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掌禅师,自从与宋益除掉黄龙之后,紫云山巅闻名遐尔,前来拜佛取经
者成群结队云聚仙山。一天,宋益闲来无事,离开黄龄洞来到宝掌寺中拜访宝掌禅
师,宝掌见宋益来访非常高兴,迎至客室以礼相待。沙弥献上紫云香茶,宋益与宝
掌对坐,品茶谈经,畅快淋漓。宋益问:“禅师驾居紫云,结庐成社,功高劳苦,
不知是否还移锡他地?”宝掌答道:“老衲自天竺西来,策锡紫云,在此驻锡讲经
多年,曾经游过峨眉、庐山,直抵白下(南京)辗转南海,拜访观音大士。因为贫
僧的佛友达摩禅师曾对我说过‘紫云升处是归途’,所以老衲重新又回到紫云。这
次多谢仙师相助除掉妖龙,本应登门道谢,今日仙师反而先来我寺,真使老衲惭愧
得很哩!”宋益说:“禅师不必过谦,除妖降魔是贫道应尽之责,禅师何必挂齿?
言重了,言重了!”宝掌说:“老衲寺中师徒甚众,我想趁此机会出外行化,不知
仙师尊意如何?”宋益见宝掌说要外出游化,便高兴地说:“大师之举正合贫道之
意,贫道也想外出云游,如果大师愿意与我同行,我们释道就一起下山,您看可好!”
宝掌回答道:“甚好,甚好!不知仙师何日下山?”宋益说:“就定在明天好吗?”
宝掌说:“好!明天老衲到黄龄洞邀您一同下山,仙师只要在洞府等候就是。”他
俩谈得非常投机,此时,沙弥前来请二位师父吃饭。宋益在寺中吃罢午饭,便辞别
宝掌禅师回黄龄洞去了。
次日清晨,宝掌梳洗完毕,用过早斋,吩咐徒弟管好寺院,自己持杖托钵外出
行化。他出了寺院直接向黄龄洞而来。
宋益昨日辞别宝掌禅师回洞准备行装,以便同宝掌一道外出云游,谁知刚回到
洞府,见客厅里坐满了客人。宋益一眼就认出了是县尹刘大人,慌忙躬身下礼说:
“贫道不知刘大人驾到,要大人在洞中久等,失敬,失敬!望大人海涵。”刘弼笑
着回答说:“怎么这次卑职来访‘仙山不报先声’了?哈哈……”宋益连连摇头说
:“这次刘大人不是为民求雨,也就没有人报告大人的声音了”。在坐的人们哄堂
大笑,宋益招乎大家一同坐下用茶。落座后,宋益问刘弼:“诸位陪同大人来洞中
有何贵干?”刘弼答道:“我等早闻仙师道术高明,今天来洞没有别事,主要是想
开开眼界,增长一些见识,难道仙师不欢迎吗?”宋益笑着答:“欢迎,欢迎!刘
大人一到,小洞蓬荜增辉,求之不得,岂有不欢迎之理呢?只要既来之则安之,今
晚就在洞中休息,晚上贫道带你们出去玩玩。”大家听宋益说晚上带他们出去玩玩
都非常高兴,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就在黄龄洞住了下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黄龄洞显得格外清静,刘弼一心在和宋益下棋,不知不觉就
到了点灯时分。道童办好了斋饭,来到宋益身旁轻轻地告诉宋益:“师父,斋饭齐
备,请客人们用餐。”宋益便放下棋子说:“诸位大人,请到后厅用斋。”刘弼站
起身来和宋益一同走进斋堂。
宋益吃罢晚饭后,吩咐童子到洞外大石上摆好山茶水果之物,准备招待客人。
道童依照师父的指点,立即转身去办……
一轮明月刚挂树梢,宋益便对刘弼说:“刘大人,贫道留列位在此过夜,没有
什么好的招待,只让你们到洞外棋盘石上品茶赏月,您看可好?”刘弼说:“难得
仙师盛情,在这样良宵美景之下品茶赏月,当然甚好!”大家在宋益的带领下,沿
着小径来到棋盘石上。
刘弼走上棋盘石一看,见石上早已摆好了水果和茶具,还摆好了棋子,一卷红
色地毡本是平常做法事才能启用,可今晚却破例铺在大石上。月光照在地上如同白
昼,天空中万里无云,繁星密布,在这山高水更高的黄龙潭上,迷人的月光夜景,
真有入仙境之感。刘弼走上石台便席地而坐,口里不断地叫好!宋益命道童向各位
客人一一沏好香茶后,便一面品茶,一面对大家说:“各位嘉宾,今夜承蒙诸位器
重,光临我这个荒山野道,现在只有清茶一杯,请列位对月而饮,情在杯中,意在
杯中。然后贫道略施小技,让大家腾空一游。但是要求各位闭好眼睛,不必害怕,
上天之后,再睁眼看景,一饱眼福。”大家认为宋益是在说梦话,没有一个人吭气,
但又听宋益说:“请诸位闭上眼睛,贫道要作法了!”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闭上
了眼睛,就连县尹刘弼也没有提出异议。宋益见准备工作都已做好,便挥动手中的
拂尘,作起法来……
刘弼虽然是读书之人,博览群书,但未见有作法上天之事。忽然,听到耳边有
呼呼的风声在响,人虽坐在石上但有摇晃腾空之感。一刹时,觉得有烟雾擦面而过,
仿佛升天一样。此时,宋益说:“诸位请睁开眼睛,观看仙景。”大家立即睁眼一
看:脚下彩云层层,雾气腾腾;纵横交错的长街闹市,楼台林立;街市上有男有女,
穿红着绿,来来往往,人如流水马如龙,东西南北,各自奔忙。刘弼好奇地问:
“这是什么地方,如此繁华热闹?”宋益说:“人间天上本是一样,请刘大人放心
观赏。”突然,一阵彩云飘来,从云彩缝里往下看:只见脚下有花果山,集仙台,
有山村姑娘采花摘果;有公子王孙出入秦楼楚馆;有樵夫砍柴,牧童横笛倒转身来
骑在水牛背上;一群恶吏持刀荷棍横行乡里……。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宋益
发话说:“好了!时间已到,请各位闭上眼睛,我们要回山去了。”一刹那间,大
家觉得浑身一震,宋益说:“好了!我们到家了。”睁眼一看,仍然坐在棋盘石上
……
月亮落下山了,宋益带引刘弼等人离开棋盘石回到洞中已是五更时分了。他们
兴趣甚浓,一点睡意都没有,一直是在议论上天游览之事,不断地夸奖宋益真乃仙
人也!
早饭后,刘弼一行辞别宋益下山,宋益送至山门前说:“诸位慢走,恕贫道不
能远送了。”他望着刘弼等人的背影消逝在丛林之中。
宋益送走客人后,回到洞中正准备行装,此时,宝掌禅师已经来到门前。宋益
即刻出洞迎接宝掌进府,二人坐下商议游化的途径。宋益问:“禅师准备游化何处?”
宝掌说:“老衲准备去江浦、会稽一带,但不知仙师要云游何方?”宋益说:“贫
道只到庐山访一道友。”宝掌说:“我二人一同过江,到了江州之后再分道扬镳。”
宋益说:“好!我们就下山吧!禅师请了!”宋益躬身请宝掌出洞,自己背插青龙
剑,腰挂宝葫芦,手执拂尘跟随在宝掌后面,一释一道,一前一后,向山下而去。
宝掌和宋益上了大路,不一日,二人渡过长江来到江州府,宝掌说:“老衲要
游化江浦,今日在此与仙师分别,后会有期。”宋益说:“望禅师多多保重,恕贫
道不能远送了。”他俩各自行礼,一个口念“阿弥陀佛”,一个口念“无量天真”,
互相客套一番之后各自登程。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宝掌自离江州后再也没有
回来,他移锡江浦多年,后来在会稽云门圆寂了,留下紫云山这块清洁道场流传后
世。因为宝掌与达摩都是来自天竺,又是同期进入中国传教的,宝掌年龄要比达摩
大得多,因而《五灯会元》称他为“千岁宝掌”,人们称其为老祖。
再说石牌山麓南面,有一湖泊名叫长安湖,它与太白湖相连。相传王母娘娘从
紫云山到庐山路过太白湖时,由于当时湖里没有渡船,王母娘娘站在湖边东瞅瞅西
望望,等了老半天还未见有过往船只,遂将揣在怀里的经书掏了出来,丢进湖中垫
脚。经书在水里被风浪冲开,飘浮片刻,立即长成一座小山包来。娘娘见状,左脚
踏上小山,右脚跨过了太白湖,将身一跃上了庐山。从此,太白湖中便留下了这座
孤山,由于娘娘沉书垫脚,后人称为书沉寨,后来称为舒城山。这舒城山虽小,但
不怕风浪冲刷,仍然屹立在太白湖中。它四面环水,象是大海里的一座孤岛,又象
是一只海龟刚刚浮出水面正露出背壳,给太白湖中增添了一景。
舒城山上土质肥沃,曾有人在山上开荒耕种,由于来去都要乘船,很不方便,
也只不过是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思想来耕种。当地农夫没有把它当成重要的田地
来管理,官府也不收其税赋,出现了抛荒现象。一天,有个外乡人来到湖边,他望
见湖中有一小山,便乘船上山观看,只见田地在此荒芜,遂起在此落户耕种之心。
于是,就在湖边搭起茅舍,添置一只小船和农用家俱,每日划船上山开荒种田。你
道这人是谁?他就是紫云山金家岭的裴文良。因金家岭遭受黄龙毁灭性的袭击之后,
裴文良只好背井离乡逃荒来到太白湖畔。
裴文良在舒城山开荒种田,因初到湖边落户,家里没有饲养耕牛。一天,裴文
良从外村朋友家借来一头耕牛,好容易才将耕牛牵上小船,向舒城山摆渡过来。他
上岸来到田里,抓紧时间套上耕牛,扬鞭迅速犁起田来……
话说宋益自从与宝掌禅师分手之后,他在庐山寻访道友,由于庐山的道友外出
云游去了,所以徒劳一场。宋益没有会见道友亦无心观山看景,他在山上呆了几天
后就要返回黄龄洞。一天上午,宋益下山渡过长江来到太白湖边,他望见太白湖中
有一小山,心中豁然开朗,决意上山看看山中风景。他脱下道靴,将靴背在背上,
挽起裤腿走入湖中。宋益小时练就水上行走本领,他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不到
一个时辰就到了舒城山。宋益上得岸来穿好鞋袜,抬头一看日已西斜。他兴致勃勃
地观赏山景,只见:山上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山脚下的崖石被风浪撞击得象蜂窝
一样,百孔千窗;浪水抨击在崖石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发出轰鸣的响声。宋益沿着
弯曲的小径向山上走去,突然感觉肚子饥饿,口中干渴,才想起:今天还没有吃一
顿饭,这座小山四面环水,恐怕没有人家,如果山上有清泉流出先解解口渴那就太
好了。他一边想,一边往前走,忽然听到前边有人发出吆喝声音。宋益侧耳细听,
原来是农夫在犁田,“呔哜!呔哜!”扬鞭喝牛之声。他朝着农夫走去。
宋益来到田边,见农夫正在犁田。你道这农夫是谁?他就是借牛犁田的裴文良。
宋益站在那里喊了一声:“这位大哥,贫道稽首了。”裴文良听见有人喊话,便抬
头一看,啊!原来是一位道人。他想:这孤山野湖之中是哪里来的道人呢?忙喝住
牛站在田里答话:“请问师父,您喊我有什么事呢?”宋益笑着说:“贫道云游山
湖,口中非常干渴,想求你讨杯茶喝。”裴文良说:“这就很难为情,这荒湖之丘
是没有茶水,寒舍之中尚有茶水,但在湖岸上,这远水不解近渴,因为我不能陪同
师父您去取。”“既然贵府有茶可讨,却又为何推辞不能回府呢?”裴文良抱歉地
说:“师父有所不知,我乃是逃荒之人,在湖边搭一茅舍栖身,只因初到此地无田
可种特上孤山开荒为生。因家贫无有耕牛,借得客家牛来犁田,眼看红日快要落山,
如果陪同师父回家取茶,这田就耕不完了,今晚牛也该送还客家,请师父多加原谅!”
宋益听罢哈哈大笑:“这有何难!你把鞭杆给我,贫道把这轮要落山的红日撑住不
就是了。”裴文良听罢觉得这道人是个疯癫之汉,怎么大白天说起梦话来了!想我
裴文良也算是条走南闯北的汉子,从来未听人说过日头能撑得住的,这个牛皮道人
也太吹牛了。他问:“太阳要落山,鞭杆可以撑得住吗?”宋益回答说:“可以撑
住的,你若不信可以试给你看!”裴文良问:“怎么试法?”宋益说:“你把鞭杆
交给我,我撑给你看就是了。”裴文良很不服气的样子,就把鞭杆扔到田边,宋益
也不在意,拾起鞭杆往空中用力抛去。说时迟见时快,只见一道霞光冲天,刹时晚
霞烧天,慢慢变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色大柱子顶住了太阳。宋益说:“撑住了!
撑住了!请这位大哥放心,快快引贫道到你府上去喝茶吧!”裴文良一看,吓得冷
汗直流,他想:这道人是妖怪还是神仙?他当真有偷天换日之功,还是使用妖道魔
术来迷惑于人呢?看来还只有硬着头皮带他到家里去喝茶。裴文良壮着胆子问:
“请问师父尊姓大名,住在何方仙山洞府?”宋益笑着说:“贫道姓宋名益,住在
石牌山黄龄洞。”裴文良听罢大吃一惊问:“师父,您就是黄龙潭宋飞仙道长吗?”
宋益说:“正是贫道。”他对着裴文良点了点头。裴文良听说是黄龄洞的宋飞仙便
慌忙跪下,连连磕头说:“弟子裴文良不知仙师驾到,多有得罪,望师父恕罪。”
宋益连忙扶起裴文良说:“不必客气,请站起来讲话。”裴文良就将金家岭黄龙掠
女之事从头至尾说给宋益听,宋益说:“黄龙已被我斩首,宝掌禅师这次与贫道一
起下山前往江浦行化去了。我因到庐山拜访道友未遂,故而回山由此经过……”裴
文良早闻宋飞仙大名,今日相见恨晚,他栓好耕牛便请宋益上了小船,摇起双桨向
湖边而去。
湖边的小茅棚虽然不十分宽敞,但显得格外清闲幽雅,坐在茅屋里一眼望去,
太白湖水碧波荡漾,晚霞辉映西边的湖水面上,闪烁着鱼鳞状的金光。裴文良斟满
了一碗粗叶茶水,双手奉献在宋益面前,宋益接过一饮而尽。他喝了茶起身就走,
裴文良苦苦挽留。宋益说:“客不走,主不安,别忘了你还有一亩田未耕完哩!快
去耕田吧,贫道告辞了。”裴文良见道人走远了,害怕天黑田犁不完,迅速摇船又
去继续犁田。
裴文良低着头在使劲地犁田,犁了几圈后又抬头向西边望望太阳。说也奇怪,
这太阳老是这么高,硬是落不下山来。他一亩田已经耕完了,回到家后太阳仍然没
有落山……
话分两头,再说玉皇大帝正在后宫下棋,忽闻太白金星来报:“臣启陛下,今
日已过戌时,人间日光仍然未暗,咄咄怪事,不知是何原因?”玉帝听后很不高兴,
便生气地说:“还不与我快快去查明原因!查明后速来报我。”太白金星领旨出宫,
首先找到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的天官紫微大帝,问他们是否知
道太阳为何不落山?紫微大帝觉得十分奇怪,立即亲自带人前去查访日月星君。经
过调查,知道是黄龄洞里宋益所为,立即命人到黄龄洞捉拿宋益。
再说宋益在裴文良家喝完茶后,就迅速回山去了,早已忘记用鞭杆撑日之事。
由于宋益没有及时抽掉鞭杆,造成日过戌时太阳还未落山的严重后果。因此,天官
大帝派人前来捉拿宋益问罪。
宋益刚刚回到洞府,见徒儿都不在家,自己放下行装准备梳洗。突然,有天兵
天将杀气腾腾地闯进洞来,不由分说,走上前将铁链锁住宋益的颈项拖着就走。宋
益问:“你们是何方仙将?我宋益身犯何罪?怎么不由分说锁着就走呢?”一位带
班的天将说:“胆大的宋益,擅自用鞭杆撑日,还说不知身犯何罪!老老实实与我
等一同上天,面见玉帝,否则将你碎尸万段,化骨扬灰!”宋益知道大事不好,惹
了弥天大祸,只得跟着天兵天将走出洞府,驾着祥云直奔南天门。这正是:未到仙
班先试法,欲归天时恨归天。
玉皇大帝驾坐在太微玉清宫中,这时,有天将来宫奏曰:“臣启陛下,黄龄洞
宋飞仙已经拿获,现在南天门外候旨。”玉帝说:“将宋飞仙带到玉清宫来,朕要
亲自审问。”天将领旨去南天门带宋飞仙进宫。
宋飞仙被带到玉清宫前,御侍们给宋飞仙取下枷锁,宋飞仙三步一拜参见玉帝,
跪在宫中不敢抬头。玉皇大帝问:“殿前跪的何人?”宋飞仙答道:“黄龄洞犯臣
宋飞仙。”玉帝又问:“鞭杆撑日可是你所为?”宋飞仙回答:“是犯臣所为。”
“你为何要违犯天规,扰乱乾坤?”玉帝满面怒色在发问。宋飞仙忙解释说:“是
犯臣云游到舒城山时,见一农夫无有耕牛犁田,农夫借来耕牛限时归还,微臣见他
田未犁完日已西坠,因此,犯臣起了侧隐之心,故用其鞭撑日。后因臣回了山府,
将撑日之事忘记得一干二净,惹下了这滔天的大祸,臣罪该万死。”玉帝听罢觉得
宋飞仙心肠不错,但是胆大包天,如不严惩是不服众理。“来人呀!将宋飞仙绑至
树上用乱箭射死。”武士们将宋飞仙拖了出来。此时,有水官解危大帝上前保奏说
:“臣启陛下,宋飞仙虽犯天规,但念平日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特别是他协助三
河四海之神为子民解救灾难是属有功之臣,深受民众爱戴,今日犯了天规,本应严
惩,但望陛下念他昔日有功,免其一死吧!”玉帝听罢半天没有吭声,玉清宫里顿
时非常寂静,文武百官都觉得气氛非常紧张。过了一会儿,玉帝才慢条斯理地说:
“好吧!既然三官大帝也为他讲情,朕就不用乱箭穿心,只是砍掉他的头,让他身
首分离异地,将他打入黄龙潭内囚禁半年,再不能让他在人间四处云游!”水官解
危大帝立即跪在玉帝面前领旨谢恩,速往斩仙台前宣读玉旨。
斩仙台上捆绑着宋益,几名武士张弓搭箭准备行刑。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解
危大帝驾云来临,他大声喊道:“箭下留人!”解危大帝来到斩仙台前宣读了玉帝
的“只斩其首,囚禁龙潭”的旨令。几名刽子手听到水官解危大帝读完圣旨后,立
即放下弓箭,操着斩仙大刀准备行刑……
时间过得真快,黄龄洞的道童们怎知师父宋益已被押上了斩仙台呢?他们还以
为师父是外出云游去了,至今未归洞府。宋益那天从舒城山回来时,恰巧他的徒弟
周庶等人都上山采药去了。倾刻之间天兵天将前来捉拿,没等徒儿们回洞见面就被
带至南天门问罪去了。周庶是宋益的得意门徒,他奉师父之命在洞中主持日常事务,
每天除干些杂活外,主要是带领众位师兄弟们在练功修行。
九月的一天,山下来了一位白面书生,这书生年龄看上去不过三十左右,身高
七尺,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气宇轩昂。他头戴儒巾,身穿兰袍,手挽提篮,
迈步走进了山门。书生来到黄龄洞门前,向童子深施一礼说:“小生乃是长安驿人
氏,姓唐名林,因近日天气久旱不雨,秋播难成,受乡民之托,上山求宋益仙师作
法降雨,烦劳小师父给予通禀!”童子答:“我师父不在家,外出云游多时,请先
生改日再来吧!”唐林听说宋益不在洞府,站在那里发呆,心想:这位童子讲的是
真话吗?我还是要进洞府里面去看看虚实,便微笑地说:“小生翻山越岭,口干舌
燥想找小师父讨杯茶喝。”童子说:“可以,可以,就请先生进洞喝茶吧!”说罢
带领唐林进洞奉茶。
唐林进洞坐下,童子递来香茶。唐林一边饮茶,一边向厅里四处探望。正在这
时,周庶从外面回来了,唐林没有见过宋飞仙,认为周庶就是宋益,连忙起来向周
庶倒身下拜说:“小生等待师父多时,今日得见是我之万幸!”周庶见状慌忙上前
扶起说:“先生不必用此大礼,有什么事请坐下来慢慢讲。”于是唐林就将上山求
雨之事一一向周庶讲了。
周庶听明白了,便对唐林说:“我师父外出云游去了,我是他的徒弟周庶。”
唐林心中一怔,原来他就是宋益的高徒周庶,今天没有面见宋仙师,就是拜会他的
徒弟也没有徒劳一趟。便说:“名师出高徒,既然宋仙师不在家,就请周师父行法
求雨也是一样的。”周庶听说叫他作法降雨,连忙摇头说:“使不得,使不得!我
虽学师父之方,但无师父之法,虽得师父之道,但无师父之术!请先生不要强人所
难。”唐林回答说:“周师父不必过谦,还望以百姓为重!”说罢又跪在地上。周
庶见他跪在地上忙说:“先生不要行此大礼,快快起来,快快起来!”唐林说:
“如果周师父不答应小生的请求,小生宁可跪死在师父面前。”周庶见状便无可奈
何地说:“好吧!我应允与你,你快快起来吧!”唐林见周庶同意作法降雨,便站
起身来作揖拜谢。
周庶无奈只好仿效师父的求雨之法,叫唐林回家去带领乡亲持净瓶来取龙潭之
水,约定九月九日来龙潭前布阵作法。唐林拜谢周庶下山筹备去了。
九月初九日天刚蒙蒙亮,唐林早已带领众位乡亲在山门前等待。这天大早周庶
沐浴更衣,梳洗完毕后焚香祝告,再从后房取出宋益用的笔砚,仿照师父求雨之法
写了一道本章:“黄龄洞中宋飞仙,云游在外未回归,今有黎民求雨泽,要徒周庶
下信笺,万望大帝准本册,黄土旷野可犁田。”周庶将本章写好后,命童子到山门
前召唐林等人到龙潭边看他作法。
周庶今天不同往常,打扮得很象师父的模样。他身穿崭新的道袍,手执拂尘来
到黄龙潭边的崖石上。平坦宽阔的崖石上铺着早已用黄绫画好了的“八卦图”。周
庶将身一跃,跳进了八卦图中,站在画有阴阳鱼的图案上。他摇动手中的拂尘,双
脚踏着罡步,举行“进表”科仪。何谓进表科仪呢?就是把写好了的表册用进殿朝
王见驾的程序送到天庭。周庶率领众位师兄弟入坛进香,跪奏祝告后,进行请圣—
—主要是奉安五方神圣、请圣、降圣,然后“拜表”。也就是俗家讲的行祭礼于司
表仙官,以烦劳仙官递送表文于天庭。周庶演完拜表仪式后,并没有当场焚化表册
予天,而是站在龙潭边将写好了的表册投入龙潭之中。只见表册在水中的漩涡里慢
慢地沉入潭中。人们在为周庶捏把汗,是多么企盼周庶能够步宋益的后尘,也能够
为百姓乞求到雨泽。
表册沉入潭内良久,没有看到什么动静。人们在耐心地等待着,没有一个人在
走动,潭边除只能听到瀑布倾泻之声外,其他没有任何嘈杂之声。大家只是你看看
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吭声。
突然,潭中发出一声闷响,潭水翻动起来,好似锅内的水沸腾了一般,不断地
翻出一串又一串气泡来。说也奇怪!随着水泡的翻动,冒出来一块黄绫方巾。人们
一下子沸腾起来,都争先恐后地围在潭边看稀奇。唐林走上前用幡旗竹杆挑起了水
里的黄绫,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宋益犯法已归天,打入龙潭囚半年,毛毛细
雨时时有,要想大雨过秋天。”周庶见后又喜又惊,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喜
的是初次作法能够惊动各路神仙,递送他所写的本章;惊的是师父犯了天规,身遭
囚禁。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黄绫上所写的词句,暗下决心:要舍身忘死下龙潭,去探
望师父……他想了很多很多。
唐林见周庶为失去师父而心中悲痛,求雨不成反得凶信。又见黄绫上已清楚地
告诉:“毛毛细雨时时有,要想大雨过秋天”,于是他号召乡亲们各自下山,自己
却留下和周庶共商探望师父宋益之策。
众人散后,周庶和几个师兄弟回到洞府再三察看黄绫上的偈语,讨论下潭探望
之策。他们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是研究黄龙潭到底有多深?想什么办法下
得去;其次是下去之后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才能解决。其三是下去后又怎样才
能上得来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在周庶的脑海里徘徊。还是唐林有学问,点子多,
他见周庶一筹莫展,拿不出主意便说:“周师父不要性急,依小生之见还是先采取
投石问路之策。”周庶问:“何谓投石问路呢?”唐林说:“明天可派一小师父到
山下买一只黑狗回来,将狗穿上衣服,在衣服上写好书信,然后用绳索将狗捆缚好,
系上石头抛进潭中。倘若宋益师父是囚在潭内必定有人看守,看守人见有黑狗入潭
定要细察原因,知道是潭外送信之物定要解开缚绳放狗出潭;如果不是囚在此潭,
无人看守,黑狗沉下必死无疑,到时另想良策。这就叫投石问路之策,师父你看此
计如何?”周庶听罢连声说:“好!好!多谢唐先生指教。”他立即派道童下山依
计而行。
次日上午,周庶将黑狗穿好衣服,写好书信:“黄绫传信囚飞仙,缚犬寻师欲
探监,若能准见吾师面,放回生灵做门笺。”此信用黄绫写好,用针线缀在狗的衣
服上,再用麻绳将犬捆牢,系上石头,以便将狗沉入潭底。几个道童将狗抬至黄龙
潭边,听候周庶师兄的吩咐。午时三刻已到,周庶同唐林一起来到潭边,首先焚香
祝告,然后命童子将狗丢进潭中。几个道童抬起黑狗用力向潭中抛去,只听“卟嗵”
一声,黑狗入潭溅起水花,潭中一连串气泡咕噜咕噜地冒出水面……
黑狗丢进潭中大约已过半个时辰,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周庶垂着头像泄了气的
皮球一样无精打彩地说:“完了,完了!狗是不可能浮出水面的,还是另想良策吧!”
大家正准备离潭回洞,突然有个道童喊了起来:“黑狗浮出来了,黑狗浮出来了!”
大家又兴趣冲冲地像一窝蜂似的涌向潭边。黑狗果然浮出水面,它不断地挣扎着,
道童迅速将狗打捞起来,发现狗的衣服全部脱光,绳索也都解了下来。唐林见状高
兴地说:“好了!好了!潭底定有暗道机关,若不是有仙人在彼,狗是解不掉绳索,
更不能卸下石头重现潭面。由此可见,宋益师父一定囚在潭中。”周庶完全赞成唐
林的看法,便决心下潭去探望师父宋益,以尽师徒之情。
周庶一心要下潭探监,他吩咐黄龄洞的诸位师兄弟要好好地坚守岗位,并叮嘱
众位师兄弟如果他万一回不来,就不必再下潭去寻他。此时,唐林说:“还是让我
先下去为宜,小生自幼在水里戏耍,水性甚好,潜在水中行走一个时辰不露出水面
吐气也不打紧。依小生之见,周师父还是不下潭中为好,我为你待劳。若在潭中会
见宋益仙师回来告诉你,那时你再去探望也不为迟。”众人听罢都称赞唐先生是为
人解难,知难而进。都劝说师兄周庶水性不好,要好自为之。周庶起初执意不肯,
后经唐林再三劝说才勉强同意。
时间已过响午,唐林装束停当准备下水。只见他头戴钻天潜水帽,身穿贴肉分
水衣,腰扎白色丝銮带,脚蹬履水穿云缎子靴。装束起来非常精神,真像一员翻江
倒海的天兵神将。他来到黄龙潭边对周庶说:“请你们在潭边守候,这捆麻绳一头
栓在我的腰上,另一头牵在你的手中,待我下水之后,你把麻绳往水里放,一直放
到潭底再不需要为止。倘若我在潭底抖动绳索,你们就立即向上收回麻绳,那时我
就随着绳子而上浮出水面;如果我未抖动绳索你们就不要收回麻绳。”唐林向周庶
打了一个招呼,便来了一个鹞子翻身,“卟嗵”一下钻进水中。大家异口同声地称
赞道:“好水性!好水性!”
唐林用手分开水路,直插潭底,只见潭水清彻透底,越往底下越清,越往底下
越亮。他睁开眼睛四处观察,,忽然发现潭壁有一个又宽又亮的石洞。唐林游到石
洞口,看到洞里又是一个世界。他准备进去看看,此时,突然洞口跑出两个看门的
仙童,一个持刀,一个持剑守住洞门。原来潭水掩着洞门口成为水帘子,只有钻过
水帘才能进入洞口,真是神仙洞府又一人间。看门的仙童见洞外来了生人,便上前
拦住喝道:“呔!你是何方人氏,竟敢闯进神仙洞府?”唐林见状慌忙行礼说:
“小生乃黄龄洞居士唐林,只因我地多日无雨,为找宋飞仙师父作法降雨,谁知龙
潭内涌出黄绫偈语,告知我们说宋益师父囚禁在龙潭,故而抖胆进潭探视,望仙童
行个方便放我进去。”仙童听罢对唐林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说:“宋益身犯天规,
囚在本洞东宫,我们奉命在此看守,昨日是你们放犬侦探,今天你又下水探听,真
是胆大包天,快快出去!”说罢持剑驱逐唐林出洞。唐林好不容易才进到洞来,叫
他出去是坚决不从的,于是跪在仙童面前磕头求情,让他见见师父宋益一面。两位
仙童见其诚心诚意深受感动,便同意让他进洞到东宫会见宋益。唐林心中大喜,立
即解开腰间的绳索栓在洞门口的石墩上,跟着仙童进了后院,来到东宫。
这座后院的东宫原是河神居住的寝宫,由于宋益来黄龄洞后,水官解危大帝已
将河神调离此地,让河神只管江河不管龙潭,所以,东宫一直是闲空之所。这次玉
帝动怒斩了宋益的人头,故将他无首身躯打入东宫囚禁半年,并由水官解危大帝指
派仙童看守和管理。唐林在仙童带领下,见后院到处是奇花异草,假山假石,亭榭
楼阁,雕龙画栋,风景宜人。他不能站着观看,只是在路过之时夺目而过。穿过后
院就是东宫,唐林抬头一看,见这座殿宇又高又大,宫门上挂着金色匾额,上书
“东宫”。宫门前无人守卫,门上亦无铜锁,只是半掩半开着门。仙童说:“进去
吧。”唐林胆大过人,他从不惧怕什么,可是今日有些反常,一迈进宫门顿时觉得
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他轻轻地走进宫内,见床上睡着一人,想必他就是宋益。唐
林来到床前躬身深施一礼说:“弟子唐林前来探望仙师。”此时,睡在床上的宋益
已经是一个无头之人,他突然翻身坐起,唐林猛然一看是个无头之人坐在他的面前,
他大叫一声“啊呀!”昏倒在地……
良久,昏倒在地上的唐林慢慢地苏醒过来,他虽然胆大过人,但是从来未有见
过有能坐起来的无头之人。当他醒来后,见宋益仍然是躺在床上。仙童扶起唐林说
:“起来吧,他人头虽无但心肝俱在,有什么事就大胆地对他讲吧。”唐林此时胆
壮起来,站在床前观看宋益。宋益因没有头,只好用两乳代眼,以脐代口,说话的
声音是由肚子里面嘀咕出来的。“这位壮士休要害怕,我宋益在黄龄洞修炼多年,
现已成仙。由于在舒城山用鞭杆撑日,触犯天条,被玉帝处斩,身首分离,现在此
拘禁半年,今后必成正果。你今前来探望,本仙十分感激,但是降雨之事我今无权,
前天已派仙童书写黄绫回复周庶,请壮士谅解。”唐林听到宋益说出了这番话,恐
惧之心慢慢缓和许多,便说:“仙师受罚仍然是仙,如果再为百姓请动降雨本章是
民之万幸!”宋益回答说:“你今回去,待本仙再想办法请求解危大帝,若能准本,
降雨必在最近几日。我说一偈语你听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唐林听罢向宋益拜了三拜便退出了东宫。他想:宋仙师处处都为百姓着想,虽然身
首离异还要为民请旨降雨,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真是可佳!他来到洞门口辞别仙童,
系好腰间绳索,来到水帘洞口,用力扯动绳索,一个鲤鱼打挺的姿式便向潭水猛烈
钻去。守在潭边多时的周庶见麻绳不断地抖动,欣喜若狂,便快速地收取绳索,迫
不急待地望着唐林钻出水面。
唐林只身潜入黄龙潭中探视宋飞仙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企盼
九月十三这一天的到来。说也奇怪,到了这天大早,果然大雨漓淋,完全应验了唐
林探宋益的佳话。人们在怀念宋益,也在念念不忘这首偈语:“重阳无雨看十三,
十三无雨一冬干。”从此,每到重阳节时,如果天旱不雨,人们就满有信心地等待
十三日天降大雨。这首偈语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彦语了,一直留传至今。
话说唐林自从进潭探仙后,觉得宋益为民造福的事迹太感人了。他能够在身首
异地的处境中,还想的是百姓的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这种精神确实是可赞可颂。
唐林想:我们不能让宋益就这样无头躺在床上,要为他再塑一个头。他的想法得到
了乡亲们的支持和赞允。一天,唐林来到黄龄洞找到周庶等人,说出了乡亲们要为
宋益重塑人头的事,周庶也正有此意。他们不谋而合,众口一词,决定请来名师巧
匠,用檀香木为材料,为宋益雕塑一个木质人头。
翌年上春,宋益的雕像已经完工,这个雕像与宋益真身一模一样,栩栩如生。
于是,由黄龄洞宋飞仙的门徒周庶下潭去为宋飞仙安装头颅。这一天,黄龄洞前人
流如潮,男女老少都到黄龙潭前看热闹。黄龙潭边的崖石上摆好了香案,用黄绫包
好的雕像供奉在香案之上。周庶全身装束,准备祭祀天地后便抱头入潭。正当周庶
跪下礼拜之际,突然空中一道霞光直射供桌上。瞬间,这裹有木头的包袱随着霞光
腾空而起,好像是系在闪光的彩带上直奔云霄。刹时,一朵祥云高罩在黄龙潭的上
空,山上的树木发出浸人肺腑的芳香,周庶等道徒跪在地上不断地礼拜。
祥云慢慢地升高,只见宋益身着道袍站在云端上不断地点头微笑。他大声说道
:“多谢诸位乡亲、师兄弟们,借给贫道这颗人头,贫道囚禁期满,有了这颗木制
人头就可以还魂了,哈哈……”众人看他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颈项上多
围了一条黄色绫巾。宋益高兴地摇动着手中的拂尘,驾着祥云向东方缓缓飘去……
黄龄洞再也没有看见宋飞仙回来,留下了“真身假头”的传说传于后世。宋飞
仙还魂后又做了很多善事:曾经显圣为知县李彪全家治病,为全县百姓治好了瘟疫,
有一次还带领一支奇形异面之人马,杀退围城贼寇,解救了县城之危。这些神奇的
故事惊动了当时的皇帝,因此,皇上曾诏封宋益为“灵济侯”,后又封“昭德侯”,
俗称“梅山福主”,即“福主菩萨”。《中国人名大辞典》曾载:“宋益(晋)青
州人。为番禺令,弃官隐黄梅之黄龄洞。有道术,后人立祠洞前祀之。”这些都是
后话,在此就不赘述了。要知释道后来如何,且看下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