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珠法师
因为全经要义,尽摄在经题中;如衣之领,提领则褛褛皆齐;如网之纲,举纲则众目皆张。研读佛经亦然,我们欲想理解经中所诠的义、理,首先就要明白经题的含义;是以古人每于解释经文之前,先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是本经的总题,其中有通有别,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其他一切佛所说的经典;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别限于此经。
本经的别题,在三单三复具足一的立题规则中,是以法喻立名。妙法,是释尊所说的一乘佛法;莲华,是属于譬喻,用以譬喻佛所讲的妙法。法喻双举,故名妙法莲华。
(一)妙法的含义
梵音曼乳,意译是最胜不可思议。指佛于本经所说之法,精深微妙,无比无上,不可思议,故言妙。
梵语达摩,译名法。含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意思。因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或依报或正报,或动物或植物,或精神或质物,无不各有其不同的自性与体质,令人了别,知其种类,绝不混乱,故名为法。
法的范围甚广,唯识宗将此等诸法,分为五位百法;但在性宗:广则百界千如,略则不外心法,众生法,与佛法三种。
(1)心法妙
此中心字,非指众生内在的肉团心,亦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攀缘外界事物,分别取舍的妄想识心,而是指众生原本具足的真心。此真心非在内,非在外,非在中间,亦非停留于过去,现在,未来,既然超越时空,离尘绝相,而又能包容时空,以及一切尘相;上至四圣,下及六凡,无不从此心生。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人间恶念才起,三恶道即现;一念善生,便是人天正因;念空则证二乘偏空涅槃;念有即发菩提心,入俗利生;念中道平等,即兴慈运悲,随机垂应,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利益众生;十法界若圣若凡,无不从此心生。故楞严经言:‘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由于心随净缘,即成佛道;心生迷缘,便成众生。故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万法,是从体起用,因理成事;法归于心,是摄用归体,事融于理。体用不二,事理圆融无碍,故言:心法妙。
(2)众生法妙
凡是有心识活动的生命,无论人畜,皆名众生。众生本觉真心,清净无染,轻安自在。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生分别,错用识心,攀缘尘境,遂起贪嗔痴,作杀盗淫等恶业,依业感果,流转六道,枉受生死。故佛告诉阿难:‘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见楞严经)
虽然,众生迷此真心,受生死苦;但此真心,不因众苦交煎而减少。虽然,众生错用识心,烦恼丛生;但烦恼本空,体即真心,所谓:‘烦恼即菩提’。虽然,众生作诸恶业,但业缘本空,其性非有;因缘和合虚妄言生,其实不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其实不灭。所谓:‘生死即涅槃’。是以菩提涅槃,不离众生,即在众生日常生活中,所以说众生法妙。
(3)佛法妙
佛是觉义,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虽然‘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但佛所觉悟的真理,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众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识此心,佛证此理,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心法:是正因理心性、了因慧心性、缘因善心性等三因佛性。众生法:是惑、业、苦三道。佛法:是佛果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
佛证正因理心性,成法身德;众生迷之,便成苦道。佛证了因慧心性,成般若德;众生迷之,便成惑道。佛证缘因善心性,成解脱德;众生迷之,便成业道。准此可知,佛法、众生法,皆不离心法。
此心法,佛证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但在佛说法华经之前,心法不是佛法,佛法亦异于心法,众生法更异于心法与佛法;心法太妙,佛法太高,众生法既苦恼又恶浊,各有其界限,彼此互异,是以不妙。今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说明十法界圣凡,其形象虽珠,但其体不异。三法互摄互融,不出一心,原无差别。故心法妙,众生法亦妙,佛法更妙,因名妙法。
但此妙法,非对粗显妙。若以三乘法为粗而弃之,独显一乘实法之妙;则此妙是有界限,而非圆妙。若以迹门为粗而舍之,以显旷劫本门之妙;则此妙有先后,而非常妙。此经诠理之妙,妙在不舍权取实,不弃迹显本,而是说明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从本垂迹,开迹显本之方便。如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奈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不能理解佛之知见,无法承受此一乘妙法。
释尊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思维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轮。’遂隐一乘之实,说三乘之权,此即是‘为实施权’。
既然为实施权,则全权是实,是即实之权。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言:‘我今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即是开权显实,实不离权,是即权之实。
本经后十四品,是说明佛本门深远,为教化众生故,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道已来,久远如斯。’又言:‘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国,导利众生。’这不是说明佛的本门深远吗?既然是从本垂迹,则迹由于本,是即本之迹。今开迹显本,则本不离迹,是即迹之本。如是权实相即,迹本相通。本之与迹,既不乖离;实之与权,亦不相异。若本若迹,若权若实,悉皆微妙;而且是圆妙、常妙,绝对待的妙,因名妙法。
昔日智者大师,诵经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即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未散,释尊仍然在说此妙法。自此,照了法华,深达诸法实相理,辩才无碍。于是开席宣讲法华经,九旬谈妙于当时。藕益大师法华会义中说:妙有本门十妙,迹门十妙,以及观心十妙。海仁老法师则以理妙,智妙、行妙、位妙、果妙、德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寿量妙、慈悲妙、功德利益,无一不妙,解释‘妙法’二字,今略而不谈。
莲华的譬喻
莲华,是譬喻。世界上华的品种很多,唯独莲华,姿态美妙奇特,清香洁净,堪可以譬喻妙法。天台宗认为莲华含有三义,用以譬喻佛的权实与本迹,最为恰当。
(1)为莲故华
莲华之为物,除非不开华,开华必有莲子;可以说,是为了孕育莲子而开华。但当莲华含苞待开之时,但见其华,不见莲子。正好用以譬喻佛的迹门,为实施权,目的在于实。不过,当时机未成熟之前,众生只知其权,不知其实。经言:‘随宜说法,意趣难解。’因为佛于迹门‘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又为莲故华,可以譬喻释尊从本垂迹。经言:‘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但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故佛垂迹于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其目的不过是欲令诸众生,得入佛道;正如莲华,为了长养莲子而开华一样。
(2)华开莲现
当莲华盛开之时,华中莲子,立即显现。譬喻佛迹门,开权显实。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教法,虽然属于权巧方便,但权中有实,权不离实;犹如华中有莲,华不离莲。华未开时,人皆只见华的外形,不见华中的莲子。及华开敷,莲子立即出现。妙法亦然,佛未演说法华经之前,众人但知佛所说的三乘五乘,不知复有一佛乘,更不知此一佛乘妙法,即寓于三乘五乘法之中。及法华会上,开方便门,示真实道,始知昔日之权,即今日之实;今日之实,不离昔日之权。
又华开莲现,亦可譬喻佛本门,开迹显本。经言:‘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己来,久远如斯。’正是显示佛的本门深远,如华开莲现一般。
(3)华落莲成
华落莲成,譬喻佛迹门,废权立实。经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诸众生。’‘是诸众生,得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此皆是废权立实之说,犹如莲华凋谢时,华瓣脱落,莲子独存。
又华落莲成,可以譬喻佛本门,废迹显本。经言:‘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既然常住世间说法利生,则何来迹门示现?故佛唯有本无迹,犹如莲华凋谢之后,唯有莲子而无华瓣一样。
或有人问:佛在本经中,曾经采用七个譬喻,因何独取莲华为喻,以立经题呢?答案是:其他七喻,未能全喻佛一代时教的开显。例如:火宅中的三车譬喻,三车喻权,一车喻实,未能兼喻本迹。信解品中:穷子作客喻权,付业喻实。药草喻品中:三草二木喻权,大地喻实。化城品中:化城喻权,宝所喻实。五百弟子授记品中系珠喻,少有所得喻权,珠宝贸易喻实。安乐行品中轮王喻,随功赏赐喻权,解发明珠喻实。皆是别喻佛迹门开权显实。至于如来寿量品中的良医喻,使告父死喻权,归来使见喻实,此亦仅喻开迹显本而已;是以经中的七种譬喻,都是局部的譬喻。
唯有莲华,既可以譬喻佛一代时教的权实与本迹,而且莲华,含有开敷,出水,因果同时等义,更可以譬喻一乘佛法的美妙。因为莲华开后,华落莲成,正如佛于法华会上,宣说妙法,能诠一佛乘的中道妙理。又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可以譬喻一佛乘的中道妙理,不离凡夫生死污泥之有,不离二乘清水之空;但却能够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沾。又莲华之根,藏于污泥与清水之中,但不染不沾;正显示一乘中道妙理,即空即有,而又非空非有,既超越空有,而又不离空有。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故名妙法。
又莲华是华与莲子同时生长,华是因,莲是果;即华果同时,华果不离。正显示一乘妙法,因中有果,果必由因,因果同时,因果不离。因为有以上种种理由,所以佛独取莲华为喻,以喻妙法;不但法妙,喻亦妙。用妙喻,喻妙法;法喻俱妙。今法喻双举,故本经的别题,名妙法莲华。
本经何止法妙、喻妙,功德利益更妙。据说:古人释净见,童年出家,日日读诵法华经,精进不懈。诵至一万三千遍时,体力不支,日渐消瘦,疲倦不堪。后闻住处北边,忽有众多儿童嬉戏嘈杂之声,甚感厌烦。时有一白头公公,来问候法师,四大如何?师以健康欠佳答。白头公公教师至小儿嬉戏之处,坐待小儿脱衣入池沐浴时,即取小儿衣服归,若来索取,切勿给还;若被辱骂,也不要回答,弟子自来语之。
次日,师如所教,前往取小儿衣服归;小儿来取,不给,被骂不答。时白头公公至,要小儿入师怀抱,小儿不肯,公公驱逼数次,终于入怀,没人腹中。此后,师不但恢复健康,而且体力过人。原来是普贤菩萨,令土地公公,驱诸药精,变为小儿,令师服之,驱除疾病,回复健康,是多么美妙的故事!
经字的意义
涅槃经言:‘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梵语修多罗,亦名苏怛览,译言契,亦名经,古人合称名为契经。意思是说: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皆上契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真理,下契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杂阿毗昙心论,用五义解释经字:
一、出生义:经能出生一切善法,令人依之修行,可以出生一切功德,甚至出生佛果菩提。
二、涌泉义:佛经诠理,无穷无尽,犹如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人智力吸收,皆可以获得真实的利益。
三、显示义:佛经所诠的义理,能显示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圣凡因果诸法;不止说明俗谛理,开示真谛理,更能显示中道第一义谛理。生人慧解,启人信心。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用来定曲直的用具,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令众生明白是非曲直,知因果,识邪正,辨真伪,明善恶;如木匠因墨斗定曲直,而知道有所取舍一样。
五、结鬘义:世人用线穿起花朵成串,作为装饰品或礼物。比例佛经能贯串事理因果诸法,众人依之修行,可以庄严法身慧命。
至于瑜伽师地论,与显扬圣教论,皆以贯穿义解释经字。如论云:‘契经者,贯穿义。’但佛地心论则说:‘能贯能摄,故名为经。’意思是将佛的言教,结集贯串成经,能诠义理,弘传于世,不但可以令正法久住世间,不致散失;还能摄持众生,令其灭恶生善,转凡成圣,不致流落生死,故名为经。
在本经言:则经是希有义。如经言:‘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喻优昙华,时时乃一现。’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舟航义,宝王义,药王义,安乐、吉祥等义。无非是显示佛所说的言教,皆是至理名言,都有一定的法度与轨则,可以作为成佛必依的阶梯,证果必循的正途。此阶梯,此正途,是法界人天所同轨,十方诸圣所共遵;法界圣凡,无能超越,十方三世,不可转移,因此名之为经。经之一字是通题,妙法莲华四字是别题,通别合称,故名妙法莲华经。
二、显体
显体,是显示此经所诠的理体。亦即是显示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的本体。此体微妙难思,每随其作用不同,而立种种不同的名称。以其能含藏宇宙万有诸法,因名如来藏;以其能够双遮双照空有二边,故名中道;以其纯而不杂余物,故名毕竟空;以其灵明觉照故名佛性;以其超越无上,故名第一义。在解深密经则名真如自性;在华严经名一真法界,在维摩经名不二法门,在本经名一佛乘,又名诸法实相。
本经处处皆显示实相理。如经言:‘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又言:‘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又‘诸法实相义,己为汝等说。’本方便品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法师品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安乐行品说:‘观诸法如实相。’可知本经是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是宗旨,亦即是修行的宗旨。前显体是明性德,今明宗是显修德。性德法尔天然,不假修成,非因非果;修德则修如是因,当得如是果。普贤观经言:‘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本经既说一乘妙法,诠诸法实相理,但教菩萨,则依之修证,该是一乘因果。自从序品开始,至安乐行品,都是说佛迹门权因权果;亦说明弟子的实因实果。在此十四品经文中,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为声闻人授记,令诸菩萨除疑,开佛知见,同入一乘圆因,共证一乘圆果。
经言:‘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佛子行道之,来世得作佛。’正是一乘因果。自从地涌出品,至劝发品,开迹显本,穷佛久远的修因,究佛久远的证果。同时显发声闻弟子,本门深远,有因有果;今迹门示现声闻身,不过是迹门因果而已。本经既然显示佛及弟子本迹之实因实果,与诸经不同,故知本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
四、辨用
用是功用,力用,妙用,胜用。本经不论三乘人的智慧,纯说佛道智慧;不开九界众生知见,但开佛界知见。不重视二乘修证,唯著重一乘实智修证。在佛说此经之前,二乘人怖畏生死苦,取涅槃乐,生安隐想,认为已经得灭度。权乘菩萨,亦执著佛的迹门示现,以为真实。及佛说法华经,以权实二智的妙用,胜用,废化城,破情执,舍弃迹门的权巧方便,显示佛本门的真实功德。令众断疑,生深信解,入佛知见,除根本惑,损二生死,得法生身,授记作佛;化功广大,利泽弘深,故古德皆以断疑生信,为本经之妙用。
五、判教相
诠理化物谓之教,分别同异谓之相。佛自证诸法实相理,不可以言宣,但为利益众生,故运用方便权巧,演说种种语言,因缘,譬喻,谓之教;教所诠的义理大小不一谓之相。古人多数都是依据自己所宗尚的经论,以判佛的一代时教。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是依据华严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以及本经:‘佛所说法,譬喻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花,各得成实。’而立。以显示佛法平等,只因众生根机不同,故有三乘五乘的差别。
慧远大师立顿渐二教。顿指华严大教;渐指三乘共宗,渐次修证。
玄奘法师,立三轮教。佛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十二行*轮,名转*轮教。佛于方等会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二乘人回小向大,名照*轮教。佛在法华涅槃时,双照双遮空有二边,令权乘菩萨,入于中道,是持*轮教。
贤首国师立三时五教。三时是日出、日升、日落。日出先照高山,譬喻华严大教,先照大机;日升普照大地,譬喻阿含、方等、般若,三根普被;日落还照高山,譬喻法华涅槃时,但教菩萨,仍照大机。
五教是小、始、终、顿、圆。
小教,是佛说阿含等小乘经,教化人天,及愚法声闻等小机;但说人空,不明法空。
始教,是大乘之始,有有相与无相之别。解深密经等,广谈法相,为唯知识宗之始,是有相教。般若经等,说诸法空,为般若宗之始,是无相教。
终教,谓楞严经说法性常住,许一切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皆可成佛,尽大乘之极说,故名终教,以其说理究竟,又名实教。
顿教,不立渐次,唯辨真性,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如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
圆教,显一真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如本经所说,皆是圆教义摄。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
五时: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佛初成道,现胜应身,于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说一真法界华严大教,名华严时。
佛为教化钝根众生,隐胜应身,现丈六金身的比丘相,转生灭四谛*轮,说四阿含经,诠小乘教义,名阿含时。
钝根小智人,依生灭四谛理,如法修行,证阿罗汉果,得少为足,饮三昧酒,堕无为坑。佛为欲令此辈,耻小慕大,故在方等会上,说胜鬘维摩等经,四教并谈,普被群机,名方等时。
小乘圣者,虽然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但我相未除,法执坚固,障碍进修佛道,故佛说般若,显诸法空性,令离情去执,名般若时。
最后佛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说无上道,普授众记。又于涅乐经,广谈佛性常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名法华涅槃时。
荆溪尊者所著的四教仪备释中,偈颂五时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八教:谓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藏教,以阿含为经藏,以毗尼为律藏,以阿毗昙为论藏。说因缘生灭四谛法,正教声闻,傍教菩萨;三人同行,证果各殊。
通教,钝根众生,通前藏教;利根众生,通后别圆二教。又通教指不共般若,通于三乘,诠无生四谛理,明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既无苦之逼迫相,亦无集之惑业相,五阴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虽曰修道,但能修所修,同一真空,本无生灭去来,名无生四谛理,正教菩萨,傍化二乘,三人同行,共证空理。
别教,是别对菩萨机,说大乘无量之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皆别于前藏通二教,又别于后圆教。诠无量四谛理,苦有无量,二种生死不同故;集有无量,五住烦恼不同故;灭有无量,诸波罗密不同故;道有无量,恒沙佛法不同故。纯教菩萨,不兼二乘,修次第三观。先观因缘即空,证真谛理;次观因缘即假,证俗谛理;后观因缘即中,证中道理。隔历三谛,次第修证,中道不具诸法,佛性超越二边,因名但中。
圆教,诠圆融中道实相理,十法界圣凡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以此实相理为体性。故事不碍理,即事即理。以其事理相即,五阴诸法,无非实相,故无苦可舍;尘劳妄想,本来清净,故无集可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无道可修;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无灭可证。既无修道断集的造作,亦无灭苦证灭的作为,故名无作四谛。唯教利根菩萨,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无一不圆;以其圆悟,圆修、圆断、圆证,故名圆教。
法华玄义说:‘为决定声闻,说三藏教,为退大声闻说通教,为渐悟菩萨说别教,为顿悟菩萨说圆教。’藏、通、别、圆四教,是教化利益众生的法门,如世间医师之用药,故名化法四教。
顿教,是以顿悟理性为教。上根利智的人,闻一乘法,顿悟一乘理,顿修一乘因,顿证一乘果,一超直入,不立阶次,谓之顿教。
渐教,是对顿言。佛初说阿含,次说方等般若,后说法华涅槃。由小至大,从浅入深,渐次修证,谓之渐。
秘密,众生因根机利钝不等,同在佛前闻法,得益各异,而且互不相知,故言秘密。或佛对密机,说秘密法,并用不思议神力,令在会大众,彼此互不相知,名秘密教。
不定,是在闻法得益方面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得益虽殊,彼此互知,故名不定。若顿,若渐,若秘密,若不定,皆但有教化之仪式,如世间医师的药方,名化仪四教。
智者大师,又依据涅槃经,以乳等五味,配合佛所说的五时教。法华玄义言:‘佛日初出,顿教先开,譬喻从牛,必先出乳。’又言:‘乳为众味之初,譬喻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如乳耳。’阿含时,佛因曲就众生根机,趣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令小乘机,断见思惑,证二乘果,转凡成圣,譬喻转乳为酪。方等时,弹劾小乘,赞叹大乘的慈悲行愿,令小乘人,耻小慕大,通于大乘,如从酪出生苏。般若会上,明诸法空性,令别教菩萨,离情去执,如更炼生苏,变成熟苏。法华涅槃时,但说无上道,显佛性常住,转别教机,为圆教菩萨,如精制熟苏,成无上醍醐。
本经在五时中,属于法华涅槃时;在化仪四教中,是会渐归顿;在化法四教中,纯属圆教;在五味中,是无上醍醐味。故古德皆判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译题简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是翻译此经的时代。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秦姓统治天下的,有嬴秦,符秦,和姚秦。今言姚秦,显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嬴秦,亦不是五胡乱华时代,符坚当政的前秦,而是姚兴在位时的后秦。在姚兴执掌政权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及姚兴登位,即遣兵迎请罗什法师入长安,驻锡于西明阁与逍遥园,翻译佛经。本经,是于弘始八年,译于青草堂寺,故译者姓名之前,冠以姚秦二字。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能够规范人的三业,是戒学摄;论藏,可以分别邪正,属于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基本纲要,故举三藏,即概括全部佛法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就字义言: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规范,必合情理,物经训匠雕刻,必臻至善。学佛亦然,凡能以佛法规范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导人止恶修善,转凡成圣的人,皆可以称为法师。
若就佛法言: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者,可称法师。
若在其功用言:能受持三藏佛法为师,不断修改自己的行为,开发自己的智慧者,名自利法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化导众生,作为他人之师者,名利他法师。今本经的译者,既精通三藏佛法,自奉为师,又能弘传演说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故于其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以显示其德学的超越。
鸠摩罗什,是译经者的姓名。梵语鸠摩罗什,译言童叟。因其年少老诚,童年具有耆德,故依德立名。其父鸠摩罗琰,原是中天竺国首相之子,弃官出外旅游,至东印度龟兹国,王爱其才,以妹嫁给他,生罗什法师。后来,罗什法师的母亲舍俗出家,即证初果。师宿植德本,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其母即令其出家;不但能日诵千偈,而且过目不忘。一日,随母亲进入一佛寺,看见一个大铁钵,随手举起放在自己头上,忽然心想,自己年纪这么少,而铁钵这么大,怎可以随手举起置于头上呢?即顿感觉铁钵沉重,不胜负荷,因此,顿悟万法唯心之理。
九岁,随毋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佛法。后又从须利耶苏摩,研习大乘经典。对于大乘佛法,独有心得,终于成为力弘大乘的学者。再到罽宾国,为槃头达多说一乘妙理,达多感悟,反礼为师。师拒不敢受,达多言:我是你小乘之师,你是我大乘之师,受礼何妨。
后回龟兹国,弘传大乘佛法,名震诸国。此时其母已证三果,往天竺国前对师说:若能将大乘佛法,弘传中国,对彼土众生,非常有益,可惜对你本身不利。师言:菩萨发心,舍己为人,为弘传佛法,赴汤踏火,在所不辞;岂可因对于自己不利而退缩?遂立志要来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前秦符坚,因仰慕师之德学,派遣大将吕光,远征龟兹国,目的迎师来华。岂料吕光回程时,闻符坚战死,姚长称帝,遂于凉卅宣布独立,自组王朝。姚长死,姚兴继位,出兵讨伐吕光之子吕隆,强迎师入长安,礼为国师,请翻译佛经。本经是在当时奉姚兴之命而译。故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略释品题
方便品,是本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品。品题名为方便,可作以下七种解释:
一、从字义解释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即是用一种技术权巧的方法,便利于办事,谓之方便。在佛教言:用一种权巧的方法,教导众生,令众生便利于学习而得益,是名方便。
二、以事理解释方便:方是方正真实之理,便是种种事相的妙用。非理无以立事,非事无以显理。佛从亲自证得方正真实之理,能示现种种事相的妙用,教导众生,有显著的功用,故名方便。
三、以权实解释方便:佛证知一乘妙法平等无二,是实智;能鉴别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是权智。佛从实智的理体,起权智的妙用,逗机说法,谓之方便。
四、以教乘解释方便:今日佛在法华会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纯是教菩萨法,是实教;昔日应众生的根机,巧说三乘五乘法,教化人天,是方便教。
五、以远近解释方便:远则自从释尊成佛后,四十九年来,所说的一切经教,皆是作为今日说法华经的前方便。如经言:‘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近则如序品中所说:佛于法华会上,放光现瑞,种种希有之事相,都是为说此经的方便。如经言:‘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显实相义。’
六、以入门解释方便:门能通于所通,能通是佛权智所说三乘教法,是进入今日所显一乘教理的方便,如经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得显,用在方便;方便是入真实之门,故言方便。
七、以秘妙解释方便:佛所证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谓之秘;今日开权显实,明佛性本具,如衣里明珠,非从外得,谓之妙。如经言:‘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用秘妙解释方便,正是本方便品的宗旨。
本品内容无非说明:佛昔日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以及今日开权显实之目的。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理解佛的甚深智慧,更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说明诸佛出世的本怀,皆是欲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是以佛昔日所说,皆为达到‘度尽一切众,皆令成佛道。’之方便。如经言:‘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因此,佛昔日所说,是假设,是方便,今日所显,才是亲证,才是真实。虽然,但昔日的权巧,不离今日的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如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言:‘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助长缘因佛性,启发了因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方便,因此,本品以方便立名,名方便品。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