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作者:南怀瑾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附录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一章
    第一章大乘广五蕴论

    由包卓立发起的这门课,到现在为止,也讲了一、二十天了。现在该做结论了。但要做结论,首先要了解五蕴的道理,因此抽出安慧菩萨的《大乘广五蕴论》来讨论。

    佛学经典有“经”有“论”,“论”是菩萨们引申、演绎佛的教法所作的著作。最初,世亲菩萨提出《大乘五蕴论》,安慧菩萨将它扩充,写了《大乘广五蕴论》,把五蕴的道理作了仔细的分析。

    修行以五蕴为基础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蕴论,我们修行学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门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离不开五蕴。根据佛法的归纳,生命就是一个五蕴。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是小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是以五蕴为基础。

    在这里先为大家定义几个名词。五蕴就是五个范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六根是根据五蕴分析出来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与六根相对应的外在世界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应六尘,中间靠六识起分别作用。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界”,是因为六根六识六尘各有它们自己的范围与界限。与眼相对的是色,与耳相对的是声,与鼻子相对的是香臭,与舌头相对的是味道,与身体相对应的是饱饥冷暖等,与识相对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样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说,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声。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生命与外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六根、六尘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尘。“蕴”是新译,梵名塞建陀,是积集的意思,有蕴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也有人翻译成五阴,是旧译,有盖住的意思。就好像说众生清净光明的佛性被盖住了,不是阳面,而是黑暗、无明这一面。两种翻译都对。浓缩归纳来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作用都属于五蕴的范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谁都会念,谁都没有办法把五蕴空掉,所以说有般若极难。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做功夫的课题,会把许多秘密揭穿!因为我们不注重佛教的形式,好像随便就把秘密都跟你们讲了,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晓得珍重啊!你们没有多大的因缘和福报听到佛法,现在听了,要晓得回报给世界,发心把中、英文都整理出来。不能整理出来,罪过无边啊!这里严重告诉你们,不要轻易听过去。

    说色蕴

    我们先介绍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

    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一般人以为只有心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物也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物同等的功能!一般人把这一点都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诸佛菩萨也没有直接讲这一点,现在我直接明白的告诉你们,物的功能也非常伟大。

    虽然物的功能很伟大,对修行来讲,注重的还是唯心的一面。但是,这样讲并不是说心与物是对立的,心与物其实是同一个根根,是一体两面,用中国的哲学观念来讲,就是心物一元。但是,世界上的凡夫都困在物这一面,跳不出来,都被物所左右,被物转动了。正如《圆觉经》上说的,“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第一步都是要解脱物理的困惑,进入心的那一面,然后再用心转物。

    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门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蕴的变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连佛法的边都还没有摸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盘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是修显教还是密宗,乃至观想什么东西,反正你是四大这一堆东西堆在那里对不对?你说,我坐起来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个好境界,很清净,明天境界不好,不清净,这都是在色蕴的范围。所有这些现象都只是说明色蕴在起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自己乱加注解,自我陶醉。

    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脱,首先就是因为被色蕴困在那里。不要说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连你自己身体色蕴的三界你都跳不出来。比如说男女性冲动的问题,就与色蕴有关。不是说性冲动完全就是色蕴的关系,而是说色蕴很厉害,引动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们身体来讲,从脚到横膈膜这一段属于欲界,男女性关系都是从这里引动的;从横膈膜到眼睛属于色界;从眼睛到虚空则是无色界。

    色身转化的修行次序

    如何转化色身呢?密宗告诉你先修气,再修脉,第三步修明点与拙火。我们前面研究了那么多报告,都是在这个范围里打转。包卓立找来的那些美国人的资料,更是连拙火的影子都没有,他们把那些修气修脉的色蕴里发生的感受,当作是拙火,那是完全错误的。

    身体四大很难转变,地大的转化最难,所以首先要修风大(修气),修安那般那;风大转化了以后,再转化水大(修脉),脉包括血管、所有的微细神经,甚至细胞及遗传基因;等风大和水大都转化了,才能引发热能,才开始转化火大,修拙火;等这三样都转化了以后,才能转化地大。地大转化了,才能转化色蕴的空大。所以这种转变是有一定的次序的,而要达到这种转变,达到最后的成就,需要修持各种功德、智慧和加持。

    这个修行次序,道家讲得很明白,一般人弄不清楚,只是在那里胡闹。道家《诸家气法·元气论》第五十六卷说:

    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第五十八卷说:

    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顔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胀所致,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顔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諠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长。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顔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筋,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旁,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一旬就是十天。修习服气断谷的人,开始很难,修习到一旬的时候,人的精气会变弱,面色萎黄。修习到二旬的时候,肢节都会难过,都会主硬;大便先是硬的,屙不出来,接著是稀稀水水的。到三旬的时候,身体会变瘦弱了,这是气开始变化所引起的。不要害怕,如果懂得用药物帮忙,就不至于这么严重了。到四旬的时候,面色慢慢好转,思想专一,心里头也没有什么杂念妄想了。如此继续修习,

    到八旬的时候,智慧打开,喜欢寂静,即使在人世间很繁杂牡胤?也很清净了.到这个时候,各种方术都懂了,小神通也都有了,什么药治什么病也都知道了。到九旬,人就很漂亮了。等到十旬的时候,就能与宇宙之气相通、与天地正气合一了。

    修到第六年的时候,气充满了,身体比婴儿还要婴儿;肠子里面很干净、变成筋了,不过肠子中间还有洞,还可以排泄。如果这时砍了他的头,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白浆。到达这个程度,自己可以预知生死了,不过要想跳出生死,则还需要继续修行。

    这样保持戒律清净,修到第九年的时候,鬼神听你指挥,天人伺候左右。如果是男的,女天人、空行女就来了,你就不用讨姨太太了(众笑)。如果是女的,就有男性的天人来伺候你了。这时,气完全充实,不像你们几位练武功的,两胁还软软的,一抓就完了。最后,修道成功,到达真人境界。

    这个服气断谷的经验,都属于色蕴的范围,是真实不虚的,一般人只把他当成是道家的经验,就忽略不注意了。

    修行断谷期间,有时会讨厌吃东西,不必担心,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喝水,偶然也可以吃水果、或者一、二口东西,不过吃多了就会变成毒药、障碍修道了。

    练气有时候会出汗、发痒、长疱、长脓,那是因为风碰到水,散开了,把身体里的湿气都逼了出来。用卦相来表示就是(风水)涣卦。反过来是(水风)井卦,表示身上水分太多了,气调不好,困在身体里面,会出毛病的。

    修气的时候碰到火,就是(风火)家人卦,像包卓立最近鼻子红红的就是这种情况。反过来就是(火风)鼎卦,所以像丹田发热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那不是拙火。再好比说(风地)观卦,(地风)升卦,气由下面往上升,这只是从字面上简单解释一下,真讲起来内容很多。再比如(风山)渐卦,山就是背,这个卦相代表气在督脉慢慢上升,如果透不出去,说明背部有风,督脉有风赶不出去。反过来就是(山风)蠱卦生虫了,人会很不痛快,闷闷的。这是补充,现在还只是前奏,还没有讲到五蕴本身呢。

    佛说五蕴

    下面我们看《大乘广五蕴论》的第一段。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注意啊,梵文的语法与中文相反,与英文一样,都是倒装句。按中文的语法应该写成“色蕴云何”才对。色蕴是什么呢?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通过质量互变,由四大种所变化、所构成的“色”——物质与能量。这个色后面还有解释。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动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四大种包括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里的“地界”,不是讲地方的界限,而是指“地大”的范围。“水界”是指液体的这个范围。“风界”是指风大的范围。地是属于固体的,具坚固性。水具有湿性,火具有煖性,风具有轻动性。四大各有其范围,各有各的特性和功能。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含藏了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比如这个录音机,是人造的化工产品,它有燃烧的功能,所以有火大的种性;温度高了,它可以变成软软的液体,所以它也有水大的种性。依次类推,它还有地大和风大的种性。即便是水果,像西瓜,也可以燃烧,也含有四大的种性。实际上,基因本身就具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

    这个研究起来很细致很科学的,但科学最终一定要归纳到哲学的高度。所以当今世界的科学很需要与哲学再来一次会合,但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楞严经》所讲四大

    关于四大,《楞严经》解释得最清楚了,以风为例,《楞严经》讲,“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四大的本体、那个“性”本来就是空的,而只有真正空了,才能生出妙有,空与有是分不开的。四大本来清净、自然清净,它充满法界,无所不在,而你能了知的那个量,取决于你智慧的大小,依赖那股业的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物的功能很大,这是《楞严经》秘密的秘密,多少次讲《楞严经》我们都没有讲这些,因为一般人智慧不够,听不懂。他们研究《楞严经》,只注重七处征心,只知道在心性方面一功夫,弄不清楚物的这一面。

    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什么叫作“应所知量”呢?比方说,你功夫好,定力高,你的功能就强,所知量就大。再比如说,你在那里叫:“哎呀,我的身体好痛啊!”旁边人叫你忍一下,轻点叫,那个旁边的人不晓得你痛的程度,你的所知量知道你自己痛的程度,他的所知量不知道。再比如说,小乘罗汉修到最高成就,可以证到空,可以解脱了。他认为那就是究竟,这是他的所知量,他只到达这个程度。菩萨境界的所知量就不同了,就超过这个了。真正到了大彻大悟、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就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戏论了,那个所知量又不同了。像你们现在听课,听同一个理论,同一句话,每个人理解的深浅也都不同,也是“应所知量”的不同。

    “宁有方所”,意思是这并不是死板一定的。“循业发现”,各人的业力不同,智慧不同,理解的就不同。气派大的、智慧高的人了解得就多。

    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四大所造出来的这个东西,在地球上来说,就是这个物质世界,在我们人来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这个色也不同。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讲,四大所造色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睛(眼根)、耳朵(耳根)、鼻子(鼻根)、舌头(舌根)、和身体(身根),以及眼睛所看的色、耳朵所听的声、鼻子所闻的香臭味、舌头所尝的味道、以及身体的感触。注意哦,嘴巴属于身根,不是舌根。色声香味触是我们可以感觉、可以知道的,但是还有一个无法表达的那个作用,叫无表色,关于这一点,下面还会讨论到。

    地、水、火、风四大各有其界限和功能。各自独立,水与火不相融,风跟地不相融,《圆觉经》上说“四大性离”,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四大又可以混合在一起,造出我们这个人的身体,造出宇宙间的万物。这初听起来很奇怪、很奇妙,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个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下面接著就解释了。

    “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这里翻译的不是很高明,但是也已经很好了。他意思是说四大之所以能造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是因为“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三个因素。

    所谓“最胜自在义”就是那个妙不可思议的、最高明的、最伟大的那个力量,是那个最初的第一因的功能。宗教家们无以名之,只好称这股力量为神、上帝、佛菩萨。对一般凡夫,也可以叫它“业力”。它可以自在的变化出所有的东西。

    “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这个第一因的功能动了以后,还有一个作主的因素叫“主义”。比如一个刚死的人,虽然眼睛还没有冷却,因为眼睛(眼根)损坏,那个眼识也就起不了作用。我们活著的人眼睛能看,是因为眼根完好,眼识才有了别作用,所以说“眼根与眼识为主”。同样的道理,“身根与身识为主”,身体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的一团肉,人活著的时候,身识不起作用,身体就会有感觉,人死后,就失去触的感觉了。

    什么是身识呢?比如说,你睡著了,蚊子叮你,你“啪”一声把它打死了,这时,你的意识不知道,是身识在起作用。再好比说,你们现在听课,专心一致,意识完全集中在老师这里,但是身子还有感觉,这种感觉并没有通过第六意识,这是身识。打坐的时候,身识也会起作用,有人认识不清楚,以为它是魔障、或者菩萨加被、或者特异功能,那都是错误的。

    “增上义”就是增上缘、助缘,有帮助、另加的意思。好比说,一个人的眼睛漂亮而不近视,就是增上缘好,遗传就属于增上缘的范围。总之,以眼睛为例,眼睛能分别众多形形色色的作用,是那个眼根“最胜自在义”。“主义”的功能,不近视、漂亮是“增上义”的功能。这三个“义”合拢起来“是为根义”,才“造”出眼根的功能。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二章
    眼耳鼻舌身

    广义的心与物包括范围很广,五蕴论把这个范围缩小,主要讨论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向大家介绍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净色根。净,就是干净到极点的意思,净色根就是色法的那个根根。我们很难找到另一个辞汇来解释它的意思。当年翻译这些经典的时候,玄奘法师带领千余人,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找到这个辞。现代科学进步了,我们把生命不断的细分,发现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遗传,是生命的根本。等到将来,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还可以找出比基因更细的那个生命的根根。目前来讲,你们可以暂且把基因假认为净色根,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你们要注意,密宗里讲的红白菩提也还不是净色根。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我们的眼睛这个生理组织所对应的外在境界是色相,它的体性是“净色”。净色很难解释、很难形容,在古代,没有别的物质可以比喻,把它比喻为净醍醐,就好像把牛奶提炼所得到的那个牛奶精华一样。

    因为有净色这个体性、这个功能,所以眼睛可以配合眼识看东西。你们可以勉强把眼之净色理解为眼神经,如果眼神经、或者组成眼神经的那个细胞坏了,眼识就生不起作用了,眼睛就不能看东西了。所以说,“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如果眼睛瞎了,眼根坏了,眼识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眼睛瞎了的人能不能看见啊?阿难回答说:眼睛瞎了的人,眼是不会看的。佛回答说:你错了,瞎子也会看,只不过他看到的是黑洞洞的,那是眼识的作用,眼识还存在。依此类推,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样的。好比说,有人得一种病,吃东西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说明他舌头上的净色有问题了。再比如说,年龄大又有病的人,身体的一部分净色死掉了,身体感觉就不会那灵敏了。

    给你们讲这些,是因为这与你们打坐、做功夫很有关系,只有了解了这些,打坐中出现各种境界时,你才能晓得到底是那一部分出了毛病。很多人讲自己气脉动了,有这样那样的境界,其实那只是身识所起的作用,还不是真功夫、真般若。这里主要告诉你,做功夫时有些是生理、物理的变化,有些是心理变化。许多人打坐这些都不懂,都分不清楚,把假的当成真的,那就成了魔障、魔境界。《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有这层意思,只是讲得比较简略而已。

    色声香味触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这里“云何色”的色,不是四大色法的色,是眼可见的境界,它指的是各种颜色(显色)、长短方圆(形色)和有色相可表的“表色”。唯识中还有一个叫“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意识里面所生的色。比如说,你打坐或做梦,自己意识深处呈现出五颜六色,其实外面并没有那些颜色。再比如说,你入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动心,但可以看到山光水色与红花绿叶,那就是法处所摄色。人死后到中阴灵魂境界,那个意识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那也是法处所摄色,这是更深一层的道理。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声者。如手击鼓等。”

    现在讲到声音了,什么是声呢?声是与耳根相对应的外境。这里要特别注意执受两个字,执受就是我们那个什么都抓住的习气。比如说,耳朵听到声音,意识马上就有分别了,马上就执著了,而且抓得很牢。年轻人谈恋爱,情人的一声哥哥啊(妹妹啊)能让你心波荡漾。再比如说,有的人对父母感情很好,自己已经是老头子了,有时候还是会想他*的那个声音,哎呀,我妈妈当时是这么吩咐我的。虽然声音是抓不住了,但是众生在意识上都很执著,这就叫做执受。

    那么,那个能执受的是什么呢?“诸心心法,是能执受。”第一个心字,是意识的根根,第七识,心法是第六意识。这里是说,你的意识有执受的功能。那个所执受的又是什么呢?“蠢动之类,是所执受。”什么叫蠢动之类呢?就是那些含灵的、会动的,包括各种虫,包括我们人。有灵性、有生命的众生,听了声音意识就会抓住,是所执受。

    他这里讲得很仔细,把声分成三大类: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拍巴掌、语言之类;非执受大种因声,就是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所发出的声音,好比说风刮起来,树林的声音;俱大种因声,就是有执受功能的众生和没有执受功能的物质共同发出的声音,好比说手敲鼓的声音。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香(气味)是与鼻子相对应的境界,分为三类:闻起来感觉舒服的叫好香;闻起来生理和心理都感觉不舒服的叫坏香(恶香),好比说臭味;闻起来于五蕴相续既无损害又无利益的叫平等香。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味道是与舌头相对应的境界,好比说甜酸苦辣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滑谓细软。涩谓粗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触所包含的范围很广,这里排除四大,只讲触的一部分,叫触一分。除了四大以外,触还包括滑涩重轻冷渴等许多方面。当身体感觉很热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凉快点;感觉很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吃饭;感觉渴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喝水。凉快了、吃饱了、喝过水了,人就快活舒服了。这是从因与果的角度讨论触这个概念。这样,我们一共讲了“触一分”的七种(滑涩重轻冷饥渴),再加上四大种,一共是十一种。再好比说,诸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演说正法,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众僧道友们相处融洽,修法精进,这些是诸佛的乐因,诸佛以此境界为乐。

    什么是无表色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前面讲过了表色,现在回过头来讲无表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色法在佛经中有两个意思,一是色相,好比说男女爱漂亮,叫作好色,色相的色。色法的另一意思是物理的、物质的,在我们人来讲,我们这个四大(或者说五大)所构成的有形身体,就属于色法的范围。你们读佛学书碰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要注意分辨它的意思。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

    这里把无表色分为两类: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所谓有表业,就是身体动作、语言可以表示出来的那个业,那种力量。它有善、不善、及中性三种。我们之所以有某种语言动作,都是有原因的,都与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有关系,都受那个业的驱动。而我们的语言动作又会造出新的因、新的业,因因果果,永远不停。刚才我叫我们的翻译官说话慢一点,她笑笑说:这是我的业力。这句话没错,其实,我们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等等,都是我们过去、现在所有业力的表达。这个有表业可以产生出无相可表的色,叫有表业所生无表色。注意!虽然我们的语言动作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思想有脑海中飘过,但没有付诸行为的思想只属于意念的范围,不属于这个可表色的范围。

    我们这里有的朋友喜欢看看相啊,算算命啊,其实命和相也都是可以改的,所以中国人看相有一个大原则:“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逐心灭。”比如说一个人相很好,碰到什么问题,忽然心中恨恨的,想要杀人,这时,他身上的细胞,他的脸相都会变了。再好比说,一个人生得一副大富大贵的相,但有相无心,道德行为很差,他的相也会慢慢随心而变的。这是从色、相、业力所引出来的一段话。

    “三摩地所生色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

    这里所谓三摩地所生色,是指得定以后,在定的境界里所生出来的色相。修道学佛打坐练气功,常常会有些奇妙的境界,一般人不懂教理,认为很神奇,其实这些境界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生命、宇宙本来就是这样的玄妙。

    一般人打坐,都在那里“坐驰”,脑子里思想不停,那是胡思乱想三摩地。有人坐起来,男孩子想女孩子,女孩子想男孩子,那是相思三摩地。这里讲的三摩地是正修行,是四禅八定的三摩地。当时的翻译,不用四禅定,而是用四静虑,这是唐代玄奘法师根据儒家《大学》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浓缩而来的。

    “此无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

    为什么进入三摩地的定境会生出这些色呢?这都是我们多生累世善于守戒,或不善于守戒所积累的功德和不道德的业力造出来的。这个业也叫种子,所以我叫大家专心念咒念佛,这个善的意念就会变成将来的种子。就像唯识学讲的,我们现在这一生作人做事的遭遇,是前生的种子在这一生的现行,而我们这一生的作人好坏,又会变成未来的种子。我们定中所生的色,是无表色,只有自己定境里知道,它是我们过去、现在那个业力种子的发现。无表色不是科学仪器可以测验到的。有一次,我的老师袁先生闭关打坐,看见有蟒蛇从座下钻出,他难过得都要掉眼泪了,因为那说明他的那个瞋心的根根还没断掉。

    “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不可见无对色”是指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与眼不相对的那个色。比如说,我们眼睛可以看见红色、蓝色,知道这是葡萄,那是苹果,这是看得见的,有对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有见、有对的,物理世界是不可见无对的。我们借助仪器可以看见的东西,像细胞也都还属于肉眼可见的范围,还是可见的、有对的,而那个能量的东西是不可见的、无对的。

    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个总结。色分三种,一种是“可见有对”,好比说颜色、长短等;一种是“不可见有对”的,好比说我们的眼根,自己无法看见;还有一种是“不可见无对”的,无表色属于这个范围。

    受蕴和想蕴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首先为大家解释一下受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讲,勉强可以叫它感觉。为什么说勉强呢?因为感觉是我们四大生理的反应,是机械性的。但这个生理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会带给我们痛苦与快乐,所以“受”不仅仅是感觉,它还包括了心理的反应。这里他说,受就是识之领纳,领就是感觉的意思,纳就是归纳、吸收,领纳在心,就是放在心上了。比如说,你年轻的时候受过很多苦,现在想起来都还会难过,其实那个苦早就像梦一样过去了,但你把它领纳在你的心里了,这就是受的道理。

    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是受报应来的,有的人报应好,一辈子无病无痛,一辈子不知道伤风感冒是什么。相反的,有人则是一天到晚生病。像我们吃完饭,坐在这里研究佛学,觉得蛮有福报的,不像其他人,跑到什么大富豪啊,迪斯科啊,在幽暗的灯光下跳来跳去,皮鞋踩来踩去。虽然我们觉得那样很痛苦,但他们觉得那样也很享受啊,这就是各人的受、报不同。你打起坐来,气脉通了,身体舒服,那个三摩地的境界就是受,是你的善报,是你修善业才能达到的。

    受有三种,一是乐受,就是说,一件事,一句话过去后,自己很舒服很高兴,还希望下一次再碰到。一种是苦受,就是说,一件事情过去后,自己希望能逃避开,以后再也不要碰到那样的事。最后是不苦不乐受,既不近切希望它再来,也不逃避,无所谓。

    《心经》中说:“无色无受想行识”,可是一般人做功夫都还在色蕴受蕴的范围。我们前面讨论的那些修苦行的人,甚至那些放光动地的境界,也都还在色蕴受蕴之中。他们的那些境界是用功的很好表现,但还不是佛法,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明心见性。

    受与思想有什么不同呢?严格分析起来,受是领纳进来,不是思想,是“念”。所谓“念”,就是习惯性的会放在心上,是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好比说,你特别喜欢某种东西,或者你想念你的情人,你会念念不忘,就是这个道理。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中国字很奇妙,思、想、念三个心理境界各有其范围。“思”是比较细致的,“想”我们马上就会讲到,而“念”则属于后面要讲的行蕴了。这里说,“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够抓住东西或境界。所以说,信宗教的人,诚心祈祷,往往会有好的结果,那是因为想的增胜力、加强力的作用。再好比说,修密宗的人都要观想,就是利用想的力量,如果在讲话做事时,你也能清晰的观想到观音、文殊菩萨像的话,在密宗中就叫观想成就了,那已经很难了,已经是相当高的功夫了。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三章
    关于行蕴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是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来。因心定故知实了知。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行”这个字很难解释。首先,行是心的状态,所以修行也叫修心。也就是说。修行要从自己的心理状态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随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打坐只不过是修行的一种,只是帮助你养成一种习惯而已。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改,那种修行是没有用的。注意,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是未表的色,行为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学佛要先读《普贤行愿品》,先要发大愿,而且不光是思想发大愿,还要贯彻于行动。

    “行”还有动力的意思,比如说太阳、月亮时时刻刻都在转动,那就叫行。有人说,胡适之提出,中国文化是静态的,那种说法并不正确。中国佛道儒从来没有讲静态,因为静态不过是动态里的一个现象,是一种缓慢的动。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天就是宇宙,意思是说宇宙永远都在动。如果天不动的话,宇宙生命就会毀灭了。其实死亡也是一个动态,所以宇宙生命本来是活动的。生死轮迴是动的,不生死轮迴也是动的。佛入涅槃也不是死亡,而是证得生命最初的那个活动的能力。

    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宇宙就像圆桌、圆球一样,是圆的,永远在动。我们把圆的看成是直线,那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它切了。在小范围内,圆与直线很相似,所以没有真正的静态。其实,动就是静,静就是动,没有静也没有动,没有阴也没有阳,这是形而上的法则,很高很妙的。佛法真正到了最高境界是不动也不静,即动即静的。比如说阿罗汉入定,自己以为不动了,其实还在动。大菩萨、佛境界也一样的,不是不动,是慢动。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是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

    这里说,行蕴包括了受、想两蕴以外的所有与心相应和不相应的状态。所谓与心不相应的,是说我们心理无法配合、无法转变的东西,一共有二十四种,比如佛法的规律、时间、空间等。举例来说,你打坐入定七天,你觉得很快,好像只有半个钟头,但是宇宙运行的时间还是七天,一点都没法改变。

    与心相应的状态就很多了,我们所有的意识心理状态都属于行蕴的范围。行蕴不是你“想”出来的,好比说,我们很多思想是自己冒出来的,我们并没有去著意想它,那就是行蕴。行蕴包括很多,我们只挑出下面几个重要的来讨论。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广义来讲,行蕴里的“触”这一部分,包括很多,像我们的身体就充满了触的作用,冷暖滑涩都是我们触的感受。其实,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到声音,这里面都有触的作用。严格来讲,我们的生命时时刻刻都与外面的物质与物理世界进行交感和交流,通过意识的作用产生痛苦和快乐。

    我们的生命,外在物质和物理世界,以及意识合在一起叫三和合。以眼为例,眼睛看外面物质世界的色相,就像照相一样没有分别,但与意识配合后,就会知道这是红的,那是蓝的,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所以,眼睛、外在的色、意识这三缘和合起来后,就有了分别作用。这样,三缘和合后,心会发生各种苦、乐、喜、怒等形态,我们将这些心理、生理状态领受吸纳进来,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和业力,这叫作触。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什么是作意呢?作意直翻就是“作成意识”的意思,“谓令心发悟为性”,就是说作意是一个使我们内心开悟,“喔,懂了!”这么一个作用。

    另外,作意能“令心心法现前警动”,能令我们心中起警动的作用。好比说,别人很客气,倒一杯茶给我们,我们马上说“哎哟,不敢当!”这就是警动。

    作意还有第三层意思,“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来”。比如说,我们到一个地方,一个我们很尊敬或者不认识的人,突然很客气,为我们倒茶,我们马上说“啊呀,不敢当!”我们心中对这个印象深刻,记在心里了,这叫“忆念义”。同时,我们心还会攀缘,“哎呀,某人倒茶给我,真不好意思,下次有机会,我要请他喝茶!”这个攀缘心会造成一个业力,这就是作意的第三层意思。

    “云何思。注意,思与想不同,思属于行蕴,想属于想蕴。关于想,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很重要,在五蕴中独占一蕴,而且想蕴是五蕴的重镇。中文里,经常把思与想连起来用,叫思想。比如说国民党、****都经常说:“某人思想有问题,应该抓起来!”我一直反对这样做,我说,你们要搞清楚,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思想,思想一定有问题,有问题才会有思想,你难道要把天下人都抓了吗?所以说,说别人思想有问题要讲清楚,是男女思想有问题,还是政治思想有问题,还是经济思想有问题,不能扣大帽子。这是讲到“思”,顺便提到的。

    这里的“思”,是指对于自己所做的好事、坏事、不好不坏的事,很自然的有一种反省的力量,根据西方心理学的分类,这叫监察意识。就是说,我们心中有某一个思想时,旁边还会有一个东西在监察这个思想。比如我们想吃某个东西,马上又想到,哎呀,我不能吃,吃了恐怕会肚子痛,这就是监察意的作用,思的作用。

    这里说,那个反思的作用构成了一种力量,意识的业力,再加上我们心意识的攀缘作用,我们的反思与反省就会随时呈现于心中。好比说你做一件不好的事,或者你想追求某个女孩子,“剪不断,理不乱”,你随时都会想到她,她随时都在你心中,就像磁石随时能吸铁一样。这个思的力量很大,能导致我们善的行为、恶的行为、和不善不恶的行为。注意,想是比较粗的,我们平常都在妄想之中,思则是比较细的,会在“想”的后面自动起作用。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讲的这些心理状态都属于行蕴的范围。说到行蕴,你们要了解佛在《解深密经》讲的一个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就是我们的心理思想作用。佛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我们这个生命一生下来,那个心意识作用就像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千秋万代永远在流。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股水在流动,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每个水分子都各有自己的作用与性能,非常复杂,非常细密。所以佛说,我对于没有智慧、愚笨的人,不愿意讲这个道理,因为怕他们听了以后,误以为生命功能有一个究竟我的作用。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我,根本无我。你真懂了这个道理,你就懂了行蕴。

    修行就是转动切断这个种子的瀑流,如果你仅仅是念念佛,打打坐,祷告祷告,而你的思想瀑流从来没有清净过,那不算修行。当然,打坐、念佛、祷告也有用,帮你练习练习。

    “云何念。前面讲到“想蕴”,讲到“思”,现在讲“念”。一般情况下,思、念、想的意思差不多,尤其中国文化比较文学化,有时甚至会将两个字连起来用,像想念、思念,用的真是很美。古人作诗、作对,怕重复用字,更是把这三个字换著用。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不喜欢太逻辑。但是在佛学中,这三个字代表的意思很不同。什么是念呢?我们前面讲过想、触、思,因为想,或者思,或者触等等,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影像,你永远丢不开,永远不能忘记,“心不忘失,明记为性”,这就是念。相思病就是一个例子。再好比说,你从小受的教育,别人的虐待,或者别人的爱,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但是你仍记在心中,不能忘怀,这也是念。

    一般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或者祷告“阿门”,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没到心里去。我就笑他们,这样念,你什么门都不会有!念,就须要随时放于心中,随时记得,那才是真正的念。好比说,我们这位律师朋友明天要出庭打官司,如果今天有人请他跳舞吃饭,不管他今天晚上多么开心,他还是丢不开明天要出庭这个念头,这才是念。

    修行的重点在念,要把修行变成一个习惯,不能涣散、散乱,要念念清净。大家学打坐修禅,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至于说气动啊,脉动啊,特异功能啊,都不算什么。就好像你点蜡烛,旁边一定会有黑烟,大家如果把黑烟当成了光,那就大错特错了。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因心定故如实了知。”

    这里是讲三摩地的总原则。三摩地是定的境界,“于所观事”,对于心里想要明白了解的事(注意!观不是用眼下看),能“心一境性”就是三摩地的境界。什么是心一境性呢,就是一心不乱,专心一致的意思,就好像打靶时,子弹要打在靶子的中心。注意,定是与智慧配合的,有了定才能发出真正的智慧,而且,只有心定了,你才可以随时了知,你所了知的也才会究竟、彻底、真实。

    那么,修行所观的是什么呢?“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修行人要心一境性的内观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变化。气脉的变化,属于四大的范围,你要观察得很清楚,同时,心不散乱。只有到了定的境界,你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个境界就好像一个擦得透亮的玻璃杯,即便是一点点灰尘,一点影像在动,都能看得很清楚。

    我们的心同时还要清楚的观察到,这个五蕴的生命,是无常的,是苦的,是毕竟空的,一切作为毕竟无我,没有一个真我的存在,我是假我,毕竟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小乘的三法印。

    我们这次讲五蕴的目的,是要配合大家研究做功夫的道理,所以就不仔细说明智慧般若解脱,也不准备把五蕴所有的细节都全部解释,下面看睡眠这一段。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睡眠是一种习气,一种生理习惯,是多生多世的生理习惯积累而来的。修持到家的人,能断除了睡眠,不需要睡觉。普通人到了要睡的时候,一点精神都没有,你说,格老子,我就是不睡,但你做不到,你一点都不自在,不能自己做主,你糊里糊塗就睡着了,所以叫做“昧略为性”。睡着了以后,思想都没有了,一片无明,属于贪瞋癡中“癡”的范围。

    睡觉有时是恶业,有时是善业,有时是无记业。好比说,你今天很生气,想要杀了某人出气,但转念一想,算了,先睡一觉,明于起来再说。但睡过以后,那个杀人心念的力量就减小了,这就是睡眠的善业。但是,如果你说,我今天太累了,等休息好了,明天就去杀他,那就是恶业了。我们平常睡觉是无记,睡完觉,第二天什么都忘记了。一个悟道的人,如果太疲劳时,他心里明白,自己需要睡一下,这也不算过失,这是一种休息的定境。所以说睡觉也有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运用之妙,也是很难的。

    我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行蕴的力量,现在我们只是讲大概的意思,真正仔细分析起来内容很多。下面我们接著讲外两个重要的心理状态:寻与伺。这个与功夫很有关系,在《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云何寻”,什么是寻呢?寻这个中国字的意思就是寻找。那么在行蕴中,这个“寻”是指什么呢?“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思是说,我们在寻找一个东西的时候,思想会动,心会起分别作用。“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意言”怎么讲呢?就是意识形态的意思。“是中”,这个中间,“寻”是靠“思”或者“智慧”而来的分别。

    关于这个“思”的作用,给大家举个例子,好比说有人修密宗的观想法门,希望观想到菩萨的相,这是想的作用,也有寻求的作用。有人“寻”不到佛菩萨的相,“老师啊,我那个佛像,怎么观想都观想不起来!”我就告诉他,你放松一点嘛,不要想嘛,用思的作用轻轻带一下就好了!

    “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好比说我要买一个桌子、花瓶,或者一件衣服,我就要上街去,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要去寻找,这就叫作分别粗相。再比如说,你打坐屁股痛,有苦触,或者,你打坐很舒服,不肯下座,这中间你也在寻找。苦的时候,你要找乐,乐多了,你觉得没有味道,你又要去找苦。寻找到了,你就很高兴,找不到,你会有失望之感。

    我们打坐想得定,那也是在寻找。许多人功夫做了几十年,定境都没有见过,所以说凡夫都在“有寻有伺有”。修行、打坐,修止观,要修到心理上无寻了才对,等到了“伺”的境界,就又进一步了。如果达到“无寻无伺”,自心清净,定境就出现了,那才是功夫。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四章
    “寻”与“伺”的差别很微妙,比如说打猎、猎狗到处寻找目标就叫“寻”,如果猎狗蹲在那里,等待猎物出现,就叫“伺”。再好比说我们投资作生意,有时候到处找项目,找投资机会,结果费了半天劲,什么收获都没有,这是“寻”。可是等到运气来的时候,那个发财的机会会跑到你面前来,那是“伺”。“寻”与“伺”是两种心理状态,用在做功夫上很细致的。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他这里翻译解释得不是很好,我们前面讲寻的时候其实已经讲到伺了。如果用中国禅宗的手法,那解释得就很文学化,很妙了。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大路上,那苍鹰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从空中冲下来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还有那里寻呢,哪知道天上苍鹰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猎狗就是那个寻的境界。这是禅宗祖师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般人用功、参话头,不过是像猎狗一样在“寻”找一个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伺”的道理,有个徒弟看见师父在研究佛经,这位徒弟已经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诗,讲那个苍蝇好笨,“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都一百岁了,还在窗户纸上钻,哪有出头的日子呢?师父听到这个,马上放下书本,对徒弟说:“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师父,现在我叫你师父。”经过这位徒弟的指导,这位师父驳玫懒恕:罄从腥俗髁艘皇资?/FONT>

    蝇乃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撞著一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苍蝇喜欢寻找亮光,所以在纸窗上钻来钻去,但无论如何也无法透过纸窗,飞出窗外。忽然撞到进来时的那个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原来那个洞就在这里,这就是“伺”的境界。所以中国禅宗是很文学化的,用文学的语言表示出来,寻与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心不相应行”在唯识中叫做“心不相应行法”。这里的“心”就是意识心,所谓心不相应行,是指那些无法与我们的意识心配合的东西,一共有二十四种。“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我们的大脑、心脏是色法,为四大所造,这二十四种东西是依我们现有生命的想而假立的,不是真的。“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这二十四种与我们的心可以说不同(异),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不异),但不是我们的意识心可以转动或影响的,除非我们成了佛,达到心能转物的境界。这二十四种下面都有解释。

    “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像无想定、灭尽定等都和我们的意识心不相应,跟我们的意识心绝对是两个世界,你无法用意识心去转动它。还有,我们也无法转动时间和“势”,这一点这里没有提到。所谓“势”,就是一股挡不住的力量,好比说台风,大风来的时候,你完全无法挡住,等它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禅宗的方法与这些研究教理不同,古代许多禅师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洗脸,不像那些大法师们,穿得整整齐齐,架子摆得很大。有这么一位禅师,坐在路边的茶馆里喝茶,当时茶馆里还有一位大法师,派头十足,旁边坐著许多皈依弟子,对这位穷兮兮的和尚不大理会。这位禅师要整整他们,就跑到他们面前说:“法师啊,嘿,看你这个样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们都讲些什么法呢?”“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识学。”禅师说:“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唯识学讲百法,那么,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这一下那位法师就愣住了,晓得碰到高手禅师了,“哎呀,老禅师,请指教!”禅师回答:“那是二六时中,心不相应行法。”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但你的意识心无法把晴天变成下雨,也无法把下雨变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应行法。

    行蕴讲到这里,算是简单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细讲,内容还很多。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迴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癡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

    什么是识蕴呢?就是说对于外界一切的缘,心中明明白白,很明了。识的作用也叫做心,它能把外在的境界收拢来,好比说,我们小学、中学所学的中文、外文现在还都能记得,就是这个心、识蕴的作用。

    “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採集诸行种子故。”

    识蕴也叫做“意”。注意,这里的心是总体的心,中间的作用叫做“意”,因为这个识包含在意内,“意所摄故”。我常常拿大海水作比方,那个大的波浪就好比说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识(末那识),大浪上面的波纹变化就好比是意(第六意识),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蕴就好比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细,叫做识。所以,这个识蕴包含在“意”里面了。

    那么识是那里来的呢?是唯心所起。“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能採集诸行种子故。”作用最大的那个,叫阿赖耶识,它无形无相,能採集一切心理行为,将它们变成种子。所以,你这一生的行为思想是来世果报的因;而你这一世所遭遇的果,是前世种的因。所以,唯识有两句话:“种子生现行”,过去种性带来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遭遇不同:“现行生种子”。佛学把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都说得很清楚了,我们这是用前生、今生、来生来说明这个道理。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

    再说,这个识蕴的作用,它的动的“行相”(行就是运动),有时候几乎分辩不出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前后一律,连续的转动,所以叫做轮回,这是第二层的意思。

    “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

    另外,得了灭尽定、无想定,或升到无想天的人,识暂时灭掉不起作用了,许多阿罗汉就在这个境界,但是,这只是把识的作用压在那里而已。“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等时间到了,重新出定的时候,如来藏里行蕴的作用开始,加上各种因缘湊合,那个识的作用还会生起。

    “又令生死流转迴还故。”

    这个识的作用,让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转圈。注意,在这个转的过程中,我们梢园讯竦淖?/FONT>善的,但有时,一念之差,无明起作用,也可以把善的转成恶的,白的转成黑的。一切众生,都具备善、恶(不善)、无记的三种种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种子都具备,就是缺三样:声闻(罗汉)、缘觉(独觉佛)、成佛。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缺,而是说那个种子还没有发出来。成佛以后,所有的种子都具备,不过,所有种子都被转成白业了。所谓白业,就是纯白纯清的,纯善无恶,也没有无记性了。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阿赖耶识就像一个仓库,能包藏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种子。同时,更严重的是,阿赖耶识还包含了我慢的种子。我们觉得很了不起,很聪明能干,很漂亮,那就是我慢。甚至,那个最笨的人也会觉得“格老子就是笨,怎么样?”这也是我慢。我们心意识同时还会把这个四大和合的肉体生命抓得很牢,所以又叫“阿陀那识”。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癡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那个藏识,或者说第八阿赖耶识,起用以后,如果没有成道,就会生生世世与我癡(没有智慧)、我见(我的主观成见)、我慢(我了不起)、我爱(我所爱)相应,永远轮回生死。除非你能够得道,大阿罗汉果,得灭尽定,把这个识蕴空掉,把行蕴转过来,否则无法跳出轮回。色受想行识(包括前六识、第七识、和第八阿赖耶识)都包含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们是识的八个层次、八个部位。佛的五蕴法相到这里就讲完了。

    色阴境界的憨山

    包卓立:现在五蕴已经讲完了。我们首先想请教老师,怎样把五蕴的知识应用于我们的修行。另外,希望老师能用五蕴的概念,对前面讲的案例作一个评价。好比说,他们是否走了弯路,中否可以做得更好,以及他们的修行到了什么程度。最后,请老师说明一下,五蕴与第六、七、八识的互相感应关系。

    怀师:你的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可以写成一本一、二十万字的书,我们先拿憨山大师年谱里记述的例子作说明。

    比如憨山大师二十八岁时,有一次来到河北省的盤山。山上一个茅蓬里住著一位修行的老和尚,憨山大师去看他。古时修行住的茅蓬一般是不关门的,像我过去在农村生活,那时,即便全家人都在农田里干活,家里门也是开的,看门的只有鸡啊、狗啊、猫啊。我们给人家送东西,老远就要叫:某某在家吗?家里有人吗?叫了半天,没人应,就知道家里没人,送的东西摆在那里就行了,也不用留条子。所以中国农村当时就是这种自然社会,外国也是一样的。不像我们现在,不但要关门,还要两三道锁。这是讲到茅蓬顺便提到的。

    那位师父看见憨山来,并不理会,继续修行。到晚上吃饭了,老和尚自己做饭,自己就吃了。憨山见老和尚吃饭不叫他,就自己拿碗添饭吃,老和尚也不骂他。到第二天,憨山就知道了,到晚饭的时候洗米做饭,老和尚回来不说话就吃,憨山也跟著吃。

    每天晚上,老和尚都会到盤山顶上经行,双手甩开,大步一圈一圈的走,憨山也跟著他这么一圈一圈的走。有一天晚上正在经行,憨山突然好像身心都空了,看见大海,整个世界都在一片光明之中,舒服清凉极了,这时当然没有杂念妄想。老和尚已经知道了,故意问他:“怎么样?”注意哦,这时他们才开始说话。憨山说:“一片光明中”。

    根据《华严经》,这种境界叫“海印发光三昧”。如果你坐远洋轮船,在大海之上,到了深夜,满天没有片云,大海与天连成一片,人站在船上,身心皆空,那个情景就是这个境界。老和尚说:“哼,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住山三十年,夜夜经行都在这个境界里头。”这种境界属于《楞严经》里讲的色阴(色蕴)范围,等于密宗讲的气脉起了变化。这当然也是个好的境界,不过与“道”无关。

    李女士:书上说这位老和尚“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却本有。”

    怀师:对,不要贪图这个境界,这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不过是四大生理变化所反映的现象而已。你不要执著于它,否则就会被这些境界骗走了。所以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当然,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注意,这种境界不是只有打坐才能达到,站著、经行、睡觉做得到,那才是修行啊!

    憨山三十岁时,在五台山习定扌校〉牡胤接懈鱿鳎浜渎÷『艹场H绻裎颐窍衷?/FONT>这样讲话,声音太小,听不见,需要大声喊。憨山在那里打坐静不下来,一气之下,“格老子,我就到溪水旁边的桥上,在那个最吵的地方打坐,让你吵个够。”

    开始时水声很大,后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进入了一种定境。不知道过了多久,出定了,才发现饭锅里的饭已经长绿毛了。这样算起来,起码过了十几、二十天了。这又是一个修行境界,像你们诸位打坐修行,连想都不敢想。

    三十一岁时,一位姓胡的平阳太守请憨山到自己家里过冬。当时有人想请太守题诗,那太守胸无点墨,把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准备等一会偶尔翻一翻,得点灵感。憨山碰巧翻了一下诗书,也准备吟上一首诗。忽然,灵感来了,一口气写了三十几首诗,从前学的诗书词赋都出来了,就算浑身都是嘴巴,也没法把脑海中出现的那些诗词都写完。当时,没有身子的感觉,整个身体好像要飞起来了。

    这样过了一天,第二天他已经知道这是自己的文字习气来了,是“禅病”。但是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好睡觉。睡觉果然有效,睡醒后接著就打坐,一下子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后来太守家的小佣人来敲门,但是没人应,胡太守就把窗子打开,发现他在打坐,怎么叫都不醒。好在憨山以前就告诉过这位胡太守,用引磬一敲,入定的人就会出定了。这时,憨山入定已有五日,但憨山已经不记得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是憨山大师的一段修行公案。中国历代禅宗祖师们也都有类似的实证用功经验,但是不像西藏与印度那样记录于案。大禅师们认为,这些境界都是小玩意,没有什么了不起,都不大理会。所以,达摩祖师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中国人了不起,现在的中国人是起不了。

    憨山大师的修行经验,是他的学生写的。以前不叫传记,叫年谱,老师把每一年的经过讲出来,然后由学生记录整理出来。年谱是到明朝才开始有的,以前古人都不太写自己,不像现在人,动不动就写自传、回忆录,都是说自己怎么了不起,看了以后你就知道,其实都是起不了。

    这些修行境界不是究竟,不是道,修行的人很容易被这些境界挡住。不过,以现代科学观念来讲,这些经历也确实应该写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所以我主张大家多研究、多写。这是第一点。

    第二,你们注意,憨山大师的经历很特别,他很有天才,但就是喜欢走修行的路线,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他出家。憨山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师祖(师父的师父),见他很有天才,没有马上同意他出家,而是请老师来教他世间的一切学问。拿现代话来讲,就是物理、化学什么都要他学一学。等憨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在学问上就已经很有成就了。注意哦,他这时还没有出家哦!这时师祖就问他,“你看你这一生要作什么呢?”憨山还是决定出家,这个决定与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关。

    那还是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和他谈起读书做官的事。他问母亲:“功名考取做什么?”“做官啊”母亲回答。“官做到什么最大?”他接著问,“宰相啊”,母亲回答。“那宰相以后呢?”“罢了”。母亲回答所谓罢了,就是退休的意思。憨山说,“那多没意思,作了宰相还不是罢了,不如我去作佛吧!”所以师祖问他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出家。

    根据佛法的规矩,年满十八,如果有家人,还要得到家人的同意才可以。所以说出家可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佛的戒律是很有道理的。

    憨山的母亲是拜观音菩萨的,有一天,她梦见观世音菩萨抱著一个小孩子给他,接著她就怀孕了。等到憨山九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庙子里读书,听见和尚说,念观世音菩萨的经能够救苦救难,他就向和尚要了这本经,读完后就念给妈妈听。妈妈觉得很奇怪也很高兴,不知道儿子怎么会有这本经,而且念起经来有模有样,像老和尚似的。

    十岁的时候,憨山就想要出家了。母亲说:“那要看你有没有这个福报了”,他说:“我有这个福报,就看你舍不舍得!”母亲说:“只要你有这个决心,我就舍得。”憨山十九岁正式出家,见到棲霞山很有名的云谷禅师。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五章
    出家后,他看佛经、修行,在二十八岁到三十一岁的四年之中就有了那些境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我看来,他在那个年龄应该没有动过欲念,没犯过手淫,没有讲过恋爱,没有破过身。这样的人,一旦开始修行,功夫进步会很快。所以,佛法的比丘戒和小乘戒都叫你戒淫欲。淫欲不仅仅指男女关系,还包括手淫和意淫。

    还有一个关键,大家恐怕都没有注意到,三十一岁以后,他就开始宏法了,关于他功夫的记载也就少了。这之后他的名气很大,儒、佛、道都通,著述很多,应该说是明朝以后出家人中著述最多的了。他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到明朝末年的时候,甚至皇太后都皈依他,作了他的弟子。而当时的皇帝受西方文化影响,信天主教,因此与母亲有冲突。

    讲到这里,我想起台湾广钦老和尚的故事。广钦老和尚一辈子不吃饭,只吃水果,在台湾很有名。当年,他曾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洞入定,一定就是几十天。他虽然不认识字,但大家都说他有道,也有些灵感(不算是神通)。

    我上山拜访他,他讲的是闽南话,我不会讲,我讲的是国语,他也不会听,但是我们可以对答。当时旁边没有人,有人我就不好问了,我说:“听说你在泉州山洞入定,有这么一回事么?”他说:“有啊,当时,我住在茅蓬里,入定以后,后山顶庙子里的和尚不懂,以为我死了,要把我抬出去烧了。当时弘一大师在那里挂褡,他问和尚们作什么,和尚们告诉他,山顶有个住茅蓬的人死了。弘一大师说,慢一点,看样子恐怕是入定了,不是死了。所以弘一大师敲引磬叫我出定,是他把我救出来的,否则,恐怕早被那些和尚烧掉了。”我接著问他:“师父,那个时候,你恐怕不超过三十岁吧?”他说:“对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是故意逗他的,他也不晓得。我说:“你以后就没有再经历过这样的定境了吧?”他说:“没有,后来就来台湾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宏法太忙了”,我笑了一下,就不现谈了。

    你们再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宋徽宗致和三年的四月,四川嘉州地方忽然一阵骤风,吹倒了龙渊寺内的一株老树。赫然发现树干中有一个入定的和尚。皇帝命令迎入京城(时在八月)。老和尚出定后却问,“我哥哥慧远法师在哪里?”慧远法师是东晋时代的人,在庐山创办了净土宗念佛法门。大家告诉他,现在是宋朝了,几百年前的人,怎么是你哥哥呢(《嘉泰普灯录》卷廿二)?原来这位老和尚是晋朝四川嘉州龙渊寺的主持慧持法师,他入定过了几百年(《释氏稽古略》卷二),到宋朝才出定。

    像这各修行的经验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们要走科学的路线,好好研究。其实佛法就是科学,你佛经讲五蕴讲八识,分析得那么清楚。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用功以后能有这样的定境呢?他们的境界都属于什么定境(三摩地)呢?他们的定是否都是同样的境界呢?如果用五蕴的道理来讲,他们是受那一蕴的影响呢?

    我提了很多问题,你们要研究,明天你们要讲话,否则有什么用?谈恋爱,打架也还要有个对象呢,你们要是提不出问题来,我就没有对象了,就没有意思了。

    说定

    定的境界也叫三摩地,佛经上说“百千三昧”,就是说,有成百上千个三摩地的境界,各有不同。好比说,刚才有同学写毛笔字,进步入了写毛笔字的定境,忘我了,忘了外面的时间与空间,没有其他妄想了,一心都在书法上,这叫书法三昧。画画的人可以进入画画的三昧,读书的也可以进入读书三昧。这些都是属于普通的,比较小的定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些修行人的定境。像广钦老和尚尽管只吃水果,并且已经修行几十年了,而且还有那些定境,但是他的背是弯的,像罗锅一样。

    很多人打坐都有这个罗锅的问题。你看中国画上的那些老和尚,也都是弯腰驼背的,没有一个像雕塑的菩萨那样端容正坐。如果这叫作打坐入定,那我何必学这个呢?我学罗锅就好了。你看你们自己打坐坐得好的时候那个样子(师表演昏沉样),那是小昏沉,还算不上大昏沉呢(师接着表演弯腰驼背点头样)。这算什么定呢?

    还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面壁九年,结果日本人就学会了面壁,每个人打坐都要找一个地方面壁,背向外面打坐。我就笑他们,修行不是修腿,也不是看壁。你说修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另外,你们已经听了移喜磁磋嘉女佛的修行故事,还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等,这里面都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现在只是把问题提出来,等到后面再讨论。

    憨山大师入定后,叫不醒他也喊不醒他,最后是靠引磐才能出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你们现在也学了一点佛法了,也要买把磐,作个准备,万一什么时候会需要,也能帮助人家,否则,人家告你麻醉,告你引导自杀,你还要去法院,还要消灾呢!不过,我想你们是不会入定的,你们那是五漏之身,是个漏得一塌糊涂的破房子,怎么会真正入定呢?

    如果真有人打坐入定了,千万不要摇动他,否则,他出定后身体会受伤。中国古代的《神尼传》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说,徒弟不知道师父入定了,拉师父的手叫师父起来吃饭,结果手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当然,放开以后,手还会自然收回去,但是出定以后就受伤了,不过,这是可以治的,重新入定后气脉还可以重新转过来。

    还有一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有一位禅师是修水观的,徒弟去看师父打坐,结果看不见人,只看见房间里一池水,徒弟好奇,就往水里丢一个小瓦片。师父出定后身体就有问题了,于是问徒弟:“我刚才打坐,你来看过我吗?”“我来叫师父吃饭”,“那你做了什么?”徒弟回答:“我见都是水,就丢了一个小石头进去。”师父吩咐徒弟说:“我再打坐入定,你把那块石头捡走就行了。”这样以后就没有事了。

    陈女士:禅师入定的时候对石访挥懈芯趼穑?/FONT>

    怀师:这时,色身的四大、气脉都已经转变了,这些人修行都是很有功力的。那位禅师进入水观境界的时候,已经没有身见了,我就是水,水就是我。所以看不到人,只有水。所以说物可以变心,心也可以变物。《神僧尼传》中记录的很多高僧尼姑都很了不起,随炀帝的父亲杨坚,就是神尼带大的。

    除了水观外,还有人作树观、入“树观定”以后就变成树了。另外,修光明定的人作火观,入火观的时候人就看不见了,只能看见一团亮光。如果在房子里打坐,房子也不会烧,只是房子也看不到了,只见到一团火光。中国古时候这种记载很多,有人以为着火了,跑去救火,到地方才知道没有起火,只是有人入定了。但是这个火观的火也真能烧起来哦!

    再比如说,大阿罗汉有神通,但平时一般不会示现给大家看,等他现十八变给你看的时候,说明他快要死了。十八变就是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者左边出火右边出水,身体下面出水上面出火,或者下面出火上面出水。他会把虚空变成实体,实体变虚空,可以在虚空中行、坐、飞行,等这些示现完了以后,就一阵火光走了。这些大阿罗汉走的时候不用柴火,仅用自己的三昧真火就可以燃烧了。所谓三昧真火,就是说在定中,他调动火大把自己焚化了。如果他调动的是水大,他就会变成水了,如果调动气大,就会变成风了,如果调动空大就会空了,没有了。这些佛法都需要实证的,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修行人走的时候会化成彩虹,这种情况与上面讲的差不多,不过道理不同,境界又不同了,这就是所谓百千三昧。

    有时候,我们身体一边是冰的痛苦,而另一边却在发烧,或者下面寒上面却发炎。我们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都不同,都在变。如果你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思想、身心,那就是很大的定力了,很难做到哦!这个定与前面讲的定又不同了。大家不要以为打坐、念佛、拜佛就是修行,不要以懂了理论就是修行,那样的话,你连修行的影子都没有呢!所以我常说,只有两个人是真修行,一个死了,一个还没有投胎。所以研究教理固然重要,但光研究教理而不修行也没有用。

    根据唯识学的教理,有五种情况属于无心地: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闷绝就是昏迷过去,比如麻醉、植物人都属于闷绝。“无心”就是没有意识思想的意思。

    比如说无想定、无想天、空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四种定与闷绝有什么不同呢?灭尽定与无想定的差别又在那里呢?这些问题你们都不会想的啦,你们随便去打打坐还可以,那是休息、好玩。我以前就讲过,世界上享受的就是打坐,但要真学佛修道,就要很认真的研究了。

    佛经讲了四禅八定的大原则,但是没有讲放光变彩虹之类的。除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这些境界外,其他佛经都不谈这些,都不谈神通,因为神通都是唯物唯心的变化,都是无常。没有这个身体,你就什么都不通了,有人说没有身体还中可以有神通,比如说“鬼通”,那我问你,你看见过鬼吗?

    赵教授:无想定是一个定境,无想天是一个果位,为什么把两个并列放在一起呢?

    怀师:得了无想定境界的人还有一个肉体存在,而你若进了无想天你就不是这个肉体了,差别就在这里。好比说你拿了博士学位,那只是说明你到了那个境界,你若当上教授或者总统,那就表示你到了那个果位,教授与总统就好比是不同的果位。

    注意!五位无心地也包括灭尽定,灭尽定并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是佛学名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断见,一是常见。什么是断见呢?好比说×××××××信仰唯物哲学,他们认为生命死了就是死了,没有轮回也没有三世因果,就像这香烟一样,抽完就没有了,不会再回来,这就是断见。什么是常见呢?比如说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生命死了还存在,等到末日的时候再复活,再听上帝的审判,这是常见。再比如说,印度有学派认为轮回是一个阶段,而我们既然有轮回,可见有个生命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是永远存在的,其实这也是错误理解了佛法,也落在了常见。

    断常二见都不对,佛法是智慧的见解。一般人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学习佛法最怕的就是落在两边,落在断常坑。好比说刚才讲的灭尽定,那是一种方法,一种功夫。如果你得了灭尽定就认为一切灭了,修道成功了,就落在了断见上。灭尽定或者无想定是功夫,是可以求证来的,而那个断见是见解的问题,属于理解、智慧这一面。

    赵教授:为什么说断常两见都不对呢?如果说轮回不说明生命常在,难道说轮回说明生命不常在吗?

    怀师:大家注意!轮回并不说明生命常在,轮回只是说明生命的变化,到最后是没有一个东西的。落在空不对,落在有也不对,什么都不对,连“什么都不对”这种说法也不对。

    小乘佛法讲的是“断惑证真”,认为斩断一切迷惑,一切妄念,什么都没有了就是道,这是错误的,是断见。实际上,我们的贪嗔癡慢疑这些“惑”是非常非常的,不是切得断的。好像说你今年五十岁了,你以为五十年前的事就没有了,都断了吗?其实,五十年前的事都有,都还存在,你一回想,它不就都来了吗?你说这算不算有呢?今天不是昨天,明天也不是今天,所以说它是非“常”。可是,你说它没有吗?今天也就是昨天,明天也就是今天,所以说它也不是“断”。这是本体论,这才是菩提道,这才是佛法,至于那些功夫,不过都是花样外表而已。

    “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你面对现实不对,逃避现实也不对,半面对关逃也不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对也统统不对。佛法、菩提道是离四句绝百非,哪能四句呢?就是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谓百非,就是不对是不对,不对不对也还是不对,就是说一百个不对(非)也还是不对(非)。什么打坐啦,四禅八定,那也不是道,不定也不是道,倒定不定也不是道。

    放光不是道,不放光也不是道。如果放光是道,那何必修一辈子呢?电灯泡就得道了。你死了能化为彩虹又怎么样呢?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靠你照亮的话,那我还不如买个电筒好了,如果你说彩虹好看,那我还不如看电视呢!

    道、菩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真正是很难讲!禅宗有个公案,没有正式记载,相传的,说有一个人修行了几十年都没得道,于是就回家了,还是做个普通人。夜里抱著太太搞了一半,突然就悟道了。

    赵教授:我们没有尝过悟道的涛叮挥形蛄艘院蟛胖朗裁词恰暗馈薄?/FONT>

    怀师:“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张拙秀才的诗,有没有道?那个就是道!在用功方面,《楞严经》有一句话:“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注意,这只是方便说法哦!以禅宗的规矩,这两句话也要打棒子的,歇也不是菩提!但是,谁又真能做到狂性自歇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悟道了,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徒弟模仿师父,也在内裤上写了一个佛字,师父告诉他:“你怎么可以这样,不得了啊!”徒弟说:“师父,你不就是这样吗?”师父说:“哎呀,不能跟我学啊!”结果徒弟的身体统统烂掉了。师父是悟了道的,可以这样玩一下,没悟道的人不可以随便这样。

    还有一个禅宗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小孩跑到大殿,对著佛像撒尿,和尚嚇坏了,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可以这样?”小孩回答说:“佛经上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不在这里屙,你叫我在那里屙啊?”对啊,佛无所不在,你叫他在好里屙呢?憨山大师走的是中国禅宗大乘佛法的路线,先渐修然后到达顿悟,与西藏、印度许多人的修行路线不同。像憨山大师那种经历,要是在西藏或者印度,烘托一下,宣扬一下,讲起来就不得了啦。

    第二章密宗有关的修行

    五蕴五行五方佛

    包卓立:前面讲了如何利用五蕴的知识去理解那讲过的案例。现在我手头上有一份英文资料,它说色是物质的,就好像是啤酒上那些细的泡沫;受则像是肥皂水吹的大泡泡;想就像海市蜃楼;行就像芭蕉树;而识就好像人的幻觉。

    怀师:这种说法是西藏一般学佛的人,根据佛说的五蕴,再加上密宗的一些道理而来的,佛并没有完全这样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对五蕴做总结论,也还没有把佛学经典与西藏佛学作比较。

    你们刚才讲的这些比喻与做功夫都是有关系的。把色蕴比喻为聚沫,受蕴比喻为大泡沫,想比喻为海市蜃楼,这样比喻不是很恰当。其实整个学佛本身就可以被比喻为海市蜃楼,例如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就说过,一切如梦如幻,这就是海市蜃楼的意思了。

    行蕴讲的是一个动能,按道家来说,就是宇宙万物那个生生不已的功能。刚才他说识蕴是虚幻的,从佛学的理论来讲,这个说法有问题,识蕴是非空非有,不能完全认为是虚幻的。他的这五个比喻犯了一个错误,引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叫作“引喻失义”。讲逻辑(也叫因明)是可以用比喻的,但这里这种比喻不当。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是算命、看风水的阴阳家,中国人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相当于佛学的五蕴,这其实也是个比喻。东方属木,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力最强的是草木,生生不已,就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所描述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六章
    草木具有很强的生发力量,我们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首先出现的就是草木,就连从一千多年前的坟墓里挖出来的种子,经过培养,还能重新发芽成长。木属于行蕴,代表那股生生不已的力量。

    南方属火,火属于想蕴;北方水属于受蕴;西方金属于色蕴;而中央戊已土属于识蕴。

    中国阴阳家有两句话:“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这是地球文化,土能生长万物,含藏万物,识蕴也有这个功能,所以识蕴属土,这是听到他们的比喻而联想起来的。

    李居士:五蕴也叫五阴,老师……

    怀师:在佛学里,修持没有成就以前叫阿赖耶识,叫作众生的妄心,那是阴的一面;而修行成佛以后,就不叫阿赖耶识了,叫如来藏识,那就是阳的一面了。

    修行并不是断了什么,而是回到本来。五蕴是对凡夫众生讲的,成佛以后就不叫五蕴了,叫五方佛,这是密宗所用的秘密,现在都给你们讲透彻了。

    空本身就是有,空就包含了一切,能生一切万法。密宗自己认为比显教高,其实密宗是佛涅槃后,佛弟子们中的一派,他的修法属于“一切有”部。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认为空、般若第一。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唯心的那个作用是不生不灭的,唯物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秘密《楞严经》里有讲,以后我们作总结论的时候还会提出来讲。

    你转识成智成佛以后,色蕴(金)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西方极乐。行蕴(木)则转成东方琉璃世界,东方药师佛和阿閦佛在东方琉璃世界。想蕴(火)变成了南方宝生佛。受蕴(水)变成了北方不空佛。而识蕴(中央)则变成了毗卢遮那佛。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乃至阿弥陀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而已。真正的佛,总体的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是色界天成佛的,是报身佛。所以说唯心可以成佛,唯物也可以成佛,不过要真正转物就需要真功夫真本事了,所以说学佛是一个大科学。

    这些都是大秘密,是佛学的内幕,现在都替你们揭穿了。大毗卢遮那佛的密宗修法是最大的一部,包括了日本的东密和西藏的藏密,中国翻译成大日如来,日本人就拿大日来炫耀自己。

    李居士:如果这样分的话,那不是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转化了色蕴而已,其他四蕴都没转呢?

    怀师:不是,由于各人业力不同,所以转的方面不同,但最后还是唯心的。这里他只是用这个来说明唯物与唯心是一个根根,物与心都是不生不灭的,不过他用宗教的言语一讲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时轮金刚

    包卓立: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段是从时轮坛城里翻译成英文的,坛城的内容一般是不允许翻译的,我们很幸运,这一段刚好被翻出来了。这段讲的是人身体的发育过程,他说,卵受精以后先开始发育的是脉,脉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的,共有五个:督脉、任脉、中脉、左脉、右脉。色蕴是基于血肉来的,想是基于血来的,受蕴是基于呼而来的,行蕴是基于吸而来的,识蕴是基于热而来。

    怀师:这样翻译都有问题,不知道藏文原文是怎么讲的。不能说色蕴是基于血肉来的,说血肉是基于色蕴来的还差不多。其他的那几点也都不对。

    在西藏的密宗来讲,时轮金刚是个大法,他们认为时轮金刚有十二人头在那里旋转。时轮金刚的灌顶威力很大,要想得到时轮金刚法门的灌顶非常困难。

    宗喀巴大师是西藏黄教的祖师,他修的最大法门是阎曼德迦(Yamantaka),藏文也叫十三尊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有三个牛头,十八只手,三十六只脚等。

    时轮金刚几乎和十三尊大威德一样的严重,所以在西藏是很大的法。现在我要揭开时轮金刚修法的秘密,首先向十方诸佛抱歉,还不仅仅是向诸菩萨抱歉。

    时轮金刚的修法其实与长寿佛、药师佛的修法是相通的。时轮金刚有十二个头旋转,代表了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药师佛也有十二大护法神,他们是一个系统的法门。

    这是首先对时轮金刚作的一个说明,许多喇嘛活佛们也不见得懂。我始终不肯讲密宗,讲出来怕有些人也许会拿毒药给我吃呢。

    按这材料讲,生命首先发育的是脉,这句话还马马虎虎过得去,不过,他没有讲生命与风大的关系。

    佛其实在《入胎经》里很仔细的讲了生命发展的过程,佛说,怀胎时,每七天一个变化,有一个风轮在转动。所谓风轮,就是中国人讲的气,不过不是空气的气,好个风代表的生命的能量,无以表之,只好用气字来代表,其实也就是行蕴的转变。

    另外,出入气是生灭法,不能说受蕴、行蕴是基于出入气,只能说地水火风四大的变化与脉的关系密切。

    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具备了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不能说它是属于心肝脾肺肾或者什么经脉。好比说唯识法相宗讲八识,按西藏说法,好像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都在身上,属于外面,第六意识在脑里面,第七识在身上的海底,第八阿赖耶识在中脉,这种固定的说法都是不通的。关于这一点,《楞严经》曾经提到,比如说我同时打你的头、膀子、和脚,你不会说只有头痛,或者只有脚痛,或者只有膀子痛,它们三个地方会同时反应痛。所以说,识无处不在,不能硬性把它归为身体的某部位。

    重要的第六意识

    戴教授:你说不能这样分类,可是修拙火就与第六意识有关啊!

    怀师:修拙火当然与第六意思有关系,与四大也有关系啊!任何一种修法,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与第六意识有关系,都是靠第六意识的功能来的,包括最后成佛也是靠第六意识来的。这是回答你问题的第一点。

    第二点,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对拙火作总结。不过既然你提到这个问题,我就先说明一下。我们前面讨论的密宗修法的那些境界都是在生理的、唯物方面的,那些修行法门都属于佛法的加行法,不是究竟的方法。

    那些修气所发生的境界,都是四大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说,修气、修安那般那可以转变风大,这之后修脉则转变水大,然后修拙火转变火大,风、水、火都转了以后,最后转变地大。整个色身的转变是修报身的过程,是唯物的、生理的部分,不过,要做到这些,都要靠意识的力量。

    许多学密宗的人,都被这些唯物转变的种种现象迷惑住了,以为这就是佛法,其实这只不过是佛法的加行法,不算什么了不起。中国禅宗祖师们走的是大乘路线,对这些境界都不大记载,而在西藏,则特别重视记录这些色身转变的过程。

    风大水大火大地大都转变了以后,还不算是成就报身,要到涅槃的时候,才达到报身成就。化一道虹光,或者大阿罗汉的十八变,都只是四大变化所发生的各种功夫现象而已。真正的佛法在智慧、菩提那一面,不是这个功夫现象。这些显教密宗的修法秘密,《楞严经》上都有,大家都没有去看,也看不懂。

    拙火与成佛

    现在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讲的内容。我们的课是从包卓立介绍的美国人修习拙火的案例开始的。所谓拙火是印度瑜珈修持的专门名词,密宗,尤其是密勒日巴那一派,非常重视修气、修脉、修色身,也就是修报身成就,而修拙火定是修报身的重要法门。

    拙火的印度梵文本名叫军荼利,拙火是中文的意译,表示它是生命本能上就有的功能。对普通人来讲,它处于睡眠状态,如同死了一般。所谓“拙”就有笨笨的、傻傻的、潜伏在身体内部的意思。也有人把拙火翻成灵能或灵力,拙火是从元朝开始用的中文翻译。

    密宗、印度瑜珈或婆罗门教等,经常用一条半睡半醒的蛇来表示拙火,通常的画面是一条身体盘起,头翘起来的蛇。中国的道家,比如说北方道家的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大帝,就有一种说法:在武当山上供奉的玄武大帝,前面有龟蛇二将,蛇盘在那里,与乌龟成交媾状。这个造型代表了道家,也代表了拙火,不过在道家不叫拙火,而是叫“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

    现在藏密以及印度瑜珈,正向欧美和全世界传播,到处都有人在讲拙火,那么有没有人真正明白拙火的道理,真正修习到拙火的成就呢?在我看来,答案是“没有”。

    有人自己标榜有功夫、有成就,以我来看,别的功夫没有,有的只是庄子讲的“吹功”。包卓立看了很多案例,也怀疑是这种情况,所以要我作个说明。他介绍的那些美国案例,都是自以为有拙火,其实他们的经历不过是第一步修气的反应,而且还谈不上是真气,也谈不上修脉,更谈不上拙火了。

    从修行的次序来讲,第一要修气,第二修脉,第三步才修拙火。现在后世的人学藏密,动不动就随便讲什么修气脉,甚至讲什么男女双修,他们对修持的次序,对双修欲乐定与拙火、气脉的关系都不清楚,都在那里乱搞,如果这样学密宗,那是离佛法越来越远了,这是第一点要说明的。

    第二,密宗很重视修气、修脉、修拙火。密宗流行以后,全世界都好像以为,只要到了拙火发动就成佛得道了。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下一个断语,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修习拙火在佛法中只能说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门,双修的欲乐定的方法也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门,这些与明心见性悟道成佛,与佛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根本不相干。

    但是,你们也不要片面理解我讲的这句话,真正得道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气脉一定是通的,他的拙火一定是发动的,他自然就会到那个境界。所以说,你也不能说修气脉拙火毫无价值。这里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学佛要有正知正见,要明白学佛的最高目的是证得无上菩提、明心见性而成佛成道,并不是成就拙火,拙火只是辅助的。假如说有人理通了,明心见性了,但是气脉不没有通,这个还不算真成就,还要悟后起修、做功夫。

    佛说的显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有五、六千卷,但并没有讲到修气、修脉、修拙火的问题。这些都是印度后期的佛法,在初唐的时候传到西藏,再由西藏传到全世界的。藏密的这种修法,配合印度的瑜珈,才有了修气修脉修拙火这种说法。

    如果严格的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立场来讲,应该说印度文化受了中国道家的影响,或者说后期的密宗受了印度瑜珈和道家综合的影响,才产生了这些对人体生命功能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这是从学术考据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

    四加行密行苦行

    佛菩萨所说经典,以及后世弟子们的著作五千多卷,表面上来看没有提到气脉拙火的修行,其实,显教经典里也讲了,只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都是书呆子,只懂学理,自已没有修持,所以不了解。

    佛经的显教经典,经常提到四加行的方法,它对小乘的声闻缘觉以及菩萨、或者凡夫修行成佛都很重要。所谓加行,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把它变成成品。

    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从三国以后到唐宋元明法的历代法师们,都是这样解释四加行的:

    暖——就是把我们的恶念慢慢转成善念,善念慢慢转成清净没有妄想的境界,功夫到了暖法,全身软绵绵的,如婴儿一般。

    顶——就是达到很高的清净境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忍——就是忍受,修忍辱波罗蜜,妄想截断了,超然独立。

    世第一法——就是能断一切法,作人到达了顶尖,但仍未超出世间。

    一般讲学理的人都是把四加行说成是心理道德的修养,当然这样讲也不为错,但是,四加行实际上讲的是修行的功夫境界。比如大家念佛修行,真正能得“暖”的人不多,如果杂念妄想恶念去掉了,都转成善念了,四大也就转化了,人就会随时都在“暖”中。注意,生命就是一个“暖”字,万物都是温暖的春天里成长,如果冷却了,就是死亡。

    得暖以后,功夫达到了,则顶脉打开了,也就是所谓的与佛菩萨法界合一了,这就是“顶”的境界。

    “忍”有切断的意思,到了“忍”的阶段就一切切断了,一切停住了,一切空了。所以“忍”才是大家,这之后才达到“世第一法”。

    有一部经典,是弥勒菩萨讲的《现观庄严论》,过去一直没有翻译,是几十年前太虚法师的弟子法尊法师到西藏留学带回来的。中文翻译的文字不是很高明,用的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体裁,不过,也已经很不错了。

    所谓“现观”就是现量境界,“庄严论”是专门讲四加行的。修气、修脉、修拙火属于四加行暖顶忍的范围,所以说,显教密宗本来就是相通的,只是一般人没有学通,所以就越来越不通了。

    前面讲的那些现代美国人修行的案例,都不是拙火,所以后来我们就提出移喜磋嘉、玛吉瑙准两位女性成就者,以及密勒日巴、甘波巴等这些有拙火定成就的男性来作讨论。注意哦!我只是说他们有拙火定成就,我没有说他们有别的成就哦!

    你们注意,这些人拙火发动以前,都经历了几十年种种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难。现在有些学密宗的人,不了一点点,叫人家灌了一下顶,就以为是学密宗了。我就笑他们,拿水洒一洒就叫灌顶吗?要想真正灌顶,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个程度才行,到那时候,诸佛菩萨自然给你灌顶!

    我可以明白的给你们讲,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顶”的程度,灌顶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顶是在快要成佛的时候,那是十地菩萨以上的灌顶位(或者叫灌顶地)法王子,再一个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时的灌顶才是真正的灌顶。

    学密宗的人很容易著相,常常在那里癡人说梦,哦!我昨天梦中又得感应啦,等等。真正达到拙火定,得到气脉成就,要很多苦行,很多功德。我们介绍的那几位西藏祖师(编按: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的拙火成就,算是比较标准的了。

    包卓立:达到拙火定成就是不是一定要经过苦行呢?

    怀师:是的。比如说你生活环境很好,但是你需要天天修持,念经拜佛,念咒子修定,即便你是帝王,如果要修行,也需要这样做。另外你还要作功德,要救世救民。

    菩萨行本身就是苦行,不是说一定要去讨饭住山洞。住山洞是小乘的苦行,大菩萨入世,难行能行,做不到的能够做;难忍能忍,救世救人,这种苦行比住山洞、讨饭、吃素还要难。换句话说,苦行有明显的苦行和秘密的苦行两种,秘密的苦行在佛经里也叫密行。不苦行磨炼自己,就不能消去多生多世累积的业,就不可能成就。在印度现在还有很多人是修苦行的,我也自认为一辈子到现在,一直在修苦行。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七章
    为什么要修气脉拙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修气脉修拙火呢?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没有拉开帷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就明白的告诉你们。

    我们这个父母所生,四大和合的身体,是业力所生。来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善业少,恶业多,所以我们全身都是恶业的习气。这个习气在佛学里面,尤其在密宗里面有专门的名词,叫业气,我们生命活著就是业力这股气。

    我们的业气是受恶法污染的业气。拿现代话来说,生理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有时我们希望念头清净,不起杂乱妄想,但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受四大生理的影响,我们被业气緾住了。

    所以说,病痛、烦恼、烦恼障、所知障这些障碍,固然是唯心的,但也会受四大业气的影响。四大业气太深,就清净不了,守戒也守不住,想得定也定不了,慧力也发不起来,因此须要修气脉修拙火,转化四大的业气。

    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色身、报身的最好方法。修色身首先要利用安那般那呼吸法修气。《达摩禅经》、天台宗止观的修法,乃至天台宗小止观六妙门的修法,都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密宗密勒日巴所修的六种成就法等等,也是从安那般那入手的。其实,我们除了鼻子的呼吸以外,全身十万八千毛孔,乃至五脏六腑也都在呼吸,都在安那般那,但是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

    任何人,只要还活著,就自然会呼吸,但是一般凡夫不,知道把心与呼吸配合为一。假使一个人能修到随时心气合一,在道家也叫心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气可以修到念住气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入息就会动。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一种住的方法),出入息一定会停止,这就是修息了。

    我们生命活著的这股业气就是一股风力,这股风力力量很大。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把这股风力分为大刀风、小刀风两种,我们身体有时会感觉痛,就是因为气在身体里面,像一把刀一样在割你。等气都顺了,念住了,呼吸住了,色身的风大就起了变化。

    关于安那般那呼吸法,我只是讲一个大原则,几句话就讲完了,你们不要以为修起来很简单。普通一般人修行,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到那个成就。如果懂了方法,真正的好好修行,也许三天就可以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的弟子听佛一讲完这个法门,就到达了那个境界。

    气通了以后,就可以开始修脉了。我们身上的脉属于水大,血管是粗的脉,肌肉里面的纤维是细的脉。比如说北京那位卢医生讲,我们身体很多毛病都出在肌肉上,肌肉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是一块一块的。相反的,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纤维组成的,而每一条纤维就是一条细的脉管。

    当你气住脉通,把这些微细的脉管都打通了,你就可以得乐了。这种乐比男女交媾的快感要高很多,有了这种乐你就不要结婚了,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有内触妙乐。关于修气修脉的道理,道家用下面几句话作了总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粉碎虚空。

    修气等于转变风大,把业力之风转成善行功德之风。修脉等于修水大,把业力所产生的水大变成清净光明,用唯识的语言来说,就是变成净色根的水大。打通气脉需要很多年,以及很多功德和苦行。气脉通了以后,拙火自然发动,可以得暖了,这是修火大的阶段。你们知道那些自然作物,那些稻子麦子,都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才能成长,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只有在这种温暖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健康成长,生生不已。

    五脏六腑也属于脉的范围,气脉通了,拙火发动了以后,五脏六腑就会转变了,这之后开始转变骨头。所以说,前面总结的那个道家的色身修行次序是对的,你们不要忽视了那个资料。

    拙火发动不一定都是从下面开始,真正的拙火发动是全身一起来的。我年轻的时候,有位学密宗的同学跟随我讲:“我拙火发动了,丹田都是烫的。”我告诉他:“你小心一点,赶快吃药,那不是拙火,是发炎。”

    有一种病叫骨蒸,感觉身体骨头都是发烫的,那是病态,不是拙火。真正拙火发动以后,身体都是松软的,你会忘记了身体的感觉,身体是一团清净光明,有内触妙乐。

    用双修也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那是个危险的道路,跳不出来就墮落了。关于双修,密宗有个秘密的口诀:“精不降则乐不生。”一般凡夫做不到这一点,精一降就放射了,所以男女交媾消耗一次,生命就消耗一次。

    精降乐生就是精化气了,密宗只有这句口诀,后面就没有了,现在我把我的密宗口诀告诉你:“气不定则光明不起”。气不凝聚,身体内的有相光明就不会显现,“神不凝聚,则杂念不会清净”。我把这些秘密都告诉你们了,你们不要出去乱传。神由宁静变成澄清,然后会很清明,就像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万里天。

    修气修脉到达拙火定的境界时,只是说明你转化了色蕴和受蕴,还不是成佛境界。修气修脉修拙火是修定的一种共法,除了学佛以个,阿修罗、天人、一切外道都可以达到那种境界。佛的不共法是至高无上的般若成就,但是一般修密宗的人都是在境界上转,那样就著相了,就变成外道法门了。所以说般若智慧很重要,如果认识错了,就离菩提越来越远。

    气脉打通的现象

    李居士:我有三个问题。精神病的人大脑一定有毛病,这是不是因为他的气升不上来?第二,道家讲打通任督二脉,与我们讲的修气修脉有什么关系呢?第三,气脉打通的外表现象是什么?自己怎么知道气脉打通了?

    怀师:你说得对,精神有毛病的人是因为气上不来。至于道家讲的打通任督二脉,那不过是修气的初步而已,不是真正的打通气脉。气脉打通的人,内部外部都是有标准的有特征的,不过我不想告诉你们外部特征,否则有人就会拿这个尺码去量别人了。从内部来看,气脉打通的人会有内触妙乐,神凝气聚,随时都在空定之中,身体感觉如同虚空一样。

    讲到这里,有两个要点要提醒你们。修气修脉修拙火定的次序,并不一定是一步一步来的,并不是那么死板。根器好的,前生修行过的,善心善行功德多的,有智慧的人,可以很快就拙火发动,而且不一定按步骤来。有时拙火先动,气脉随后,有时脉先动,气与拙火随后,没有一定的步骤。但是,一般来讲是按我们前面讲的次序来的。总之,修行没有善行功德智慧则一切免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修气修脉修拙火属于功夫,不是佛的独有法门,阿修罗、天人、外道都可以做到那个境界。关于这一点,佛经和密宗的经典上都没有直接讲清楚。这种修法是证得菩提前修的一种方便,也是修行的一种功德。

    拙火定双修火光定

    拙火定是从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的欲界天天人的修法,双修也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双修的原理是“以欲除欲”,或者用中国禅宗的话讲,叫作“以楔除楔”,就好像一个钉子钉在木头里取不出来,再拿一颗钉子钉进去,就可以把原来那个钉子打出来了。

    欲乐定与拙火定有很密切的关系,众生都在欲界之中,性欲发动的时候就是拙火在动,但是一般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无法把那个性欲的冲动化掉。所以说道家讲的炼精化气是通过拙火化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拙火,老子也曾提到。一个男婴儿睡足了,神足气满以后,生殖器就会翘起来,那个时候并没有欲,那就是拙火,婴儿长大就是靠这个拙火。等长大以后,一有欲望,配合心理的作用就会想要发泄,一旦发泄就消耗了,下墮了。双修欲乐定的修法,可以帮助你化精为气。我在这里只是讲个大原则。

    身体不健康,或者老年人,很难自己发动拙火,中国人叫那种状态是“吊儿郎当”。所谓吊儿就是那个东西,所谓郎当就是说那个东西不行了,只能在那儿摇铃了。对女人来说,没有拙火的时候人就干瘪了,胸部也松了。老年人如果还有感觉的话,说明身体还健康,是好事。婴儿可以很自然的就把精化掉,对大人来说就很难了。那种感觉来的时候,不要配合男女的心理欲念,把它清净空掉就可以化精为气了。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用安那般那(出入息)法门。

    有些学佛的人很傲慢,看不起这些欲界天人的修法,声称三界天人是其护法,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要知道,要想死后作个天人也不容易哦,你要做很多的善事,要经过修持才可以啊!

    《楞严经》上介绍了二十五位菩萨的圆通法门,其中有一位菩萨,他原来的淫欲很重,通过修火观而得火光定。注意火光定与拙火定的修法不完全一样,但是拙火发动的现象与火光定的现象有相似之处。修火观真正得定的话也会发动拙火。这是给你们嘱咐一下,不过你们都还没到那个境界,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等你们到菩萨境界的时候,就会懂了。

    我们这里有同学在静坐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位带著火焰会放光的菩萨,那位菩萨用的就是修拙火的方法。你看到的那个火并不是真正的火,那是智慧的火焰。得拙火定以后身体都空了,没有障碍,心中十分清明,有内触妙乐,是一种很好的定境。注意,拙火发动以后如果不继续修持,它还是会重新“休息”的。

    修气修脉修拙火是转变四大色身,是转变这个业气之身的最好最重要的一个修法,但是拙火定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修气从安那般那入手,饮食、男女欲念都要遵守一定的戒律。等到修脉的时候就可以变化气质,是由气到质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很多年的专修功夫。

    道家气脉系统与密宗的区别

    包卓立:为什么修任督二脉是修气而不是修脉呢?

    怀师:道家讲的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里提出来的,与密宗的三脉七轮很不同。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是生理的,是四大身体现有的现象,只要保养得好,它本来就是通的,不用做什么特别的功夫,如果不通的话身体就会生病了。

    从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道家都很重视任督二脉。所谓打能任督二脉,就是把气吸到丹田,然后用意识的引导作用,从海底从肛门引上来进入督脉,上到头顶,然后再沿任脉回到丹田,这样叫大周天。这样引导呼吸打通气脉,只能说是普通的气功,是很低层的。真正修持修道是更高一层的,要由定发慧,修到身心转变成佛的境界。

    现在中国文化成了气功文化,甚至也不是真正的气功。在古代,学气功有四步,第一是学武功、运动、练拳。武功又分内外两种,有两个内涵。“内练一口气”,也就是训练用意识控制呼吸的出入,不是密宗的修气,也不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在外功方面是“外练筋骨皮”。

    等武功练好以后,才是第二步练气功。气功原则上讲,是练“吐故”,把身体里的碳气排出去,和“纳新”——吸进亲鲜的氧气。

    等气功修好了,进一步修道功,也叫内功。修道功有点类似密宗的观想,要用意念的作用作导引。

    道功练好了,才到第四部修禅功(不是禅宗),修清净法门。这是你们问到任督二脉顺便讲到的。

    有人修大周天时怕气漏掉,忍屁不放,这样会把小便小肠的毒气都用意念引导到头上来,结果脸色发黑发紫。有人觉得自己满面红光,还自以为是有道之士,其实不是有糖尿病就是有心脏病或者血压高。所以道家宋元以后,修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真正修成功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大家都太著相,太执著于后天的妄想。

    包卓立: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属于修气还是修脉?这些修法属于四加行的那一方面?拙火的修法是否相当于四加行的暖?双修是修气还是修脉?双修是不是修拙火的另一种?双修与四加行又有什么关系?

    怀师:这些都是大问题,要详细研究需要几十万字,很严重。一般人,包括你们,对道家也外行,对佛家也不怎么内行,自己也没有真正好好做功夫,跟你们很难讲。现在不想直接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因为讲起来太复杂,扯开讲太长了,等将来有机会再讨论。

    总而言之,这些修法互相之间都有一点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炼精化气也好,炼气化神也好,这些修法的目的都是帮助你转变色蕴、受蕴,换句话说,都是帮助你转变生理,转变本身业气的方法。大家这个要点都没有抓住,回家以后也没有好好参究,光知道听,听完了也没有了。这叫作没有心得,没有回到自己身心做功夫上面去体会。这点很重要。

    现在转回来给大家作总结论,归纳起来,修气修脉修拙火和双修都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能说谁高谁低,差不多,修气修脉修拙火与四加行也有相关之处,不同的是正统佛学很重视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结使、习气的不同,修行所能达到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

    好比说双修的法门,双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动拙火,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它修气修脉最后发动拙火,然后配合心理化解男女性欲的根本习气与结使。总而言之,佛学统统要归结到心理方面的功夫。

    修气修脉修拙火可以帮助我们转化这个父母所生、业气所生、受痛苦烦恼的罪报之身。转化了以后,我们才能慢慢证到一个很正规的三摩地定境。换句话说,我们转个方向,不配合心理的状态来讲,如果修气修脉修拙火成功了,得了拙火定,身心解开了,可以说破除了我们世俗欲界的身见(没有身体了)而得了一种定境,这种定境也可以说包括了一、二、三、四禅定所能达到的定境。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八章
    如何修法报化三身

    这次的课的缘起,主要是因为许多西方人迷信密宗,结果都走了岔路,包卓立为了帮助他们,提出来研究实验做功夫这个课题。那么佛法到底是什么呢?在中国文字中,佛法的代号很多,佛、如来、菩提、般若、法身等等,这些名词都代表了那个东西。

    用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佛就是宇宙众生一切生命的本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切众生,只要觉悟了就是佛,因此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没有宗教的形式,没有形象,也不是盲目的崇拜。

    那个本体也叫如来,它没有来也没有去,它没有动也没有静。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智慧就叫般若,这个大的境界就叫涅槃。所以追求宇宙万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义。拿宗教哲学来讲,这就是宇宙的第一因、初因、最基本的东西,你叫它神也好,阿拉也好,总之它就是那个东西。用西方哲学的语言,这属于本体论。这是你们首先要了解的。

    所以真正修行就是要找这个东西。按佛学名词来讲,成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体(本体),没有形相。报身是本体的显现,有形相。报身也叫报应身,有善报、恶报、不善不恶报。成佛得法身的人,为度众生而重新来到世间或者其他众生的世界,那个叫应化身。所谓应化,就是因有所“感”而有所“应”的意思。好比说你们有问题问我,我就讲了这个课,这也是应化。化身是一个变化的作用,所以中国人讲化有千百亿化身。修行就是要找回法身成佛,那才是大成就。

    佛法本来是破除一切迷信,破除一切偶像崇拜,一切究竟皆空。但是到了后期,佛法受到释迦牟尼以前就存在的,多神印度文化的影响而有了很大变化。印度人崇拜很多神,有很多密法和修持方法,龙树菩萨等,把这些各种各样的修法系统化,像灌香肠一样融于佛法之中,根据这个新的教法,毗卢遮那佛代表了法身佛,是本体,一切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包括阿弥陀佛,乃至一切众生一切万有,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它的报身是色界天的卢舍那佛。从这里产生了后来的密宗。

    化身代表了变化,变化就是轮回,变化就是一定是无常,不是永恒。中国道家把这个宇宙万有叫作造化,也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我们人类,自卵子受精后,就根据父母的遗传基因不断生长变化,我们随时都在生长,我们随时也都在死亡。我们靠食物、水、空气、日光等生存,我们变化万物,万物也变化我们。

    中国唐朝有一位年轻的道家神仙,名叫谭峭,他写了一本书,叫《化书》,用我国当时所了解的物理原理,讲解了宇宙的造化作用。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大的化学锅炉,我们的生命不过是锅炉里的一分子,随时都在与其它分子互相变化。他说:

    抟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

    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

    把虚空捏拢来就变成块,等于说我们生命从虚空中来,但是一旦基因精虫卵子变成了人,我们见块(见人)而不见空了;不过,当我们把这块物质的东西打碎变成了虚空,我们就见空不见块了。

    这个宇宙一切万有都在变化之中,没有停留,没有永恒,一切无常。在变化的就是那个本体法身的功能,它是无相、无声的,看不见也摸不著。

    从现象认识本体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了解那个本体的功能呢?我们是通过本体功能变化所带来的有形有相的现象来认识本体,认识法身与化身的关系。就像我们刚才引用的谭峭的话,不管我们见的是空还是块,都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有形有相,这个现象就是报身。

    其实就是那么一个东西在三个层面上轮转。这是显教、密宗、道家的大原则,你们不要被一些宗教的外形迷惑了。就像人,变成白人的样子,看上去就是白人,变成黄皮肤,看上去就是东方人的样子,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变的,不要因为样子不同你就不认识了。

    话虽如此讲,但本体是无形无相的,无所在无所不在,你怎么能抓得住那个本体呢?你怎么去求证那个本体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到最后传禅宗法门的时候没有讲话,只是拿著花微笑了一下就讲完了。这就是禅宗的教法,当时大家都不懂,只有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懂了,佛也知道了,这就是禅宗有名的“拈花微笑”。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体、清净法身本来如此,从来没有动过。

    禅宗祖师们走的路线是“直取无上菩提”。本体掌握以后,还要留个舍利子作什么呢?身体发光等等,这些也都不过是狗屁事情。轮回死亡都没有什么可怕了,死与生不过是昨天与今天,进房间与出房间一样普通,本体从来就没有动过,生命涅槃一切皆空。这是禅宗的路线。

    龙树菩萨怎么讲本体呢?他写了一部《中观论》,里面讲了有名的中观“八不”,也叫中观正见:“不生不灭”,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不去不来”,“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是一元论也不是多元论,也没有两样,其实仔细讲起来不止八个啦,比如说不善与不恶,不空也不有,等等。有了这个正见,什么功夫啦、妄想啦,一概放下就是了。

    所以《大乘起信论》讲了两样东西:妄想与真如。没有妄想了就是那个东西,起了妄想了,本体就动了。就像水,起了波浪就不是水了,但是波浪是水做的,等波浪没有了,还是回归到水。成功了以后还会不会死呢?当然还是会死,会不会生呢?当然还是会生,不过生与死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悟道的人说:“涅槃生死等空花。”

    得到清净境界是唯心所造,混乱的境界及烦恼痛苦也是唯心所造,只要心放下了,就接近那个本体了。所以佛在《楞严经》中,开头就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你即使现在得到了各种三昧,各种定境,甚至你可以放光动地,那也不过是心理思想功能的一种变态,不是真的。

    换句话说,假如说你修到可以在空中飞,你去美国还要不要买机票呢?恐怕还是要买,否则太累了,偶尔飞飞还可以。再比如你身体会放光,你恐怕还是需要装电灯。至于说临死时化为虹化,那种神通又有什么用?舍利子也不过是烂骨头,佛之所以留下舍利子,不过是为了向你示现一下,表示确实有这么回事,法身有这么个功能。

    凡是你修成功的东西,就一定坏得了,不修就没有了。而佛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不修也不坏,这到底是什么呢?你找到这个东西才是大彻大悟。

    法身本体是本来空、彻底空,空也是空。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听课,五十年以后你还在这里吗?这个房子还有吗?你说你修持好,神通高,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神通最大的目连尊者,比密勒日巴、甘波巴神通还高,那又怎么样呢?

    佛说:神通没有用啊!你会放光动地,但是你逃不过一个东西,那就是无常,最后一切还是会归于没有的。那些圣人,那些会飞的、放光动地的,而今何在啊?都会过去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法身本来清净,管它未来与过去!该生就生,该死就死,不生不死就不生不死,都不过是偶尔玩玩的,是水上的泡影。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菩萨也不过是梦幻泡影,一个大魔术师而已啊!他的魔术比我们演得好一点,是法身境界。法身可没有三摩地哦!三摩地是法身的用和相,它本身没有三摩地,一切三昧都是唯心所造。

    三身的修法

    以我们以来讲,我们的心意识是最无常的,我们的思想情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永远不会停留。但是我们对每一个思想情绪都有知觉,这是法身变成报身所起的作用,是唯心的。

    所以禅宗祖师临济大师说:“赤肉团上有一位真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没有位子的真人(人的那个根本的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每天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里跑进跑出,找不到自已的本来。所以云门大师也说:“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我有一个宝贝,被这个身体限制住了。

    柏拉图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把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法身本体功能起作用以后,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产生了我们的四大肉体。所以法身形成了宇宙万有,包括众生生命。法身有这样的功能,可见不是空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回转来改变自己的身心,这是修报身化身的原理。那么修持的方法呢?戒、定、慧。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圣贤都是走的这条路。

    所谓戒就是从我们的心理、生理、思想与行为入手,去恶为善,达到最后无恶无善,毕竟清净的境界,接近法身。

    所谓定,就是把散乱无常的心宁静下来,归到清净本来的境界。戒定圆满后,你就可以自然见到万物的本体,回到本体的功能,与本体合一,慧是自然产生的。

    宇宙生命的本体是空的,但可以生万有,空与有是同一个根源,是一体的两种功能。心与物也是同一根源,物能转心,心也能转物。现代人很可怜,精神思想都受物质的影响和左右,而修行就是用本体的功能去转物。现在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化身,因为我们各人的心理思想、行为、个性以及业力不同,所以我们的化身也不同,但是我们的根根统统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受苦受乐,以及受不苦不乐的受报之身,最后证得法身。

    为了让大家对三身了解得更清楚,给大家打个比喻。清净法身就好比是不起波浪的大海水,报身就好比是大海水所起的波浪,而波浪上面的水泡和泡沫就好比是化身。我们现在就是波浪里面的水点。修行就是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药师佛修成佛了,所以有了东方药师佛,等将来弥勒菩萨修成佛了,就会有一个弥勒佛。修成后,菩萨们还会发愿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度众生。

    赵教授:我本来是海底的一颗水珠,不知道是谁把我推上来变成水花了。

    怀师:(指著一位做过船员的同学)他在海底做了很久的海精,大概是他把你推上来的(众笑)。告诉你吧,是因缘聚会,是因缘所生。

    四禅八定

    前面我们把法报化三身的修路线和原则,以及显教密宗等等,作了一个简略的归纳。要证得宇宙万有的自性,不能光在理论上转圈,要经过实际求证才可以。

    世界上各国宗教及圣贤,都有他们修持求证的方法。所以佛说众生烦恼八万四千,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诸佛菩萨的方便法门(修证法门)也有八万四千,各有各的三昧(三摩地)。

    要想求证到本体成佛的境界,必须从身心两方面著手,佛法尤其偏重于心,要使心没有烦恼妄想,达到清净,得到定境。这里的定属于功夫,每一个定境,佛学中也叫三摩地,都有它的境界和现象,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现象。

    佛所讲的原则是共法,是其他外道以及一切宗教共通的(共有的),不是佛法里独有的方法。佛法特有的方法叫不共法,不共法就是菩提、涅槃。

    修定的共法,也就是修定的那个原则叫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大阿罗汉的灭尽定,叫九次第定,不论是对大、小乘,还是显、密教,四禅八定都非常重要,东南亚流行的南传佛教尤其推崇这个。

    关于四禅八定,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大家好象都听了,但是没有真正作研究,没有真正听懂,都漏掉了,所以你们大家修的是漏尽通,都是漏尽的菩萨。

    其实佛法已有几千年了,现在全世界也有很多人研究佛,都知道这个名词,但都只是跟著佛的嘴巴,拿佛的口水讲一讲而已,几乎没有人真正做到,真正成就的。

    初禅就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专一在一点上,思想境界都专一了,变成习惯了,然后有分离解脱之感而生出喜和乐。

    拿出教理来讲,“喜”是心理的境界,“乐”可以说是身体的境界,但是喜与乐几乎是不可分的,生理与心理是合一的,我们这里只是勉强作一个分类。

    修行也叫“修为”,有修持有作为;也叫行持,有坚持不断的行为和动作的意思。达到初禅境界的人,已经超越了欲界,进入初级色界天人的境界了。

    配合这个功夫,如果同时转化和减轻了心理的结使和五见,可以进入小乘罗汉的境界了,可以说得到初果罗汉果位了。这在佛学中叫“预流果”,预流果就是预备候补的意思。

    “结使”是佛学的专有名词,就是心理的贪嗔癡慢疑根本烦恼的习气(师手作结绳状)。结使的“结”就好比是我们用线结的一个结子,“使”是指有那么一个意念,指使我们的心理、个性和情绪,我们自己作不了主。这个“结”不仅仅是这一生打下来的,它多生多世都在那里,我们的理性不想这样作,但被它驱使去作,所以叫结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结使来的。所谓五见就是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譬如我们修行学佛,把六根放清净,闭眼或者开眼盘腿打坐,我们说:“哎呀,他入定了!”那是开玩笑的,盘腿打坐勉勉强强可以说是“习定”,练习定的境界。盘腿打坐只是练习定的一个方便,一个方法而已,其实,各种宗教的祷告也都是打坐的一种形式。佛法打坐的形式主要是七支坐法,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等以后再讨论。

    什么是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有三个层次:身(身体),口(嘴巴),意(意识思想),三者都要进入专一境界。

    之所以用打坐这个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习惯于动,甚至坐在那里都要歪著坐,眼睛没有事地要东看西看,打坐至少是让你的生理有一个假装的静相。

    打坐的时候,嘴巴也休息了,不说话,意识也要专一于一个东西。有的方法要求嘴巴唸咒、唸佛号或者唸佛经,但那也是为了让你得止。这是修定的基本原则,所有的修法,不管是佛法还是外道,都要遵循这个路线。

    譬如说修白骨观,嘴巴不说话,身体站著、睡著、或者盘腿坐著,意识观想自己为一个白骨。这个法门也须要专心一致、心一境性哦!心专一了,不理会别的什么思想和感觉,把它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境界,这才叫白骨观,谁做到了?

    现譬如说呼吸法门,修安那般那,你要专一的听自己的呼吸,要把心理和风大的呼吸配合,把二者统一。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其他杂念妄想丢开,把这种境界变成一个习惯,谁做到了?

    譬如念佛,你用嘴巴或者在心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整个心里都是这个佛号,其他杂念不起。将这种专一念佛号的境界变成一种习惯,心一境性,谁又做到了?

    你们修行打坐还要问一问,你今天坐了几次啊?我坐了两次啊,三次啊。我就笑你们,坐了一次,你就好象对得起祖宗十八代了,好像打坐都是为了别人。

    打坐的时候,你要静下来,思想都宁静了,心专一了,自然感觉到一个清净状态,并把这种境界变成一种习惯。所谓变成一种习惯,不是说只有打坐的时候才这样,要做到不管是走路也好,睡觉也好,做事也好,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境界中,那才是心一境性。

    我们再看密宗,他们是身口意三方面一起来,手里叫你拿著杵啊,摇著铃啊,嘴巴里叫你唸著咒语,心里面还要观想四臂观音、曼达拉等等。我们前面研究的移喜磋嘉、密勒日巴、甘波巴等都是用这种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都必须要做到专一,心一境性,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行住坐卧都在那个境界上才可以。

    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号称没有方法的方法。但到后来就慢慢演变为参话头了。所谓参话头就是提起一个怀疑的话头在心中研究。譬如说:“生从那里来?”“死了有没有?”“念佛的是谁?”“哪里来?哪里去?”等等,就叫做话头。话头也要参到心一境性,然后才能谈得上开悟不开悟,这也是初禅的第一步。

    再譬如说我们一般人学静坐,或者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的祷告,也都是要心一境性。

    譬如有人不用任何方法,只是闭目养神,思想来去也不管,一切清清楚楚,这个叫空心静坐。至于它的价值与好坏,它的般若智慧与功力,我们暂且不谈,这也属于一种定,也要心一境性。

    甚至像哲学家、科学家,他们用思想研究一个问题,会专心到忘我的地步,心中除了他们的问题外,没有任何别的杂念。

    道家有个词,形容得很好,叫“精思入神”,精密的思想已经到了进入神话中那个神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定了。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用很专一的思想来思维,到最后突然灵感发了,什么都知道了,这也是一种境界哦,接近初禅了!

    所以讲,有成就的人都有他定的修养的一面,这样给你们讲你们就可以了解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要达到心一境性这个状态,并把它变成习惯,忘记了时间和空间,永远在那个境界。但是世界上谁做到了?有些人想钱、名利、男女,到了发疯的境界,那也是专一啊,但那不是道,那是病态,他是走岔了路,我们叫他神经病。中国武侠小说有个名词,叫走火入魔,那也是专一啊。

    所以佛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道以及外道共同的一个法和原理,但并不是佛法。

    我们用现代化的逻辑的办法,把显教、密宗给你们分别讲清楚了,也告诉了你们心一境性的道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前面讲的那些祖师们,他们证道非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不可。你们大家也在学静坐,你们大部分不过是坐在那里闭眼休息一下,等于睡眠,不是静坐修道,大家要反省一下自己了。

    我们前面介绍的那些男女祖师们,乃至中国一般修禅的,都是真正下过功夫后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的。不经过这样的修证功夫而想要证悟成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经过这样的功夫,你一生所学都是枉然,没有用。

    你可能会说,有些人智慧很高,像六祖啊,中国其他的禅宗大祖师啊,包括像有些密宗的大祖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过这些经历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所积累的戒定慧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注意哦!他们那个空是般若的空,不是空无边处定的那个空;他们的心一境性是大乘的心一境性,比一般的心一境性要高很多,这是我们对心一境性的研究分析。

    所以我经常讲,一般人都不懂,把显教、密宗跟普通的佛的教理都分开了,其实,显教就是密宗,密宗就是显教,你懂了学理就明白这一点了。

    中国有四个字“好学深思”,要深入研究。叫你证得空性,不是叫你不用大脑。修行证道如果不用头脑,会越来越笨,来生变猪,猪也变不上,都变昆虫了。这是很严重的事,不要搞错了,往畜牲道去修了。

    正确的修持方法再加上时间,当你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时,你的身心,包括气脉,当然要起变化。要达到那种境界,也许要几十年,也许一百年,也许三、五天,这就要看各人的根器,看你前生所种的种子了。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弟子听他说法后,当下就得阿罗汉果。唯识有两句话:“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多生多世修行的种子,生出你现在的情形,你身心的变化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不是呆定的。

    身心的变化也许伴随著痛苦,也许伴随著快乐,身体有时候痛苦,有时候是舒服,总之会有各种反复的变化。前面讲的西藏那些修行人身心变化的境界,很令人响往,但也令人望而却步,“哎呀,我怎么受得了那种苦行,我没有那么多功德啊!”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九章
    初禅——离生喜乐

    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心一境性我们刚讲过了,那么什么叫“离生喜乐”呢?“离”就是对人世间的厌离心,对人世间有脱离之感,这是初步。然后,慢慢气脉打开了,你可以得喜乐了。这个喜不是普通发了财,或者讨了一个好老婆,或者嫁了一个好男人那种喜,是法喜充满,无比的快乐。到了这个程度,你有分离之感,身心可以分离了。如果身体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间了,也可以马上走,如果再想来,找一个身体投胎就是了。

    佛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可是一般研究佛学的人,甚至研究唯识学的人,只知道在嘴巴上讲讲四禅八定,而不经过各种各样的修持,所以永远不能了解佛法的深意。佛法越来越衰没了,也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普通人懂了一点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点体会,也会很高兴快乐。但这只是一种心理上偶然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对现有的生命也会有帮助。但要想修证做功夫,这个是不算数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祖师们,都曾经离开尘世去专修,也许即生成就,也许两生,也许很多生,不一定的。

    如果走大乘的路线,修菩萨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业,一方面还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气派。修菩萨道要一边入世做事情,一边随时有慈悲心,在大愿,利世利他。这个比出世专修还要难,也许成就比小乘还要快还要大。

    要达到初禅境界就要修持,或者叫行持,在大乘叫行愿。行愿所培养的功德必然会引发身心的变化。在密宗他们是用修气修脉修拙火的方法。如果自己的拙火发动不起来,也可以用修火观的方法。至于说哪种方法更适合你,没有一个呆定的说法。但有一点,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的功德,这个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为的转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气脉,拙火也会发动起来,四加行里面的“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会来。

    有些人初步有一点功夫,他的傲慢心就来了,而且脾气瞋恨心就越来越大,越来越讨厌别人,看不起别人,这样就走向外道魔道了。所以说修定是共法,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说:“人之患、好为人师”,不是说不可以为人师,传道是应该的,但是要做到不受人家恭维,不被这些事影响了自己的静修,所以这句话里戒定慧都包含了。

    如果你有功夫以后,更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得到的一切,不过是众生本有的自性功能,因而发起更多的慈悲心、布施心,那就是佛法了。

    同样的道理,修密宗的人寻找上师,要对上师很严格的考察,如果一个人吝啬没有慈悲心,就不是一个好的上师。换句话说,上师对弟子也要作严格的考察,看这个人有没有资格作学生。

    四禅八定加上佛法小乘境界,以及大阿罗汉的灭尽定,都不是究竟,这不过都是法尘影事而已。

    欲界的喜与乐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真正修证做功夫的事,不是普通的学理,所以需要把显教密宗融会贯通起来研究。如果拉开来讲,这个课题涉及到人体生命科学的很多方面。但简单的归纳起来讲,“喜”是心理方面的境界和现象,“乐”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反应。

    喜乐的境界有大有小,我们普通讲的喜乐都是欲界的事。譬如饮食,看到好的菜,心里很高兴,就是喜,吃得很舒服就是乐。但吃饱了以后又生病,不舒服。

    如果拿男女作比喻就更清楚了,两个人情啊爱啊抱在一起,有了性欲就性交做爱,就会高兴、有快感,喜乐都包含在里面了。男女性高潮的快感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喜乐都过去以后,两人身心都空空洞洞的,严重的甚至有虚脱的情况,因为这是普通的喜乐。

    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离苦得乐,包括修道成佛也是这个目标。譬如欲界天人也和我们一样,仍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他们交合还是五欲(色声香味触)之乐。但是与我们人相比,天人的修养层次高一点,他们的福报大一点,喜乐也比我们高一点强一点。欲界天分六层,人道以上的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以及再上面的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

    以性这个问题来讲,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的喜乐比我们高了,但是和我们人一样,还是从“笑视交抱触”中得喜乐。眼睛要看漂亮的,耳朵要听好听的,像“我爱你”啊、“达令”啊之类的,还要闻气味对不对,还要接吻呀等等,总之身心都要接触在一起。天人境界比我们高,福报比我们大,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与我们不同,至于说有没有悟道,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就不一定是笑视交抱触了。焰摩天的天人是“执手为乐”,手一握住就达到喜乐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的天人,连手、身体都不用接触了,笑一笑就达到那个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到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眼睛一看,甚至连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识一沟通就可以了。

    所以说天人境界比我们高,不像我们,要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很短暂的一点点喜乐。我们人类的性交需要精气神合一,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点的是气交和神交。所以说密宗的欲乐定的修法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是佛法中最高最了不起的,但也可以变成最高最了不起的,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这是为了要让你们了解禅定之乐而对一般的喜乐作的一个补充,要详细讨论的话,涉及到生理学医学的知识,我们就省略了。

    戴教授:到达初禅境界还有身见吗?

    怀师:到初禅还是有身见。你们要注意,我们现在研究的禅定境界都在讲功夫这一块,而有否身见是思想境界的问题。譬如我们很生气,要跟人家打架,那时你可能忘了自己,暂时忘了身见。五见都属于慧的见解范围,不是功夫的境界,这个逻辑上的差别你们要搞清楚。再譬如你初步得喜乐的时候,都还在身心两个方面,偶然也可以忘记身见。如果你能通过慧的见解真正忘了身见,你的初禅的禅定就会更大一点了。

    李居士:色蕴、受蕴解脱了是不是就可以去掉身见了?

    怀师:不一定,身见的根根在心意识的第七识上面。等于说你可能没有性行为了,但那并不代表你淫根已经断了,因为你心理可能还有性欲。

    轻安的境界的喜乐

    不同天人境界的喜乐,其程度也不同。在佛学中我们只是用喜乐二字来说明那种不同的感受,其实这两个字并不能准确的表达那个境界,所以你们不要执著于这两个字。

    “轻安”也可以说是一种喜乐,得到轻安境界的人,已经过了拙火发动的境界,但用轻安来描述那种境界,也不是很准确。

    初禅的喜乐比天人喜乐还要高,其实清净的定境本身就是一种喜乐,而欲界的喜乐有点执著于其中的意思。打坐的喜乐与性交所发出的喜乐不同,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

    包卓立:轻安的境界有清凉的感觉,可是拙火发动不是暖的现象吗?

    怀师:暖是轻安的前奏,清凉也是轻安的前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说,你用功打坐时,头顶有清凉之感,这个算轻安了。不过由头顶发起的轻安有时会退掉的,如果清凉从脚底或者海底发起,一直通到上面就不会退掉了。这种都还只能算是小轻安,大轻安就不得了了,身体的气脉拙火都过了,整个身体是轻灵的。所以说轻安有大小程度的不同,真到了广大的轻安的境界是可以得神通的,身体可以飞了。

    一个月前,一个南普陀的和尚来看我,他在东南亚学了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和四禅的修行秘诀。据他老师说,身体某部位有觉受是初禅,某部位是二禅,某部位是三禅,某部位是四禅。他说这是南传佛法。

    我听了笑一笑,不好讲他对不对,其实也不能讲对不对,真修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开始是鼻子呼吸,慢慢功夫深了以后就不用鼻子呼吸了,变成零呼吸了,到达那个程度,你身心的感受也不同了。等呼吸到达住的时候,就更不同了,再达到歇,就又不同了。所以说不能说他不对,但如果说这里是初禅,那里是二禅,那里是三禅,那里就是四禅,那就不对了。

    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初禅境界。要达到初禅喜乐的境界,需要经过很多修持和苦行,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靠智慧,靠自己行为功德的修持,靠转变贪瞋癡慢疑的心理结使。借用中国古代大禅师的一句话,“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理路不通,道理不通,就会像迷巢的飞鸟一样,找不到自己的窝了。有时境界会突然出现,可是要保住那个境界却非常难。

    二禅三禅四禅

    二禅是“定生喜乐”。注意哦,虽然不谈心一境性了,实际上还是心一境性哦。心一境性的境界很多,你可以定在空无边处定,或者识无边处定等等。心一境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离生喜乐的境界,二禅当然还在心一境性的境界上,心本来就是清明的,所以进入二禅后就不提心一境性了,不过这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又不同了。四禅八定的这个翻译法历代都没有动过,大家都没有异议,只有玄奘法师把“禅”翻译成“静虑”,把四禅译成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和第四静虑。不过不管是静虑也好,定也好,都是从儒家《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来的。这是学理方面,我们不再多讲。

    定生喜乐,注意这几个字,二禅这个“定”,有定的境界,比初禅大了,所生出来的喜乐也比初禅更进一步了。这个二禅的喜乐连佛菩萨,连那些祖师们也只能讲到这里,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解释翻译了。我们只能勉强地说,二禅的喜乐境界比初禅更清净、更伟大。

    有同学曾经对我说:“我得了这个境界以后,好像过几天就没有了。”我说:“其实你都在那个境界里啊!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

    这好像一个穷人忽然挖到宝,高兴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觉。慢慢钱越来越多了,他就不会睡不著觉了,这时的烦恼是怕钱少了才睡不著觉。

    喜乐、轻安境界得到了,大家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经常用古人的一个比喻,一个人挖井,第一天、第二天……第一个礼拜,嚇,成绩好得很,挖出好多泥巴。等你挖出一丈、两丈深的时候,你就惨了,挖了好几天才一筐泥,其实这个成绩同你刚开始是一样的,而且更深、更细、更难,只是你自己没有感觉而已。

    喜乐的境界跟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二禅定生喜乐比初禅更定,喜乐的境界更扩大、更严重了。二禅已是色界天天人的境界,包括三个层次: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都在光中。讲到这里,要提醒大家研究三界天人表。

    前面讨论的修行人做功夫的报告,尤其是修密宗的人的报告,都是与离生喜乐和定生喜乐的境界有关,禅定的喜乐境界和禅定本身的境界,包括四禅八定以及第九次第定,都是意识状态所造成的。意识与五蕴配合,或者说与色阴、受阴、行阴配合,就会发生这种境相,这个原则首先要把握住。

    二禅的境界是天人境界,是意识状态和受阴配合所产生的。三禅是离喜妙乐,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的境界。到三禅,已经超过了喜的境界,只有乐的境界。这种乐与欲界天的饮食男女之乐不同。

    四禅是“舍念清净”,舍掉了烦恼、假想、妄念,这个已经超过了那些喜乐的境界。换句话说,有喜有乐还是受阴的感受,还是念的作用。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如果拿佛学唯心的道理来看,色受想行识都是一念,到了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这些喜乐感受的念都没有了,完全是清净的境界。注意,清净并不是空哦!这种清净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层。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层,分别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称有顶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属于舍念清净。

    普通人以为心境清净了,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境界,这是完全错误的。须要说明的一点,舍念清净不是空定,不是小乘的空定,更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净还是意识的境界,还没有离开意识的作用。所以说三界都没有跳出意识的范围,你看,意识有这么大。

    如果意识修持到能舍一切杂念妄想而得清净,那也是很大的功德哦,但还不是佛法。所以说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佛法与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这里。其实,做到舍念清净已经很难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异功能,都还是从这些禅定出来的。普通人,乃至学佛的人,有几个真修到了这个境界呢?四禅都离不开意识状态,这一点要首先认识。这是四禅,下面我们讨论四定。

    空无边处定

    佛学的很多境界都有很微细的差别,比方佛学讲到,唯识的无心位(这里的心是指意识心)分五种:睡眠、闷绝、无想定、无想天、和灭尽定。无想定是三摩地的境界,无想天是无想定所得的天人果位。

    再比方密宗红教讲的“大幻化纲境界”,里面提到五、六种中阴境界。人死后到投胎之前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中阴,是生死的中阴;从醒到睡眠是另一个中阴;呼吸的出入气之间是一个中阴等等。所以中阴境界也有很多微细的差别。我们研究打坐、学佛、做功夫,就要学习认识自己定的境界。

    四禅八定里的四定,就是四种三摩地的境界,属于三界天里的无色界,已经超越了色界。无色界,顾名思义,已经超越了物理(色界)、物质(欲界)世界,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现象。

    四禅八定里面的四定,就是空无边处定(也叫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从四禅到四种定,不一定是像楼梯一样,非要一层一层上不可。你可以修空无边处定进入初禅,再由初禅到四禅,或由初禅到三禅、到二禅或任何一个境界,都没有一定的。不过,四种禅定的境界,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不同,有非常微细的差别。

    那么,空无边处定的“空”是什么呢?给大家作个比方,一个人学佛、打坐用功,有时候会说:“哎呀,我今天念经念咒,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了,好像进入了空的境界。”这只是偶然之间忘了色阴和受阴而已,还不是这里讲的空的境界。再比如,有人研究念头之间显现的那个阶段,会说:“刚才好像没有我了”,实际上,一瞬间那个没有我的境界也是受阴,仍然是意识范围之内。

    所谓空无边处定,确是一种空,硬是做到有个空的境界,当然离不开意识的指导。比方我们坐飞机,当飞到三万公尺以上时,看到天空的那个感受。假想没有坐飞机,而是你就在那个高空,这个空的境界,比较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个物理的空的境界。

    空的力量很大,这个原理用于武器研究,就能造出毀灭性很大的原子弹。但是空也有生长万物的功能,正如佛早就说过的,“空”包含了地水火风空觉识等七种东西。过去佛学讲到这里,大家都不从物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只是一带而过了。

    如果你真想修这个空无边处定,打坐时,两腿一盘,什么都不管,将自己身体丢掉,进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个空的境界就可以了。这时你的意识当然还是清楚的。所以佛经翻译时,也会把空无边处定译成色无边处定。这个境界里有光明,可是灰濛濛的,也可以有各种顔色,不一定是亮光,但有个光明的境界。等于我们在高空中看到的那个虚空,虚空也是个东西,但不能叫它物理的或物质的。这就是空无边处定的道理。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章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这个名词在佛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均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好像忽略了,但是它很重要。

    识无边处定是意识境界,连带包括第七识及阿赖耶识的作用。这个识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思想能感觉,耳朵能听,嘴巴能说,眼睛能看等等意识相互配合的作用。识无边处定的这个“识”,是精神境界的范围,不是“空”的了。换句话说,空无边处定是个“空”的境界,有个空,是虚空的境界;而识无边处定是个“有”的境界。我们不用去观,不用去观想一个什么佛像、空之类,而只是把我们的精神意识合于物质的作用,把它放到无量无边的伟大境界里头,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定。换句话说,我们的身心都没起作用,可是有个知性,知道一切,在虚空中有个虚空的知觉,都知道。这个是识无边处定。

    宋朝理学家程明道(颢)有两句诗讲:“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位理学家也是讲究静坐的,也有其伟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接近识无边处定,也可以说就是识无边处定的境界,有思,但不是不是想。这是“有”的这一面,不落在空无边处定的“空”的那一面。这个境界没有喜乐,什么气脉也都不在话下了。

    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定,中国古代的大善知识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这个翻译。从表面意思来看,“无所有”不就是空吗?不是已经有一个空无边处定了吗?无所有,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这个无所有同“无想定”又有什么差别呢?无所有不是什么思想都没有吗?

    由此我们想起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顾亭林的一个比喻。顾亭林也曾研究过佛学,他的理解是佛学没什么好研究的,它就是两个桶,一个桶空的,一个桶有水,佛学就是把那桶水倒过来倒过去,倒来倒去还是那么一桶水。乍一听好像满有道理,智慧高的人听完只是一笑,你说倒来倒去还是一桶水,但到底还是两个桶啊,一个是空一个是有,可见你不懂,还是个笨桶。

    要修无想定,硬是需要用意识修练,把它变成无想、没有思想,等于是把思想包住了、压住了。修到无想还是外道,不过修到无想也不容易,无想定是色界天高层的天人境界呢。

    无所有处定比无想定还要高一点,是无色界的境界。无所有处定等于《庄子》第一篇里描写的一个境界,其中讲到,北冥有条鱼化为鸟,从北极飞到南极。《庄子》这里是比喻气脉,讲的是物理的变化,大家以为他只是比喻而已,其实,他是比喻又不是比喻。的最后两句是:“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什么都没有了。用佛法的四禅八定来讲,这个讲法就是无想的,无所有处定了。《庄子》这句话很妙,很有学问。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边的虚空,无边际的空,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初看起来和空无边处定差不多,其实很不同。无所有处定是意识自然达到的境界。用言语只能表达到这里了,需要大智慧才能了解。

    无想定是把思想排斥掉而达到无想,人的身心如木石,但有知性,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无想。在这个无想定的境界,这个知也是无想。

    得到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也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这都是三界天人的境界,当然已经超过物理现象的色界了。

    这里我们顺便补充一个文学典故。一个人修到“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连大沙漠都没有了,当然还有自己,那个情景一定如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所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文字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所以只能用无想定、无所有处定等等,来描述这些不同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第一个学的就是无想定,以他的聪明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后他说这个不是道,就抛弃了。你说你不学这个,你学得到吗?要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啊,这个境界的果报是无想天,那是无色界的高层呢!

    非想非非想处定

    再来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不是一般的思想,没有了思想,不知道了。非非想,并不是不知道。

    这个定境是什么?与识无边处定有什么差别呢?

    非想就是说不用很强烈的分别意识思想,但是它有知,有知性、知觉。非非想,这个没有空,也不谈有,是这么一个境界。严格讲,这个同独影境差不多。比如当我们睡下,将睡非睡的时候,或者走路时,一件事情忘记了,脑子里忽然显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不是用心来的,这个就是独影显现出来的意识境界,跟非想非非想有类同之处。

    再好比说,你很疲劳了,回家就靠在沙发上,说你没有睡,其实你睡著了;说你睡著了,你又知道,叫你时你还会回答:“我没有睡呀!”这也类似非想非非想这个境界。

    再举例说,假设你观想一个菩萨或一个佛,修到身心皆忘,但又不是很清明的时候,没有用心,又好像知道这么一个境界。所以观想时也会产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修行作观想,作曼陀罗,认为到达了观想成就,其实是落入这个境界里,自己还搞不清楚。实际上观想与识无边处定是相通的。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先修了三年的无想定,修成后,讲了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这个不是道,只是一种功夫,用心理作成的功夫,它修得成就坏得了。因此他走了,找到更高明的老师,修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又花了三年。修成后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个也不是道,还是心理造成的一种状况,没有离开意识思想。因此他又离开,去修其它的外道。接著他修了六年苦行,二、三十岁的人饿得像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但苦行仍不是道。直到最后,抛掉所有这一切,证得菩提,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这里暂时不讲了。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四禅八定的境界,初禅、二禅、甚至三禅,都还未离开生理的色阴和受范围,离不开气脉的感觉状态。到了四禅定的境界,已经不谈气脉了,气脉已经通了。但是,达到这个境界是否就是成佛得道了?还不是。所以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意思是说,现在,你就是修到九次第定,也还不过是意识的境界。“法尘”,与第六意识相对的叫法,包括一切思维、知觉、和感觉;尘,外面的灰尘,还不是本身。“分别影事”,心意识的分别所产生的,由思想功能变化而来的,还只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体。释迦牟尼佛当时对阿难讲:你不追寻生命功能的本体,只在这些功夫境界上转,距离道还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一切贤圣、阿罗汉,一切菩萨,他们的功夫都到达一定的境界了。

    当然有些禅宗祖师们,不走功夫的路线,直取无上菩提也是有的,这里不谈这个路线。但到底他们只是了解了最好的,最清净、美丽的,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你还没有去见,没有走完全程。要走过全程,必须要渐修四禅八定,任何一程都要走到,直到菩提,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

    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妙有。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

    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的范围里了。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

    四禅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学佛求证形而上道这个本体,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共法,你不要认为是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是从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那儿来的。释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证,就是从共法开始的,这是第一点要了解的。

    释迦牟尼佛以后的那些密宗大祖师们,不管是红教、白教、黄教、还是花教,都曾经过严格的禅定修持。他们记录下来的那些境界,都属于禅定的范围,都离不开气脉的变化。修气脉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禅、二禅,最高不过三禅的境界,但这样说并不代表做到这点很容易。这是第二点总结。

    前面讲到很多人的入定经验,像有名的憨山大师山上入家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师入定好几百年,以及现代的广钦老和尚入定的经验。他们入定后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别,一种是无想定,一种是无所有处定,一种是昏沉,不包括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还有空的境界。其实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种是我讲话的方便。

    那么这些案例都是什么定呢?是无想定还是无所有处定?还是昏沉定?现在一般人学佛打坐第一个困扰是思想停不了,好像每个人都想入定,其实你问他入定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清楚。

    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作定呢?难道佛法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吗?如果这就是佛法,那我还何必学呢?吃安眠药就可以了,再不然学成木头石头一样,那不是比我们讲的那些定的境界还厉害吗?山门外的那对狮子在那里一千多年了,那是成佛得道了吗?所以“定”是一个大问题。

    我提出这些问题是叫你们参究,要大家懂得教理。光知道呆板的打坐而不通教理,就是外道,就是魔道。所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到本心以外去找佛法。所谓魔道就是被迷糊住了,被魔闷住了,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再其次,像憨山大师、广钦和尚那样证到什么都不知道,一入定就是好多天也很难啊!他们的气脉总应该有点通了,否则,一个身体有障碍不舒服的人,别说入定好几天,就是让他连睡三、四十个种头他也做不到。

    打坐不一定是“定”,打坐是练习进入一种定的姿势。“定”的境界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旧译中简称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种,所以佛讲有“百千三昧”。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可以进入对应某一种烦恼的三摩地。因为烦恼不是有意修持来的,所以烦恼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才叫三摩地。比如作水观的人,把身心都融化为水的现象现前,那是水观的三摩地;作火观的人整个身心进入很深的定境,别人只能看见一团火光,火光里面还有身体的形象,这是火观的三摩地。

    佛法真正的修定修止观之路,与四禅八定有什么关系呢?每一个禅定过程都有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法,因此弥勒菩萨特别讲了一部《现观庄严论》,讲解四加行的重要。

    四禅八定里面的四个定境,用现代的话来说,属于精神状态,跟生理有关联但又不同。实际上四禅八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笼统来讲,可以说修气脉、得初禅、二禅、三禅比较偏重于生理的色阴、受阴区域。四定修好了,你的气脉一定也有一点通了,否则你无法得定。四加行是这些定的前奏,没有四加行的基础你无法得定。其实,暖顶忍世第一法,也在那个定境里面,就好像我们今天晚上喝的汤里面放了酱油、盐、白糖、辣椒,你觉得很好喝,你也不会去管里面是酱油还是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其实那个汤包括了所有这些成分。

    四禅与四定没有什么固定的搭配,四定其实也是一个方法,可用在四禅的任何一禅里面。

    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出定后好像忘记了一切,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几十天,也有类似的情况。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有时候出定后连人都不认识了,你们没有真实修持经验,不懂。但是严格来讲,这种定不是正定,属于唯识讲的昏沉的无心,等于一种睡眠和闷绝。憨山大师是明朝的大师,我不好公开讲,你们文字上最好不要记载,记载了很多人要骂我的。我倒不怕骂,祖师自己也知道那不是清明的定境界。所以,你们不管是学密也好,学显教也好,都要把般若中观唯识三样搞清楚。但是很可惜,一般人都把唯识当成哲学研究了,其实唯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讲修证用的书。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一章
    红教六种中有

    我们有的同学修过红教,红教里面讲六种“中有”(生死中有、梦境中有、妊娠中有、禅定中有、法性究竟期、转生中有)。比如说,我们人从死后到重新投胎是一段中有,这段的中有身也叫中阴身,死后灵魂重新投胎,变成胎儿出来。我们活著的这一段也是中有,从白天醒著到夜里睡著了,这个中间又是一个中有。所以我常常问一般参禅用功的人,你知道自己是怎么睡著的吗?注意啊,当你靠有枕头上要睡著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你知道吗?一般人听了我的话就去注意了,结果又睡不著了。不注意呢,就又昏沉了,一般人就是这样。

    我们的念头在梦与醒之间也是一段中有。一个念头过去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生起,有时候好像楞住一样,这一段也是中有。我们呼吸一进一出之间也是中有,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告诉我们,有个“中间息”,指的就是这个。修安那般那修止息,我所以常常骂你们修数息观都在乱修,不是叫你光数呼吸啊!又不是学会计!中有认识清楚之后,你就可以把握昏沉与散乱中间是什么了。

    如果拿本体来讲,散乱不是定,昏沉也不是定,散乱与昏沉都是本体来的,就好像黑暗与光明都是一个东西所变的。不过我们现在是讲功夫,不管你本体不本体,黑暗就是黑暗,光明就是光明。那么在黑暗与光明中间是不是也有一段中有呢?那个好像亮又好像不亮的东西是什么?认识清楚这个,你就懂得用功了,上起路来就快了。

    铁牛定禅师公案

    现在我用禅宗的方法,叫你们参一个公案,注意,不是参话头。我特别把《大事因缘》这本书印了,希望你们大家注意。书中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位叫铁牛持定的禅师,很用功,已经参禅很久了。有一天,大家在禅堂打坐,都很严肃,他老兄却躺下来睡觉了。这可不得了,按禅堂的规矩,这样做是犯规矩的,要打棒子,不是打屁股,是打背。严重的时候,一个香板打下来膀子就脱掉了。不过师父都有本事,马上就可以给你重新把膀子接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千万不要随便拿香板打人啊!

    他师父晓得他已经领悟了,把他叫起来问他:“怎么可以犯规矩呢?你说,你的心在那里?”铁牛持定就作了一个偈子:

    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荷犁和雪眠,

    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他说,我好像一条牛在耕地那么辛苦,带著身上的绳索和犁地的铁犁,倒在雪地里就睡了,整个世间都被一片白色覆盖,德山师父向那里打我呢?嘿!大悟了,不处罚了,你们参参这个公案。

    凡夫定与顽空定

    刚才有同学问到,如果有人入定十几天,醒来以后所有的事都记得,这算不算一种定?答案是,不一定。不过要了解这一点,需要看五蕴解脱的道理,这个我们马上就要讲到,现在只作一个初步的说明。

    佛在显教的经典里讲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一种定的初步,凡夫也可以做得到。佛有一次作过一个试验,叫国王找一位被判死刑的犯人来,令犯人头上摆一盆洗脸水,手里拿两盏灯,如果犯人能三天三夜不动,油灯不熄,就恕犯人无罪。如果犯人头动了,洗脸盆倒下来,油灯就会熄,犯人就失去了这次免罪的机会,就要被处死。这个犯人很感谢,结果三天三夜没有动。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是一种定境,是凡夫的定境,也是一种功夫,不过不是般若,不是修道的禅定。所以,我常常说,任何功夫,不管是练武功也好、气功也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假以时日,自会成功。

    现在给你们讲一个我个人的经验。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阶段,自己试验顽空定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无想定,不是空无边处定,就是拿一个空的观念,把其他都丢掉。结果,三个月以后,拿起笔来一个字也不会写,所有写过的书,看过的东西,也都忘记了。嘿!这个境界太可怕了。慢慢的,通过思想回忆,五天以后都恢复了。这个也说明记忆这个东西是非断非常,你若想把它断了,则什么都没有了,你要把它提起来,则什么都有了。这些都是实际求证的经验。总而言之,不要以为进入定境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常入这种定,死后来生的果报是畜牲道,变猪,这点要特别搞清楚。

    换句话说,你为什么智商主低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与脑有关,左脑的某一部分,如果长期不用,会达到白癡的境界,活著是白癡,死后变畜牲,这样的修行不如不修。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也再三提到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但是你们不要听了就不敢打坐,不敢入顽空定了。哎呀,我拜托你,你能入顽空定我还向你顶礼呢,你们是连顽空也顽空不了啊,尤其像那些脑筋时时刻刻活动的人,能做一天白癡也不错。

    五蕴解脱修证次第

    前面讲了五蕴以及四禅八定,现在我们讲五蕴解脱和修证次第。我把《楞严经》的重点和秘密抽出来,取个名字<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你们许多人虽然都读过这个经典,但是怕都没有注意到这些重点,因此就拿原文,带领你们读书。

    《楞严经》讲五十种魔境,就是说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种。现在人不知道,实际上,像国内气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尔欧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这些魔境,佛当年都已经讲过了。大家看不懂,因为翻译用的是古文。其实佛说的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把五十种魔境配合现代科学,详细作个说明,对人类的贡献应该很大,但是没有时间去做,这个世界人太多,让他疯一下也不错。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二章
    五蕴解脱修证次第

    色阴解脱与楞严大定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楞严经》卷九——一七九页。)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道场两个字翻译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教禅学,他翻译了很多禅宗典故寄到台湾,要我给他修改。我看了就头大。修改还不如自己写!他是位老先生,怎么给他改呢?当时我有个学生,年纪比我大,要是现在还活着,已经超过一百岁了。我这位学生曾留学加拿大,我说,你看英文,看完后告诉我内容。他看了就笑:“老师啊,他把禅宗祖师讲的道场译成了坟场。”我说:“他没有错啊。”他是没有错,他小的时候在中国大陆,一定看到过和尚给死人念经,送到坟上,叫做“作道场”。所以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场了。

    他当然是错了,什么是道场呢?道场就是修道的场合,密宗叫曼陀罗或坛城。你今天在这个位置上两腿一盘,或者打坐,或者念佛,这里就是你的道场。也不一定讲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诉你,行住坐卧都行。不过,静坐是求证道业方法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姿势,尤其是盘腿跏趺坐,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采用的。

    所以这里讲,你坐在道场。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译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读过去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不肯用心。“销落诸念”,一切杂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压下去了。“销落”等于下雪时雪飘下来自己化了,杂念都掉下来,杂念自己清净了。

    “其念若尽”如果你所有的杂念都干净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释成杂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那么你就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可不是杂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间一个杂念都不上来,道家有一句话,“烦恼无由更上心”,此时,外界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即使是一把枪顶在你头上,你都没有生气和烦恼,来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参禅、念佛、或念咒,开始时杂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处,专心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慢慢杂念没有了,就连念咒这一念也没有了,一切离念,离开妄想。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如三摩地。”

    一动一静之间,都一直保持杂念自然清净的境界,没有变动。一动一静是讲生活的形态,尤其是在家人,还要去办公室工作,还要做事,在动中也要保持这种境界。或者赶快去办公室一两个钟头,处理完事情回来,再进入这种状态。

    “忆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这个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样。这里的“忆忘”两个字,一个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个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这个境界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应该这样入三摩地,这是定境。如果盘起腿打起坐来只是在禅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

    你们应该提问题啊,你们不提,那好,我帮你们提。世尊,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处呢?您老人家告诉我,达到这个境界气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这个《楞严经》所讲的“楞严大定”,等于《华严经》里面讲的“法界自性”。以我们中国话来讲,要“体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连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达到个境界,这里其实也是讲专一,不过这个专一不像小乘,要加一个什么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个菩萨本尊的观想等。这里是自然就达到的。体任自然,销落诸念,在智慧里,这就叫做“法界体性自性智”。当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线,那是别的法门了。

    从现代生理科学的立场告诉你,在这个境界上,气脉一定宁静,气住就达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几乎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心脉也快要打开了,所以讲心与物是互相影响的,气脉不调和,色身四大没有调好,杂念思想就不会停下来,气就宁静不下来,注意,佛对这个一点没有明说,这是我加进来的,很值钱啊!

    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为你作了一个比喻。他说,到了这个境界,就好像是一个眼睛好好的,没有瞎,没有近视,也没有老花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被关到一个极其黑暗的房子里的经验?(有人答:“有,停电的时候。”师答:“关那么一下下不算数。”)

    密宗有一个方法,叫“闭黑关”只准七天,房间不大,可以通风,里面有床铺,有洗澡的地方,可能还摆一张桌子和椅子,当然还有佛像,你一个人裸体在里面打坐,一点光都没有,这是修眼通,也可以说是修天眼用的。处在黑暗久了,慢慢会有亮光了,那个亮光不是太阳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灯光,是真实能看见的光哦!至于这种亮光在物理上叫什么,我现在不告诉你们,要参考现在的物理学、光学的理论。

    佛是说你上面的这个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处于黑暗里,我给它加上裤子啊衣服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形容得更仔细,你们不要被我的话骗住了。所以现在学佛不懂科学就免谈了,佛都知道这些道理,不过,他老人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不是现在,如果现在他老人家再来说法,就会加上科学了。

    黑暗中那个隐隐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过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关联。在黑暗的房子里,什么都看不见,可你心里特别清楚。

    像我们原来带兵的时候,最好的处罚就是关禁闭,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关在暗室里,一点亮光也没有,一点声音也听不见,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怕哦,当然,如果把我关进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

    这时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个精性,心里头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心未发光”是说还没有发智慧的光芒,无相的,心里头还没有透亮,没有大彻大悟的那种境界。“如明眼人,处大幽暗”那个黑暗里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来形容、来代表。

    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动不动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错了,有个电影里演中阴境界时,也用那么一团光,我告诉大家,这样理解中阴光,人就更难得度了。你以为中阴时还真有一片光明来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没有想通,突然灵光一现,我想出答案来了,这也是心光。

    佛说到了这个境界叫“色阴区宇”。色阴是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加空大所变化作用范围,还不是道,憨山大师在盘山顶上经行时,看到整个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变化,也是在色阴区宇。

    下面佛会讲十种魔境,讲修行过程中的岔路,十种还只是讲原则而已,许多练气功的人,也有一点心得,有时也会有清净的心境,但很容易从这里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说没有外魔吗?也有啊!外魔内魔一起来的。这也是在色阴区宇。如果能把十种阴魔配合现代医理和物理讲出来,是很大的贡献。

    这里补充两点,要修一个闭黑关的关房很难,需要双重墙壁,不能透一点光,但是空气要流通。这是一。第二,其实,我们现在闭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处大幽暗”啊!不过不是在房里头,而是在爸爸妈妈借给你的这个身体的房间里打坐。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范围内转哦,都还是色阴区宇的范围。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三章
    色阴解脱超越劫浊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佛接着打比方说:如果像白天张开眼睛看东西一样,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灵的境界,这才叫色阴尽。在生理方面,现在气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范围,这叫色阴尽。

    这段色阴的讨论是讲生理的,物理的,不盖在无明中,发生光明了。到达这个境界的人,不再受这个物理世界及社会环进境的影响了,但是还没有成佛证得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还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还在。但是,也就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若思想不坚定,学学就退道,那你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呢?虽然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这一点,那已经不得了啦!

    通过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开发,你可以到达色阴尽了,不过这里不用什么方法,只是讲销落诸念,一切杂念都放下,一切都销融掉,进入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这是修大乘菩萨的境界。

    在这种三摩地的定境里,自然包含了四禅,至于说用那一个定,到这时,连四定这个念都要放下,四禅八定已经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禅定的经历就在里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从欲界到无色界的三界,四禅八定,乃至小乘的灭尽定,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的范围。注意第六意识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转了就变成妙观察智,还是那个第六意识,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楞严经》里面讲的十种仙,寿可达万岁,长生不死也都是靠这个坚固妄想,所以从作用的角度来讲,坚固妄想作用很大。当然这还不是菩提道。

    为什么我们有色阴区宇呢?因为自从无始以来我们这个生命都在坚固之中,所以叫“坚固妄想以为本”。我们的色阴区宇就是我们这个肉体色法。包括地水风火,我们一入胎,有了这个地水风火的生命,就有这个色阴区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阴的时候也有,在唯识学中叫“法处所摄色”是在意识境界中,自己有个地水风水空的物质观念。好比说,在梦中,本来是个梦,我们还是觉得有个身体,那个身体是法处所生的色,换句话说,自无始以来,我们认为这个身就是我,身见很难忘掉。那么身见又是怎样来的呢?是坚固妄想来的。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我们困于色阴区宇,就是云门禅师所讲,“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被形体关住了,空不掉。

    要解释色阴区宇,达到色阴尽,需要销落诸念,那时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没有了。但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点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禅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脱,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进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师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于《楞严经》讲的无门为法门,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只是把这些当作是显教的教理,这些都错了。

    了因之所了,“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换句话说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道”就是“了”,“了因之所了”的“了”是减法,一减一等于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

    在《圆觉经》上佛说:“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众生都错了。把四大肉身误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把六根六尘接触的反应当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两方面都认错了。我们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来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圆觉经》是很高的华严境界,本来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认识到这个色身不过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问这时气脉通了没有,有两个答案。第一,你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你坚固妄想的习气没有变。第二,告诉你,真的放下了,气脉当然就转变了。佛在《楞严经》第三卷就告诉你了:“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回转来看看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没有,几十年,或者一百年,随时都会走掉,我们的身体不过是我们借住的一个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自身的体相,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对了。问题是大家就是放不下。比如你们大家学佛打坐,眼睛一闭,坐在那里,都是闷在牢笼里一般,所以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等于一个东西放在桶里,盖住了出不来。一般人打起坐来很难跳出色阴的范围,动不动就在那里做功夫,可见身体这个牢笼很厉害的,色阴的范围很严重。

    如果你的心不在身体上搞什么气脉了,不为它所转了,就像《楞严经》一开始就告诉你的:“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虚空在你心里,犹如一片浮云在太空里一样,那么渺小,你的心、本体有这么大,整个身体,整个世界有多么渺小啊,为什么还要管这个身体呢?这样你认识本来之后,再“返观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这样的,本来空的。

    不管你是走大乘还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转化色阴,销落到空了,于虚空合一,连虚空也销落了,就像道家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时还没有到家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阴的牢笼了,算是色阴尽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个比喻,已经是虚空了,还粉碎什么呢?地球都毁灭了,没有时间空间了,更没有肉体这些观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阴尽的物理现象或者说标记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开”好像站在高山之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个虚空都没有障碍了,不像“处大幽暗”的时候,什么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开”,这种境界是不是暂时的?不修就没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记录,有的大法师曾经有一段时间可以看得很远很远,什么都可以看见,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怀师:真的达到“十方洞开”这个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脉统统都打开了,而且这种成就不是暂时的,至于你说的那个大法师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开了而已,还在色阴范围。气、脉、拙火都是色阴范围。之所以跳不出来,是因为无始以来自已的坚固妄想这个根根没有破掉。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也还是在色阴范围。破这个坚固妄想还是要用第六意识,还是用坚固妄想去破它,这叫以楔出楔。色阴区宇还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讲不同的东西了。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四章
    受阴解脱超越见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二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一八六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这里文字用得很妙。讲色阴区宇是从“汝坐道场”开始,这里换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刚经》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萨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萨境界都称童子,所以文殊菩萨又称文殊童子。

    这里佛说,诸位先生们,诸位兄弟们,修定修止达到色阴尽的境界,你见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们的心一样,一切众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样,这一点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镜中的影像一样。

    注意啊,这时你还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里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都像影像一样飘过来飘过去,无所谓,好像是空的,很轻松。你们用功有时也会有这个境界啦。这时你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懂了,明心了,但还不能起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佛作了一个比方,此时的情形,就等于我们在睡觉做梦,好像被鬼压在那里,心里很明白起心动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声,手脚都在,也感觉得到,但就是动不了,被它压得死死的,很害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呢?因为“心触客邪”,有灵鬼,或者魔障,或者因为身体里有病,总之,都是邪气碰到你的身体,而使你的心起这么一个反应。这种情形叫受阴范围。

    受是怎么来的呢?无始以来,我们生命多生累劫,触受都搞惯了,受苦、受乐、非苦非乐、喜忧,这些都是受阴解脱不了而来的。还没有离开身见的作用。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前面讲到睡著了,被鬼压住了,后来一下子醒了,鬼也没有了,身体也不受压了,这时身心可以分离,随时可以把这个身体丢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脱这个身体了,功夫到了这里,触受都没有了。等于道家讲的阳神出窍一样,不过道家讲的阳神出窍还有一个影子,这里连影子都没有了,身心都无所谓了。此时,去住自由,没有障碍了,要留在身体里也可以,要走也可以。这是受阴尽。

    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智慧打开了,观念思想不会有偏差了,不会被小乘的五见(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缚了。色阴尽的时候是超越劫浊,不再被现实的物质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批人,被电脑等等这些物质文明所困。到受阴尽,超越了思想见解,得正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虚明妄想”。色阴的时候,是被坚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阴,是被虚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说你坐在公园里,思绪飞得好远好远,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这就是虚明妄想。受阴境界有触受两面,有十种魔境,都是虚明妄想来的。要想妄想不虚明了,还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师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受阴尽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受阴尽了,就好比是人睡觉不受梦魇压力了,但不是成道,还没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无生法忍,念念清静了叫漏尽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没有漏尽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罗汉或者大乘的菩萨才有漏尽通,尤其是大阿罗汉,得漏尽通,六根都不漏了。换句话说,不动心了,等于中国孔子讲的对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没有起。

    佛说,到受阴尽的时候,虽未证得漏尽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经可以离开身体了。此时,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个舒服程度就像小鸟出笼一般,到这个程度,当然比道家所谓出阳神高明多了。不过这个时候,寿命没有尽,业力没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杀戒。这是顺便提到的。

    这时如同经历了菩萨的六十圣位一般(六十圣位包括三渐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觉等),对佛菩萨的境界都能体会了。这就比道家的阳神高了,天上人间任意寄居,随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难的人世间需要我来就来一下。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第十五章
    想阴解脱超越烦恼浊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一八七页)

    “譬如有人,熟寐寝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这时佛又作了一个比喻。这个情况就好比是一个人睡著了说梦话,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话,可是他的讲话话别人听起来都能听懂。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可以像菩萨一样说法了,说的法与大菩萨、佛说的一样,使没有睡的人听了他的话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问:“你怎么会说出来?”这时他是自然就说出来了。所以,你不要轻视普通弘法的人,他虽然没有到家,他讲的话却是菩萨的话。这是想阴的范围,分析起来又有十条岔路。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动,任运自在,一切妄想都没有了,尘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为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这叫一伦生死。

    这时,从头到尾都是圆满清静的。修到这里,就是想阴尽了。修到这里,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前面讲过,妄想有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而我们之所以有想阴,是因为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融会贯通了,则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体现”,平常什么都明白了,像大明镜一样。

    我们一般人都受想蕴的控制,随时都被控制着。但是平时思想用在对自己身体的坚固妄想方面,很严重。有时候也会有虚明妄想来。有时候看佛经修持,忽然有所领悟,似乎很解脱了一样,那个就是属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阴区宇,已经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来去,但还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还没有看通,还在现在这个身体里,等到想阴尽的境界,对六道轮回、生生死死都无所谓了,生死涅槃等空花。

    含光默然

    不管时间长短,现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了解什么叫身心(思想的心)分开了。你闭眼打坐,好像被关在黑桶里一般,身体不动,思想来来往往、昏昏扰扰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体六根和思想往来分清楚了,能随时清净自己的思想念头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即使心仍然被盖在这个肉体里面,能够这样清静的人已经很少了,很不错了。有了这个认识,估计你还听得进我们这个五蕴解脱的课,否则是听不进了。

    你们大部分人都是闭眼打坐,照古代严格的讲,打坐并不完全是闭眼,眼睛应该是微微张开的。后来道家对这种方法叫“垂帘”,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帘一样,闭三分之二,留一点缝。

    根据古时候佛经的翻译,做白骨观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也好,都要眼观鼻,鼻观心。就是说眼睛三分之二关闭起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而鼻子与心窝子对成一条直线,然后不管眼睛,回转来观自己的心念。另外严格地讲,小乘修法是半闭眼睛看前面三步距离的地方,大乘修法是开眼对着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眼睛去看的这个注意力是意识,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会把眼识和意识配合起来去看。如果是开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识拿掉,眼珠子开着,但没有看,这种方法与闭眼的感受不同。你们平时闭眼打坐习惯了,让你开眼你还受不了呢。如果你训练自己把眼识拿掉,那你对于身心分开,思想与身体分开的体会就会比较清楚了。

    这样眼睛半睁半闭,用中国字来形容叫“含光默然”,那个样子就像健康婴儿睡觉那样,眼睛有一条虚虚的缝。注意,只有脑力、神充满了才做得到这样,对现代人来讲,我主张闭眼打坐,什么道理呢?因为现代人用眼用脑太过度,神都不充满,开眼打坐容易把气神都提到脑上,算不定搞出毛病来,把神经搞错乱了。

    为什么眼睛要这个样子?你看佛菩萨塑相都是这样。我告诉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来说,神充满了,你想闭眼都闭不住,自然会开开。但是眼睛开开并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这个路线,因为普通人会习惯性地往前面看,这就不对了。

    有人打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地“眼观鼻,鼻观心”。我做给你们看,你们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变成两个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条白的线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哦,这还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这样都会使精神出问题,是一种病态。你们用这个方法很容易这样出问题,理由等一会儿告诉你们。眼睛巧妙得很,你们身心有时候观照不清楚,就有这个毛病,所以在讲行阴之前补充讲一下。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十六章
    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这个是顺便带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广东韶关六祖道场南华寺,我们有同学从那儿回来跟我讲:“哎呀!那真是大祖师!我们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们一样,我们换一个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会跟着我们换一个方向。”你要晓得他的肉体眼睛是半开半闭的,佛菩萨塑相也是这样,这可是个大关键哦。

    《楞严经》里佛开头就讲两个要点,“七处征心”,跟阿难讨论“心”是个什么东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讨论心的问题。佛说心不在外,不在内,也不在内外中间,不在虚空,也不是不在虚空。换句话说,心也在内,也在外,也在中间,也在虚空,也不在虚空,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全体内外、心物一体都是一个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这个心的道理,就不要守着自己这个肉体、和这个思想意识心,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楞严经》已经把这个大秘密告诉大家了,你们也都读过《楞严经》,只是就这么读过去了,都没有看懂。一般法师们讲《楞严经》,也都是像鹦鹉学舌传声筒一样的过去了,我们很多同学在外面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情况。不过,即便是传声筒,也还是了不起,还是有功德的。

    《楞严经》开头讲的第二个要点是“八还辨见”。八次辩论“看见”这个“见”字的道理,佛特别用眼睛来讲这个道理,我们开眼可以看见光明,那是因为宇宙里有光,像太阳光、月光、星星的光,还有人造的电灯光等等。佛问阿难:“瞎子能看吗?”阿难说不能看,佛说:“你错了,瞎子也能看。看到里面黑洞洞的,不像我们看到外面这个样子。”开眼见光,闭眼见暗。这样来回有八次辩论。佛就告诉阿难,明来暗去,暗来明就去,现象的变化是无常的,但能见明见暗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不在明暗上面。

    有人说,佛说的不如现在详细,不如现在科学,那是乱说。当今科学虽然很详尽,但对很多事情也还没有定论。佛是两千多年前讲的,那真是了不起。你们现在学佛经很容易有主观成见,不像我们当年看这些经典,那是完全听他的,然后用自己做试验,把自己的主观都拿掉。

    佛说,你把光明还给太阳、月亮、星星,把障碍还给墙壁(如果是一张纸挡住你了,就把障碍还给那张纸),把一切都还完了,但还有一个东西没有办法可以归还的,也没有办法还给虚空,那个东西不就是你那个能见的吗?这样分析完了,佛讲了四句名言“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道时,明心见性的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见道的本身不是物质的东西,离开物质的东西,离开现象的东西,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所能达到的,这是谈形而上的见。

    那么佛为什么在提出七处征心以后就提出眼睛谈“见”呢?

    道家有一个最古老的经典,姜太公的《阴符经》,也有人说是姜太公的师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阴符经》就讲“机在目,机在心”(眼心之机也),眼睛是心的开关,当我们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开,做白天一切的活动。等疲劳了,就要走入黑暗状态,走入阴境界,就闭上眼睛睡眠了。一阴一阳都在眼睛这个机关里,所以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两句话可以用来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谋略的哲学。“机在目”,外面要观察清楚,“机在心”,应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前面讲到一念之间有坚固妄想,有虚明妄想,还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时都没有看清楚,《楞严经》把这些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眼睛能见色,见一切物理的现象,但是还有无表色,还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现象了,但与眼睛也都有关联。讲这些就是告诉你们,不能光听色受想阴的理论,要自己试验。现在要讲行阴了。

    行阴解脱超越众生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一九七页)

    行阴区宇前的想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

    修定修慧到想阴尽的时候,平常就没有梦与想了,等于《心经》里讲的“远离颠倒梦想”。梦就是想、想就是梦,梦、想消灭以后就清净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梦就是在思想。

    这里讲的“没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压下去的,压下去就是无想定了。到这个时候,“寤寐恒一”,清醒与睡眠一个样,这就很难懂了,一定要实际修持到那个境界才了解。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就讲:“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如果你瞪着眼不睡觉,自然就没有梦了,如果你心没有分别没有变异,也就万法如一了。这里的“梦想消灭,寤寐恒一。”是想阴尽的境界,只有到了想阴尽的人才晓得行阴,行阴是很难懂的。

    “觉明虚静,犹如睛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到这个时候,才是灵明觉知之境,永远清楚,永远清净。佛作了一个比方,说这个时候就像万里无云,永远是晴空万里那个样子。用中国文学来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时身心没有粗重的感觉,很轻灵。这时也还能像普通人一样做事。思想吗?也可以!但是我们普通人做事都负担很重,很粗重,而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吃饭也好,高兴也好,骂人也好,都飘飘的,像做梦一般,又不是做梦。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样。

    “前尘”不是以前的意思,现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尘,我们睁眼闭眼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这个样子想阴清净了,就慢慢进步了,看一切世间,整个物质世界,整个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镜台”“如镜鉴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会被黏住,一切用完了就了无踪迹了,心中还似明镜一般。我们普通人想阴没有尽,自己随时都会被自己的思想骗住。《楞严经》不用骗这个字,而是用黏,像浆糊粘住那样,普通人那个思想的灰尘一来就粘住了,慢慢越积越多,明镜就不见了。想阴尽的人,一切灰尘来了都无法黏了,一下就溜过去了,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永远“虚受照应”。

    那么这时他还是起作用吗?没有想阴的人,作用比我们普通凡夫还要大,智慧还要高,更清明,只要一来就有反应,所以有时候你一起头讲,下面的结论我就已经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讲完。所谓“虚受”就是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切都照应,都有反应。但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留。

    “了罔陈习,唯一精真”。这个翻译太高明了。“了”就是明明了了,“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实在的。“陈习”就是无始以来陈旧的习气,拿这一生来讲,从小到大我们这个陈旧的习气都是想阴的连续作用。想阴过了,习气就真可以转了。

    “了罔陈习”,是说不会被思想骗了,现代人经常讲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这个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个精,这个精是形容词,就是中国人讲的精神的精。这里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唯一那个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没有杂念,没有昏沉和散乱,什么都很清楚,那个是精真。

    色阴境界与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生化都有关系,受阴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五脏六腑、荷尔蒙系统都有关系。讲到想阴解脱,“了罔陈习,唯一精真”就完全讲到脑里面去了,脑里面的细胞都要起变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变化。真精可能是间脑这部分起变化,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乱说。

    讲到想阴尽,才知道行阴之难懂。整个太阳地球月亮的转动,就是个行阴的作用。像我们思想停不了,感觉停不了,也都是行阴的作用。你今天还活着,还没有死,这也是行阴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后进入中阴,再轮回,那也是行阴的作用。再比如我们一生下来就要睡觉,也是行阴的作用。道家讲打通任督二脉,我经常笑大家,叫你们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阴的作用。这行阴最难辨,可是佛两千多年前就讲了,但是也还是没办法表达,尤其是这本经,翻译成那么优美的中文,就更难懂了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十七章
    行阴区的宇的魔障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达到唯一精真以后,你在那个定的三摩地境界里,对于生与灭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会投胎变猪,或者会升天,对这些物理的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这个定并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来就在定中嘛!

    这时候你能“见诸十方,十二众生”东南西北、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

    一般我们都讲六道,《楞严经》是讲十二类众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无色(没有形象)都包括在里面了。

    这时“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一个人生命之来源,但已经能够“见同生基”,能看到我们一切众生的共同生命后面有个动力,已经能看清生命轮回转动的能源。

    这个生命能源“犹如野马”野马是引用《庄子》的,野马不是一匹马,是阳焰,虚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所以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现代比喻来讲,好比说原子弹爆炸那个动力,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个威力就大了,有声音、有亮光、还有味道,你闻到还会死,色声香味触都有。佛经用了这些文学翻译,现代的人,不把它当成野马野狗才怪呢!

    讲到“各命由绪”,给你们讲个故,事。大阿罗汉可以看到每个人生命八万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这些佛的大弟子们就在门口把他拦住了,吵了起来,不许他出家。佛在屋子里打坐,问他们吵什么,舍利弗说:“世尊啊,我们看了,这家伙八万劫来都没有结佛缘,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们这些罗汉功夫修养只能看八万劫,他八万零一以前是条狗,同我结了缘。那时我是缘觉佛,已经涅槃了,人家给我立了塔,供舍利子。这时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惊跑了,尾巴一摇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这么个因缘,它就是可以出家了。”

    大便是狗最好吃的东西,所以那也是供养。

    生命的那个能源犹如阳焰一样,它“它熠熠清扰”像闪电一样,闪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扰乱。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哗哗闪的意思。这个生命能源是“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生命的中枢有个动力在动,这个动力,或者说这个行阴很厉害,这个东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净,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经脉还在转动,心脏还在跳动,这个作用就是行阴区宇,就是动能。

    这个中文翻译得实在是太美了。翻译这部经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广东,就翻译了般刺密帝带来的这本经典。

    庄子之所以用野马这个词,也是有道理的,野马这个东西是会乱跑的,尘埃也是用来形容野马的。

    讲到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为浮根尘究竟枢穴”,佛在这里讲得很隐晦,但很有道理。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命在脑部,所以我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讲,人参就像我们人一样,它的俩个根根在土里,两只脚从上面长出来,人参一千年会变成人形。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土是头顶上的虚空,两个脚就是人参两个叉子,所以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脑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经末梢,整个中枢神经在头部。佛讲那个动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个生命的动力与我们的脑子关系很大。究竟枢穴大概等于我们现在讲的间脑,所以道家讲灵魂是从头顶上出去,但这个并不是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应行阴区宇也有十种魔障。前面讲过色受想阴,每一阴都对应有十种岔路,十种魔障。有人说怕打坐,因为怕走火入魔。告诉你们,你不用功的话,魔还不屑来看你呢,这些魔障你不用功还出不来呢。就好像一个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识阴解脱超越命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二○四页)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页)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这里前面一样的,你都还在那个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现在新的翻译也叫三摩钵地。现在讲到行阴尽了。其实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就知道,也无所谓尽与不尽,行阴也是本体的功能,重点是你要转化它,就好象一个机器在转动。所谓转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实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静态的意思。慢其实就是很快。好比说以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宇宙运行速度很快,可是我们感觉起来却很慢。所以行阴尽是这么个意思,当然无所谓尽与不尽,这里之所以用“尽”这个字,是为了讲话方便。

    世间万有生命的就是行阴的作用,“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是形容行阴的动性。所谓“幽清”是说它是看不见的,但有个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同分生机”就是说在没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这么个东西,这就是业力,也叫业气,也就是投胎、转胎这个东西。“同分”就是共业。显教一般叫业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较注重形象,叫业气。

    这时,行阴“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开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讲的爆炸开了,与虚空合一了。这里这个倏然用得很好。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是说,行阴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细,像螺丝钉钉在那里,无法转动,都生锈了。

    “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一出来,就有的那个我执,我们入胎觉得有个我,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觉得有个我,双胞胎也会抢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为什么叫“酬业深脉”呢?这个我执是天生俱来的,也就是业力形成的第七识这个我,在世界上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善不恶有不善不恶报,都是业力,所谓轮回就是还那个业力。这个东西像脉络一样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并不是说真的一条脉,是形容它像一条脉。现在倒转来讲,中阴身其实就是业力形成的,中阴身就是幽清扰动,沉细纲纽的那个东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业空掉、切断的话,死了以后还会反复,还有报应,该投胎你就躲不掉,还是要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感应就把你吸过来了,你就入胎了。

    这里是说你修行到这一步,行阴尽功夫到了,“感应悬绝”,能够隔离开来,自己作主,不受业力影响了,这时你“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快要开悟了。

    修行到这里最难了,行阴难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识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谓功夫到,并不是另外产生个什么,那个清净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个境界,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讲教理的人说:禅宗有人参话头开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阴不可。

    当然五蕴里最重要的还是想阴,想阴一念空了,行阴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蕴中想阴在中心,很厉害。想阴与第六意识有关,你要第七识无我,还是要靠第六意识来转,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凡夫叫染依,会染污一切善恶,第六意识想阴转清净了,才能转成净依,才能进入行阴,把第七意识转了。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十八章
    从行阴到识阴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佛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了一个比方,说修行到这个时候“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我们先看这个文字,现在年轻人翻译这种经典,一定会错。这里为什么会用“如鸡后鸣”呢?鸡叫不就天亮了吗?你们全错了!因为你们没有听过鸡叫,鸡第一次叫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天还没有亮,等最后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这里就好像被鸡最后一声叫醒那个时候,看看东方已经有一点亮了,这时行阴快要宁静,快要转过来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现,快要见道了。这一段是讲行阴到识阴境界的过程,下面就要讲到识阴了。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这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时随地都在宁静定境之中,外界来的事物都知道,但不会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们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见一个影像就会跟着跑了,眼识也跟着转了。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意识也会跟着跑了,有人喜欢音乐,身体都会跟着摇起来,要跳舞了,像马一样奔驰放逸掉了。

    这时你“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身心内外像水一样湛清,清到极点,内外似水晶一样透亮。此时外界境界通过六根进来,等于没有进来一样,没有被黏住。

    这时你就能够“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达十方世界,知道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变人,有的会变狗,变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观由执元”,我们生命的来源都是因为起心动念来的。“由”就是“因”,“执元”就是本来的源头,我们把它抓得很牢。“诸类不召”,修行到这个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转世入胎了,即便是马上晓得自己一念动可以生在无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会笑自己怎么会动这么个念头。这时,六道轮回、十二类众生,对你已经没有那个吸引力了,已经不能感召你了。

    这时,“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虚空无尽,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静了,想阴也不起,受阴也无关,色阴变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里很明白),行阴也宁静了。此时,你才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叫唯心,那个心意识动了会变成物质的,返本还源,那个物也归到精神。这时,你才发现生命那个看不见的秘密,你才晓得心意识的功能有这样的厉害,这才算进到了识阴区宇。

    识阴区宇也有十个岔路,十个魔境。识阴里面的魔境就很严重了,以这个来讲,声闻、缘觉,罗汉,也都还属于外道。声闻缘觉都是佛的亲传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没看到“有”。

    其实准确地讲,这十个并不是魔,前面的四十个都是魔境,这十个是外道,门外汉,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原。

    识阴尽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时的定更清净了。所谓定,就是把混乱的水变得清净又清净,等于化学提炼到达清净的极点。这时的定已经进入慧中,知道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东西来的,一个本体来的。这个东西在凡夫叫阿赖耶识,对大彻大悟的人就叫如来;如来藏就是涅槃,我们现在就叫它本体吧。

    我们一般人习惯的会用自己的六根(六门),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鼻子会呼吸闻香臭,舌头会尝味道,身体会感觉,意识会思想。但到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无所谓分成六个作用了,就是一个“合开成就”。所以《楞严经》上面提到,很多众生无目而视,不用眼睛就可以看东西;不用耳朵就可以听声音。比如蝙蝠在夜里飞,它没有眼睛而是靠感觉(声觉)就能分别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后,“合开成就”六根合拢一起用,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鼻子闻,就不受我们平常习惯约束了;可以分开来用,也可以合拢来用,随便你选择,这是大神通了。其实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后就可以随便用了。功夫到了,“见闻通邻,互用清净”,眼睛不用开已经看到了,耳朵不用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互用清净。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整个空间、法界、无量的虚空,以及我们个体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样,“内外明澈”里头外面通明。这个时候才到“识阴尽”。所谓“尽”,是形容,无所谓尽与不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到了识阴尽的人,心意识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浊了。我们的生命很浊,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无法命令他来;孩子来投胎,也没有办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里糊涂就进来了。所以生命很浊,一切无明,而且来的时候,还要靠精虫卵脏,靠基因的演变。

    据密宗讲,莲花生大士(释加牟尼佛转世)再来的时候,不经过男女关系不经过娘胎,是在莲花苞中间,嘭的一声,就出来了一个小孩,这就是超越命浊,可以自己作主了。

    这也等于道家有两句话:“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气”也还是形容,意思是说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虚空之中;但只要念头一动,就马上可以有个形体,要变人或者菩萨,或者癞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么个作用。比如我们的思想,一生下来就有了,你说它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科学研究都说思想是脑波的反应,过去大家讲是心的作用,都没有一个定论。你不要以为思想一定是脑的作用,它这个东西是“罔象”没有现象,没有个实体,是虚无的,但它有这个作用。思想其实就是心意识的作用。

    众生都被这些东西给骗住了,“颠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当真的,不晓得真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实的,所以当空真的来的时候就害怕起来了,认为没有了,所以是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啊!

    这里为大家补充说明一点。佛学总称这个世界为五浊恶世。这个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这是见浊。这个世界的众生到处都在争,这是众生浊;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每天都在痛苦烦恼之中,这是烦恼浊;我们的命本来不好,靠精虫卵脏,现在甚至用试管婴儿,都是脏东西做的,所以叫命浊;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随时战争,随时死人,随时有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劫数,这是劫浊;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一样是好的,到处都是烦恼、痛苦、病痛。学佛修行本来是要解脱这些痛苦,但现在很多人是越学见越浊,烦恼越浊,命越浊,不学佛修道还好一点。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蕴讲完了,佛接着说:你们要发心啊,抓住我讲的佛法道理,五蕴解脱法门。当我死了以后,把它传给后代众生,让众生普遍懂得这个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为有些特别功夫,你们要帮助那些众生不要见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沦造孽。注意,这里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业”,业有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坏的。所谓“见魔”是指见解上的错误,这里是说要帮助众生得到佛的正知见。

    你们要“保绥哀救”,保护大家平安,要救他们啊!“绥”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销息邪缘”,要帮助他们不要走错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使他们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从始成就”,从一开始就走这条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十九章
    五阴解脱总结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想心计度。(二一一页)

    这一段,佛讲本体起用,讲体与用的关系,很精要,等于密宗里红教的《大圆满》,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

    他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实的。精真是形容词,不要误以为真有个什么东西。这是说众生本来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只是他迷糊了。众生的本来自性是能够成佛,本觉的,是圆满清净的。“非留生死”,生死没有留痕迹,“及诸尘垢”,一点尘埃都没有,就像《心经》上所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虚空,本觉里头也没有什么虚空,虚空也是个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虚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些假象都是众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斯”,就是这个,“元”就是根本的。这个根本的本来是佛,是“本觉”的,本来就是觉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来明白,来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妄想一动,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乃至这个宇宙。“器世间”就是物理世界、物质世界。唯物是唯心变来的。妄想心怎么会变成物呢?这就要配合现代科学哲学来研究了,人类正在往这方面走,但还没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演若多是一个人的名字。《楞严经》上讲到,佛在世的时候,城里有个疯子叫演若多,他早起来照镜子,越照越觉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头没有了,就变疯了,到处找:我的头呢?我的头呢?他的这个疯病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好呢?佛说,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镜子:我的头原来就在这里啊!他就又好了,不疯了。

    这里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说众生都像演若多一样,以为真的有个什么,是迷头认影。大家都像那个活宝演若多一样,自己头本来就在身上,却对着镜子照影子,自己以为头掉了,就疯了。也就是说,众生本性本来就在那里,却拼命修行啊,明心见性啊,向外找一个东西,所以叫“迷头认影”。再比如说那些练气的,你生命中本来就有气啊!你没有气就死了,还要外面的气做什么?这也叫“迷头认影”。

    讲到这里想到密宗有个修法是对镜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镜子,用眼睛盯着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见自己是个影子,慢慢地看见自己没有头了,也没有身子了。这个方法不能随便修,容易得离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灵魂可以自由了。这个不能多讲,只露一点点给你们。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众生的这个妄想是没有原因的,你们常问:“哎呀!我的这个是什么原因来的?是没有原因来的,本来就这样,本来没有原因,但为了表达给大家听,就讲一个因缘,说许多因缘凑合拢来就有思想啦!现在心理学分析一个人的心理,会牵扯到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学家说的,其实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认为因缘分两种:亲因缘和疏因缘,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是很多因素构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事物,那把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后,不就没有个东西了吗?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个因缘的道理。缘生本空,靠因缘凑拢来的本来就是空的。比如说一个木头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头等等因缘而变成了一个桌子;木头本身又是靠种子、泥巴等等许多因缘凑拢才有的。这些都是因缘的现象。其实因缘本身是个方便,佛是为了给你分析问题才提出来的。

    从哲学学派的角度来讲,有的人不懂因缘,走的是唯物论的路线,认为这个宇宙是自然的,万物是自然生出来的。宗教家则认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这个宇宙、生命、虚空,其实没有个东西。你说没有吗?它也有。好比说电灯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电配合我们的眼睛这个因缘才有光可以看见,实际上分析起来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灭,能生能灭的那个东西是本来清净,没有动过的。所谓因缘所生,或者自然来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论。“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都是众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学问、道理、修道,其实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里估计、推测。“度”就是推测,“计”就是计算,佛自己讲因缘,又推翻了因缘,也推翻了自然。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页)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二一二页)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佛接着说:“阿难啊!我告诉你啊,因为知道有个妄想起来,你们拚命问妄想是怎么起来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说妄想就是因缘所起。但“说妄缘无”妄想本来没有啊!“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妄想哪有什么因缘啊?妄想就是因缘,妄想本来空的嘛!我说妄想是因缘所生,那也是为了方便,理论上说说而已啊!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问阿难:现在你懂了吗?你还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呢?他们推测有个自然的作用,以为生命是自然来的。自然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说是自然,虚空能掉下个人来吗?你还不是要经过精子、卵子结合才变成一个人!其实自然是个假说,因缘也是个假说,都只是名称而已。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

    “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 附录
    附录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就课堂上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请教怀师,有时包卓立同学甚至还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直接与老师沟通,说出几个关键的字,用身体作一个动作,然后问老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老师会笑着告诉他对或者不对。那种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当然,这种沟涌方式也可能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师课余的开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长篇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没有录音。我们根据这些课余开示,以及我们自己平时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册分别整理出两篇附录,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内容多是拾老师牙慧,并非完全自己的发明。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请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包卓立赵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关于五蕴

    掌握五蕴的道理对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学习五蕴。觉得很枯燥。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蕴的道理应用于实际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种经历,判断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而把它当成了纯粹学术的理论探讨。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光动地的境界,都没有超过五蕴的范围,甚至都没有超过色蕴与受蕴的范围。生命就是一个五蕴,那些现象也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功能,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些脑海里出现的光啊、佛啊、身体感觉的暖啊、乐啊等等,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互相交感的影像反应而已。且不说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种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过是五蕴的作用,意识的幻象而已。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方能寻得本心。

    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暂时的存在,如梦幻泡影。但大家太执着于修行路上的风景线,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严经》上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蕴的道理做了仔细的分析,把各种境界和现象的范围作了详细的分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心外之物,别受骗上当,正所谓“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关于净色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

    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介绍的很多三摩地境界和现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实不管你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显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专心修持,都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种三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净程度。所有宗教的圣者都有三摩地,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圣人,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进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色身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神秘,生命本来就有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尼传中的故事,入定以后,手可以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西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类似的记录。譬如说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没有佛学这么详尽。但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印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叫分离之火;基督教则叫神火。再譬如说轻安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学里,也有与轻安类似的概念,他们叫“洗足”,因为当轻安从足部发起时,感觉就像清风或柔软的清凉之气从脚上飘过。这种境界与性交所产生的喜乐截然不同。

    轻安境界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作“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的气息已经自在可控,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

    再譬如说空无边处定的境界,这是一个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绪妄念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无障无碍、无量无边的虚空。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境界,他描述说:“我就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宇宙就像一个大容器,被虚空围绕,被虚空充满;不须放下、接受、或销落什么,这就是智慧;没有黑暗,没有光明,也没有停止,这里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甚至也无所谓解脱。修道人眼前无有一物。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

    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道。

    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好比是一个更高层的精神世界。欲界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经没有性欲的缠缚。

    我们人类属于欲界众生,当你修行达到四禅定的境界时,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与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当你达到四空定的境界时,你心的境界就与无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达到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身在这个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经与天人相合一了。

    初禅境界与道家的精气神修行次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初禅已经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达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

    密宗说,精不降则乐不生;道家说,炼精化气,精满不思淫。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讲的联系起来,那么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双修的目标必定是通过修持拙火、空乐双运,从而达到以欲除欲,并进一步进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一个智慧的修行人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根据历史记录,古时的基督教圣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经进入到一种“极喜”的境界,事实上,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紧不肯松手,如果能够一念放下,放下对身心感受的执著,甚至放下身体这个念头,身体内部气的流动将更加通畅,你自然就会体验到身心的喜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体的、合一的。达到初禅境界并不见得能够解脱受阴,因为还有喜乐,只是说此时是乐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达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练掌握初禅境界后,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慢慢把这些微细的烦恼也放下,就能进入二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执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断的精进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达更深、更细、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从色身转化的角度来讲,初禅境界对应的是道家“炼精化气”阶段,二禅境界对应的则是“炼气化神”的阶段,此时已经可作到气住脉停,气已止,脉已通,已经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达到初禅以后。当然,佛家与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绝对的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想说明,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互相有关联的。

    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样,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础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乐受。到了三禅境界,智慧已经能够观察到“喜”亦是尘,放下“喜”之束缚执著,即进入一个更清净的境界。三禅叫“离喜得乐”,仍有生理的乐感,仍是色阴与受阴境界,但这种乐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众生那种粗乐感可比。三禅境界对应道家之“炼神还虚”阶段,心境更空灵了,此时甚至脉搏都会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三禅更清净,初禅到三禅仍在色阴与受阴境界,四禅已经跳出色阴与受阴的束缚,开始修持想阴了。一切喜乐境界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极细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执,很多阿罗汉由此境界证得解脱。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初禅是“有寻有伺”境界;到二禅与三禅是“无寻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则是“无寻无伺”境界,下面要讲的各种空定境界也是“无寻无伺”境界。不过,这些仍是小境界的“无寻无伺”不是大境界的“无寻无伺”(编按:此段所说为别部传承)

    前面讲过,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层次的,越到高层,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三禅、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更广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顺序。当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有微细的不同,起观的物件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强按清净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对应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对应的是无色界天的境界,因为无色界高于色界天,我们可以说四定高于四禅,但从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能机械的说无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们就像盐与糖,只是不同而已。

    成道的障碍

    障碍我们得定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碍。这五毒是众生基本的习气结使,会时时刻刻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与障碍。正是这些烦恼与障碍将众生紧紧束缚,使众生不能得定。譬如说,打坐有进步,身体会生出乐感,但众生对身乐感的贪恋会障碍你进入更高的定境,使你无法进步。有人甚至因为身体好了,反而生更强的欲念,身体积累起来的一点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上面讲的五毒以外五见也会障碍我们得定,进而得道。所谓五见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要想得定,进而得道,需要有正确的见地,见地对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的欲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则很容易走入处道,所谓外道就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现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状态以及萨满教的“出神”状态都是外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与修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追求灵魂出窍(OOBE)、通灵等等,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态的边缘,对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玛吉瑙准等西藏大师都修习过各种禅定法门,得定以后,他们继续精进,三摩地境界不断深化,直至亲证无上道体。其实,自心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过是本心清净的自然流露,众生来来在定中,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证得空定,然后以此为基础,粉碎一切束缚,证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没有空定为基础免谈修行成就。

    五见也叫见惑,会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见地;五毒也叫思惑。《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般人即使见地对了,也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当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大禅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身体的变化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积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许多大师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达(YOGANANDA),目坦那达(MUKTANANDA),他们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们没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STEINER,EDGARCAYCE,他们有精神特异功能,但他们没有上面讲的禅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ECKHART,PADREPIO,他们从未见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圣经里面的许多先知也一样,虽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还没有悟道。

    也有人的我执少一点,不会到处标榜自己悟道了,但却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很多人静坐以后身体比较健康了,气机比较充满了,就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的境界等等。其实他们都还在色阴里面打转,那些境界只不过是身体气脉摩擦在意识境界里的折射而已。

    反过来讲,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见得马上就有在空中飞行或者穿透墙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时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却不见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简单从一个的神通判断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说伟大的圣者孔子,他从来没有示现过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现过各种神通。当然我们不敢肯定说孔子就一定没有神通,也许他只是不愿标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为教导众生,以免社会大众误入歧途。所以,当弟子问孔子鬼神之事时,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阳明也一度很热衷各种神通变化,但他后来领悟到这并没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据柏拉图《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预见未来,但他也从未滥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样,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智慧与行持才是他教导的重点。

    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师指导,如日本和尚HAKUIN开始修行时,第六意稍清净了一点,得到了一点空的境界,但他以为自己悟道了,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忆说“我的自我意识膨胀的像山一样,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淹没了我的觉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见的,因此修行路上要处处小心,观察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心理结使。幸运的是HAKUIN有一个好老师,DOKYO大师没有印证他的经历,后来HAKUIN还有很多境界,并多次以为自己悟道了,但他从来没有得到DOKYO大师的印证,大师称他是山洞里可怜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难的。

    当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些歧途总结为五十种阴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验过,耶酥被考验过,移喜磋嘉被考验过,密勒日巴被考验过,任何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被考验。所以要切记佛讲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