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流通分
乙一谢前请后——贤善首章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初众中具仪。大悲下,谢前受益。此大下,请后显殷。此大乘教,指上序正两大宗所说,已知其文义是大乘教法。若为随顺时机,取益当来,应立名字。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必求佛说者,以名思义,乃可奉命传持。佛若不说,我等云何奉持。此请经名奉持,为第一问也。奉持大法,度生令信,全凭开导经功。佛若不说,我等云何开导。敢问依经修习,能得何等功德?此请修习功德,为第二问也。依经修习,魔心生妒。尺水丈波,要假护持。敢问世尊,以云何力,使我护持经人,此请拥护持人,为第三问也。又持经得护,修习则魔事不生。流通无功,化他则逢难便退。敢问世尊,流布此经,功成至何地位。此请流布何证,为第四问也。作是下,显殷可知。
【记】凡经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然序与流通,皆为正宗而立。将说正宗,必先序其由致,既说正宗,必更期其流通也。悟净觉心,修因证果,全在正宗分。自圣贤以至凡夫,所有修证方法,正宗分中,无不吐露,可谓得圆觉之全体。流通一分,乃由全体起大作用,以普度法界众生也。流而不壅。通而不塞。义赅横竖,横则遍满十方,竖则穷极三际。就今日看来,佛世已成过去。由过去至现在,佛法流传,并未壅塞。由现在推之未来亦然。是竖流通也。世尊在大光明中,说此妙法。从他受用土,流至此土。一方如是,十方亦如是。是横流通也。所以然者,世尊说法,无一语不从大悲心流出。悲心无尽,流出之法亦无尽。悲心遍满,流出之法亦遍满。悲心是体,圆顿大教是用,有是体必有是用。然世尊虽有此大用。亦须众生有大乘根,圆顿机,方得闻此大法耳。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故必有大士启请,世尊方能演说。此位当机大士,名贤善首菩萨。论其位则居后。论其功则居首。上来十一位大士,皆等觉菩萨,无不是贤。世尊皆称为善男子,无不是善。本属比肩,然贤善首之功,实超过十位,而同于文殊。何以故?本经非文殊以根本智启请,则此圆顿大教,不能出现于世。然前来所说信解行证法门,皆归自利。而此大士所请,则全是利他。故称为贤善之首,岂非与文殊同功耶?上来序分正宗分所说若悟若修无非不可思议。盖大众悟此圆觉妙心,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此不思议之理也。依理起修,此不思议之事也。然对于三根。显性显修,义既不同,文亦各别。摄别归总,应立名字。令现会及末世众生,闻名即知名中之义。得名得义,方可奉持。故曰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流至何地有二义。一流布此圆觉大教,应在何地,此问之密意也。二流布此教之人之功德,可至何等地位,此问之正意也。
乙二师资缘合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讲】文义浅鲜,无庸赘辞。
【记】上来十一章师资缘合中,世尊答辞,各有深意。此则只赞叹流通者之功而已。如是经教,即序分正宗分是。
乙三应问教酬
丙一答请名奉持
丁一起乐生信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讲】初起乐欲心。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今经如是多数诸佛所说;其所为何事?又是三世如来之所同共守护,其用意何为?不可不研究也。足见此经,无佛不说。亦无佛不护。夫诸佛应机施教,说必逗机,所以佛必守之护之者,务令此法久住于世,无使天魔得以坏灭。法华弥陀等经,咸称诸佛护念,皆斯意耳。必作如是教言,为令现会菩萨,于此经起欣乐心故。十方下,生重信心。首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乃至教授菩萨。既称教授菩萨,则应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又既称大陀罗尼,则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知欲证圆觉,便能明了一切法义,故为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佛必作如是言之,为令末世众生,于是经生深信心故。
【记】起乐生信,列在依问正答之前,世尊具有深意。盖欲流通经教,必起乐欲之心,无此心则流通不广。此对现会诸菩萨言也。闻此经典,必先生重信之心,方能流通。此对未来众生言也。诸佛无大事因缘,则不出现于世,且亦安能常常出世。如贤劫中有二十小劫。今已过九小劫,只出四佛。一拘留孙佛,二俱那含佛,三迦叶佛,四即释迦世尊也。世尊灭度后,已二千九百四十余年。中间并无一佛。直须至第十减劫,经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方降生。可见佛之出世,是不易值。即佛出世,亦不能即说圆顿大教。必先说阿含,引导小乘。若华严乃为诸大菩萨说,非为众生说者。今此圆觉经,乃佛成道后二十年方说。其理微妙,不易领悟。故世尊在定中说。诸菩萨在定中听。直至佛灭度后,结集经藏时,方有此经传布。我等能闻此圆顿大教,真是幸事。无论何佛,无不说此经。其所为何事?大家不可不研究。三世如来,于此经莫不守之护之,其何以要守护?大家亦不可不研究。足见此经不但为世间之宝,乃出世之宝,可称为宝中之王。修此圆觉三昧者,亦可称为宝王三昧。诸君闻此说,则钦仰之心能不生,乐欲之念能不起耶?佛,果人也。菩萨,因人也。因必得果,能不归依于佛耶?欲研究大藏经者,必先通圆觉。盖三藏十二部,无非教人明心见性,超出生死。而此经则义无不赅,指示正修行路,三根可以普修,岂非十二部经之眼目耶?十二部经者,谓一切经中,文相体裁,有十二类也。部者部类,不可作部帙解。其后恐人误会,乃改翻为十二分教。一、修多罗。此云契经,亦云法本。其义有总有别。总则统摄以下十一分,别则专指契经中之长行。二、祇夜。此云应颂,亦云重颂。即长行中,或中或后之偈颂也。三、和伽罗那。此云记别,亦云授记。诸经中,世尊记别诸弟子未来之事者。四、伽陀。此云讽颂,亦云孤起。不依长行而作之颂也。五、优陀那。此云自说。不待请问而说,如阿弥陀经是。六、尼陀那。此云缘起,亦云因缘。世尊说法之因缘也。如诸经之序分,即是此类。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诸经中说譬喻处是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说诸弟子过去之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之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广。诸经中,宣说广大甚深之法者。十一、阿浮陀达摩。此云希法,亦云未曾有。诸经中,宣说最胜殊特之法,及现不可思议之事者。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议。分别诸法体性,宣畅契经宗要。或世尊说,或弟子说,皆名优波提舍。详见大智度论,及大乘法苑义林章记。
丁二依问正答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讲】此经佛自定名有五;总题唯取其二。于第一名,又略去三字,以显摄密,举体与宗而立名故。第二名修多罗了义,正显此经之高尚,于经藏中之了义经也。第三名秘密王三昧,是动定无碍之三昧,即如幻三昧之异名耳。谓静观诸法,皆如幻化,于诸法中,一念不生,即成三昧,名之为定。既知幻已,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得大自在名之为王。众生不知,故称秘密。第四名如来决定境界,决定境界,即是圆觉清净境也。唯佛独证,亦唯佛独见,故称如来决定。所以诸佛无不说,诸佛无不护也。第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此名如起信之生灭门中,流出差别之性。如来建此为一经之名者,令知从真既可起妄,返妄便即归真,就路还家,更无烦希奇仰异。如本经第五章,教以先断轮回根本,示以五性差别,第六章之四种随顺等,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此立名之深意焉。最后一句,兼答奉持。谓奉以自利,持以利人。自他两利,皆须因名思义,故教以汝当。
【记】经名举体与宗,则用在其中。秘密王三昧,实即如幻三昧。众生不了诸法如幻之理,故称秘密。若了得如幻,则密而不密矣。于诸法中,破我法二执,方能一念不生。自利利他,方能得大自在。唯佛独证独见者,降佛以还,不能全证,不能全见,故说唯佛说,护唯佛护。
丙二答流通至地
丁一至地之由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讲】唯显如来境界,足见经义不可思议,是佛亲证之秘密藏也。今番为诸菩萨开示者,犹未尽所怀耳。若欲尽吐所怀,亦唯佛能之。
【记】流布此教。菩萨之问在第四。今答在第二。所谓超答也。是佛之秘密藏,故称大陀罗尼门。等觉以下,未曾亲证圆满境界。唯佛亲证,故唯佛能尽宣说。此经是佛之境界。依佛修行,焉有不至佛地之理?故先说佛境界,为答至地之由。
丁二依问正答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讲】此超答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也。前请词云: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今云菩萨众生,先叙能流布人。依此修行,正叙所流布教。若但云流布,唯显利他。今佛嘱以依此修行,兼显二利。盖未有自不利,而能利他者也。渐次增进者,悟然后能修。修然后能得,自观行以至相似,由相似至以分证,满证,故云至于佛地也。前云唯显如来境界。此云依之修行至于佛地。足见前文是至地之由也。
【记】流通大法,虽多是菩萨。然末世众生,亦当流通。不但释子应流通,即居士亦当流通。特须自己胸中,先明奥义,有把握方可。否则仅知文字,全无实际。一知半解,误人匪浅!万不可冒昧从事,切记切记!世尊云依此修行。可见不是先教吾辈为流通之事。必须先自修。自修是自利,流通是利他。自不修行,决不能利人。儒书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品行不修,戒律不严,自己毫无观行,何能令人起信修行耶?本经是顿教。理可顿悟,事必渐修。故云渐次增进。我辈于止观法门,能全修最好。不能全修,修一观亦好。若仍不能,则诵经持咒礼拜,皆无不可。
丙三答修习功德
丁一依问正答
戊一法说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讲】是经借言显理。理显言忘,不立文字。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佛位渐次而说,故名顿教。大乘者,大人之所乘也。非声闻缘觉等之境界故。顿机者,多劫修因,未及证果。今生才出头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顺行,如善财童子,逆行,如央掘摩罗等。皆顿教之机也。开悟者,一闻此经,顿开心地,悟得圆觉,原非他物也。亦摄渐修者,足见此经是圆教义,无机不收。如大海不择众流,无流不入也。
【记】修习大乘经功德。唯佛能说,余人不能说。盖此功德,口所不能宣,文字所不能形容也。然今则不能不说。不说则末世众生,谁得闻此大乘经,又谁知此经有不可思议之功德耶?顿教教相。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本非言说可喻。世尊特借言以显理。理既显,即应忘言。须知理仗言显,言却非理,理在言外。故顿机众生,在如来未开口前,即能触处领会。如我辈听经时,能将世界凡情,一切放下,当体即是佛境。此顿教所以不立文字也。大乘者,譬如象马牛之乘。是大力众生所负,一直可以到家,中间并不停息。非如羊鹿之乘可比。若一闻此大乘经教,便悟圆觉妙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与圆觉相应。此乃多劫遇佛闻法,种有大根。故在此末法时,得闻便悟,悟已便修,故云顿机众生。此经以顿教为正义,以渐修为兼摄,故能收摄一切群品。群、众也。品、类也。品类虽有高低不一,未种者可从此而种,已种者可从此而熟,已熟者可从此而脱。善财遍历烟水百城,五十三参,精勤修习,是为顺行。见华严经。央掘摩罗顺恶师教,取千指作鬘。佛往度之,说种种偈,顿得开悟。是为逆行。见央掘摩罗经。
戊二喻说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嘠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讲】大海不唯容纳百川,然亦不让小流。可见此经前云顿教。夫顿教不立文字,离诸言说。必藉圆教,始能收机得普。是故教名为顿,义必属圆也。义属于圆,则不惟统摄诸大乘法,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摄故。喻云不让小流。让、辞也。谓辞之不容入也。海必不尔,故曰不让。然海既纳百川,必能潜流四天下地。而四天下地上,一任凿井疏河,灌园溉地。所有王臣长者,以及庶民象马牛羊等。一一皆取之不尽,用之无竭。乃至蚊虫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约法谓教顿义圆,既能统摄诸大乘法,必能潜流四位因心。而四位因地上,一任生智流辩,说妙谈玄。所有应被之机,一一皆随心应量,取足无穷。乃至六道众生,以及天魔外道等。但有闻法,佛种纳于识田。时至机熟,无有不修因证果者也。
【记】小流归海,海不拒,亦不溢,此之谓不让。蚊□,最小之群品也。阿修罗,身形八万四千由旬,最大之群品也。然无不满腹而归。大乘经普摄群机,亦复如是。故能令小乘回小向大,化有为而入无为。人天转世间而出世也。潜流四位因心者,谓此顿教大乘经义,潜流于圆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因地心中,无不随机取足也。
丁二校量功德
戊一施宝校量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讲】直解云:世宝盈刹,但资有漏。至理一言,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
【记】此能校量是如来妙辩。其实大乘功德,非言说可以形容。故设事以明之。假使者,假设也。世宝布施,得之者买田园,长子孙,研究学问,维持国家,固然是好。然亦不过人天小果。若得之者反以长其游惰荒嬉,作种种孽,此岂有功德耶?若听此大乘经,莫道未能全听,只要听得经名,且更能听一句义。其功德已盖过前者。此言财施不及法施,世间功德,不及出世功德也。
戊二施法校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讲】直解云:小果虽多,终无实证。此经半偈,成佛正因,故难为比量。
【记】此假设之人,大概是自己悟四谛之法,已登辟支佛地位者。教众生证阿罗汉果,了得生死。此已是无漏功德。然小乘虽了生死,未发大悲心。但能自利,不能利他。住于化城,永不能到宝所。何可与成佛正因比数。此言小乘功德,不及大乘功德也。
丙四答拥护持人
丁一显当护因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讲】初反显当护。闻经名显非闻义。信不惑,显未受持。此人虽福慧不多,便当护持。况于多佛所种诸福慧耶?如是下,正明当护。谓此人于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经资慧。既福慧俱多,尤当拥护。
【记】护持佛教之人,必具有大信心者。信心并非今世忽有,必由过去种有信根。此信根非从像法末法时代得来,乃在佛世所种。上来闻此经名及一句义,乃自利功德。又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乃利他功德。须如此自利利他之人,闻大乘经教,始能信而不疑。惑者,疑也。夫不须读经解义,但闻此能诠之经名,即起信心,不生疑惑。当知此人,必是具有大福大慧。有大福,故得闻经名。有大慧,故信而不惑。且遇佛必曾供养,方种福根。必闻说法,方种慧根。然则此人既于过去遇多数佛,何以仍为众生,直至末世,乃始闻名生信乎?须知遇佛闻法,必须发心修行,勇猛精进,方能开大悟,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若闻法而犹贪名利,不肯修行。譬之开花而不结果,虽遇多佛,亦属徒然。我辈生此末法之世,既因夙世善根,闻此经教。必须依文会义,因义起修。将世法抛尽,方可成出世之行也。但闻名而不思义,但能信而不能持,则福慧不多。然世尊已称为应当护持。何况亲近恒沙诸佛,福慧众多之人耶?
丁二正答当护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讲】先称汝,附称善男子者:显是面嘱当机。令其注意,非浪答也。准前请云:云何使我护持,是直欲自领其事。故世尊应其请而告之曰:汝当护也。末世修行者,佛意以但闻经名,信心不惑,尚是久供多佛,多福多慧。况复末世,得闻是经,依经修行,自他两利者,又非前人之可比拟。故直解云:修习此法者,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
【记】末世众生得闻此经,已属难得。更能依教起修,尤为希有。真可谓火里莲花矣。诸佛菩萨,安得不欢喜?又安得不加以护持!诸君须知,当此末法时代,能出家已甚不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即使其人平庸,或间有一二败类。诸君亦须看佛面,为之护持。若有正知正见精进修行者,更当护持,不待言矣。无论修大乘者当护持,即修小乘者亦当护持。盖末世发心修行者,定有恶魔外道,来相扰乱。外道诱以邪见,恶魔坏其善根。故佛门中,亦有以正教种子而学邪道者。今世并非无佛法,实无弘法之师耳。故世尊告菩萨注意末世修行者,尽力护持,不令退屈。退者向后,屈者半途而止也。
丁三奉教护持
戊一金刚护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讲】金刚者,依手中所持之杵彰名,一个个皆执杵故。又其威力,全在于杵,故以杵立其名也。火首,即楞严之乌刍瑟摩。自言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乃菩萨示现者也。摧碎者,以功用立名。我以宝杵殒碎其首,天魔外道皆畏惧故。尼蓝婆,古师未详翻译,上首八万,眷属不知其数。皆以三业具仪,对佛发愿,卫法护人。有能持此,即指本经。本经为决定大乘,以是如来决定境界。行人持之,其心亦决定故。如护眼目者,显护之最严,即一尘一沙,亦不使有犯故。道场所修行处,如前建立道场,克期修行之处。谓自领徒众,周界旋护。晨夕守护者,昼夜常巡,使魔鬼不敢有犯,自应无有退转。其家,即私宅也。永无灾障等,显人眷安和。财宝丰足等,显门庭富饶。此金刚守护之福也。
【记】世尊所叮嘱护持,是贤善首菩萨。然贤善首菩萨,尚有许多眷属,即八万金刚等是。有此眷属,方能任护持之责,否则一人何能为力?即如山僧此次讲经,若无众多居士护法,所讲亦难成就,可见护法必得众多之力也。金刚以护法为其本分。八万金刚,以火首为首领者,淫欲火最足坏定,此金刚以观照淫欲之功,能化欲火而成智慧火也。本可证果,自愿居金刚位,护持三宝。尼蓝婆未经译义,当是蓝面金刚。其相粗勇,故仅右绕而未长跪。无论上中下根人,凡能奉持此经而修行者,金刚皆为守护,故用乃至二字括之,不仅使徒众往护,且自率领以往。令不退转,以上是护持出家人。其家以下,是护持在家人。
戊二诸天护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讲】大梵,是王大千界之主。佛佛出世,愿为请转法轮。二十八天,总指三界诸天。须弥山王即忉利。护国天王即四王。此中既总举三界,又别举忉利四王者,以其有统众之威,能护持故。
【记】色界第一天,为大梵天。二十八天,即自四天王天至非非想处天也。须弥山王,即忉利天主,又名帝释。护国天王,即四天王,俗呼四大金刚是也。安隐,指身心言。隐字作静字解。在身则四大调和,故安。在心则不起妄念,故隐。既得安隐,自不退转。
戊三善神护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讲】吉槃茶,可畏鬼也。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一由旬,四十里也。守护方隅,其场围如此。
【记】大力鬼王具有天眼天耳神足等通。阿修罗王,即其死后所化。能与诸天争权,可见若无佛法出世,此等鬼王,必不能发心护法,而扰乱世界矣。大力鬼王,是治鬼之王。天魔外道,非彼所管。
乙四总结流通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讲】佛本无说,何尝有已。今约一期事竟,名为已也。世尊说法,随处皆有常随之众。谓如舍利弗等四众弟子,内护众也。佛法赖斯传故。天龙八部鬼神,外护众也。大法仗其护故。今经了义大乘,主伴说听,皆在定中。名为独菩萨法。故经序列众中无二乘名。以非彼二人境界故。即有金刚诸天鬼神等众,只好于空中隐形不露。密受其益,至今说听既终,一期事讫,彼等乘愿护法,出众具仪,对佛发愿,护教卫人。所以结集者最后提出。足见平等法会,真俗融通,不可思议!非凡情所可拟度者也。
【记】内护法者,护持说法之人。佛法正传,唯僧是赖,故说法须仗出家人。若居士弘扬教乘,亦可讲经。唯切不可升坐高座,只可平坐。外护众者,护持所传之法。今当末世,天龙鬼神等,虽来护法。然非肉眼所能见,故护持佛法,又必藉居士之力。居士内蕴慈悲,不妨外示威德。故世尊当涅槃时,嘱付国王大臣护法,即是此意。此会皆是菩萨众,而经末特标大众者,显是平等法会,不可思议也。山僧持诵此经,经三十余年。最初并非真发大心。不过因见经中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二语,方始发心诵持。在出家人虽不图富厚,然亦须四事具足,庶可安心修道。迨至诵持既久,渐能依文会意。直到今日,且能对诸居士说此经教。是不但财宝丰足,即法宝亦复丰足。可见诵持大乘经之功德,不可思议!诸君勉之(按大师此节,现身说法。意在使听者心生欣羡,引之入道。纯是一片悲心。读者幸勿误会,记者识。)诸经之末于信受奉行下,常有作礼而去一语。此经独无者,因此会乃定中说法。诸菩萨等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来既未尝来,则去亦无所去也。结集人不安此句,亦有深意。凡一法会,必有四众。四众者,不仅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也。一、发起众。即发起此会之人也。二、影响众。谓多年老参,为新学之影响,彼新学见其来而亦来者也。三、当机众,即闻法而能明其理者也。四、结缘众。虽听而不明其理,不过结缘而已。佛说此经,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今山僧既将此经大体说讫,望诸君亦当皆大欢喜,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使未读者能读,已读者能信受奉行也。讲经听经,皆有功德。此种功德,将归诸谁?是宜回向西方,普愿法界众生,同归极乐净土,同发大心,同修大行,同证大果,则我愿成就,诸居士之愿亦成就矣!
愿此以功德回向于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弘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弟子、妙煦、显觉、显琛、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