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14
    钱财啊、名誉啊、地位啊、爱情啊、家庭、儿女……,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存在。过眼烟云。俗话说:‘万事到头一埸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无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文’舜若多‘的音译,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条件因素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叫做缘起。每件事物或每种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暂时凑合而成,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单独成立,事物的本质,是性空的。龙树菩萨常常用水中之月,来比喻这个道理: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没有本质、没有自性,其实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确实存在。就是说,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说假相是存在的。说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对的,说水中没有月亮也不对。只有说水中无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不变存在的。我们明白了缘起性空之理,万法由缘而生,缘生法生,缘灭法灭。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贪著。那么要靠智慧的力量,去观照人生,才能使我们不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讲的是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成就了,这种人就具备威神力。威神力,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能降服、压倒别人。你不管走到哪里,人家看见你就会肃然起敬,就会被你强大的威力所屈服。威神力是从哪里来的?就是靠修定、定,是禅定,定能开发智慧。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气质,我认为应该修定和慧的力量。为什么出家人的气质跟一般人不一样?尤其是有道德涵养的出家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仙风道骨,气度不凡。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与众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俗气?一个人气质非常重要。气质和风度是内在的一种美德的再现。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举止、言谈、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与众不同。让人感到超凡脱俗,举止安祥、庄重、落落大方。那么这些气质的表现,是长期修炼禅定,智慧的产生的结果。一个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的安祥,不会浮燥。反之,没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情绪反覆无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摄受众生。

    ‘普能积集菩提力’,讲得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么呢?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实还是般若。但是菩提为什么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举个例子来说,般若就像年青时的媳妇,而菩提犹如当婆婆了。媳妇跟婆婆到底是一码事?还是二码事呢?说一码事不对,说它是二码事也不对。应该说是一码事,也是二码事才对。为什么呢?因为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婆婆离开媳妇,就没有婆婆了。所以说他是一码事;但媳妇是年轻时的事,那时什么成就也没有啊,可是到了婆婆的时候,儿女长大成人,个个都成家立业了,儿孙满堂,她坐在那里很神气,很威风。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般若和菩提的关系:就像从媳妇过度到婆婆的这个过程。般若这个阶段,功德、智慧还没有圆满,就像一个刚刚开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开悟后还不一定有福报,是不是?开悟仅仅是一种智慧的出现,但他的智慧和功德还不圆满,所以称为般若。然后在般若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做好事,不断地去度众生,通过漫长的修行时间,断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一切功德,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仅是智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著功德园满。

    罗汉跟佛的成就有什么不同呢?罗汉的成就叫做解脱身,解脱身,就是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人刚从监狱里刚释放出来,身无分文,一无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脱身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断除烦恼和痛苦,后者除了摆脱了烦恼和痛苦之外。还有慈悲、道德和各种各样的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开智慧,而且还要‘普能积集’,就是说有了智慧以后呢,还要继续积累各种功德的资粮。也就是继续修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四摄、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干,才能够成就菩提。

    ‘清净一切善业力’,讲善业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干坏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善业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五戒十善,如果详细的说,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善法:如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善的行为可以战胜不善的行为,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彻底远离不善法。从而使生命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摧灭一切烦恼力’。通过修行善业之后,有了清净的三业,智慧就得以开发出来,然后用智慧的力量,去摧灭我们的妄想和烦恼。一切烦恼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们就解脱自在。

    ‘降伏一切诸魔力’。说到魔,大家就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每个人天天都在著魔。凡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魔。比如说你在打坐,你的儿子在看电视吵你;你持戒不杀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还有你在打坐,时而想东,时而想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涌上心头,心不能清净,坐著坐著,心里七上八下的事很多,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说吧,这些都是魔。

    佛法里讲魔有四种:一、是烦恼魔,烦恼,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各种因素。他能障碍我们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夺走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修行。三、五蕴魔,‘八苦’中有五蕴炽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满著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种种烦恼,色身上时常出现不调,使我们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会来干扰你们,你们放心好了。你修行的层次达不到,让他来找你的麻烦,那简直太

    释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这个时候魔才出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坐到第六天,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宫殿突然东摇西晃起来,弄得魔王心情烦闷焦燥,他起动心念搜寻,终于找到原因,悉达多太子坐禅所致。不久就要成佛,还要广渡众生,超越魔境,魔王还能统治谁?于是魔王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权力地位,劝他放弃修道,去做‘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手持一个威力无穷,能降服四方的轮宝,能任意在空间往来。他见太子不为权力所动。又用色欲诱惑,他命他的三个女儿,一个叫染欲、一个叫悦人、一个叫可爱乐,三位美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围著太子跳起舞来,肌雪生辉,珠光宝气,说不尽的旖旎浓香,温柔动人。太子心如明镜,照出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质上是污秽不净,丑恶不堪的。他生起不净观,不为所动。各种引诱手段都末见效,魔王最后发动魔军,动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极了。他们用弓箭射,有的用剑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时,风火烟尘四起,还杂有狮虎等猛兽的吼叫声。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旧怡然静坐,一点也不慌张。说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兽,各种各样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边,都化为无形。魔王大怒,张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变成了座下的莲花,一时莲花如雨,碧色摇摇,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第七天就证悟成佛了。

    其实所谓的‘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波旬’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魔,指阻碍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往往涌动著种种欲望,包括权力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都属于魔。佛陀战胜魔王,实际就是战胜自己的心。修行的过程,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都属于降服魔。

    ‘圆满普贤诸行力’,是说上边所说的十一种力,都能够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圆满了。通过修行,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对前面十大愿王的内容,在这里作一次总结。诸佛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愿力宏深,那么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大愿,起大行,将来也能向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