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释净慧敬编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佛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到:“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工,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她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的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即私生子)。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师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给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
最上乘论
1、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2、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2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3、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4、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5、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綮束3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6、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
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7、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了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8、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议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9、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10、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4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11、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5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取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6,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12、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
13、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7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
14、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本8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粗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9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15、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次10!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叉劫11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了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16、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粗心小息12,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征13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
经云:“众生若情诚14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15,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16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
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17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17、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18?
答曰:为有小许19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18、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灭20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21行人沉没之处,若为22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23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24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
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此是25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
19、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20、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他利,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注解〗
1.《最上乘论》,又名《修心要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又名《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修心要论》、《一乘显自心论》。本文主要是继承、发展四祖道信所主张的“守一”禅法,强调修持佛法以“守心”为要。全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揭示行圣道了悟真实宗教的修心要诀,可说是东山法门的纲要书。有多种版本,如明·隆庆四年(1570)朝鲜安心寺刊行本,李氏朝鲜·隆熙元年(1907)及二年朝鲜刊行《禅门撮要》本,以及日本·正德六年(1716)本、宝历十三年(1763)本四种。以《最上乘论》为名,冠有“蕲州忍和上”撰者之名的敦煌写本则有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龙谷本及欧登柏格本1277等八种。另外又有题名“一乘显自心论”的北京本(宇四)。本书所录文本,以《大正藏》本(第四十八册)为底本,参照日本花园大学所藏高丽本、《卍续藏经》(第六十三册)校勘。
2.当身:犹言自己或当下。
3.原无“綮”字,据高丽本补。綮束,犹言“属于”。綮,音qìng。
4.会是:应当。
5.或,原本作“成”,据高丽本改。
6.《大正藏》本原作“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据高丽本改。
7.会是:应当。
8.原本无“本”字,据高丽本补。
9.见:同“现”。
10.莫造次:原为“莫造大”,据高丽本改。造次,轻率,随便,轻易。
11.亿叉劫,犹言“亿万劫”。
12.小息:稍微平静一些。
13.征,高丽本作“微”。
14.原作“情诚”,疑为“精诚”。
15.此句高丽本作“过去不知,已过,未来亦不及”。
16.若,高丽本作“苦”;作“苦”字时,当归前句。
17.守,高丽本作“学”。
18.高丽本作“我所心”,无“灭”字,今从《大正藏本》。
19.小许:即少许,一点点。
20.原作“真常寂”,据高丽本补“灭”。
21.只是:只这个,只此。
22.若为:如何。
23.了见,高丽本作“了然”。
24.晔:音yè。
25.是,高丽本作“时”。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