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本起末门者,《大经》华光出佛,放百千光,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令众生安立佛道。《和赞》述华光出佛说法竟,越隔二首,《赞》文云:「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二智圆满,摄化随缘不思议也,十方三世诸如来,乘弥陀一如成报身,种种摄化,说随缘杂善,六度万行」等是也。北本《涅槃》三十二(十八)曰:「善男子,此诸众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种国土、一善知识,是故如来为彼种种宣说法要,以是因缘,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众生故开示十二部经。」(文)随缘摄化之相可以思准。
三摄末归本门者,往生净土之经法既已发轸于《华严》,普贤愿生职之此由。虽尔,机缘未至,普贤之外不见有愿生者,广为敷演枝末之教。机缘将兴,普贤来为会首,诸菩萨皆遵在座,释迦观察寄显娑婆一化于来会菩萨者,摄一化始末终归于根本经,唯说本愿真实之道为出世宏致,理实主伴雕朴,亦难思议,幻师之譬一言以蔽焉。(《经》曰:「譬如幻师,现种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觉明了。」(文)来会菩萨及释迦住如幻三昧,现种种身,主伴自在,开演不思议誓愿也。)此乃摄末归本之相也。《行卷》云:「大乘者一乘,无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声闻或菩萨为二乘,加圣道一乘为三乘)入一乘,一乘即第一义,唯是誓愿一佛乘也。」此等祖释彰摄末归本之意也。
四本末无碍门者,一化说教融会此一法,《大经》曰:「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约人者普贤等大菩萨,约法则大乘实教)大小诸山,(约人则小菩萨、二乘,约法则权大、小乘)皆同一色(融会弘愿一乘)」等。《唐译》云:「彼国水声说一切大小乘法门」(虽说大小法.不失一乘清净),此等并是本末无碍之相。《行卷》(四十五丁)引《华严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惠,力无畏亦然。尔者,斯等觉悟皆以安养净刹之大利,佛愿难思之至德也。」(文)此明本愿一乘无碍之义,若约显证,则安养净刹究竟一乘之大利;若约法德,则佛愿难思之至德,故以佛德融《华严》等末教也。由此,《华严》「信为道源功德之母」引显弘愿信乐,《涅槃》无根以通本愿醍醐妙药,《安乐集》以《华严》狮子乳、狮子弦显念佛三昧高德等,皆以末教融助弥陀本化,其义可知。
凡斯经中所明文处,一一皆具此四门,自在无碍,若不尔者,何以得知无量寿修多罗之深远哉?如此经「如是」(佛愿回向之信乐)异余经「如是」,此第一门也;又为不堪弘愿信乐者分之说诸经不同信,是第二门摄;余经「如是」终归此经「如是」,是第三门摄也;约法体圆融,以彼信显此信,信道源功德母等,是第四门摄。如是教、义、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义,一部所说,悉以四门摄尽焉,如理思之。
二真假者,泛就诸经论有四种:
一内、外相对,内教为真,外教为假,《盆经疏》云:「真宗未至周孔且系心」(《六要》所引)
二者大、小相对,以小为假,以大为真。
三者圣道、净土相对,《和赞》云「圣道权假方便」等。
四者诸行、念佛相对,又云「念佛成佛是真宗,万行诸善是假门」等。
此中自浅至深,次第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正是今经所显,可知。
又别约此经亦有四种:
一第十九、二十为假,第十八愿为真。
二定散(三辈诸行)为假,选择本愿之行为真。
三诸机各别三心(三辈所发愿心)为假,佛智回向信乐为真。
四边地、胎生往生为假,莲花化生为真。
如次教、行、信、证各有真实方便。
问:此经是真实教,何以兼有方便?
答:此中所明显露彰灼,不蔽真假分际,以是名曰「真实教」,不同于彼二经有显彰隐密之义。
又就三辈念佛亦有四种:
一机(三辈)法(念佛)各立是傍正义。
二以法从机是助正义。(念佛法本不假助,然三辈机不假助正则厄。)
三以机(三辈)从法是废立义。(废三机助业机,说一向专念,犹有气分而残。)
四机法泯绝(以本愿一实德泯三辈机,「若闻深法」等是也)是绝待义。
此中第一为假,第二、第三并通真假,第四唯真,是名「选择本愿念佛」,即是《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本意也,思之。(琳师云:「行相似助正,安心废立者善导也,终日助正而不见助正相,机法泯绝故,明信佛智中作诸功德,泯三辈相,唯是若闻深法不生疑惑。」)
三广略门者,出于天亲《论》,《论》主以广略相入显经入不二圆融之旨,《论》首曰:「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与佛教相应,是成优婆提舍名。」修多罗中有广略说法,故《论》主作广略二门,与佛教相应,然则广略相入是显《无量寿经》圆融无碍之义,北本《涅槃》三十二(十八):「善男子,广略法门佛说法,不声闻缘觉之所知,唯佛境界。」(文)《唐译》云:「所说义言唯佛知」,岂因人所知乎?
今顺佛教,作二门,以显此经圆融不二之义。此中亦有四:一者文义广略,二愿智广略,三者因果广略,四者悲智广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