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1
【川禅师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颂曰。不学英雄不读书。波波役役走长途。娘生宝藏无心用。甘作无知饿死夫。争怪得别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陈雄曰】在在处处。言之所在之处不一也。若有此真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所应供养。即此处便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其谁不恭敬礼拜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诸华香。与法华经所谓须□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赤莲华香。青莲白莲华香是也。
【颜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拨便转。不乐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己灵。高超十地。(大藏一览集云。菩萨十地者。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明了大法。此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底人。长沙云。百尺竿头座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僧问果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南泉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请师道。答云。四海五湖皇化里。此二等人。即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菩提。若爱乐小法者。小法即世间有为法。则著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听受解说。此经在在处处。若有悟此经。即如佛塔。天人阿修罗。皆恭敬作礼。常持花香而散持经之处。供养此人。是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傅大士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子荣曰。所作依他性者。凡日用施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修成功德林者。修习成就菩提道果也。)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子荣曰。终无趋寂意唯有济群心者。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沉空趋寂。唯有大乘利众生心也。护法论云。傅大士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生。时有天竺僧嵩头陀来谓曰。我昔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今兜率天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大士曰。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盖谓度生为急者。即唯有济群心。何思彼乐者。即终无趋寂意也。)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小圣。乃小乘人也。)
【李文会曰】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众生六根运用。种种施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处处有此经也。一切世间者。谓有为之心也。天人阿修罗者。天者逸乐心。人者善恶心。阿修罗者嗔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脱。所应供养者。若无天人阿修罗心。是名供养。即为是塔者。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也。以诸花香而散其处者。当于解脱性中。开敷知见。薰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现。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2
【川禅师云】镇州萝卜。云门糊饼。(僧问赵州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门云。糊饼。又云作么生。是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乃云观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云。元来只是馒首。)颂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若讷曰】上明生善。今明灭恶。造作定业。不可逃避。行般若故。易重为轻。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
【陈雄曰】持此真经。有弥天功德。为天人所恭敬供养宜矣。今且为人所轻贱何也。盖是人前生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永无出期。以今生持经之功。止为人轻贱骂辱而已。则前生罪业为之销除。当来世佛果菩提。可得成就矣。世人喜于为恶。嫉于为善者多矣。一见是人为人轻贱。便为读经为无益。福报为虚语。甚者有云门之骂。药山之戒。使人人起退转心。佛之言此。所以长善而救失矣。
【颜丙曰】若人前世曾作罪业。故今世被人轻贱。应堕落恶道。若能受持读诵此经。直下见性。如太虚空。方知罪性本空。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又得无上正等正觉。昔有二比丘。一犯淫罪。一犯杀罪。中心不安。求波罗尊者忏悔。波罗即以小乘法为彼雪忏。二比丘愈生疑惧。后遇维摩大士。却为解说云。罪性本空。不在中间内外。二比丘闻之顿悟。直下寂然空阔。无罪可得。所以永嘉云。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傅大士颂曰】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去声)何虑不圆成。
【李文会曰】此谓若人受持读诵此经。应合得人恭敬。今复有疾患贫穷诸衰。反为人所憎恶。世人不达先业。将谓诵经为善即无应验。遂生疑惑。殊不知若非经力。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折三涂之报。速得无上菩提。
【张无尽云】四序炎凉去复还。圣凡只在刹那间。前人罪业今人贱。倒却前人罪业山。
【川禅师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颂曰。赞不及。毁不及。若了一。万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蜜。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3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佛言我之供佛功德。千万亿倍。不及持经功德一分。故云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王日休曰】梵语阿僧祗。此云无央数。梵语那由他。此云一万万。于无量无央数劫。在然灯佛先。则释迦佛说此经时。去然灯佛已无量无数矣。又于其先。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出世。则其劫数固不胜其多。佛眼皆能见之。以慧性为无穷。故无始以来事皆知之。此所以为佛也。人皆有此慧性。但蔽之耳。供养如是诸佛。其功德终不可及此经功德。以彼则为财施。受财施之报者日渐少。而终至于有尽。此则为善根。善根则日滋长。而终至于成佛。故无穷也。以有尽比无穷。所以不可及也。
【陈雄曰】阿僧祗。那由他。梵语皆无数之谓。历无数劫。供无数佛。求福而已。不若持此真经。见自本性。永离轮回。五祖云。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虽百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如微尘恒沙。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末世人徒知事佛。而不知佛究竟处。尽在此经。舍经何从而得。是以作如是说而第其优劣。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设斋。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答曰。实无功德。后人不了此意。韶州韦使君因问六祖。六祖大师开示之曰。造寺布施。供佛设斋。名为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又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此所以福不及功德。供佛不及持经也。
【李文会曰】阿僧祗劫者。梵语也。唐言无数。时供养阿僧祗恒河沙佛。施宝满三千大千世界。舍身数如微尘。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于此经典得悟真性。胜前所得功德百千万亿。达摩对梁武帝云。造寺写经供养布施功德。只获人天小果。实非功德也。
【川禅师云】功不浪施。颂曰。亿千供佛福无边。争似常将古教看。白纸上头书黑字。请君开眼目前观。风寂寂。水涟涟。家人只在渔船。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僧若讷曰】狐疑者。狐是兽。一名野干。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上虽较量显福德之多。犹是略说。若更具说。闻者狐疑。心必狂乱。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4
【李文会曰】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谓说悟后净妙境界也。前为乐小法者。为说降住小乘之法。欲令悟人。尚兹不信。若便为说见性大乘之法。解通人旷。得必无涯。狂乱不信。徒使其狐疑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王日休曰】具。尽也。我若尽说其功德。人闻之。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以其极大。人则惊怪。故甚者心则狂乱。其次则疑惑不信也。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谓此经之义。不可以心思。亦不可以言议。若人依此修行。及得果报。亦岂可以心思言议哉。佛数数言此经功德。至此又极称之者。岂虚言哉。以其悟明真性。脱离轮回之本。是岂有穷尽耶。
【颜丙曰】梵语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数劫。佛于然灯佛前。得值无数诸佛。一一供养承事。未曾空过。若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见性功德。比我前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见性功德。有百千万亿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说持经功德。或人闻之。心生狂乱。疑惑不信。当知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信佛言。反生诽谤。恶果既熟。必受恶报。
【李文会曰】义者。般若之义。般若者。智慧也。果报者。所得功德也。由智慧而悟真性。三世诸佛。理应不异。不可思议。
【谢灵运曰】万行渊深。义且难测。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
【川禅师云】各各眉毛眼上横。颂曰。良药多苦口。忠言多逆耳。冷暖自知。如鱼饮水。何须他日待龙华。今朝先授菩提记。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者。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故云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陈雄曰】大涅槃经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众生。然后成佛。故度一切众生者。我佛之所应为也。不然。则绝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众生已灭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5
【李文会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师利云】心如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百丈禅师云】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成也。
【黄檗禅师云】心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念。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已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月。不觉过沧洲。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析。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岂非为续来听者问乎。佛再言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为妄尔。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乃在于实字。谓究其实。则真性中无此也。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此又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者是也。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6
【颜丙曰】当生如是心者。当发这个心。佛度众生已尽。性本空故。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若生四相望报心。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不受一尘。何有于法。
【李文会曰】即非菩萨者。谓二乘之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见前。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意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云】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萨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乃释迦牟尼佛本师也。佛呼须菩提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所得。名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须菩提谓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川禅师云】若不同床卧。争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再称如是。复呼须菩提而随其言。以为实无有法。如来所得。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即传之矣。何待授记当来世。方得作佛耶。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释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化从母右2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濯太子身。名悉达多。此言顿吉。至穆王五十三年。岁次壬申。二月十五日。于俱尸罗国大城。娑罗树间。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7
【一注本不显名曰】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心即有碍。若于觉有证。是于有我。能所未除。佛岂即证哉。授记者。谓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会曰】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性。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记。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日往月来。不知是谁。噫。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王日休曰】且此所谓如来者。本谓真性佛。盖如者。谓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现而为一切。无不可者。故谓之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名如来。是如来者。真性之名也。故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然则佛与如来者。有时指色身而言。若如来有肉眼不。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则谓真性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谓外物皆妄。唯性为真。其言如者。乃上文所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现之意也。故以真实之性为真如。而又谓之如来也。
【僧若讷曰】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故云即诸法如义。
【陈雄曰】佛辨论如来膺释迦尊号者何故。盖以了诸法空。得如如之义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李文会曰】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盖由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即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须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8
【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川禅师云】且住且住。文殊与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著。动著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尽外妄。乃见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得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陈雄曰】如来于菩提无上道。得之心传。于法实无所得。不善言如来者。言如来有所得。是不明如来心传之语。佛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实无有法可得。盖沮人言之谬妄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王日休曰】如来所得正觉之法者。谓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实。谓亦为妄也。然必赖于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
【陈雄曰】如来了无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无上道耳。盖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间。实而无实。虚而无虚。与十四分如来所得法同。
【僧微师曰】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李文会曰】于是中者。清净心也。无实者。真空无分别。故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说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则法又岂可以无哉。今禅家绝不用法。大背经义矣。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岂可绝无法哉。傅大士之颂曰。渡河不用筏。到岸不须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须船者。岂不自溺于苦海。且误人于苦海哉。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69
【陈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则必有佛法。如来说一切法。无一切外道邪说厕于其间。故断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著衣吃饭。言谭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家。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须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实一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虚名为一切法而已。
【颜丙曰】如来者。即诸法佛义。乃如如不动之意。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者。向甚处摸索。无虚者。何处不分明。虚实乃断见常见。大士云。断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会曰】谓于诸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泼泼。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秪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菩提以尝闻佛说此语。故晓此理。乃呼世尊而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傅本第十分。王本十二分。)
【李文会曰】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
【黄檗禅师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是什么处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躯。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70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盖谓觉众生者。亦非为真实。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徒虚名而已。何则。真性中岂有觉众生哉。惟有佛谓之觉。觉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谓以众生为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灭度。如此见识。则不可名之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于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有为也。
【李文会曰】即不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王日休曰】佛又自问。何故上文之意。谓一切众生为有者。不名为觉众生乎。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者。谓真性中实无法以名为觉众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实无有法者。特谓真性中无此法耳。
【李文会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谓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之说也。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谓佛说诸法。皆谓我人众生寿者本无有也。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此众生既本无有。乌得有觉众生乎。
【陈雄曰】上文言实无有法。尚何有法可说耶。然佛本无言说。其所说者。不过真空无相。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我佛无所说。
【颜丙曰】色身长大。争奈有生灭。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迷则佛众生。悟则众生佛。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四相可得。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