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义孝
一)法会圣众
我闻如是①,一时②,佛③住王舍城④,耆阇崛⑤山中,与大比丘⑥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⑦神通⑧已达。
(这是说六成就)
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中,与他在一起的有大比丘1万2000人。这些声闻圣众,都已经修得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等等之神通。
附记1:凡是佛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或“我闻如是”之句,那是佛临涅槃前,阿难代表大众问佛4个问题:(一)佛住世时,我们依佛为师,佛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二)佛住世时,我们依佛安住,佛涅槃后,我们依什么安住?(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有佛调伏,佛涅槃后,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佛住世时,佛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佛回答他:我涅槃后,应依戒律为师;我涅槃后,应依四念处安住;我涅槃后,恶性比丘,应默摈置之;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的句子。所以后来佛弟子结集经典时,先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当阿难登座诵出经藏时,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那是向世人宣布: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耳听到佛这样说的,不是道听途说的。当时他所诵出的每一部经,都得到500大阿罗汉的公认,与佛所说的相符,一字不漏。
附记2: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本经之经首说“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言,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二、以我闻为“闻成就”,即此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三、以一时为“时成就”,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四、以一佛字为“主成就”,即有说法之主;五、以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处成就”,即有说法的道场;六、以比丘众等为“众成就”,即有听经的大众。凡是讲经的法会,一定要有上述六种因缘,才能成就。
◎注释
①我闻如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如是”就是这样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②一时是指佛正要讲这一部经之时,也就是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
③佛释迦牟尼佛。
④王舍城梵语叫做Rajagaha,在古印度之摩伽陀国,地点就在今天印度的比哈尔省。
⑤耆阇崛新称灵鹫山(GijjhakutaMT.),简称灵山,许多大乘的经典,诸如法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等等,都是在这座灵山上宣说的。它的地点就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王舍城东北方约10多20公里处。
⑥大比丘指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出家人。比丘含有三义: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其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的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⑦大圣已经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大圣人。
⑧神通神者神奇莫测,通者通达无碍,合而言之,即能使人莫测它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这种神通功夫,凡夫不如小乘,小乘不如菩萨,菩萨又不如佛。
其名曰:尊者①了本际②、尊者正愿③、尊者正语④、尊者大号⑤、尊者仁贤⑥、尊者离垢⑦、尊者名闻⑧、尊者善实⑨、尊者具足⑩、尊者牛王(11)、尊者优楼频螺迦叶(12)、尊者伽耶迦叶(13)、尊者那提迦叶(14)、尊者摩诃迦叶(15)、尊者舍利弗(16)、尊者大目犍连(17)、尊者劫宾那(18)、尊者大住(19)、尊者大净志(20)、尊者摩诃周那(21)、尊者满愿子(22)、尊者离障(23)、尊者流灌(24)、尊者坚伏(25)、尊者面王(26)、尊者异乘(27)、尊者仁性(28)、尊者嘉乐(29)、尊者善来(30)、尊者罗云(31)、尊者阿难(32),皆如斯等上首(33)者也。
(这是说有许多的声闻圣众出席法会)
他们的名字是:尊敬的了本际长老,(中略)这31位尊者,以及其他前来参加法会的所有一切大比丘,都是当时僧团中的上首弟子,也就是大众的模范。
附记1:本经一开头,即举出有一万二千的声闻圣众前来参加法会,由此可以想见,这次讲经法会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和隆重!
附记2:有些修小乘法的人,坚不承认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殊不知小乘人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便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之后又去哪里呢?即寄居于诸佛净土。诸佛净土皆有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其中方便有馀土,即为那些已断见思惑之阿罗汉、辟支佛和还未证得法身之菩萨,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众生而设之土。《阿弥陀经》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这便是明证。
◎注释
①尊者有德可尊,受人尊敬的人。
②了本际即憍陈如。以无漏智证得诸法空性,叫做“了本际”。他是佛最初说法时,五比丘中最先成就的人。
③正愿即马胜,威仪第一,五比丘之一。因做错了一件事,为佛所呵,即立愿永不再犯,故名“正愿”。有一大富长者见了马胜之威仪,心生欢喜,即为僧兴建了60间房舍,成为佛门佳话。
④正语即离婆多,坐禅第一,又名无倒乱第一。因途中遇两鬼争尸,请他作证,他即公正诚实而说,决不妄证,故名“正语”。
⑤大号即摩诃男,是释尊父系的亲族,族姓第一,也是五比丘之一。
⑥仁贤即湏菩提,此是三湏菩提(解空湏菩提、天湏菩提、恶性湏菩提)中之恶性湏菩提。因是小龙临终起一念仁慈贤善之心,得生人中,值佛出家证果,故名“仁贤”。
⑦离垢即维末坻,洁净第一。因打扫寺舍,愿令心无尘垢,见思惑断尽,故名“离垢”。
⑧名闻即摩诃俱絺罗,他是舍利弗的母舅,本是当时最有名闻的大智婆罗门,后舍邪归正,随佛出家,得四无碍辩,随问能答,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以其本来是最有名闻之婆罗门,故立此名。
⑨善实即凡耆,供养第一。因他过去世曾以最美善的果实,供养维卫佛塔,感得91劫常生人天的果报,今世值佛出家证果,故名“善实”。
⑩具足即树提长者,得戒第一。未出家前,曾以旃檀钵置于刹杆上,宾头卢现神通取得,二人都被佛呵责,制订在家弟子不得以七宝或木钵供养比丘。他后来出家,发愿受持佛所制的具足戒而成沙门,故名“具足”。
(11)牛王即憍梵波提,华译“牛呞”,受天供第一。因过去世曾嘲笑沙门,故感500世做牛,今得人身,馀习未除,如牛一样虽然不食东西,但口中常嚼不停,故有此名,受天供第一,因他虽证圣果,牛呞未改,故佛勅令他常在天上受供,以免世人见他的样子而讥嫌。
(12)优楼频螺迦叶本是事火婆罗门,因见佛在其窟中,以神力降伏毒龙,因而舍邪归正,随佛出家证果,常以四事供养众僧,故为护众第一。
(13)伽耶迦叶优楼频螺之弟,随兄跟佛出家而证果,后来常到最难教化的边地去教化众生,故为教化第一。
(14)那提迦叶也是优楼频螺之弟,偕兄随佛出家,只7日即证果,故为精进第一。
(15)摩诃迦叶又名饮光,因前世作冶金师,与一贫女,共同以金箔严饰佛像,而感得多生身如紫金,光吞馀色,故名“饮光”。他是佛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同时也是禅宗之始祖,又是佛涅槃后结集经典的一大功臣。
(16)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又名优波提舍,华译为论议,因为他在母胎时,已能帮助其母辩论胜过其舅摩诃俱絺罗。八岁登座议论和说法,十六大国中无一对手,因此得名“优波提舍”。
(17)大目犍连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18)劫宾那华译知宿命,他善知天象,是当时的天文学家,故为知星宿第一。
(19)大住即摩诃迦旃延,他善于议论教法,是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
(20)大净志即赖吒和罗,因他常说少事少欲,得安乐住,为声闻比丘之典型,故为“闲居第一”。
(21)摩诃周那他是周利槃陀伽的哥哥。
(22)满愿子即富楼那,在《法华经》中,佛称赞他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除了如来,无人能胜过他,故在佛十大弟子中,号称“说法第一”。
(23)离障即阿那律,他是佛的堂弟,佛成道后,回国弘法,度之出家。他爱睡觉,被佛呵责,发奋精进,七日七夜,不眠不休,双目失明。佛乃教他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发天眼,观看三千大千世界,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的清楚,故成为佛十大弟子中之“天眼第一”。
(24)流灌即孙陀罗难陀,乃佛之胞弟,佛有卅二相,他有卅相,仪容第一,举世无双。家有艳妻,因沉溺于其妻美色,不乐出家,后为佛方便度化,结果证得阿罗汉果。
(25)坚伏即宾头卢颇罗堕,他因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于刹杆顶上,而现通取钵,被佛呵责,勅令虽得圣果,不得入灭,留在世间,受人供养,作大福田,故为“福田第一”。
(26)面王即薄拘罗,因其面貌端正,世间第一,故名“面王”。他是佛弟子中,论法腊、学德、生年、法性都具足的长老,世寿达到160岁才入灭,故为“寿命第一”。又他出家后,少欲知足,故又是“知足第一”。
(27)异乘即优婆离,为佛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佛入灭后,就由他与500大阿罗汉,结集毘尼藏(即律藏),后人尊为律宗之第一代祖师。
(28)仁性即尸利罗,生性仁慈,乐善好施,救济贫苦,故名“仁性”,又因常行布施,故在佛弟子中,布施第一。
(29)嘉乐即牧牛难陀,他在牧牛时遇佛,便以牧牛十一事问佛,佛详细解答,他这才知道佛的的确确是一位无所不知的人,随即跟佛出家,悟道证果。因他经常牧牛,横笛高歌,音声微妙,又常以歌声赞颂佛德,故以“妙声第一”著称。
(30)善来即蔡揭,因他也是佛世时1千250善来比丘之一,故特别以此为名。善来者,来佛法中得大善利的意思。佛世时,佛只对人说一声“善来比丘”,那人立刻须发自落,袈娑著身,即得戒而成为比丘,这种事只有佛世才有。
(31)罗云即罗睺罗,他是释尊在世的儿子,以“密行第一”著称。
(32)阿难又名阿难陀,他是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在佛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释尊涅槃后,即由他与500大阿罗汉负责结集佛一生所说之经藏。
(33)上首座位在听众的前排(首席)。
又与大乘①众菩萨②俱,普贤菩萨③、妙德菩萨④、慈氏菩萨⑤等,此贤劫⑥中一切菩萨。又贤护⑦等十六正士⑧,善思议菩萨⑨、慧辩才菩萨⑩、信慧菩萨(11)、空无菩萨(12)、神通华菩萨(13)、光英菩萨(14)、慧上菩萨(15)、智幢菩萨(16)、寂根菩萨(17)、愿慧菩萨(18)、香象菩萨(19)、宝英菩萨(20)、中住菩萨(21)、制行菩萨(22)、解脱菩萨(23)。
(这是说还有许多的大菩萨出席法会)
又有许多修行大乘佛法的大菩萨,诸如普贤菩萨、妙德(即文殊)菩萨、慈氏(即弥勒)菩萨,以及在此贤劫中将要在此世间出世成佛的一切菩萨们,全都到来参加这一次的法会。还有贤护等十六位皆是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在家菩萨,也都前来参加法会,他们是:善思议菩萨、慧辩才菩萨、(中略)解脱菩萨等等。
附记1:此段经文,菩萨的排列,先是普贤,其后是文殊和弥勒。普贤代表大行,文殊代表大智,弥勒代表大慈。这是启示世人,修行佛法要特别注意实行、智慧和慈悲。本经宣扬净土法门,这也是提示念佛的人,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大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大智;最后将所修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就是大慈。再者,普贤菩萨是法界中净土宗之始祖,故以他为首。
附记2:经文明明说“贤护等十六正士”,并列出诸菩萨名号,但算来算去,只得十五,不是十六,于是遍查各译,发现少了“慧辩才菩萨”,特此补上。古人都是用手抄经,可能是抄漏了,才会如此。这里将之补上,决不是改经,而是拾遗,特此声明。我们忠于经典,是绝对不敢杜撰经文的。
附记3:再从贤护等十六位正士的名号看,我们不难发现,那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纲要。此亦显示,念佛法门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
◎注释
①大乘梵语摩诃衍(Mahyna),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②菩萨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
③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于华严会上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又是法界净土宗之始祖。
④妙德菩萨梵语文殊师利(Majuri),华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妙首表信愿为首,妙德表念佛功德,妙吉祥表念佛法门,行契中道,最为吉祥。如是三名,正可代表念佛人往生净土必备之信、愿、行三资粮。
⑤慈氏菩萨梵语弥勒(Maitreya),华译为“慈氏”,这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华译为“无能胜”,他的姓和名合起来,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没有人能超过他。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之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⑥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为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⑦贤护即跋陀婆罗,因他能保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以自利,又能乐于护持他人以利他,故名“贤护”。他是释迦佛的在家弟子,地位与普贤、文殊相等。
⑧正士正者正知正见,士者修行之士,依正知正见而修行之士,即是菩萨。
⑨善思议菩萨表要时常思维佛法。
⑩慧辩才菩萨表要有智慧和口才。
(11)信慧菩萨表要用智慧来信仰佛法。
(12)空无菩萨表内要证悟诸法空性。
(13)神通华菩萨表外要以神通游化世间。
(14)光英菩萨表学佛人要有好的形象,如要容光焕发及英明豪爽等等。
(15)慧上菩萨表智慧最上,通达诸法。
(16)智幢菩萨表要宣扬佛法以利他,如幢幡之高悬。
(17)寂根菩萨表要六根清净以自利。
(18)愿慧菩萨表要以智慧来发愿求生净土。
(19)香象菩萨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一生成佛。
(20)宝英菩萨表佛性含藏无量宝藏,一切都自然具足。
(21)中住菩萨表要把心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之理上。
(22)制行菩萨表要时刻克制自己的妄念,以便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23)解脱菩萨表一心念佛,便能解除烦恼,脱离轮回,往生极乐,得大自在。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①,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②。
(这是说一切菩萨德遵普贤)
这些前来参加法会的大菩萨们,人人皆以普贤为榜样,共同遵守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所以人人都像普贤菩萨一样,具足了无量的大行和大愿,大家都把心安住在一切能圆满佛果之功德法上。
附记1:人人德遵普贤,而普贤菩萨之德,在于他的十大愿王,兹略释如下:
(一)礼敬诸佛:我们要时常以无比虔诚的心,来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二)称赞如来:我们要时常以言语或文字,来称扬赞叹佛的伟大和无边的功德。
(三)广修供养:我们要时常以上好的物品来供佛,尤其要依佛的教导来修行佛法,济度众生。
(四)忏悔业障:我们要时常在佛菩萨像前,诚恳的发露自己的罪过,并发誓以后不会再做。
(五)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随喜众生的善心善行,众生就是有一毫之善,吾皆随喜,决不妒嫉。
(六)请转法轮:我们要时常劝请佛菩萨及一切精通佛法的人,演说佛法,普度众生。
(七)请佛住世:我们要时常劝请佛住于世间,以便教化众生,使之离苦得乐。
(八)常随佛学:我们要时常跟随着佛学习,学习佛的思想和他的言行。
(九)恒顺众生:我们要时常顺从众生之善,并帮助他们成就众善。
(十)普皆回向:我们要时常将平日所修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共成佛道。
附记2:普贤十愿之妙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行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愿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正因其愿无有穷尽,故被称为“愿王”。
附记3:普贤十愿的特点是“行愿”。因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发愿固然重要,而实行所发之愿更加重要。“行愿”的意思,就是要人坐言立行,付之实践,以免落于空谈。假如在发愿之后,立即依愿起行,则所发之愿就会产生一股不可思议的愿力,使你所愿皆成,一切的理想都能兑现。所以普贤十愿的特点,就在于它所强调的“行愿”二个字上面,用现代的话来说,行愿就是“口动不如行动”。
游步十方③,行权方便④,入佛法藏⑤,究竟彼岸⑥。
(这是说菩萨以善巧方便度生)
这些大菩萨皆依普贤之十大行愿,在十方世界中示现,以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来助佛教化、济度众生,使到所度的人都能契入于佛之知见,彻底地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达到究竟圆满之成佛的果位。
附记1:菩萨常以善巧方便度众生,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又如《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是说菩萨以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方便就是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懂得善巧方便,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令人开悟大道,例如禅宗四祖道信,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请和尚发慈悲,教我解脱的法门。”三祖问:“谁缚你?”他说:“无人缚。”三祖说:“那何必再求解脱呢?”他即于言下大悟。
附记2:佛法藏,即如来藏,亦即真如法性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非空非有。“入佛法藏”即契入真如法性的理体,亦即契入佛之知见。这里是说这些与会的大菩萨,人人都已契入佛之知见,同时遍至十方世界去示现,用各种善巧方便之法,来引导众生也契入于佛之知见,以便到达涅槃之彼岸,证入如来之果觉。
附记3:经文从“游步十方”开始,一直到下面的发起序,都是广明菩萨之行愿,这是为了要使一切修行佛法的人都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这也是本经开章之要领,具有非常重要之意义。
◎注释
①普贤大士之德德指道德、行为。普贤大士之德无量,主要是指他的十大愿王。
②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就是把心安住在一切能圆满佛果之功德法上。在净土宗,只要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之佛号上,就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了。
③游步十方指佛菩萨游戏神通,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
④行权方便随着众生不同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指导。
⑤入佛法藏契入于佛之知见的意思。
⑥究竟彼岸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①。
(这是总叹八相成道)
他们因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所以都发愿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度众生。
附记1:佛菩萨示现人间都有八种的相,叫做“八相成道”。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本经所列之八相,无住胎相,及把降魔相并入成道相,却又另辟童子相、纳妻相,以示本经重视人伦之意。
附记2:从这两句经文开始,一直到下面的发起序,都是叙述菩萨们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示现度生和修行佛法的情况。本经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来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为例。从他的八相成道,我们不难发现: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成佛,而成佛的目的却又是度众生。这种成佛度生,度生成佛的行谊,乃诸佛菩萨光风霁月的襟怀,和救苦救难的伟大行径,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和令人景仰啊!
处兜术天②,弘宣正法。
(这是说八相成道之降兜率)
今举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例。他跟所有要来人间示现成佛的菩萨一样,首先要住兜率天内院,在那里弘扬宣说佛之正法。
附记:未来佛弥勒今正在兜率天内院讲经说法。佛灭900年间,无著菩萨即从阿踰陀国讲堂,每夜上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将弥勒所讲的佛法,对众宣说。这就是未来佛都要在兜率天“弘宣正法”的明证。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这是说八相成道之入胎相)
当他观察度生之机缘成熟时,即舍兜率天,下生人间,在王宫中作太子。于入胎时,从母右胁,降神而入。
附记1: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说,菩萨入胎时,其母摩耶夫人正在酣睡,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当时夫人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附记2:菩萨示现成佛,都选择降生在王宫作太子,原因有二:一是表示自己身份尊贵,非同凡响;二是表示世人所追求的荣华富贵,他都拥有,但不能解决人生生死的问题,唯有出家修道,才能解脱。
附记3:凡是来人间成佛的菩萨,大都是补处菩萨的身份,他们可以在人间化生,为何要胎生呢?根据《涅槃经》说这有八个原因:一、是表示与人同类,以便接引教化;二、寄生人中尊贵家,表示所积功德很殊胜;三、生作王子,以王力护持正法;四、教人孝敬父母;五、生为王种,可息世人的轻慢心;六、为防止世人对化生的诽谤;七、为留舍利,俾作后世众生敬信得度的因缘;八、为同三世诸佛皆是胎生之故。
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③,无量佛土④,六种震动⑤。
(这是说出世时身相的奇特)
出生时,又从其母右胁而出。一出世,即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身放光明,徧照十方世界;无量佛土,都有六种的震动。
附记1:众所周知,开创佛教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的迦毘罗卫国,为净饭王的太子,命名为悉达多。当圣母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时,引诸婇女,游岚毘尼园(LumbiniPark),以右手攀无忧树枝,遂生太子。
附记2:凡佛菩萨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时,大地都会发生六种的震动。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附记3:佛教虽发源于印度,但发扬光大在中国,此事绝对不是偶然。根据中国的《周书异记》中记载:“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贯太微,使太史苏由卜之,得乾之九五,因奏曰:西方有圣人降生,一千年后,声教至此。王命镌石记之。”可见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中国和印度两国同时都有祥瑞出现。而“一千年后,声教至此”的预言亦符事实,东汉明帝,一天夜里,梦见一位壮丽的金人,飞空而至,问于早朝诸臣,有人告诉他那是佛陀,于是派遣郎中蔡惜往天竺求佛法,刚好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乘白马载着佛经佛像自西而来,相遇于途中,遂同入洛阳,住于鸿驴寺(古代官署称为寺)中,那时正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这是佛教东传之始,距离佛降生人间,大约一千年左右。当时汉明帝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至中国,下令将鸿驴寺改为白马寺(本经即在此寺中翻译的),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
附记4:根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1950年在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公认佛乃降生于公元前623年,涅槃于公元前543年,这是说佛降生至今(2005年)已经2628年;但是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24年,涅槃于周穆王53年,到今天已经大约3030年了。至于哪一个说法对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佛人学的是佛的道德、学问和他的智慧,其他的事,都无关宏旨,用不着执著。
附记5: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只有法身,才是真佛,所以对于佛菩萨降生人间,诸部般若经都说“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在俗谛叫做“生”,在真谛却叫做“无生”。因为俗谛所说的生本来是无生,所谓生,只不过是因缘一时和合之假生而已,这种的生是依于无生之生,因依于无生之生,所以说“生即无生”。
附记6:佛降神母胎时,从母右胁而入,出胎时又从母右胁而生。此外,佛眉间之白毫、头上之发螺、全身之毫毛都是右旋宛转的,涅槃时右胁而卧,连穿佛教法衣要袒露右肩,绕佛要右绕,跪佛要右膝着地等等,为什么都是右而不是左呢?须知,佛教以右为正、为大,以左为旁门左道。佛胸前有个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云相”符号,通称万字,明明也是右旋的,但自元、明二朝以后,渐渐改为左旋,这与佛教尊右的传统明显相反。绕佛右绕是代表敬,左绕即不敬,则字右旋是代表吉,左旋即不吉,希我佛教同修明察,还我佛教极其神圣之标志一个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⑥奉侍,天人⑦归仰。
(前三句是说出世时口相之奇特,后二句是说天人敬仰。)
菩萨于行走7步之后,举目四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口中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时帝释和梵王,都在左右服侍,天人大众,也都前来表示归向和仰慕。
附记:菩萨入胎和出世时,所示现的种种异相,无非告诉世人,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乘愿再来的大圣人。古来非凡之人降世,往往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像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出生时为一肉球,家人都认为是怪胎,准备第二天将之丢弃,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卖药的老头子,把肉球一刀破开,原来是一个肥胖的男孩。当年要不是菩萨化身为卖药之老头,后来便没有一肩挑起曹洞、临济、云门、法眼、沩仰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了。
◎注释
①现成等觉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亦即成佛。
②兜术天即兜率天。兜率华译为知足,因此天天人,对五欲境,知止满足,故名。是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400年,天寿4千岁,合人间56亿7千600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人间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③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④佛土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一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个银河系。
⑤六种震动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
⑥释梵帝释天和梵天。帝释和梵天都是护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⑦天人天上的人。
示现算计①,文艺射御②,博综道术③,贯练群籍④。(这是说菩萨的童子相)
菩萨在童年时,便已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了。举凡算术、诗书、技艺,以及射箭、舞刀、击剑、驾车、骑马等等,无一不精。又能博通各种外道的学术,并将之综合和分析,还对当时种种重要的典籍,做到融会贯通和掌握其作用,真不愧为一位天才神童。
附记:菩萨之所以在童年时,便已显露他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乃至医、卜、星、相等等,无不精通,这也是显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游于后园⑤,讲武试艺⑥。现处宫中色味之间⑦。
(这是说示现纳妻相)
到了青年时,父王要他娶妻,他是在皇宫后院之试艺场,与500释子讲武试艺,技压群雄,终于迎娶耶输陀罗为妃。菩萨虽已久断贪爱,无有淫欲,但随顺世法,示现纳妻,与诸婇女,住于宫中,过着男女饮食的生活。
附记:菩萨既生人间,必须示现与人一样的娶妻生子,其实他如《涅槃经》之所说:“如来非是杂食身,而是金刚不坏身。”所以毫无色味之欲。世间之正人君子,尚且坐怀不乱,何况久经尘劫,断贪去爱的补处菩萨。若问罗睺罗从何而来?须知罗睺罗本非凡夫,乃是菩萨示现为诸佛之长子,所以经中有说,当时太子手指耶输陀罗之腹,说“汝已有子”,后来便有罗睺罗。
◎注释
①算计就是算术。
②文艺射御“文”即诗书,“艺”即技艺;“射御”即射箭及驾车和骑马等等。
③博综道术“博”就是广博,“综”就是综合,“道术”指当时印度96种外道的学术。合起来说,就是能够博通和加以综合、分析各种外道的学术。
④贯练群籍是对种种的典籍,都能融会贯通和练达其作用的意思。
⑤游于后园“游”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后园”是指皇宫的后院,亦即当时讲武试艺的地方。
⑥讲武试艺与人比武,叫做“讲武”;考试诗书、算术,叫做“试艺”。
⑦色味之间指过着男女饮食的生活。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①。弃国财位②,入山学道③。
(这是说出家的动机)
有一次,菩萨出城游玩,于东门见到老人;又一次,出南门见到病人;又一次,出西门见到死人,遂悟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又一次,出北门时,见一出家沙门,便请问出家何益?听了之后,决志舍弃国家、财富和地位,入山学道。
附记1:菩萨所见之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都是色界净居天人所变化的。
附记2:菩萨于北门向沙门请教出家的利益,沙门告诉他:“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调伏诸根,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求得解脱。”菩萨听了,便决意出家。
附记3:学道为何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门所说的“处于空闲,修习圣道。”过去诸佛,都是出家后,入山学道,修行成功了,才回到城市或聚落去说法度生的。
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⑤,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这是说出家的经过)
菩萨是夜,乘坐白马,升空出城。出得城来,即将所乘之白马、头上所戴的宝冠、身上所披的璎珞装饰品,统统都交给马夫带回王宫去。与此同时,他取出宝剑,剃除须发,又将所穿的珍贵华丽的衣服脱下,于换上天人所奉献的袈裟之后,即步入苦行林,从此端坐树下,勤苦修行,一共六年。在这六年当中,菩萨所做的,都是一个出家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该做的事。
附记1:出家人都要剃除须发,那是表示:决心割弃世间的一切贪爱和烦恼,不问世事,一心向道。
附记2:出家人所应该有的行为,和所应该做的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注释
①悟世非常悟知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非常”即无常。世间的一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不能常在,所以都是无常的。
②弃国财位舍弃了国家、财富和地位。
③入山学道入到山林中去修习佛教所说的戒定慧菩提正道。
④法服即袈裟。
⑤端坐树下在树下坐禅习定。
现五浊刹①,随顺群生②。
(这是赞叹菩萨来人间成佛)
菩萨在一个充满五浊的恶世中示现成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程度,为之说法,给予光明,济以安宁。
附记:“五浊刹”也叫做“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之为“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个银河系)。菩萨在娑婆示现,已是很稀有的事,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更是难中之难,正如《阿弥陀经》所说:“释迦牟尼,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来人间成佛,目的是度众生,要不是他来人间成佛,那就如三宝歌所唱的:“人天长夜,宇宙黮闇,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所以凡佛弟子,皆应对佛深表感激,亦应从心底最深处,向佛致予无上的敬意!
示有尘垢③,沐浴金流④,天案树枝⑤,得攀出池⑥。
(这是说于成道前沐浴除垢)
菩萨在尼连河畔的伽耶山修习苦行,一共六年,不但满身尘垢,而且身体瘦弱不堪,于是到尼连河中沐浴。浴毕正想上岸,忽然魔王作怪,把河岸变得很高,使他上不来。幸好河岸有树,树上有神,神把树枝按低,使他手攀树枝,得以出离尼连河池。
附记:菩萨开始时也跟许多的外道一样修习苦行,而且一连六年,始终不能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这使他领悟到:一个人若执着欲境,贪图享乐,固然不能断烦恼、了生死;但是若执着苦行,折磨自己,同样也不能得菩提、成正果,唯有不苦不乐,行于中道,才是菩提正因,才能悟道证果。所以他决定放弃苦行,先是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恢复了体力,尔后又到尼连河沐浴,洗掉满身尘垢,这时他也恢复了原有的奕奕丰采。
◎注释
①现五浊刹是示现在充满五浊的世界成佛的意思。五浊是佛教说明世界的五种丑恶。一、劫浊,是说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重重;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三、众生浊,指众生障深慧浅,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莫衷一是;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而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②随顺群生随顺众生的根机程度而为之说法。群生就是众生。
③示有尘垢来人间成佛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的身份,其身永远清净无垢,然而既来人间成佛,就要像常人一样,久不沐浴,便生尘垢,所以说“示有尘垢”。
④沐浴金流在尼连河里沐浴。尼连河是恒河的支流,与恒河一样,河中多沙,其沙都是金黄色,所以叫做“金流”。
⑤天案树枝天人把树枝按低。案即按。
⑥得攀出池得以手攀树枝而出离尼连河池。
灵禽翼从①,往诣道场②。
(这是说成佛前的一个征兆:灵禽翼从)
菩萨沐浴后,便朝着他想要成佛的菩提道场走去。一路上,有无数的由天人所变的鹦鹉、舍利、孔雀等等诸鸟,有的在上空飞翔,有的围绕着他,并出和雅音,这种情景有如国王出巡,百官翼从一样,极为壮观。
吉祥感征③,表章功祚④。哀受施草⑤,敷佛树下⑥,跏趺而坐⑦。
(这是说成佛前的另一个征兆:瑞草应圣)
这是表彰菩萨在过去三大阿僧祇劫中,累积了无量的功德和福报,才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吉祥征兆的。当菩萨走到菩提树下时,又出现另一个征兆,那就是刚好有一个割草人,挑了一担很洁净柔软的吉祥草,从这里经过。他听说菩萨要在菩提树下成佛,便很高兴的布施其草,菩萨哀愍地接受它,将之铺在树下,便在净草之上,跏趺而坐,并发誓言:“我今天若不证无上大菩提,誓不起此座。”
奋大光明,使魔⑧知之。魔率官属⑨,而来逼试。制以智力⑩,皆令降伏。
(这是说降魔之相)
这时菩萨坐在菩提树下,即从眉间白毫,放大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欲使六欲天之魔王知道,有菩萨坐菩提道场,快要成佛了。魔王波旬立刻率领魔子魔女,和魔兵魔将,一齐都来到菩提树下。首先他派遣魔女向菩萨作百般之诱惑,欲破坏他的净行,但菩萨运用智力将之制伏,丝毫不为所动。接着魔王又派遣魔军多方侵犯,菩萨则入于慈心三昧中,魔军所使用之各种兵器,都化为朵朵莲花而掉落地上,连魔王自己也近不了菩萨的身。最后,众魔皆散,波旬也回宫去了。
附记1:诸菩萨来人间成佛,无不“未成佛,先降魔。”在事相上说,佛代表至正、至善,魔代表至邪、至恶,菩萨降魔,是表示邪不敌正、恶不敌善;但站在理体上说,佛是佛,魔也是佛,有如水之与波,水是水,波也是水。之所以未成佛先降魔,那是表示自己已杜绝了一切相对的观念,已证入了绝对的、不二的、生佛平等、佛魔一如的佛性、真如。
附记2:有人或会问:修十善才能生天,为何至恶的魔也会生天?答案是,魔王前生,也是一个修禅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断淫欲,瞋痴炽盛,所以才堕落魔道。《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附记3:降魔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神通力、智力或慈力。今菩萨不用神通力,只用智力和慈力,这是启示世人,一个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是无往而不利的,那也是一个修学佛法的要着啊。
得微妙法(11),成最正觉(12)。
(这是说成道之相)
菩萨于降魔之后,即契入诸法平等、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一真法界中。这是最真实、最微妙之法,证得此微妙法的人,即是成就了至高无上之正觉(佛果)。
附记1:菩萨累劫修行,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所以经中说“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里面有修、有得、有成,是在说“事”,也叫做修德、俗谛;至于般若诸经所说的无修、无得、无成,那是说“理”,也叫做性德、真谛。我们学佛,必须理事无碍,二谛圆融,也就是一定要经过有修有得有成的阶段过程,然后才会有无修无得无成的真实收获。《观无量寿经》中也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前一句说的就是有修有得,后一句说的就是无修无得。
附记2:经文所说的“成最正觉”,就是佛经上所常说的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那是佛智之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在佛教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人中,声闻乘的阿罗汉和缘觉乘的辟支佛,因只破三界内之见思惑,故只证得“正觉”;菩萨不但破三界内的见思惑,亦破三界外的尘沙惑,和分断无明惑,故证得“正等正觉”;当菩萨位满,再破尽元品无明惑,此时圆满一切觉悟,即成佛道,所以只有佛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兹以月亮作比喻,正觉好比初十的月亮;正等正觉好比十三、十四的月亮;无上正等正觉就好比正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缺。
◎注释
①灵禽翼从“灵禽”是指这些飞禽是由天人所变化的。“翼从”是指左右两翼都有护卫跟从。
②往诣道场向成道的场所走去。
③吉祥感征指感得种种的吉祥征兆。
④表章功祚表扬彰(章即彰)显所修的功德和福(祚即福)德。
⑤哀受施草以哀愍的心来接受所布施的草。
⑥敷佛树下铺在菩萨来成佛的菩提树下。
⑦跏趺而坐结跏趺坐。跏趺坐略有2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⑧魔梵语魔罗(Mara)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干扰障碍人们修道的恶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波旬即是魔王,其眷属为魔民。
⑨魔率官属指魔王率领他的魔兵魔将。
⑩制以智力用智慧的力量来制伏。
(11)得微妙法证得无上甚深微妙法,此微妙法即非空非有、平等不二之法。
(12)成最正觉成就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也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最圆满的佛果。
释梵祈劝①,请转法轮②。
(这是说佛转法轮相,此两句先说明说法的因缘)
帝释和梵王,见到菩萨已经成佛了,即十分虔诚的祈求、劝请佛转妙法轮,为众生讲经说法。
附记:诸佛常规,讲经说法,必先请而后说,有请才说,故帝释和梵王见菩萨已经成佛,便诚恳的劝请佛转妙法轮。再者,佛所说法,字字珠玑,句句精华,能令人返璞而归真,超凡而入圣,因此之故,帝释和梵王,时常都请佛讲经说法,普度众生。
以佛游步③,佛吼而吼④。
(此后十二句,都是说佛的身口施化。这里第一句是指佛之身业,第二句是指佛之口业。)
于是,佛依照其出世之本怀,在此世间,大转法轮,普度有情。他处处以身作则,表率世人,行住坐卧,皆具威仪,见者生敬;又金口所说,皆是佛语,契机契理,人天信伏,如狮子作吼,百兽慑服!
附记:佛之四威仪,古人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严肃威仪,能令众生一见生敬,故佛弟子皆应如此。佛之口业,不是说法,就是默然,决不谈论是非,或是无意义的戏论,故金口一开,震古烁金,即成为世人之金科玉律。总之,佛之一生,举足为法,吐词为经,堪作天下后世,一切修行人的模范。
扣法鼓⑤,吹法螺⑥,执法剑⑦,建法幢⑧,震法雷⑨,曜法电⑩,澍法雨(11),演法施(12)。
(这是赞叹佛无碍的辩才)
佛以他极之微妙的辩才,来为众生讲经说法。先说人天及小乘自利之小法,如人扣鼓,其声闻近;次说自利利他之大乘法,如人吹螺,其声远闻;更进一步说般若,以令众生去执断惑,如人执起慧剑,挥断一切之妄惑;最后皆教令成佛,会三乘于一佛乘,进取无上之清净妙智(如如智),此智高耸,如幢高悬。佛能如此对机施教,全靠他的四无碍辩,佛有法无碍辩,能通达诸法名字,说起法来,震聋发聩,有如雷声,震动大地;有义无碍辩,能了知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说起法来,令人大开慧解,有如闪电一刹那间,照明一切;有词无碍辩,能通晓各种言语,随意言说,有如嘉澍(及时雨),普润一切;有乐说无碍辩,能辩说法义,圆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
附记1:《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佛讲经说法,必须“开权显实”,又叫做“开三显一”,即开三乘教法方便之门,以显真实一乘的教法。所以佛到最后,会三归一(把三乘会归一乘),以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才是佛说法的本意,也是佛出世之本怀。
附记2:佛一生所说之教法,天台宗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者,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者,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者,是特别对菩萨而说的大乘教法,不通于二乘;圆教者,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
附记3:天台智者大师还判定释迦牟尼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也叫做“五时说法”,即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度大菩萨,是为华严时。继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说小乘阿含经,度声闻缘觉乘人,是为阿含时。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等诸大乘经,广谈四教,均被众机,是为方等时。尔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强调诸法皆空之义,是为般若时。最后八年,说妙法莲华经,会三乘于一佛乘。法华之后,佛将入灭,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显常乐我净义,昭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人,亦当成佛,是为法华涅槃时。
常以法音(13),觉诸世间(14)。
(这是结叹佛口业的施化)
佛时常都是这样的以他说法的音声,来帮助一切世间的众生,觉悟和证入佛之知见。
附记1:常以法音,说法度生,是时间无尽;觉诸世间(包括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是空间无尽,如此时空无尽,就是所谓的“普贤之德”。
附记2:讲到佛口业的殊胜,兹举数例,以概其余。在佛降魔成道之后,即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人请作沙门,佛只说一声“善来比丘”,五人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威仪如百腊比丘,便成沙门。再赴频婆娑罗王之约,为说十二因缘之法,王闻法后,即证初果。不久,舍利弗和目犍连及其弟子200人,亦来请作沙门,佛同样只说一声“善来比丘”,皆证圣果。由此可见,佛口说法,的确不可思议,凡有闻者,无不获益。
◎注释
①释梵祈劝帝释和梵王共同祈求劝请佛转法轮,度众生。帝释是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天王,梵王是色界初禅天的天王。两位天王都是佛教的大护法,时常都来请佛转法轮,度众生。
②请转法轮请佛说法度众生。转法轮即指佛说法。因佛的教法,如车轮旋转,能转凡成圣,能碾碎一切众生的烦恼,谓之“法轮”,故佛说法,度众生,即叫做“转法轮”。
③以佛游步这里是说佛以他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四威仪,自由自在的到处感化众生。
④佛吼而吼指佛口所说皆是佛语。佛所说的话,契机契理,人天信服,有如狮子作吼,百兽慑服。
⑤扣法鼓比喻宣说人天小乘自利之小法,如人扣鼓,其声闻近。
⑥吹法螺比喻宣说大乘自利利他之法,如人吹螺,其声闻远。
⑦执法剑比喻执起如慧剑一般之佛法,可以断惑证真。
⑧建法幢比喻把所证之妙法树立起来,如幢之高悬。
⑨震法雷比喻所说之妙法,能震聋发聩,有如雷声能震动大地。
⑩曜法电比喻所说之法,能令人大开慧解,有如闪电一刹那照明一切。
(11)澍法雨比喻所说之法,如嘉澍(及时雨)普润一切,利乐有情。
(12)演法施比喻辩说法义,圆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
(13)常以法音时常以说法之音声,开悟众生。
(14)觉诸世间使世间的一切众生,都转迷成悟而成佛。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①,一切世界②六种震动。
(这是结叹佛身业的施化)
佛不但以他之金口宣扬佛法,同时还从他的身体上发放无量的光明来摄受众生,这种光明普照无量无边的佛土(一佛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使一切的世界都产生六种祥瑞的震动。
总摄魔界③,动魔宫殿④,众魔慑怖⑤,莫不归伏⑥。
(此后26句都是说明佛转法轮的利益,此4句是说伏魔令离邪欲)
当佛从他的身体放光动地时,虽然佛光普照,人天欢喜,但是魔宫却因之而剧烈震动,使到众魔都感到非常的害怕,于是都向人天看齐,相率皈依三宝,修行佛法。
附记:佛经说魔有4类:一、烦恼魔,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能恼害人们的身心;二、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又名五蕴),能生一切之痛苦;三、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四、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之魔王是。上述四魔,只要我们把心中之烦恼彻底消除,则其他之魔自动消失。由此可见,内魔实比外魔更可怕。
掴裂邪网⑦,消灭诸见⑧,散诸尘劳⑨,坏诸欲堑⑩。
(这是说佛所说之法能令人断惑证真)
佛所说的法是正法,所以它能破除邪魔外道的种种邪见,包括他们的六十二见。同时,也能消除世人的种种烦恼,和长劫以来的生死轮回痛苦,使世人不再陷入于五欲六尘的深坑之中。
附记:邪网和诸见,亦指见惑;尘劳和欲堑,亦指思惑。见惑即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即是贪、瞋、痴、慢、疑。此见思二惑,乃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断之即了生死、出三界。
◎注释
①无量佛土指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银河系,为一尊佛所教化的区域。
②一切世界指无量无边的世界。
③总摄魔界是把一切魔王、魔子、魔民,统统摄收的意思。
④动魔宫殿使魔王所住的宫殿摇动。
⑤众魔慑怖一切的魔都感到畏惧恐怖。
⑥莫不归伏无不归顺降伏。
⑦掴裂邪网“掴”是用手打人耳部,这里是指打破;“裂”是裂开;“邪网”是指外道的种种邪见。
⑧消灭诸见消灭外道的六十二见,亦指消灭凡夫们的“见惑”,即凡夫们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有5种,故又名“五恶见”,简称五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着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着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
⑨散诸尘劳消散凡夫们的一切烦恼。尘劳者,心劳尘境,即烦恼的别名。这里亦指凡夫们的“思惑”,即世人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有5种,即贪、瞋、痴、慢、疑。贪者,贪爱五欲享受;瞋者,瞋恚无忍;痴者,愚痴无明;慢者,贡高我慢;疑者,怀疑不信圣者的道法。
⑩坏诸欲堑使众生不再陷入五欲六尘的深坑之中。五欲者,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悦耳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法是指一切的事物。因此六者能染污世人的心境,使真性不能显发,故谓之为尘。
严护法城①,开阐法门②,洗濯垢汙③,显明清白④,光融佛法⑤,宣流正化⑥。
(这是说菩萨应护持佛所说之正法)
因此,凡是菩萨皆要竭力护持佛所说之正法,挑起如来的家业,把佛所说的正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世人。同时还要把僧团和个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统统改正过来,好让佛教能够以显明的、清白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唯有这样才能光大佛教,也唯有这样才能宣扬流通真正的佛的教法。
附记1:经文所说的“洗濯垢汙”中之垢汙二字,是说佛弟子不修“六和敬”。放眼现今佛教界,出家人公开批评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公开互相批评,这就是不修“六和敬”的缘故。“六和敬”就是六个能使佛弟子和睦共处、互敬互爱的规则,即:一、身和同住,是身体要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上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互相喜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有利益大家分享。全天下的佛弟子,如果人人都遵行“六和敬”,我们佛教界肯定气象升平,充满朝气!
附记2: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第13代祖,是近代佛门中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德,他对世人开示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长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之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惟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世人如果依照老人家的话去做,不但天下太平,而且人人超凡入圣可期。
入国分卫⑦,获诸丰膳⑧,贮功德⑨,示福田⑩。
(这是说比丘受供是给世人种福田)
出家人入城托钵、乞食,若是获得丰美的饮食,那是给世人积功累德。这也是告诉世人,供养出家人能够生长福报。
附记1:供养普通的出家人,已经功德无量,若是供养阿罗汉,功德就更大了,兹举一例: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接受贫苦老妇一瓶水的供养,该老妇以此因缘,死后生天,享受天福;若是供养菩萨和佛,那功德就更加的不可思议了。
附记2:世人多不了解比丘乞食的意义,而对之轻视,其实,它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行为。佛在《宝雨经》里说乞食十为,即: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乞食,三为不疲倦,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躭嗜,七为知量,八为圆满善品,九为使善根现前,十为离我执。
欲宣法,现欣笑(11),以诸法药,救疗三苦(12),显现道意,无量功德(13),授菩萨记,成等正觉(14)。
(这是说明说法和修证的利益)
菩萨意欲宣扬佛法时,脸上应带笑容,以便予人诚恳亲切的感觉,然后才以好像良药一样的佛法,去救治医疗众生的三种痛苦。能这样的把佛教慈悲为怀和拔苦与乐的真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那才是功德无量啊!也由于这样,将不难获得佛现前授与菩萨将来何时成佛的预记。
◎注释
①严护法城要竭尽所能去护持佛所说的正法。
②开阐法门开示阐扬佛所说的正法。
③洗濯垢汙去除垢汙。垢汙是指佛弟子不修六和敬和三业不清净。
④显明清白令佛教以显明的、清白的面目出现。
⑤光融佛法光大佛法的意思。
⑥宣流正化宣扬流通真正的佛的教化。
⑦入国分卫是入城乞食的意思。“分卫”即托钵、乞食。其意义有二:一、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为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田的机会。
⑧获诸丰膳得到丰美的饮食。
⑨贮功德积累功德。
⑩示福田示者指示,福田者能生福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告诉世人供养出家人能够生长福报的意思。
(11)欲宣法,现欣笑欲宣扬佛法的时候,脸上应带笑容,以便予人诚恳亲切的感觉。
(12)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以好像良药一样的佛法,去救治医疗芸芸众生的三种痛苦。此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坏苦是偶而出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13)显现道意,无量功德充分表现出佛教慈悲为怀,拔苦与乐的道意(精神),那才是功德无量。
(14)授菩萨记,成等正觉授与菩萨将来成佛的预记,说明菩萨什么时候成佛。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①,消除诸漏,植众德本②。
(这是说示现入涅槃相)
当佛教化众生的机缘完了时,他便会示现灭度(入涅槃)。而示现灭度,也是对众生有无穷无尽的利益的,例如能使众生消除一切的烦恼,以及给与众生培植众多功德的根本等等。
附记1:释迦佛住世80年,其中说法49年,到处随缘教化众生,化缘尽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尸那拉城(Kusinara)跋提河岸沙罗双树间,说完《大般涅槃经》后,便头北面西,右胁而卧,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遗下五颜六彩的舍利子,供世人敬奉,至今犹存。这就是佛八相成道中之涅槃相。
附记2:释迦佛在人间的出生和灭度,那不是真的生灭,他早已证得无生法忍,已无生死,但为了度众生,无生示生,非灭现灭,所以经中说他“示现灭度”。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如来法身,久已成佛,久入大涅槃,无有生死。然大涅槃不可思议,能作种种示现,济度众生,所谓八相成道,皆为方便示现世间,其实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用白话来说,就是:如来的法身,早就已经成佛,早就已经入于大涅槃境界,没有了生死。但是,大涅槃不可思议,能作种种的示现,济度众生,正是所谓的八相成道,都是为了方便而示现于世间,其实如来是恒时常住之法,是不变易之法。
附记3:佛还在《大涅槃经》里指出:“若人所言:释迦佛受父母爱欲所结胎身,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为魔说。若说佛久已入涅槃,法性不动,无有来去,八相成道,皆为化度众生故,权示变现,是为佛说,是深知如来之义。”若用白话来说,就是:假如有人说:释迦佛是受父母爱欲所结的胎身,做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这是魔所说的。假如有人说:佛早已进入涅槃,法性不动,并没有来去,所以八相成道,这都是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方便示现的,这才是佛所说的,才是深知如来的意义。
附记4:还有一点,根据《梵网经》说,释迦佛来我们此世界度化众生,已经“往返八千次”,这是最后一次,下次轮到弥勒菩萨来示现成佛了。又,释尊在法华会上曾经自述:“我于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来,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馀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由此可见,释尊八相成道,皆为方便示现,同于幻化。
附记5:灭度者,灭除一切烦恼和度脱一切生死的意思。灭度梵语叫做“涅槃”(Nirvna),根据梵语“涅”是无的意思,“槃”是纠缠、烦恼、痛苦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无纠缠、无烦恼或无痛苦之义。换句话说,一个人修行佛法,当他把一切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完全消除了,连生死也超越了、摆脱了,就叫做“涅槃”。这种涅槃境界,是芸芸众生最崇高、最理想和最美丽的归宿。说它是一切众生最美丽的归宿,因为涅槃境界含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常者,常恒永在,没有生灭;乐者,永远寂灭、安乐、毫无烦恼;我者,得大自在,毫无束缚;净者,解脱一切之垢染,无比清净。
附记6:为什么经文中说佛示现灭度,对众生有无穷无尽的利益呢?须知佛示现灭度,具有六种的意义:一、事究竟故。自利方面,已得菩提,成佛果,利他方面,已转法轮,度众生,叫做“事究竟”。二、为除乐倒故。众生有四颠倒,无常执常,无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今见佛也入涅槃,便可消除此四颠倒。三、令捨轻慢故。如《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所说:众生若见佛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起难遭之想、恭敬之心。四、令生渴仰故。佛示现人间,是很久才有,极难遇到,如优昙华难得开一次,开了又很快就谢了,《法华经》说:“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令众生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五、为令身精进故。一般众生都爱惜此身,今知佛尚且要捨此身,就不会再恋惜它,而将此身奉献给三宝,奉献给众生。六、欲速成就众生得解脱故。如《法华经》说:“有一良医,具善方便,见子病苦,不肯服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巳,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心大忧恼,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八相成道的化迹,最后示现灭度,其用意即在于此。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③。游诸佛国,普现道教④。
(这是结叹八相成道的功德)
诸佛到人间来八相成道,既自利又利他,入涅槃后,更是常乐我净,不但具足无量功德,而且境界不可思议。所以诸佛游化诸佛国土,都是这样示现八相成道来教化众生的。
◎注释
①示现灭度,拯救无极是说佛示现灭度,对众生有着无穷无尽的利益。
②消除诸漏,植众德本消除一切的烦恼,就是培植一切功德的根本。漏者,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故烦恼又叫做“漏”。
③具足功德,微妙难量不但具足无量的功德,而且境界微妙到不可思议。
④游诸佛国,普现道教“游诸佛国”是说以游戏神通自由自在的到一切世界去:“普现道教”是说普遍示现八相成道以教化众生。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⑤。
(这二句是总叹菩萨三祇之修证,以下十八句是其各别的说明。)
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于此期中,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附记:菩萨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修行中,做到“清净无秽”,因为他们了知万法皆空,不执著缘生之假相,修行和度众生,都做到“无住生心”,也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由于离相,故其心清净;由于修善,故其行无秽。说菩萨修行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决非溢美之词,事实确是如此。
譬如幻师,现众异相⑥,为男为女,无所不变⑦。
(这是说菩萨随类现身)
发心度化众生的菩萨,有如一位高明的幻术师,时常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其中有男有女,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
附记:《法华经》中之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度之,则现何身度之,他一共示现了三十三种之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神身等等,真的“譬如幻师,现众异相。”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⑧。
(这是说菩萨了达一切唯心所造)
他们之所以能够无所不变,因为已经明自心、见自性,掌握了根本之学(自性清净心),所作所为,不离自心,由自心变现一切,自心是能变,现众异相是所变。
附记1: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悟道时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里所说的“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附记2:“本学”就是根本之学,所谓根本,即是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本经虽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亦以清净心为本,念佛人若能以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清净心来念佛,肯定上品上生。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这些前来参加法会的所有菩萨,也都是这样由自性清净心中,变现出种种不同的形相,来随缘度化众生。
学一切法⑨,贯综缕练⑩,所住安谛(11),靡不感化。
(这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以自利利他)
他们遍学一切法(指五明)以自利利他。并将所学融会贯通,不但能详细的解释、分析,还能熟练、通达其作用。而他们的心是安住在真俗二谛之理上,“真”则离一切相以自利,“俗”则修一切善以利他。由于这样,没有一个众生不被他们所感化的。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12),愍伤众生(13)。如是之法,一切具足(14)。
(这是说菩萨于所修所得不起憍慢)
他们到十方无量国土中,普遍的变现各种不同的形相,以助佛教化众生。虽然如此,他们无不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对自己的所修所行,从来没有丝毫的憍慢或快意的心态;反而时常以大慈大悲的心,憐愍伤叹芸芸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中,不知出离。为了济度这些众生,他们必须学习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而且要做到圆满具足。
附记1:修行佛法的人,切忌稍有成就,便生憍慢(即贡高我慢),不可一世,因为一有憍慢是会引起神憎鬼厌的。这里举一个公案,以资证明贡高我慢的害处。从前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是禅门之大德,打坐参禅,十分勤力,也许过分用功,身体感到疲劳,参禅时常昏沉打瞌睡,为了对治这个毛病,就跑到高山绝壁处,坐在绝崖边,警诫自己:前面就是万丈深渊,如果再打瞌睡,后果便不堪设想。头几天还可以不打瞌睡,因为提心吊胆,怕被摔死,但过了一段日子,警觉心逐渐淡薄了,又开始打瞌睡。有一天,他在昏沉中打瞌睡,身体一动,就掉下山崖,他心想这次死定了。说也奇怪,他感到似乎有人拉住他,把他捧下山来。他睁眼仔细一看,原来是身披铠甲,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来救他。妙禅师心里想,我能感得韦驮菩萨的护持,那必定是我的修行很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骄傲的心,就问韦驮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用功的修行人,到底有多少?”韦驮菩萨见他生起骄慢心,就对他说:“像你这样用功的人,世间多如羊毛;你这样贡高我慢,我500世不再护你的法。”说罢就不见了。妙禅师被韦驮菩萨责备之后,心生惭愧,责备自己不应该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此后他继续在崖边坐禅,并告诉自己上次有韦驮菩萨救命,以后没有人再来救他了,千万不可再打瞌睡。谁知有一天,他又打瞌睡,从崖上掉落下去。妙禅师心想,这回是死定了。但是奇迹又出现,韦驮菩萨又来救他。禅师就问菩萨:“你不是500世不来护我的法吗?”菩萨回答说:“你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我才500世不护你的法,但是你后来已生惭愧的心,所以我再来护你的法。”
附记2:以上20句经文,都是赞叹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证的功德。这样赞叹菩萨修证的功德,目的是希望见闻本经者,都能效法菩萨,发广大心,修菩萨行,积集德本,以期同生极乐,上品上生。
◎注释
⑤其所修行,清净无秽是说菩萨修行时,其心清净,其行无秽,有如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⑥譬如幻师,现众异相菩萨度众生,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如此随类化身,就如一位懂得幻术的人一样,能变现各种的形象。
⑦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菩萨随类化身,有时作男身,有时作女身,总之无所不变。
⑧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把根本之学(清净心)掌握了,一切所作所为,便不离此心。一般而言,本学是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
⑨学一切法指遍学一切自利利他之法,这里是指“五明”,为古印度的5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
⑩贯综缕练是说菩萨学一切法之后,能够将之贯(贯通)综(结合)缕(缕解)练(练达)。而贯通就是通达;综合就是总合判断;缕解就是详细解释;练达就是熟练通达。
(11)所住安谛把心安住在真俗二谛上。
(12)未曾慢恣从来没有憍慢或快意的心态。
(13)愍伤众生是说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怜愍哀伤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而不知出离。
(14)如是之法,一切具足是说菩萨所学的自利利他之法,一切都已圆满具足。
菩萨经典①,究畅要妙②。
(这是说要精通大乘经典)
身为菩萨,务必深入经藏,尤其要深入教人修行大乘菩萨道之经典,做到掌握其要旨及妙义。
附记:佛一生所说的佛法无数,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就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修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只是阿罗汉;修大乘佛法则可以成佛。说小乘佛法的经典,有四部之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说大乘佛法的经典,其数众多,难以尽列,著名的有:《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大宝积经》,以及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等是。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③。
(这是说有道行十方风从)
能够掌握到大乘经典的要旨及其妙义,则能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同时,无住生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像这样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声名远播,而且能够影响十方众生,共修佛道。
附记:别的不说,单说净土宗,远自东晋之慧远大师,近至民国之印光大师,一共13祖,个个佛学渊博,道行颇高,影响所及,学者风从,皆极一时之盛,使念佛法门,一枝独秀,历久不衰!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④。
(这是说有道行诸佛护念)
凡是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必定离相度生,无住生心,自然就与十方诸佛之法身相应,而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不但道业猛进,而且可无魔障。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⑤;大圣所立,而皆已立⑥。如来道化,各能宣布⑦。为诸菩萨,而作大师⑧。
(这是说自行化他皆要如佛)
诸佛所住的是真俗二谛,所立的也是真俗二谛,而菩萨亦皆依佛之所住而住,所立而立;而且,都能助佛宣扬这种真俗不二之中道正见,所以他们都有资格称为菩萨,都成为真正的大师!
附记1:由弘一大师作曲,太虚大师作词的“三宝歌”中有句:“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可见真俗二谛,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为诸佛所住、所立。
附记2:所谓“真俗二谛”,即是真谛和俗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胜义谛,就是圣人所见的真实理性,也就是内证的离言法性;俗谛又名世谛、世俗谛,也就是凡夫们所见的世间事相。上述二谛,真谛属于本体,俗谛则属于一切事物的现象。三论宗说:“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始是真谛。”例如上面曾提到菩萨修行应“无住生心”,无住即是真谛,生心即是俗谛。又说菩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是真谛,修一切善即是俗谛。修行时能够这样二谛圆融,即是佛教所说的“中道”。总之佛经上凡是说到有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是俗谛;说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便是真谛。
附记3:我们也可以说,佛之所住,住于无住之中,大圣之所立,立发度生之心。其实,住于无住之中,也就是真谛;立发度生之心,也就是俗谛。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⑨,通诸法性,达众生相⑩。
(这是说要以大乘止观自行化他)
作为菩萨,要修大乘止观,并以之教导众生。并要彻底的明白,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空的;虽然性空,无有实体,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
附记1: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人生(人类自己本身)的真理而成佛,在他所证悟的真理中,最凸显的有两个,一个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另一个是“宇宙万有,皆是缘起性空”。前者昭示众生体性平等,后者显示万有之事实真相。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各种的条件)的组合而生而有;性空是说凡是由众缘组合而成的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当众缘和合时,就有一个缘生的假相存在,当众缘分散时,缘生的假相就没有了。而世间的一切事物,莫不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宇宙万有的真相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是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缘起。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
附记2:兹举二个实例以证明缘起:(一)人体是缘起的,根据佛法说,人体是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的。根据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元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二)一切的物质也是缘起的,科学家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这种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电子、质子、中子)结合而成分子,然后再由这种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
附记3:由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以佛经又常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里特举一例,以说明空与有、性与相之密切关系:我们头顶上有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天空之所以叫做天空,因为天空之上还有天空,天空永远是空的,所以天空叫做天空,可见“空”才是天的本来面目、自性、本体;可是天空虽然性空,但它有蔚蓝色的“相”,此相宛然存在。由此又可见,性空不离相有,相有亦不离性空。任何一件物事,若站在“性”的立场上言,它是空;若站在“相”的立场上看,它是有。原来空与有、性与相,是一物两面,它们是不即不离、是不二的,如水不离波,波也不离水一样。更浅白一点说,佛教所说的空之中有有(相有),有之中也有空(性空)。这就是此段经文中所说的“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通诸法性,就是说学佛人要彻底明白,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空无自性、实体的;达众生相,是说并要了达一切万有虽然性空,但是它缘生的假相却宛然存在。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这样地真空(空而不空)妙有(有而非有)的。
附记4:要“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必须修大乘的止观,因它能令人彻见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义。例如修天台宗所说的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便能达致这样的境界。因为空观即观诸法空无自体;假观即观诸法但有缘生假相;中观即观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中道实理。此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就是一切法之法性和一切众生之佛性的真实之相和本来面目。
附记5:为什么菩萨都要以大乘所说的“中道义”来自行化他呢?因为修行的人若执著有,即停留于有,若执著空,即停留于空,都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唯有空有两边都不著,才能证得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实相而成佛。这好比船只要由河出海,它必须左岸也不靠,右岸也不靠,沿着两岸的中间线而行,才能顺利出到大海。所以,“中道”是大乘佛法的总纲领,佛经上常说的真俗圆融,事理无碍、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等等,都是“中道”之妙义,佛法之至理,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本经所介绍的极乐世界,处处都显示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的境界,如果不知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之至理,那是很难体会其处处称性之谈的。
◎注释
①菩萨经典指教导世人修行自利又利他菩萨之道的经典。
②究畅要妙指要穷究畅通经典所说之要旨及妙义。
③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指有道行、有智慧的菩萨,不但名气大,而且能够化导调御十方无量众生。
④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得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共同护念,修行便可无魔障。
⑤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佛所住者,即真俗二谛,菩萨也跟佛一样,住于二谛之理上。
⑥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大圣(亦即诸佛)所立者,即以真俗二谛教化众生,菩萨亦复如是。
⑦如来道化,各能宣布是说人人都能助佛宣扬真俗二谛的中道正见。
⑧为诸菩萨,而作大师能够助佛宣扬二谛圆融的中道正见,他才有资格作菩萨,才有资格称为大师。
⑨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甚深”指大乘的行法,“禅”即是止,“慧”即是观,合而言之,就是要以大乘的止观来自行化他。
⑩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达一切法性(本体)皆空,从而了知一切事物只有一个假相,没有真实的自体。“法性”即指本体,“众生相”即指一切事物的现象。由众缘和合而生之相,叫做“众生相”。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①。
(这是说菩萨广修供养)
菩萨一面修慧,一面修福,在明了诸佛国土的地点和环境之后,就到诸佛国土去广修供养诸佛。
附记1: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将来才能成就两足尊之佛果。
附记2:菩萨们皆学普贤行,广修供养,他们不只在一佛之前修供养,还要在十方佛国中,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附记3:供养十方诸佛,不但要供养已成佛的佛,还要供养未来佛之一切众生。经中所说“供养诸佛”,即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诸佛的。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②。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身业)
菩萨已断分段身,证得意生身,能身如其意,自由自在地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善学无畏之网③,晓了幻化之法④。
(这是说证得殊胜的口业和意业)
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佛法之义理,具有问答断疑之四无畏,故能在大众之中说法,毫无畏惧;又从观照般若中,晓了世间一切万有,如幻如化,虚而不实,所以其心清净,没有丝毫的妄想执著。
坏裂魔网⑤,解诸缠缚⑥。
(这是说菩萨利他的功德)
由于菩萨有殊胜的口业和意业,故能说法利生,帮助世人冲破那令人产生种种邪见和恶行的魔网,以及断除那缠缚着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的种种烦恼,使到一切众生,都能返璞而归真,超凡而入圣。
附记:念佛人如果自己信佛念佛,又劝人信佛念佛,便是帮助世人“破裂魔网,解诸缠缚。”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它能使一切世人,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见弥陀,作佛祖!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⑦,得空无相无愿三昧⑧。
(这是说所证离相)
像这样的菩萨,其成就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因为他们都已经证入了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
附记1:二乘人也能证“三解脱门”,为什么又说菩萨远超二乘呢?原因是,二乘所证,只得人空,未得法空,未空法相;菩萨则与般若相应,人法皆空,性相皆了不可得。又二乘人不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只知苦、空、无常、无我,故急着证入偏空之涅槃;菩萨不同,了法如幻,知虚无实,所以入涅槃而不住涅槃,到无量世界去普度众生,庄严佛土。由于能离相度生,无住生心,所以“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附记2:大乘所说的空、无相、无愿三昧,于毕竟空中,无涅槃之相,亦无成佛之相,这与《般若心经》所说之“无智亦无得”的意思一样,是大乘佛法崇高的理境。一些刚入佛门修习佛法的人,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得,才来学佛;如果说无求无得,还学个什么呢?殊不知学佛学到了家,彻悟诸法皆空的道理,才知道佛法中一切真净妙美的境界,都是从无求无得中显露出来的。故《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学佛人进入最高的灵境时,不但要空去能观智的菩提,连所得境的涅槃,亦是空无一物。在《六祖坛经》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就显出两师智慧的浅深不同,亦反映出两人对有智有得与无智无得的见地。神秀的偈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智有得的见解;惠能的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智无得的见地。这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意境,唯证者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言说不及,本无可说的。
附记3:佛门所讲的“无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没有了东西,而是得了真净智德的好东西,不以为自己心有所得,乃是无得而得,得而无得的境界。这种境界,唯有依般若的空观去修,扫荡一切情执,空无所著,在清净圆明的心中,纤尘不染,了无渣滓,这些真净的智慧,都自然会在毕竟空中,显露无遗。
善立方便⑨,显示三乘⑩,于此化终,而现灭度(11)。
(这是说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
菩萨皆以度化众生为己任,但是众生的根机程度有种种的不同,故必须善巧方便地建立种种的教学方法,因此才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之三乘教法的出现。一旦教化众生的机缘尽了时,他们就会非灭示灭,方便的示现灭度。
附记:佛菩萨教化众生,因为他们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的能力,所以他们教育众生的事业,做得非常的圆满。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念佛,发愿求生极乐,当我们成功往生极乐时,立刻就可以化身千万亿,到十方世界去,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应以什么方法度生,就以什么方法度之,善巧之至,方便之至。所以,只要能往生极乐,一切方便,自然具足。
亦无所作(12),亦无所有(13)。不起不灭(14),得平等法(15)。
(这是说所证平等)
菩萨已证得空、无相、无愿之三昧,空故无所作,无相故无所有,无愿故不生,不生故不灭,因此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1:“得平等法”即证得诸佛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又名佛性、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和真心等等,也就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灵明洞澈的、具足万德万能的真心、本体。此真心、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为佛性乃每个众生所同具有,所以它在断了烦恼成就最高佛果之圣者身上,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充满烦恼之凡夫身上,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正如天上之红日,其固有的光芒永远是一样的,当空之时,光芒四射,但未增加分毫;被乌云所蔽时,光芒虽不显,但亦未减少分毫,一旦云开,其亮如故也。由于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无,又因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谓之“平等法”,也是诸佛所证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由此可见,众生的佛性,一切法的法性,皆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真空(非空之空)妙有(非有之有)的,这就是一切万有的真面目,也就是所谓的平等一相之实相。
附记3:菩萨能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那是修习般若的必然结果、收获。所谓“般若”(prajna),华译为智慧,但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它有三种:(一)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凡是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文字,都叫做“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即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观察诸法实相;(三)实相般若。即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实相就是诸法空性,而空性正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众生的佛性。证悟此性的人,便是“明心见性”,能明心见性,便能解脱生死,超凡入圣。
◎注释
①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在明白了诸佛国土的状况之后,便实行供养诸佛。供养有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如以财物来庄严道场、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等等,叫做“财供养”;如流通经书、弘扬佛法、修行佛法等等,叫做“法供养”。
②化现其身,犹如电光比喻菩萨化作种种身形,好像电光那么的快速。
③善学无畏之网是说菩萨善于学习大乘之教法,在教化众生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故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知众生根机心性,故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故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故说法无畏。此四无畏,包括了一切之无畏,故喻之如网。
④晓了幻化之法菩萨清楚的知晓,宇宙万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当体即空,一切如幻如化,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之山河一样,虚而不实。
⑤坏裂魔网是说菩萨能帮助众生脱离魔网的意思。魔网是指很多的邪知邪见,邪知邪见能网罗众生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生死,故喻之如网。
⑥解诸缠缚解除一切的烦恼。缠缚即烦恼的别名。
⑦超越声闻、缘觉之地指菩萨的成就,超越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声闻是指闻佛音声而悟道的人,其最高果位即阿罗汉;缘觉是指听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的辟支佛。
⑧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得到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种三昧(定)又叫做“三解脱门”。这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大乘所得的“空”,不但我空、法空,连空亦空;“无相”,不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四相,亦无生死涅槃相;“无愿”,发心即起慈悲,不舍众生,志愿作佛,无成佛相,普度众生,无度生相。小乘人所得的空三昧,则只有我空;所得的无相三昧,是无我人等四相,但仍有涅槃相;所得的无愿三昧,是所作已办,有馀涅槃,或灰身灭智,无复愿求,于佛智慧,及相好功德等,也一概不要,无复愿求。
⑨善立方便善巧方便的建立各种的教学方法。
⑩显示三乘为了善巧方便,由一乘而显示三乘教法。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
(11)于此化终,而现灭度在这个世界度生的机缘已尽,便示现灭度入涅槃。
(12)亦无所作因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故无所作。
(13)亦无所有因了知诸法无相,而无所愿求,故无所有。
(14)不起不灭又名不生不灭,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故不生不灭。
(15)得平等法证得诸法平等一相之实相。此实相即佛性、真如,乃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故说“平等法”。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①,百千三昧②。
(这是说佛性真心总持世出世间一切法和功德)
这些已经明自心、见自性的大菩萨,非常清楚一切众生之佛性真心,本来就已具足无量的总持和三昧。
附记1: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对41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立即昭示世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佛的意思是说: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和能力,只是因为妄想执著的缘故,而迷失了;但只要把妄想执著断除,立刻就可以恢复原有的能力,一切都与佛一模一样。听了佛的这番话,我们获得极大的鼓舞,诸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畏、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这许多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原来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佛所说的话,诸大菩萨可以作证明,像唐朝时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悟道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师的话正与此段经文所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发现人人本具之佛性“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的意思完全一样。
附记2:佛在《大般涅盘经》里便很清楚的告诉世人:“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意思是说,佛性包含了七个意义:一是常恒不变,二是有我,三是快乐,四是清净,五是真而非假,六是实而不虚,七是离恶而纯善。
附记3:佛亲口说只要世人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到底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呢?“妄想”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在心中分别人我、是非、善恶、美丑、爱憎、得失……等等。“执著”就是死抓不放,世人死抓不放的事物很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二个,一个是“我执”,即执著四大假合之身为实我;另一个是“法执”,即执著因缘和合而生之一切事物为实有。世人因有妄想与执著,使到本来平静的心湖,掀起万丈波涛,没有一刻的宁静,使到我们潜在的心智佛性一直无法显现,有如乌云蔽日,其光不显一样。我们务必把无休无止的妄想执著停息下来,当我们的心离一切妄想执著时,就能惑尽情空,真境现前,悟见我们不生不灭之佛性、真心。
附记4:有一个能令我们早日悟见佛性真心的妙法,就是本经将要介绍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要成功往生,仗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切的妄想执著,一扫而空,同时寿命如佛,光明如佛,智慧如佛,能力亦如佛,样样皆如佛!如此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愿读者诸君珍之、惜之!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③,深入菩萨法藏④,得佛华严三昧⑤,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这是说所证深广)
他们六根清净,智慧广大无边,人人契入于大乘佛法所说的法性、真如、实相之至理,故能证得佛华严三昧,可以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和听到诸佛宣说一切经典之精华妙义。
附记1:如何才能证得佛华严三昧而见诸佛呢?一般而言,要修习般若,当证得实相般若时,即证佛华严三昧而见诸佛。但在净土宗,只要一心念佛,当证得念佛三昧时,也等于证得佛华严三昧,因念佛三昧和佛华严三昧,是同体而异名。《观经》里说:“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附记2:有人或会问:为何要见佛呢?答案是:见佛有绝大利益,诸如见佛能闻法,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见了佛必供养,增长我们的福报功德。像《华严经》到最后,普贤劝华严海众,导归极乐,面见弥陀,及十方佛,闻法授记。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由此可见,见佛对修行人的重要性。
住深定门⑥,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⑦。
(这是赞叹菩萨自利的功德)
菩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常住于甚深禅定之中,能见一切诸佛,并能在极短时间内,到达十方无量国土去礼拜供养诸佛。
附记:菩萨已证佛华严三昧,故能见一切诸佛。而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证得念佛三昧,即是“住深定门”,亦能自在的见无量诸佛。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⑧。分别显示真实之际⑨,得诸如来辩才之智⑩,入众言音,开化一切(11)。
(这是赞叹菩萨利他的功德)
诸大菩萨大慈大悲,时常拯救众生于水火,包括正在受苦难和尚未受苦难的众生。他们还证得与佛一样的无碍辩才,和通晓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能把一切事或物的事实真相,一一清清楚楚的传达给一切众生。
附记:诸大菩萨不但通晓诸方语言,他们甚至能够与佛一样以一种的语言说法,十方众生听在耳里,都是自己的语言。当年释迦佛住世时,就是只以一种声音来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的。《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12),心常谛住度世之道(13)。
(前一句是赞叹自利,后一句是赞叹利他。)
他们彻底明白一切事物的理(本质)和事(现象)的事实真相,这种成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世间所有一切的学问。更加难得的是,他们的心时常都安住在帮助众生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之道法上。
◎注释
①具足成就无量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一切义,合而言之,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②百千三昧百千是指很多,三昧是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修行人的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正定”。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了,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这才是正常的享受,所以叫做“正受”。
③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是说菩萨的六根清净,智慧广大无边。
④深入菩萨法藏深入于大乘佛法所说的法性、真如、实相的道理。
⑤得佛华严三昧证得和佛一样的华严三昧。“华”是比喻菩萨非常殊胜的功德,“严”是庄严。以好像众花一般美丽的功德来庄严佛果,叫做“华严三昧”。证得此三昧者,不但能如实明白自己本心的体相作用,而且能普见诸佛。
⑥住深定门住在甚深的禅定之中。禅定约有两个意思:①梵语禅那(Dhyana),华译为禅定,略有两种:一、世间禅,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间禅,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②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⑦一念之顷,无不周徧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无量佛土,礼拜供养无量诸佛。
⑧济诸剧难,诸闲不闲是说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不管是尚未受灾难的,还是正在受灾难的,都在拯救之列。“闲”是指尚未受灾难,“不闲”是指正在受灾难。
⑨分别显示真实之际能方便开示关于一切事物的理体和现象作用的事实真相。
⑩得诸如来辩才之智证得与佛一样的无碍辩才。
(11)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文字,故能随机说法,开导教化一切众生。
(12)超过世间诸所有法超过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学问。
(13)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其心时常安住在帮助世人了生死、出三界的道法上。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①,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②,荷负群生,为之重担③。
(这是赞叹菩萨对众生的恩德)
菩萨对于一切人、事、物,已经不起分别、执著,不为法所缚,故能随意自在的成就一切。表现在度生方面,就是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不待人请,自动的去授业传道。他们早已把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一肩挑起,不舍一个,度其成佛。
附记:昔布袋和尚(相传为弥勒菩萨之化身)住世时,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这是暗示:一切放下,守住无念真心,便是佛法大意。又问:“更有向上事否?”他负起布袋,扬长而去。这是暗示:还要负责宣扬佛法,担当普度众生的大任。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④,护佛种性常使不绝⑤。
(这是结叹菩萨自行的功德)
这些大菩萨都能信受行持如来的甚深法藏(即法性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道理),同时又能保护其佛种性(指所发之菩提心),永远安住而不忘失。
兴大悲,愍众生⑥,演慈辩,授法眼⑦,杜三趣,开善门⑧。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⑨。
(这是结叹菩萨化他的功德)
他们慈悲一切众生,怜愍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演绎无碍的辩才,把佛法的精华妙义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人,令之破迷开悟。他们一面杜绝众生再次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里去;一面又为众生打开了一条通往人天福乐之大道,乃至进入三乘涅槃之善门。菩萨就是时常这样主动的把无上之妙法,无条件的布施给众生。
附记:关于“开善门”,根据本经的宗旨,应是为众生开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门径,令一切众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那才是真正的“开善门”。
◎注释
①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指菩萨对于一切事事物物,已经不分别,不执著,不为法所缚,故能随意自在,成就一切。
②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为了教化众生,不待人请,自动的去授业传道,作人家的老师、亲朋、戚友。
③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是把一切众生的幸福快乐,一肩挑起的意思。
④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信受行持如来的甚深法藏。“法藏”又名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而“法性”即诸法的本体、自性。这种诸法的本体自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⑤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保护其佛种性(指所发之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⑥兴大悲,愍众生兴起大慈大悲和怜愍众生的心。
⑦演慈辩,授法眼“演慈辩”是说菩萨以慈悲的心演绎他的无碍辩才;“授法眼”是说传授佛法的精华妙义,令众生破迷开悟。
⑧杜三趣,开善门“杜三趣”是杜绝众生再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趣里去;“开善门”是指菩萨为众生开启通往人天福乐之路,乃至三乘涅槃之善门。
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菩萨常常主动的以破迷开悟之法,布施给一切众生。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①。于诸众生,视若自己②。
(这是以比喻作赞叹)
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护众生,就好像一个很纯真的、孝顺的儿子爱敬其父母一样。菩萨本来就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所以时常都以慈眼视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来看待。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③。悉获诸佛,无量功德④,智慧圣明,不可思议⑤。
(这是赞叹菩萨所证的功德)
他们所修的六度万行,乃一切善法的根本,修行圆满了,便能到达成佛之彼岸,都能获得有如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智慧。
附记:菩萨所修的法门,离不开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综观上述经文,菩萨一切修为,皆不出六度之范围。其实,六度就是能使众生从凡夫生死痛苦的此岸,得度到圣人涅槃快乐彼岸去的六个大法门。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⑥,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这是总举参加此次法会菩萨的数目)
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皆如普贤、文殊、弥勒那样的等觉菩萨,数目多到不可称说和计算,他们都在同一时间到来参加这一次的法会。
附记:以上乃本经之证信序。本经为什么在证信序里,处处赞叹菩萨呢?这有两个原因:(一)要世人明白,诸菩萨才是如来的真子,可以继承如来伟大的家业。然而菩萨所修之道,是“难行道”,一些障深慧浅的众生,没有几个人能如法做到,所以才特地宣说本经,要众生舍难取易,修属于“易行道”之念佛法门,才有希望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二)佛又恐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为自了,不发度生之心,这有违大乘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旨意,故在本经之证信序里,处处赞叹菩萨之功德,希望一切念佛的人,不但要一心念佛以自利,还要誓度众生以利他,如此自利又利他,才符合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崇高宗旨。
◎注释
①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好像一个真诚纯洁孝顺的儿子,爱护敬仰其父母一样。
②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是说菩萨慈眼视一切众生,有如自己。
③一切善本,皆度彼岸“一切善本”指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一切善法之根本。“皆度彼岸”是说修六度万行圆满了,便能到达成佛之彼岸。
④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是说菩萨自利利他,福慧双修,人人都获得和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功德者,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又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总之,修行有所得,叫做“功德”。
⑤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智慧圣明”是指证得好像大圣人(指佛)那样的聪明智慧。“不可思议”是不可思之,亦不可议之的意思。
⑥如是之等菩萨大士如此有道德有智慧的等觉菩萨大士。“等觉菩萨”,是大乘佛教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亦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大士”是菩萨的通称,也就是成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普贤、文殊、观音、势至菩萨,时常都被尊称为“大士”。
佛教书籍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