥陀佛,北方是不空如来,中央是毗卢遮那。就是五部如来在前面引导,五部佛母,就是‘玛麻几’母,佛眼佛母,白衣佛母,多罗佛母和法自在母在后面护持。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九)
迷境炽盛流转生死解除恐怖光明照耀
迷境炽盛,是指生前的迷境和中有的迷境。我们生前著相,迷相就是迷境。死后的中阴身也迷在中有境界上,也是迷境。因为我们迷境,所以就造业受报流转生死。我们要解除中阴境界的恐怖相就要以光明来照耀,使我们能得到解脱。
诸忿怒尊导引在前诸忿怒母护持于后
‘怒’就是忿怒身,也是明王身,非常害怕。就是忿怒尊在前面引导,诸忿怒母(有佛父就有佛母)也现的恐怖相在后面护送。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十)
习气炽盛流转生死俱生智慧光明照耀
习气炽盛就是说,我们每个世俗人执著的习气都很厉害。总以为这样就好,不这样就不行。比如四川人、湖南人、贵州人都喜欢吃辣的。他慢慢就习惯于吃辣的,没有辣的,饭就吃不下去。习气就是这样慢慢养成功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以后就很难改。比如吸烟。很多人改了又吸,吸了又改,三番五次都改不掉。最后还是要吸。所以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指我们的习气很难改。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改这些习气,常常要拗强,违背它,和它做斗争。它要这样你非不这样,看它过不过得去。这样习气才能改掉,智慧光明才能显现。所以初初开悟的人,习气只是稍为摇动了一下,还是很深很重。要把习气改光必须在境界中经过多次磨炼,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过来。所以圭峰禅师说:‘常需觉察’。这是古来大德用功所得的结论。‘常需觉察’就是长时期时时刻刻地观照考察自己,还犯不犯这个习气。损之又损,才能相应。人的习气就是太重了。比如人们要吃鸡、要吃虾,天天杀鸡不知造了多少业;一碗虾不晓得有多少生命。还有的人说:‘我不吃大荤,不吃猪肉,吃小荤,吃螺丝’。唉!你吃一碗螺丝不知有多少生命呀!所以习气至深一定要改。
俱生智慧就是指我们本性光明是生来就有的,无始以来就有的。但俱生无明也随之而来。俱生智慧常常为俱生无明所遮盖。有人问:‘我现在用功修行成就了,将来会不会再有无明呢?’他不知道无明是俱生无明,就是无始以来随著佛性就有的。就像牛的两支角一样。小牛生出来就有两支角,不是一个一个生出来的。是这个俱生无明遮盖了我们的智慧,叫我们著相受报。假如我们把无明打破除尽了,就不会再迷误,就不会再造业受报了。就像出矿之金,金子没提炼之前是和砂石混在一起,经过提炼变成纯金,它就不会再和砂石夹在一块了。所以打破无明我们就不会再迷了。
勇士持明导引在前空行会众护持于后
勇士是比佛菩萨低一等的忿怒身。但都是保护佛法的善众。比如夜叉很怕人,但他护法也很好。现在人做香功:‘香、香、香……’香从何来呀?他是天龙八部之中的一众,乾闼婆,焚香众。天龙八部都是保护我们的,就很好。他们导引在前,空行会众护持于后。
祈脱中有怖畏险峡送我往登正觉佛土
意思同(二)后四句。
(十一)
愿诸空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蓝光佛土
愿诸水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白光佛土
愿诸地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黄光佛土
愿诸火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红光佛土
愿诸风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绿光佛土
佛性有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七大种性。现在这段偈文讲的是五种:地、水、火、风、空。根、识就不讲了(根就是我们的五根,识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种性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是由地、水、火、风、空形成的。人们只是不知道,不相信山河大地怎么也是我呢?这个身体才是我,山河大地跟我不相干。他不知道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风、空形成的。地、水、火、风、空就是佛性当中的五大种性,所谓种性者就好比种子,能够长出东西来。比如:稻种种下去,稻子就能长出来,结出很多大米。同样地、水、火、风、空的种性能生出很多很多东西。地球、日月、星辰都是由它生出来的。你们看地球就很明显:地壳就是地大;海洋河流地下水就是水大;地下有火会产生火山爆发就是火大;地球自转公转,属风大;地球里面是空的(不空它怎么转呢?!)属空大。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一样,都是我们自己。就是因为无明,取了小部分的地、水、火、风为自己,认这个色身为我。其实这个色身是父精母血结合成的一个脓胞,在子宫里面长了个人体,人们就认这个身体为我。这都是因为妄想执著的缘故!佛性是布满虚空,周遍法界,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妄念不动,身心世界都化空,就什么都没有。那时我们就明白了,这个地球原来就是我自己!所以说:‘会万物归己者,其为圣人乎?!’圣人他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万物都是他自己。就像庞居士的妻子所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百草不光是指草,而是形容一切事物。就是一切事事物物哪个不是我?!都是我自己。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才行。
经中说:‘愿诸空大,勿为我敌’。我们看见空洞不要害怕。有人告诉我:‘打坐的时候,忽然出现一个大空洞。我就要跌下去了。吓死了!’那就是空大现前,不要害怕。现在打坐用功还害怕,到了中阴境界就更害怕了。
‘愿我亲见,蓝光佛土’。我们知道天睛的时候,天空就变蓝了。万里无云,蔚蓝色的晴空就是蓝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本身就具有七彩光明,空大是属于蓝光佛土。
‘愿诸水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白光佛土’。水大是属于白光,也是我们本性所具有的,所以我们看见发大水也不要害怕。
‘愿诸地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黄光佛土’。地大为什么是黄光呢?因为佛的国土是黄金铺地,所以称黄光佛土。这些都是我们本性光明所具有的。因此当我们看到大地荒无人烟,没有边际时也不要害怕。
‘愿诸火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红光佛土’。大火是红光,我们看见大火也不要害怕,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
‘愿诸风大,勿为我敌,愿我亲见,绿光佛土’。风大就是绿光现前,看见大风起了也不要害怕,这也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
愿诸虹光勿为我敌愿我亲见一切佛土
地、水、火、风、空过了之后就有虹光发现。虹光就是以上各色佛光合为一体而放射的大光明,就如同太阳的七彩光合在一起放射一样。愿此虹光,不要以我为敌,愿我亲见一切佛土。
惟愿诸‘辉’知为自辉愿中有相自己证知
愿中有境三身亲证
在中阴时期还有爆炸声、雷轰声,大炮仗的声音。要知道这些声音都是自性显发出来的,不是外来的。所以不要害怕!我们的自性就具有这个本能,就具有这些声音。我们看见的红光、蓝光、白光、绿光、黄光等一切光明,也都是我们自己放的光,也不是外来的。辉是放射的光彩。闪闪烁烁射出来的光就叫‘辉’。中有时期的一切境想都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所显现的,不是别的东西。愿中有的一切境相和法、报、化三身,我们都能亲自证到。
中有六纲(此文在施法前念诵)
(一)
嗟!
我今生处中有起现时生世无暇懈怠当永断
闻思修三不乱证实义心境朗然当亲证三身
于此一度获得暇满身勿于迷离道中而抛弃
‘纲’是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中有六纲’就是告诉我们在生处中有、梦境中有、静虑中有、死位中有、法性中有及轮回中有这六处中有(在本书98页已作详细说明)显现时,我们主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如何去做。此‘中有六纲’要在施法前念诵三到七遍。
‘嗟’是文言叹词,并无实义。生处中有是指我们住胎的这段时间,一般需要九个半月。‘无暇’就是指没有时间。因为我们活的时候,执著外境,追逐声、色、货、利,忙碌一生,借口‘没有时间’修习佛法。由于懈怠之故,前一世未能解脱,现在又重新投胎,落于生处中有,生死轮回又从头开始。因此,在生处中有起现时(即在我们住胎的时候),我们应该发心:要永断‘无暇懈怠’,应好好修习佛法,不再追逐外境。‘闻思修三不乱’就是说我们首先应该听一听佛的教理,然后再经过大脑思惟,以前我们的所做所为是否有错?想过之后就应该切切实实按照佛的教导去做。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闻’、‘思’、‘修’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果真能如此,就能够亲证佛性,这就是‘证实义’。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有佛性是真实、永恒的,所以称之为‘实义’。当我们亲证佛性之时,大智慧云涌,心境豁然开朗,这就是‘心境朗然’。我们再进一步用功修行,就能够证得法、报、化三身,这就是‘亲证三身’。这段偈文的最后两句‘于此一度获得暇满身,勿于迷离道中而抛弃’就是说:如果我们能真正发心修习佛法,在我们这一生(‘于此一度’就指投胎出生后这一生)就能够圆满自在(‘暇’在此是闲暇、自在之意),不再糊里糊涂的在六道轮回中被抛来抛去,自己就能作主了。‘迷离’是指糊里糊涂的不清楚。我们人就是这样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所以‘迷离道’在这里就是指六道轮回。
(二)
嗟!
我今梦境中有起现时愚痴尸睡放逸当永断
一心不乱定住实相中保任梦境修幻化明光
勿如傍生之状而长眠爱惜睡眠现量合修持
梦境中有就是指我们睡著了做梦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糊涂了(即‘愚痴’),忘记了用功(即‘放逸’),身体像死尸一样(即‘尸睡’)。这样我们怎么能了生死呢?!所以我们要永断‘愚痴尸睡放逸’,要‘一心不乱定住实相中’。‘一心不乱’就是‘定’。‘住实相中’就是一直了了分明而不糊涂,不为境界所转。这样,梦中的幻相就转化为大光明,这就是‘保任梦境修幻化明光’。‘保任’是指修行的两个阶段。我们用功修行,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后,就要时时观照保护,不为境界所转,这就是‘保’;等到保护圆熟了,就任运自如,不用保了,这就是‘任’。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精进用功,就能做到既使是睡著了,也仍然是了了分明,不为梦境所惑。‘勿如旁生之状而长眠’中的‘傍生’就是指畜牲。有很多动物,像熊、蛇等,冬眠时一睡就是几个月。我们人要有智慧,不能像动物一样愚痴,昏睡。我们知道:财、色、名、食、睡是五盖,是遮蔽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所以要勤除五盖。但除‘睡盖’并不是不睡觉,只是我们大多数人睡著就糊涂了,在梦中生出种种分别,被梦境所转,这就是比量境。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做到,既使睡著时,仍然是了了分明,不为梦境所转,即现量境。所以说我们睡觉也是在做功夫。这就是‘爱惜睡眠现量合修持’。
(三)
嗟!
我今静虑中有起现时散乱昏沉种种当永断
不乱无执定住离边中‘生’‘圆’二次愿能得宣示
所作已断一心修行时不为烦恼迷惑所随转。
静虑中有就是在我们打坐入定时,识神所见的一切境界。这还是由于我们六根不清净,昏沉散乱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永断‘散乱昏沉’。这样就是‘不乱’,就是‘定’。定就是指对境不生心,不为境界所转,而不是坐在那里很长时间不动。所以说大定无出入。如果我们执著追求入定,反而不能得定了。因此我们要‘无执定住’。‘边中’就是说,我们凡夫不是执著「有’,就是执著「无’,总是向两边倒。有两边就有‘中’,所以叫‘边中’。如果我们在日常动用当中能心空无住,赤裸裸、净洒洒,一丝不挂,这样就是‘离边中’。‘“生”“圆”二次愿能得宣示’中的‘生’是指生起次第,‘圆’是指圆满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密法中修持的二个步骤。在修法前我们都会发愿,希望修法能够有所成就。如果我们果真能‘不乱’、‘无执定住’、‘离边中’,那么修法前所发的愿就能得到证实(‘宣示’就是指实现);就能够时时刻刻了了分明,不为境界所转(即‘一心修行时’);就能够做到作而不作(即‘所作已断’),这也就是佛所证得的真空妙有的境界。这样就不会再有烦恼迷惑,就能潇洒自在,任运自如了(即‘不为烦恼迷惑所转’)。
(四)
嗟!
我今死位中有起现时一切贪求恋著当永断
不乱契入显明教授义游心自证无生太虚景
即将舍离质碍血肉躯无常死亡临头当了知
死位中有就是指我们死后三天半或四天之内。在这段时期,我们仍然贪恋著自己的身体、妻财子禄、名誉地位等。一旦知道自己死了,心里就会很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当永断‘贪求恋著’之情。只有这样,在死位中有时期,才能不慌乱(即‘不乱’),才能接受(即‘契入’,契是契合之意)别人为我们行此中有解脱密法。本密法教导我们:在死位中有这段时期,有两次光明显现,光明就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显明教授义’(‘显明’就是指光明显现的时候,‘教授义’就是教导、指示)。在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一醒悟即可证成法身佛,这就是‘游心自证无生太虚景’。‘无生’即不生不灭的法性身。‘太虚’就是指虽然有但实质是虚(即空),‘太虚景’就是指真空妙有的境界,也就是证得法身时的境界。‘游心’就是指散乱的心,即妄心。证成法身佛就是舍妄归真。这段偈文的最后两句就是说:在我们的识神即将离开身体(即‘质碍血肉躯’)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了知’就是了解、知道)诸法无常,有生必有死,死亡是必然的道理。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磨炼自己,断除自己的‘贪求恋著’之情,到死位中有时期,一切放下,与光明合上去就能证成法身佛了。
(五)
嗟!
我今法性中有起现时恐惧怖畏境相当永断
一切显现认取为证智中有境相即此当了知
阻大义利千钓一发时自识变相‘寂’‘怒’又何惧
法性中有起现时,就是指死位中有之后,从第五天开始到第十八天这段时间,共计十四天。这时,亡者慢慢清醒过来,识神从身体里出来,见到强烈的‘光’‘声’‘辉’和佛菩萨寂、怒部的双身像,便产生恐惧和怖畏。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一切显现认取为证智’。就是说,一切现相都来源于我们的自内证智(见本书120页),都是我们的佛性所显现的,都是自识的变化。所以,在这时,我们要永断‘恐惧怖畏境相’。如果我们不惊不怖,在法性中有时期光明显现时,与光明合上去就可证成报身佛。如果我们恐惧怖畏,甚至吓得逃避佛光,那就阻碍我们证成报身佛。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阻大义利千钓一发时’。‘千钓一发’就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大义利’就是指成报身佛。
(六)
嗟!
我今轮回中有起现时意念纯一至心当保持
善妙缘会尽力求延续永断胎门回头须忆念
努力净相唯一需要时嫉妒永断修上师双身
轮回中有就是指法性中有之后至投胎前的这段时间。这段时期,亡者的心念变化非常快,业力所幻现的境界纷纷现前。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持‘意念纯一至心’。‘至心’就是一心一意,‘意念纯一’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不随幻相变化而变。‘善妙缘’就是以前造的善因,比如生前修法、做好事等等,就是造善因。这些善因就会尽力帮助我们保持‘意念纯一’(‘求延续’就是保持)。‘回头须忆念’就是说我们要回忆生前善知识的教导和自己所修的法,要下决心‘永断胎门’(‘永断胎门’就是不再投胎)。在轮回中有时期要努力做到心里空净(‘净相’就是空净),不要被幻相所迷惑,当我们看见男女交会的境界时,要断除嫉妒心,把他们观想成佛父佛母或上师双尊,这样就不会起淫欲心而投胎了。这就是‘嫉妒永断修上师双身’。
死时无有决定极迅速徒负此生所作无义事
大利丧失意志不坚定今兹既已空手而返回
所需定解即胜本尊法当下若不修胜本尊法
或大成就亲口所宣说上师教授亦不安心住
自欺自身实所不应为凡此六纲了知极为要
人活的时候没有好好修法,时间转瞬即逝。死亡很快来临,这就是‘死时无有决定极迅速’。‘无有决定’就是没有选择。这时才会发现自己活的时候一直在追求短暂、虚妄的假相,白白荒费了宝贵的一生。这就是‘徒负此生所作无义事’。‘徒负’就是荒费,‘无义事’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人就是舍弃永恒而追求短暂,舍弃真实而追求虚妄,舍弃大利而追求小利,这就是‘大利丧失’;被身外的色、香、声、味、触、法牵著转来转去,这就是‘意志不坚定’;一生不停的求东求西,最后却不得不落得空手而归,这就是‘空手而返回’。所以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虽然现在已经如此(即‘今兹既已空手而返回’,‘今兹’就是现在。),但我们还有可以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这本《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这就是‘所需定解即胜本尊法’。‘定解’就是一定能够解脱,‘胜本尊法’就是指本法(‘胜’是指殊胜之意)。如果现在不修此法(即‘当下若不修胜本尊法’,‘当下’就是现在),或者对大成就者亲口所说的法和上师所传授的法不能安心的修持(‘不安心住’就是不能安心的实修),这样做就是自欺欺人(即‘自欺自身’),实在是不应该(即‘实所不应为’)。以上所说的‘中有六纲’极为重要,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中有救怖愿偈(此文在施法前念诵)
(一)
我今报尽迁谢时生前眷属无能助
独自徜徉中有道愿‘寂’‘怒’尊大悲力
消除无明之幽暗
‘报’是指业报身,就是指身体。‘迁’是指走,‘谢’是指凋谢,‘迁谢’在这里就是指死亡。‘徜徉’是指闲游、游徜。这一段偈文的意思是说:如今我的肉身实体已经坏了(即死了),生前的亲朋眷属都无能为助。我只有独自在中有险峡道中漂来漂去。愿‘寂静’部、‘愤怒’部的佛菩萨以大悲力摄受我,把我从幽暗的中有道中解脱出来,消除‘无明’,直证明光。
(二)
别离爱伴独漂流自识幻相将起现
诸佛悲力垂救拔不起怖畏中有难
人生八苦之一就是‘爱别离苦’。当亡者到了中阴境界,离开了他所爱恋的亲朋好友,孤苦伶仃,到处漂泊。这时亡者的识神幻现出各种各样的恐怖境界,令他非常痛苦。愿诸佛菩萨悲悯、救度亡者,使他面对各种中有境界能不惊不怖,能把他从中有的苦难之中超拔出来。‘垂’就是降临的意思。‘垂救拔’就是降临来救度超拔亡者。
(三)
五智光明此时现不怖不畏认本面
‘寂’‘怒’尊容已近前确认中有当勿怖
五智光明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法界体性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在法性中有时期,这五种智慧光明将伴随著佛菩萨的‘寂’‘怒’相现前。这时,我们要清醒,要明白这是法性中有时期的境界现前,不能害怕。要敢于认取,敢于承当,这些光明正是自己的本性光明,正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当下即可证成报身佛。如果不敢承当,认为这是佛菩萨放的光来接引你,也可以升到佛的净土得真实受用。
(四)
若为业力所制时愿大悲尊除苦厄
法性本声雷震时愿转六字大明声
如果我们生前不好好修习佛法,没有定力,中有时期就会被业力幻现的各种境界所困扰,不得解脱。这就是‘为业力所制’。在这时,愿大慈大悲的佛菩萨能帮助亡者,把他们从痛苦的灾难中解脱出来(‘厄’就是灾难)。在这些境界中会出现雷震声,与我们在世时所听到的雷声不同。此声非常宏大,犹如千雷齐震。所以很多人到那时就会吓得到处乱跑。要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由我们本性(法身)所发出的,所以本偈称之为‘法性本声雷震时’。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用功修法,增强定力。到中有时期我们就可以把千雷之声转化为‘六字大明咒’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得到解脱了。这就是‘愿转六字大明声’之意。
(五)
若无救助业逐时愿本尊天除其苦
业力追逐失怙时愿证净光三摩地
中有时期,只有业力幻现的各种恐怖境界追逐我们,亲朋好友无能为助。这正是‘无救助业逐时’。再加上我们生前不好好用功修法,没有定力,到时就会惊慌失措,感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非常痛苦。这就是‘业力追逐失怙时’。‘怙’就是依靠,‘失怙’就是没有依靠。所以,这时愿‘本尊天’(即本尊,)能帮助亡者,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进而证得‘净光三摩地’。‘净光’就是本性之光明,‘三摩地’就是正定。
(六)
轮回中有化生时授记愿不为魔转
任所思力若至时愿不为恶业迷怖
‘轮回中有化生时’就是指轮回中有起现时。这个时候,业力幻现的各种境界非常多。尤其是自己生前所造的恶业,幻现出各种恐怖境界,把我们往坏的地方赶。所以我们希望佛菩萨能给我们‘授记’,使我们不为这些魔境所转。‘授记’本意是预先证言。佛菩萨为我们授记,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使我们决定能得到解脱。‘任所思力’就是业力导至亡者的心念任意变化,心念变化又导致幻现出更多更恐怖的境界。当这些业力出现的时候,愿佛菩萨加持我们,使我们不被幻境迷惑,不被恶境吓住。
(七)
猛兽怒吼声发时愿转六字妙法音
黑风雨雪追逐时愿证智光之天眼
这里就讲到我们看到的各种境界。当我们听到豺狼虎豹等猛兽怒吼的声音时,愿佛菩萨加持我们,能把这些声音转化为‘六字大明咒’的声音。当我们被黑风雨雪追逐时,愿佛菩萨加持我们,使我们证得智慧之天眼,照破各种恐怖境界。‘天眼’可以不受欲界、色界的业力约束,可以照破黑暗,所以称为‘智光之天眼’。
(八)
若见同类中有时愿勿嫉妒生上趣
极大烦恼饥渴时愿除饥渴寒热苦
在中有时期,由于业力所感,当生天道的,天道境界即将现前,亡者就会见到天道中的同类(其它道也是如此),这就是见到‘同类中有’。所以在中有时期,亡者会见到将要去的地方的景象,并对这些景象产生好感,甚至对这些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如吃、穿、住、行等)产生羡慕或嫉妒的心理。这就是快要投胎的征兆。所以这时候愿佛菩萨加持亡者,勿生嫉妒之心,不入六道轮回。在中有时期,由于业力之故,亡者有时饥饿口渴,有时寒冷,有时炽热,于是生出极大的烦恼。这个时候愿佛菩萨加持亡者,能除去亡者饥渴寒热之苦。
(九)
若见当来父母会即观大悲双身尊
生得自在为利他愿得相好光明身
当中阴身看到男女同房的情形时,淫欲心动,加入进去就投胎了。所见的男女就成为将来的父母。这就是‘若见当来父母会’。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动心。要把他们观想成佛父佛母双身,并向他们顶礼,这就是‘即观大悲双身尊’。‘大悲’就是指大慈大悲的佛菩萨。我们果真能如此,不为境界所转,就可以‘生得自在’。‘为利他’就是为大众造福,使更多的众生能离苦得乐,得大自在,这样我们就可以证得光明报身。因为光明报身是很美好的,所以叫‘相好光明身’。如果我们不能救度众生,为大众造福,就不能证得光明报身。
(十)
若我已得妙生身愿所见闻速了解
一切恶业不随逐励力增长诸福德
如果我们已经投胎,生到一个能听到佛法,并能修持佛法的地方,这就是‘妙生身’。这时愿佛菩萨能加持我们,使我们对所见所闻(即一切色相)的本体能够迅速证见。这个本体就是我们能知能觉的本性,即佛性、法身。‘了解’在这里就是证见。‘一切恶业不随逐’就是说:如果我们能证见本性,并能做到时时见性,这样就能从所造的恶业中解脱出来。所以说‘一切业障本来空’。‘逐’是追逐、跟逐,‘不能逐’就是不受它的困扰、束缚。‘励力’就是精进、努力。‘励力增长诸福德’就是说,我们在哪里投胎就要在哪里努力为大众造福,这样自己的福德才能不断的增长。
(十一)
愿随所生彼彼处世世面见本尊天
生已能言知大义宿命不忘得总持
‘彼彼’即‘比比’,就是到处、各处之意。这一段就是说;愿佛菩萨加持我们,使我们无论出生在哪里(即‘愿随所生彼彼处’),每一世都能见到佛菩萨或本尊(即‘世世面见本尊天’),都能知能讲(即‘能言知’)佛法(即‘大义’,因佛法是人生唯一正确的指南,因而是‘大义’),都能不忘过去世所发的大愿(‘宿命’就是过去世),都能得到佛法的精髓。我们只有得到佛法的精髓,才能圆通佛所讲的一切法,这就叫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即‘总持’。
(十二)
种种上中下功德闻思一见即能知
随所生处皆吉祥一切有情俱安乐
‘上中下功德’就是大大小小的功德。对于本经的种种殊胜功德,我们只要听一听、想一想就会明白了,这就是‘闻思一见即能知’。只要我们真正明白理解了本经的经义,并能按本经的教导去做,将来不论生在何处(即‘随所生处’)都会获得吉祥与安乐。‘一切有情’就是指一切众生。
(十三)
如佛‘寂’‘怒’尊形相眷属寿量及刹界
如彼最胜美名称如是我等决能成
‘寿量’即指无量寿佛,‘眷属’即指佛菩萨的眷属,‘刹界’即指佛的国土。所以‘如佛“寂”“怒”尊形相,眷属寿量及刹界’均代表我们尊贵无比的佛菩萨。我们为佛菩萨冠以这些最殊胜、最美好的名称,以示我们的尊敬。‘如是我等决能成’就是说,因为我们有与诸佛一样的无漏智性,只要我们发心修法,努力用功,就一定能够圆证佛果。
(十四)
邬金大师莲华生撰此中有救怖愿
乃至轮回未空寂此深妙法永长存
莲华生大师出生的陀曩俱舍海,在以前属于邬金国土(即当时的北印度),故称莲华生为邬金大师。在中有时期(即从死亡之日起至轮回中有这段时间),由于我们心里不空净(即‘未空寂’),因而幻现出各种恐怖境界,缠住我们,使我们在六道轮回之中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莲华生大师撰写的上述‘中有救怖愿’,可使我们在中有时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能把我们从中有时期的恐怖境界中解脱出来。‘救怖愿’就是愿诸佛菩萨把我们从中有时期的恐怖境界中解救出来。所以本密法非常珍贵。这部深妙的《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将永远在世间广为流传。
以上讲述的《启请诸佛菩萨加被偈》、《救脱中有怖畏险峡偈》、《中有六纲》、《中有救怖愿》这四段偈文,要在设供坛场之后,行法者根据时间长短念诵三至七遍。以后每天行法之前就不需要再念了。而《谛实力偈》则需在每天行法前念诵。
下面,我们开始讲述度亡时的具体行法。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我们将原经文的次序略作调整,但经文内容未有删改和遗漏。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