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开示录
作者:圣严法师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一天开示 第二天开示 第三天开示 第四天开示
第五天开示 第六天开示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一天开示
    禅修的观念与方法(晨坐)

    修行有两大要点:一是“观念”,二是“方法”。若能清楚掌握,修行必能得力。故请依照师父的开示,纠正自己的观念,练习自己的方法。

    ①首先解释修行的观念,有三要则:放下自己、放下目的、放下过去与未来。所谓自己,是指自我的身心;所谓目的,是指禅修的利益;所谓过去未来,是指回顾及推想。这三个项目是构成自我中心,自我价值的要素,也正是给自我带来烦恼与束缚的祸根,若不能放下,便无以获得禅修的最大成果开悟的经验。至少学着暂时放下,才能够体验到若干禅修的利益。

    ②其次说明修行的方法,也有两大要则:

    第一是重心在下。身体的重心,当在腰部以下。如果以头部为重心,会招致头脑胀痛及发热的障碍,如果以胸部为重心,会引起胸闷胃塞的反应。若将重量感置于臀部与座垫之间。便没有任何副作用产生了。

    第二是身心放松。先练习把身体的肌肉及神经放松,然后将头脑及心情放松。所谓身体放松,是把通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放轻松,由脸部、眼球、肩、臀、手、小腹、腿、脚,凡是能用意志指挥的每一寸神经所到之处,都让它们放松。至于头脑与心情放松,是指没有焦虑、急躁、烦乱、困惑、恐慌、疑惧等,若能放下一切不安的心绪,专念于禅修的方法,自然就会轻松。先练肌肉放松,神经自然放松,头脑与心情也会跟着放松。最重要的是小腹一定要放松,否则在打坐时,会发生胸闷、胃胀、头晕、气塞等的反应,因而无法持久用功。

    修行要则(早斋)

    修行要则有二:①在观念上是奉献;②在方法上是修正。观念与方法应相互配合运用。

    “奉献”,是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修行生活。以奉献的观念来修行,就是不自私。若以自私的心态来修行,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为自己徒增许多烦恼。以自私的观念来修行,无论如何追求,只能以烦恼作为结果。禅的修行,舍去自私自利,才能涤除烦恼。

    “修正”,是用禅修方法,对身、口、意三种行为,作全面的规范匡正。平时当以五戒及八正道来修正身口意三种行为,在禅七期中,以打坐、经行、礼拜,作务等导正身业,以禁语、做课诵等修正口业,以数息、念佛、参话头等修正意业。

    此三业之中,意业最细,也最难修正,先用正知见,再用正念、正定、正精进,来作修正。日复一日,时时检点,念念觉照,念头起处,念头灭处,正或不正,均当知道,若起时疏忽,灭后亦当警觉,刚才想的什么?如此持之以恒,便能经常保持正念分明了。

    守心之法很多,若在平常生活中,应当练习:身在那儿心亦在那儿,手在做什么心亦知道在做什么,口在说什么心亦知道在说什么。身口意三业不相离,正是禅修的要领。

    团体共修

    禅修的方式可分为个人及团体的两种。

    个人禅修的优点在于非常自由,可依照各人当时的身心情况和需要,而作适量地调整安排。缺点是对于不具自修能力和自制心力的人,容易失去规律的约束。

    团体共修,也可有两种:有老师指导,没有老师指导。他们的共同点是均需有团体修行的规则。老师的作用有三:①依据佛法的正知正见及其本人的禅修经验,主动地给禅众们作适当的个别指导及纠正;②被动地接受个别的禅众请求处理问题,并协助他们解决困难。③对禅众们集体开示禅修的观念及方法。是为协助全体修行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常正在修行的时候,修行者可能察觉自己的问题,但多数是不自知的,故需透过老师的开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而改正之。此乃禅七期间内,需要开示的目的。

    由于每一次参加共修的人员不会相同,每一位禅修者的身心情况亦常不同,故开示的内容也不能相同,若每次禅七,老师所开示的内容相同,对修行者虽仍有帮助,但此种指导,类似录影带或书面文章,毕竟不够灵活,无法给当时现场个别的问题,对症下药。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二天开示
    身体的重心(晨坐)

    禅修者于站立时,宜将双手交叠,左掌在下右掌在上,置于小腹丹田的位置,此能使心念集中、安定,并使身体的重心感,自然而然的随着双手的位置,落实于丹田。不仅在佛殿及禅堂,平时听人讲话或与人交谈,均可如此;此能使你心不散乱,气不浮动。

    禅修者身体的重心,不可在头上,当视情况而分置在腰部以下的三个部位。站立时,重心感宜在小腹,或在两脚脚掌。打坐时,若觉得心气浮动,宜把重心感置于臀部与垫子之间。若觉得头胀与胸塞,则宜置重心感于双脚脚掌的涌泉穴。

    请注意:一定要放松重心感位置的肌肉。

    禅修的“信心”(午斋)

    对于禅修多年的人而言,不会有信心的问题,否则不会持续多年的习禅打坐。但对于刚接触禅修或第一次参加禅七的人而言,对佛法、对自己、对师父,都可能缺乏深厚的信心。

    禅修者必须相信所用的观念及方法,是最实际、正确、人人能用、并且该用、而绝对有用的佛法,如果也确定指导你禅修的师父,在其本身的背景方面相当可信可靠,你就可以具备对于禅修的信心,根据师父所讲的原则与方法,努力用功,可获得禅修的利益了。

    信心可有四个层次:①迷信,乃是不知所以的盲目崇拜,②仰信,知其可用有用却又高不可及。③解信,从理论逻辑上,能够令你接受。④证信,依据理论及方法,通过实际的练习,所得的经验。

    禅修,亦如训练各种技艺,必须通过无数次的磨练,始能马到功成。若能抱有“不怕失败”及“勇往直前”的心理准备,自然就会建立起坚固的信心。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三天开示
    念念生灭(晨坐)

    禅修者使用方法修行时,大略可分三个层次:①是杂念很多,而竟不知有念头起灭,此时尚没有用心在方法上;②是知道念头起灭,此时已在用方法;③是真的不见念头生灭,此时的方法用得很好。

    练习方法,当然是希望达到第三个层次,但其机率毕竟不多。若在妄念生起时,不必讨厌它,只要立即回到方法上就好,所谓“念念生灭”,既然产生了,自然会消灭。对产生后又消灭了的妄念,亦无须在乎。重新开始,才最重要。

    所谓重新开始,是指每次从发觉妄念后又回到方法上;因为刚才的妄念已灭,现在的妄念未生,正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新开始。好像登山者正在通过峻险的悬崖峭壁,不得瞻前顾后,否则,便会于现在造成脚底失控的结果。一旦失脚落空,只要手上还握有已钉妥的绳索,马上沿索再回到落脚之处,继续向上攀登。步步为营,步步都是一个重新开始。

    每一个念头的起灭,就是一个进步的历程,每一个新的开始,就是一段成功的过程。初用功时,念头常会离开方法,渐渐地到了善用方法时,便会觉得念念生灭,却未离方法,第一个念头在方法上,第二、第三乃至一千个念头仍在相同的方法上。如此持续不断,便称为“工夫绵密”。若到没有念头,只有方法,甚至连方法都没有了,便是进入了“工夫融豁”的层次。

    无常是新生(早斋)

    “无常”是指世间现象,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若能懂得一切现象都是无常,便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世间充满希望;对美好的抱持感谢,对不好的感到乐观。因此,禅宗的云门禅师要说“日日是好日”,没有任何时间令人失望,也没有任何努力永远失败,自然天天都是大好的日子了。

    若能细心体验,不仅日日是好日,而且念念都是好念头,虽然并非念念清净,甚至许多念头都是不很好,只要知道,马上回到方法,便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故,每当发现一个不好的念头,立即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内心自然欢喜,在此身心轻松的状态下,便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此种观念,亦可运用于日常生活,每遇到不好的情况,不会马上引起烦恼,并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将来,一定会比现在好。

    可见,若能善用“无常”的观念,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时时平安、精进不懈的喜悦中。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四天开示
    放下“自我”(晨坐)

    所谓“自我”,可大可小,包括个人自私的小我,亦包括全体、整体、所谓真理及上帝的大我。以禅修者的立场,这些都应放下。然在理论上的了解比较容易,若要亲自体验相当的难,因此才需要用种种方法,试举二项:

    ①呼吸观:此法可使我们了解,自我的生活只存在于呼吸之间。自我的执着,则是存在于一个接一个念头的连贯。当呼吸停止,生命就结束;当念头消失,执着即无依。由数息之中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乃是一种妄境。

    然而,当呼吸停止、生命结束之时,是否即等于无我的解脱境界现前?不,只要自我中心的执着还在,虽入四无色定,“自我”还会存在。反之,若生命存在,而没有执着,那就是无我,就是解脱。所以要藉着这个生命来修行,藉着修行各种方法,来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假的,才能体验到“我”是不存在的。

    ②惭愧与忏悔:骄慢、自卑、猜忌、嫉妒、嗔恨、怨忿等,也都是自我。此种自我的习性,除了用各种禅观的方法来化解,尚得用惭愧或忏悔等的方法来辅助。禅修者若不兼修惭愧及忏悔,易落于得少为足的自大,或久修不成的自卑,起惭愧心则会精进道业,修忏悔行则会勤苦献身,以此二法,便能起修六波罗密。发为布施、持戒、礼拜、供养、持诵、习定等种种行。

    用来放下自我的修行方法很多,正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通向涅槃大城。禅宗所用则以数息等观行为基础,惭愧与忏悔为辅助,发菩提心为动力,参究话头及默照等法为金钥。

    供养(早斋)

    临斋时念的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世众生。”可说是修行禅法的灵魂,亦可说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为感恩;供养众生,是为报恩。平常供养三宝,亦同时为了广度众生。三宝接受供养之后,即可以此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便是将自我的所有,转变成为一切众生共享的利益。然后再把自己所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三宝及众生,所剩的便只有无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了。简言之:我们先以物品供养,再将功德回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灵药良方。

    诸位来此缴费打禅七,不是用来买师父的时间、租场地、购饭菜的,那是净财,是供养三宝的捐款,是作的功德;我也藉着这样的因缘,感恩报恩,以奉献给诸位,来报三宝之恩。同时感谢你们的来到,为我提供了供养及奉献的机会。

    结斋时,念的四句偈是“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意为:当我吃完饭时,祝愿一切众生,也都修行供养,具足一切佛法,将来必定成佛。祈愿众生成佛,表示不为自我私利。所以,禅修者,着手修行之初,便要训练自己:先从有求而升为无求,再从无求而广修供养。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五天开示
    时间不短(晨坐)

    禅七已接近尾声,这是第五天了。后天早上,就要圆满,时间过得好快!

    不过对禅修者而言,时间是可长可短的。你若很会用功,虽仅一分钟,甚至一个念头,便能倒转乾坤,天崩地碎,倾见万里无云,一尘不染,《楞严经》称之为“狂心顿歇”。禅宗称之为“明心见性”。如果不会用功,经经营营,纵至驴年,也别想摸到鼻孔。

    杂毒不入

    《博山参禅警语》里讲的“杂毒入心”,可称之为妄念干扰。对此可有三个层次:①当在用方法时,便无杂毒入心,妄念被方法所驱,暂不现形。②由参禅而悟境现前,杂毒中断,妄念不起。③大悟彻底,从此狂乱心歇,杂毒再也不会干扰此心。

    方法是命根

    禅修的方法,是禅修的命根,离开方法,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所以古来的祖师们,教人要终身抱住一句本参话头,庶可安全保命。应当想像自己是失落入海中的人,抓到一支救生浮圈,哪里还敢把它放掉。不过,当时间一久,倦怠心生,虽非故意,却是无奈,此时禅修者必须奋起大毅力、大决心、大信心,重新抓回救命的方法,才能救你一命。

    当你丢掉了方法时,要生大惭愧,痛彻忏悔,发大悲愿,便能增强意志,驱除昏沉散乱,一心练习方法。

    初发心(早斋)

    最初发起“无上菩提心”,称为“初发心”,又名“初发意”及“新发意”。也就是初闻正知正见的佛法,向往佛道的伟大崇高,故也发起成佛的大愿,在心中初发菩提嫩苗,开始迈向成佛之道。虽仅是一个起点,确是成佛的动力所在。

    晋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菩提心则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于无上道,我必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卷九十三云:“为初发心者,说诸法有为;为久学人著善法者,说诸法空无所有。”

    《菩萨地持经》卷一《发菩提心品》,对于初发心的说明,甚为详细:“菩萨初发心,是一切正愿始。”“菩萨初发心,而作是言: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竟无余涅槃及如来大智。”“初发心菩萨名为度,大乘菩提诸菩萨数。”“发是心已,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初发心是菩提根本,发是心已,见诸众生受无量苦,而起悲心,却度脱之,是故初发心是大悲所依。”“初发心坚固,有二门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便,发菩提心;二者利他方便,灭除众苦。”

    诸位善知识,来此参加禅七,当知禅堂所在,名为“选佛场”,一进禅堂,即被入选,预诸佛位,不仅明心见性,必当顿悟成佛。可是,若不先发菩提心,便无成佛之望,如无因而有果,乃不可能事。

    禅宗的修证,目的即在悟入诸佛智海,开展广大慈悲,是故诸善知识,必须发起菩提心来。最初发心,最珍最贵。持之以恒,必定成佛。故当发现自己有懈怠、放逸、退惰、贪嗔等烦恼起时,于身于口,现恶行时,立即回到初发心点,重新做起。

    时时不忘初发心,念念住于初发心,处处保护初发心,便能不离修道依准,并能日进又进,永不退心。有一位禅者,每次来参加禅七,圆满时,都会说:“我又重新开始了,”“这一次总算真的开始了,”“从现在起我走上菩提道的起点了。”粗听起来,此人似乎老是在原地踏步。事实上,这就是初发心菩萨应有的体验,经常发觉自己是在新发意阶段,便是正在进步中的凡夫呀!不离本参而日新又新。

    马上风光,雾团及疑团(午斋)

    有人问我:数息数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呼吸,数目也没有了,突然发觉又有呼吸时,已过了十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这是不是入定?是否还是正在方法上?或已离开了方法?又有人参话头,用了全部身心,甚至用了全宇宙,投入话头之中,结果觉得好像处身于雾团里面,这能算是疑团吗?

    这两种情形,均可能是好的,亦可能有问题。

    一、以数息而言:呼吸很慢,甚至念头已经非常单纯之时,很清楚已没有念头,当然已无法找出数目来数。此种情形,是你正在方法上,正如你骑在一匹马上奔驰,如果你骑术熟练,又是骑的一匹好马,便会使你浑然忘我,人马合一,你忘了马,马也忘了你,这当然是好情况。我曾提过,修行方法之要点在于“观、照、提”。此时,“照”的力量非常强,你已不需“观”及“提”,因其三者,已在同时进行了。

    但也可能是懒散、偷安或者氧气不足,也可能是体力不济,以致数息时,数着、数着就后继无力了。此时头脑内并没有感觉到妄念,呼吸也很微弱,无法计数,头脑则似一片茫然的灰白,或如处于浓雾之中,这不是入定,而是昏暗;虽未深眠,却在浅睡,当然不是在用功。

    不过,不必管它是好是坏,发觉之时,立即回到你用的方法上,此时,你又可以数息了。当你从懒散昏暗的情况醒来后,应赶快轻轻地活动几下你的眼睛、头颈、双肩,甚至再做三次深呼吸,就可以抖擞精神,重新数息了。

    二、就参话头的问题来说:雾团和疑团有别,雾团,是茫然不知所以、不知所在,也不知所做的对或不对,只觉得有东西蒙蔽住了自己的心眼,不知何去何从。至于疑团,不是怀疑,而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问一个极严肃极重大的问题,希望得到答案,却又像是碰到了银山铁壁,无人回应,无下手处,但你确信,答案就在所参究的话头之中,此时你的全部身心,乃至全宇宙都已被你投入你所参究的话头之中,已无身心世界的内外主客之分,这就称为疑团。疑团粉碎,便是悟境现前;疑团消失,乃是工夫不继。这种情况,适合精进禅修的时段使用,常人的生活环境,则不宜也。

    若是另一种状况,参话头时,感觉到自己的头脑或心,如同一支苍蝇被浆糊糊住了头,像是苍蝇落入浆糊缸里,它的双眼都被浆糊蒙住了,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感到一片糊涂,此时,并不在用功,而是昏沉与幻觉混合在一起,变成一团雾。当你觉察之时,赶快按摩颈部以及两眼肌肉,做柔软的运动,睁大了眼睛看个清楚,又可以把方法提起来了。
东初禅寺第五十九期禅七 第六天开示
    最精彩的一天(晨坐)

    禅七到明天上午就要结束,所以今天在禅七中是最精彩、最扎实、最有味道的一天。因为经过前面数天的努力,你们对禅修的观念与方法均已清楚,身心亦已能够适应。

    在禅七中,如已发现自己有昏沉、散乱、妄想、执着、自私、愚蠢等问题,这便是已知惭愧,这便是修行的成果。因你已比不能自觉的人好得多了,至少你已变得更诚实,而且已有能力面对自己了。

    时间只剩一天,必须非常地珍惜。若能好好用功,每一秒钟贵于黄金钻石,否则,瞬息即过,纵有百年,尤贱于粪土。

    我在禅七期间的开示,听得多少算多少,能用多少算多少。总结来说,大约有如下数点:放松身心、认定方法、不计成败;以过程为目标,以放下为收获;用惭愧的镜子,反照自己,以忏悔的净水,洗涤自己;以菩提心的力量关怀众生,以精进心的力量成就自己;为了自求成佛,必先利益众生。故要悲智双运,才是禅者的本色。

    认识自己(早斋)

    一次禅七的结果,又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在打禅七的修行过程中,如倒吃甘蔗,愈来愈熟悉、愈来愈顺利。七天之后,告一段落,若再有七天,最好也要休息一下。若是长期修行,如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则无需每七天休息一天,对于无法长期修行的人,七天一期,最为恰当。

    禅七的修行,虽能使人开悟,但也未必能使几人开悟,却对人人都很有用。是在修正我们身、口、意的三种行为。发现缺失、改善缺失,从外在形像及仪表的修正,到内在性格和心态的陶冶,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转变自己,便是禅七的有用之处。在最后一天当中,纵然还是用不上禅定工夫,多检查、多觉察、多肯定一点自己的身心行为,也是非常有用。

    练心(午斋)

    “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佛教的丛林寺院中,人人都知的道理。然在前来参加禅七的人,如果不能盘腿,倒也相当麻烦。

    禅七将过六天,诸位善知识的双腿,大概已能适应坐禅的姿势了。其实,禅修的目的,练心重于练腿。

    因在生活中的情况,是以心为主宰,内心混乱,也会影响到环境混乱;内心不安宁,则感受到被环境干扰。相反地,便如《维摩经》说:自心清净,则众生清净、国土清净。平常人只希望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改善环境,由于每一个人所期待的环境均不相同,所以无论环境如何改善,还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心。因此,改善环境固有必要,改善每一个人的自心则更需要。先将烦恼的妄想改善成为与佛心相应的智慧与慈悲,转而影响环境,才是标本兼治的好办法。

    同样的事,发生在两个人身上,其反应就可能绝然不同:第一个人可能会暴跳如雷、大发脾气、无法忍受;第二个人则可能见怪不怪,觉得平常无事。修行禅法的人,应该要学第二个人,虽然很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如何处理就好,不必心随境转,不用气浮意动;面对事实,能做的尽量把它做好,做不好的以后再说,何必烦恼。禅修的好处,当在日常生活之中得力,祝福诸善知识,万事如意,身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