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立两解名
立两解名中分为二支┬一立两所以
└二并解名义
第一支立两所以
▲事钞云“问曰、何不立一、及以三种。”资持释云“言不一者欲显相须、故约互废以问。及以三者业疏作何不三合、谓有作俱无作二法同时、宜应更立一合、次前为三。”
△事钞续云“答。若单立作、作休谢往不能防非、又不可常作。故须无作长时防非。若单立无作。则起无所从、不可孤发。要赖作生。二法相藉、不得立一。”资持释云“初答不立一中、先明作须无作。作休不防者以作短故。不可常作者心或余用故。次若单下明无作须作。二下结示。”
△事钞续云“何为不三。但由体相道理相违。一作无作别、二心非心别。性不可合、但得立二。若就所防、随境无量。”资持释云“次答不立三中。作无作别者动静异故。心非心别者体相违故。若下释疑。以不许立三、恐谓戒法唯局此二、故特释之。显上且据能防故唯二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第二支并解名义
▲事钞云“问曰、既知二戒、请解其名。”资持释云“结前生后、总问三名。”
三名者、作及无作是别名、戒即通名、共为三也。
△事钞续云“答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轮动转之时、名之为作。故杂心云。作者、身、动身方便。”资持释云“作即方便构造为义。陶家谓土作家。轮即范土为坏器之车、运之则转、故以喻焉。四大质体名报色、从缘动作名方便。报起方便、方便依报、二法相假、不一不。但言报未必是方便、言方便其必具报。今以轮木喻报质、轮动喻方便、即名其动以为作耳。故下引证。身及动身对喻可解。”
△事钞续云“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办。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识、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资持释云“一发者一犹始也、此句明业体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刹那与作俱圆、是体发也。作戒既谢、无作独存相继不绝、故云续现。始即上句一发这时。末即是终、谓命终舍也、虽通四舍且约常途故余三不举。此句明业体久长也。四心者通举四阴。三性者别示行阴、三阴唯通三性故。此句显非心也。下句正示无作义也。若翻对作解、初句反前即谢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缘构也。故下引证有二、杂心中。初句蹑前作谢、生起无作。余识即四心、后心望前作心故云余也。俱即同时。是法即无作。随生谓任运起也。成论中。通明业理、非局戒也。因心者示现从作发也。生罪福生即是发、罪福即善恶无作。文举无记、等取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