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
作者:佚名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30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1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1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阿毗达摩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识。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果。又曰。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李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著。故云无也。

    【圜悟禅师曰】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颂曰。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2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2

    【圜悟禅师曰】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蜜印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黄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著诸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消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曰】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著诸法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有之与无。本无各别之体。)无有有无形。(有无之形。本来无有。)有无无自性。(有无之间。无此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之情。人自妄起。)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舡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3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3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传心法要曰。自声教而悟者为声闻。)或为求辟支佛者说。(法华经曰。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应机而酹。随即而答。宁有定法耶。佛尽变通之义。无执无著。须菩提两言无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说义乎。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4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4

    【李文会曰】如来有所说法耶者。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以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著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川禅师曰】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5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5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6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6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7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7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赉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8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法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蛩夜鸣。虽千万遍果何益哉。池阳□山因禅师遣僧往大通镇陈宅求经。颂曰。灯笼露柱炽然说。莫学驴年纸上钻。看经须具看经眼。多见看经被眼谩。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疏钞云】经云。三世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从此经出。即明持经果满显前义也。又多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义。又忠国师云。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从心之所立。故云皆从此经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真性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谓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于此经受持讲说。所得福德胜于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诸佛。求真性之法。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之功为极大而且无穷矣。

    【颜丙曰】何以故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经出者。盖大藏经及从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出自此经。此经者此外无余经也。

    【僧若讷曰】皆从此经出者。非指此一经文句语言。乃指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会曰】无相福德生出应身。无相智慧显出真身。谓从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禅师曰】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佛祖垂慈实有权。言言不离此经宣。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切忌错会。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9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29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于此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所谓佛法者。乃上文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于有此佛法。故云所谓佛法者。非有真实佛法。乃虚名为佛法而已。盖谓佛法本来无有。唯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是于本性中非为真实也。

    【六祖曰】如来所说佛者令人觉。所说法者令人悟。若不觉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颜丙曰】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也。

    【李文会曰】二乘之人执著诸相以为佛法。遂乃向外寻求。

    【文殊师利云】一切众生愚迷颠倒。不知觉悟。种种修行。不离身内。若于身外修行。无有是处。菩萨于诸佛法。都无染著。亦不舍离。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觉道之人。既能觉悟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药。治个心中妄想执著之病。心地自然调伏无挂碍也。

    【川禅师曰】能将蜜枣子。换汝苦葫芦。颂曰。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陈雄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罗汉在一切凡夫人中为第一。佛告弥勒菩萨。于法华经尝言之矣。告大慧菩萨。于楞伽经亦详言之。大涅槃经。佛言有比丘欲得须沱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勤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二法。大般若经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正此之所谓四果也。又云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著预流果。不著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抑又见四罗汉得是果。而不存所得心也。今我佛恐四罗汉不知以无念为宗。尚萌所得之念。故设四问以为能作得果得道之念不。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之辨论。以形容其所得之实。夫入流者。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也。须陀洹已证入流之果。名为入流。且心无所得。故曰而无所入。其所以无所入者。不入六尘境界耳。名须陀洹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一果须陀洹者。知身是妄。欲入无为之理。断除人我执著之相。以无取心。契无得理。无取则心空。无得乃理寂。虽然能舍□重烦恼。而未能离微细烦恼。此人不入地狱。不作修罗饿鬼异类之身。此谓学人悟初果也。
分卷阅读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30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30

    【逍遥翁云】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入流者。谓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修无漏业。不入六尘。然终未能舍离尘境。

    【傅大士曰】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反人天后。趣寂不知归。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厌喧求静。六尘之境。于念未忘。所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也。

    【圜悟禅师曰】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即便打不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肇法师曰】一往来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证无为果时。不见往来相也。

    【六祖曰】斯陀含人。名一往来。行从天上却得人间生。从人间死。却生天上竟。欲界九品思惑。断前六品尽。名斯陀洹果。大乘斯陀含者。目睹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

    【王日休曰】一往来者。但色身一次往来天上人间。而真性遍虚空世界。岂有往来哉。故此色身往来非为真实。但虚名为一往来而已。故云实无往来。以色身非真实故也。

    【陈雄曰】一往来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不复再来人间也。斯陀含已证一来之果。名一往来。且心无所得。而实无生灭相。名斯陀含其以是欤。

    【李文会曰】问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渐修精进之行。修无漏业。念念不住六尘境界。然终未有湛然清净之心。一往来者。谓人间报谢。一往天上。却来受生也。实无往来者。谓前念才著。后念即觉。是无得果之心。心既无我。谁云往来。故曰而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僧若讷曰】梵语阿那含。此翻不来。已断欲界思惑。更不来生欲界。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谓不计不来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