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护心[1]6
[2]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或称首座、上首,意指禅林中,法腊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禅住’在此处有称赞舍利弗得上品禅定之意。
[3]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坐禅十种行’是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跃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4]乞食: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5]‘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贪欲、恩爱、爱念的执著呢?
※修行,应随时随地,反省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察觉到有,应该设法平息。
十三、此心[1]不可降伏,难得时宜[2],受诸苦报。
是故,当分别[3]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七七)
[1]心: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王’指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或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2]时宜:当时的需要。
[3]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分别智’是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分别起’指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十四、当修行一法,所谓无放逸行。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常守护心有漏[1]、有漏法。(增·六三)
[1]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有漏因’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包括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是。‘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的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于地狱等是。‘有漏禅’是指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无色定、四梵行等是。‘有漏断’是以有漏的道法去断除烦恼,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观以断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有漏智’又名世俗智,即带有烦恼的智慧。‘有漏善法’是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