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著进入七宝池 笑著进入七宝池4
    笑著进入七宝池4

    末学曾经观察过许多病人,末学发现虽然人人多少都有一份往生西方的希望,可是对于疾病啃啮身体,还是不免有一份恐怖。一病下来对于种种疼痛、衰弱、症状,都有一份难忍之苦,这是没有破除身见的凡夫所共同难免的;相信你我若遇此境,也是一样,情感同然。如果家属太强调身体的变化,有时会给病人不良的暗示,加强他对痛苦的注意力,加深他对身体的执著,反而让他更苦。但是如果家属太漠视病人痛苦的感受,只一味地要求他忍痛放下,念佛求生西方,往往会使病人因太苦太难忍,又无人了解体谅他的病苦,他反而会抗拒念佛。家属若无表达关怀及慈悲的善意,病人会觉得‘你们都不要我了,我病久了,你们都烦了,都希望我早死。’这种感觉很容易夹带著遗憾的嗔心。这种嗔恨心比起贪恋心,更不容易放下释怀。很多念佛的眷属,本来是好意要帮助病人未来能生到极乐世界,却因为太强调要病人一心念佛万缘放下,而把与我们相同是凡夫的病人估计错误,认为他是已经能不感觉病苦的‘证果阿罗汉’。由于家属太把病人的‘苦受’置之度外,没有将心比心去细心地尽力帮他解除痛苦,所以病人从所谓‘学佛的家属’中没办法体会到慈悲心及关怀;如此的话,病人会很难有感恩的心去欢喜念佛,更难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所以要帮助病人念佛,不能只有理智、冷硬的劝导,那样会使他不服气,发生反弹的情绪。病人会想:‘痛苦的不是你,你才在一旁说风凉话,哼!如果轮到你,看你多会放下念佛!’,有的病人甚至会想:‘你们学佛的人这么冷酷没有关怀心,我才不要学佛念佛呢!’一旦病人有这种不服气的情绪,他就很难承认劝导的人真有慈悲心帮助他;这一点,希望学佛的眷属要特别注意斟酌。‘言语’的作用往往比药物更强烈,这是大家要谨慎小心的。善言一句三冬暖,同样的,冷言一句三夏寒。如果是一句冷言恶语,听的人可能十年后还放不开这股怨气。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佛有万德万能,但是一般人只习惯称‘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没有人念‘大智大慧’阿弥陀佛或‘大雄大力’阿弥陀佛。因为众生需要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因为苦难太难忍太难捱了,好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这就是众生的希望,众生的悲仰。佛菩萨若只有大智大慧而没有慈悲,这样的话,佛就与众生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该了解学习的。没有一尊佛菩萨会漠视众生的苦难与悲仰。我们要成就佛菩萨的智慧花果,必须要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因为众生与佛菩萨是一体的,众生是树根,佛菩萨是花果。没有以大悲的水灌溉树根是不可能成就华果的。在帮助病患,乃至临终助念,都是如此。楞严经说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从另一个角度说,慈悲即是最深的智慧,有最深的智慧,才懂得如何拔苦予乐,才能够随时随缘帮助众生,实践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