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七
第十二、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佗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得胜光明愿(义寂),二名自身光无限愿(法位、玄一),三名光明遍照无数(良源等)。今家名光明无量愿者,本顺愿文。若依《汉译》,可言光明胜过愿。
次明摄属者,佛功德中有七,(师说:前言八,加三十三、五,后言有六,除此二。)谓十二、十三、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三十三,光明、寿命尤居其初,即是唯佛自境界,弥陀以此为摄物之张本,是谓方便法身别德,此之二愿成处,即六字嘉号也。使众生闻此号者,良由诸佛咨嗟愿力,从此咨嗟,方达第十八愿海,念佛成佛。若其众生情习而不能入于此者,或入二十,或入十九,是方便之所由设也,从此方便而遂转入第十八愿,是以故亦在佛功德摄。若依《论》主,三愿以成佛三业功德(平等智光为意业功德,无量寿法身为身业体,名号说法音声即口业功德),乘此三业,显不虚作住持功德,即第十八愿也。为不速入此功德宝海者张十九、二十愿纲,此亦为成不虚作之方便已耳。三十三愿光明无量德用,故异译及成就文带其德说。三十五愿是念佛往生益相,亦为佛德。卷而收之,唯是真实四愿,加之菩萨功德(必至灭度愿,师说为国德),以为五愿建立。又略摄之一,第十八愿为本(如《涔记》)。若约众生,自第十八而之十二、十三,故曰「信心为本」;若约佛,自十二、十三而之十七、十八愿,故曰「光明寿命誓愿为大悲之本」。今显佛功德,故十二、十三为先,此意也。(已上全承师说)。
次愿意者,上虽誓国德及菩萨德,而无佛德,则无知所从,是以立方便法身愿,二净三严,悉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其体,故众生得此为灭度而神通无碍。国以入此,则无三恶趣,即无量光明土,其使摄归者何?谓十七、十八是也。第十八愿关涉光寿,故无边光明摄取众生,令住正定至灭度(实寿,灭体),三种庄严并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然一一誓愿为众生,故以国土为先。若约体德言之,以佛功德为先,故龙树先赞佛德,次赞菩萨德,以之为「无量力功德」,可知。
然真实五愿中,光寿二愿至要也,故今家以此二愿立为「真报佛土」。《广本》第五云:「谨按真佛土者,佛者,则是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然则酬报大悲誓愿,故曰『真报佛土』。既而有愿,即光明、寿命之愿是也等。」次引因愿成就经文,可见矣。
《唯信文意》云:「从此一如(法性法身)显形,谓之方便法身,其相即是法藏比丘发起不可思议之四十八愿,此誓愿之中,光明无量之本愿,寿命无量之弘誓,其相貌者,世亲菩萨名之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此如来是酬报誓愿之业因,故称『报身如来』,即是『阿弥陀佛』也。从此报身显现应化等无量无数之身,于微尘世界放无碍之智慧光,故名『尽十方无碍光佛』。光明之相,无色亦无形,即与法性法身同,能除无明之暗,不为恶业所障,故言『无碍光』也,『无碍』者,不为有情之恶业烦恼所障碍也。然则,阿弥陀佛者,光明也,光明者智慧之相也,应知。」(《一多证文》亦同之。)
当知:上成真报佛土,下光摄无碍,皆此愿所成也。
问:佛德无量,何唯以此二愿为真报身之德耶?
古人有四义:一选择摄取义,二以少摄多义,三寂照互用义,四摄化为要义云云。(《会疏》四(六十四纸))
今按:有四义:一大悲为本故,二彰智断二德故,三彰报身体用故,四德兼横竖故。前三义如《要解》中(八左)及《班录》,后一义如《六要抄》第五(初左),可往捡矣。
次参考诸译,《汉译》第十三愿(一九右)体用合为一愿,曰:「令我光明胜于日月及诸佛之明百千万倍,照无数天下窈冥之所皆常大明。(是体)诸天人民,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用也,触光柔软相)来生我国等。」
《吴译》第二十四愿大与《汉译》同,但云「我顶中光明」,是为异耳。第十九誓寿命,又第廿三誓伴光,第廿一誓伴寿。
《唐译》与今经无异,于伴唯寿而已,没伴光明。
《宋译》(八右)第十愿说眷属光明,次说眷属长寿,阙主光寿。或会云:《宋译》举伴摄主。今谓:此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不举此者,义似有所阙,若依略摄,应如《汉》、《魏》、《唐译》焉耳。又如《悲华经》,于第二段明佛功德,就中唯誓光明,摄寿德于其中,亦没伴德,总不说之。愿相虽略,以光明彰佛功德者,与正依相近,学者细心择焉。(师说)《论》主举光德摄寿德,亦此意也(文)。
「光明有能限量」等者,下至百千亿是有限量,何称言无量?或云:「上一世界,下至百千亿世界」,或云:「上从无量世界,下至百千亿」。溪师取后义,依初义者有难故云云。
今谓:二义中后义为正,顺从多向少义故,谓上自不照不可说微尘世界,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也。此乃翻显上照不可说微尘数佛刹,下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之义。此愿既成满足尽十方无碍光明,故名「阿弥陀」,即无量光、无边光之义也。以此义故,鸾师以「世界海」释之。高祖曰:「盈满于十方微尘刹土。」(《铭文》)
问:何故以百千亿那由佗佛国为下至之限耶?
答:为显超过诸佛之义也。师说曰:「按《汉》、《吴》两本,俱言『令我光明胜于日月诸佛光明百千万倍等。」准此思之,诸佛光明皆有限量,而不能照百千亿等刹,故今弥陀愿超过此,我光明如日月诸佛光明有限,不照亿百千等刹者,不取正觉。此举无量无边及超日月以摄余德。」(已上)此说甚佳矣,是对诸佛有限量,显超过之义。
今按:《汉》、《吴》两译俱说「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从初照七丈,乃至六百万里,从一佛国乃至照二百万佛国,诸佛光明所照皆如是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焰照千万佛国」,是顶光十倍说。今经至「诸佛光明」者,从七尺至二、三、四、五由旬,从一佛刹至千佛世界,倍之百亿倍故,故言「百千亿」。百千亿佛国是一佛之化境,故以之为下至之限,以显无量无边,故次说「无量无边」等,可知矣。已言「有能限量」,反之则无有量、无边际,即是不可思议光体德也。《吴译》为「顶中光明」者约别相,今光明显赫之体,乃是总身光也。《汉译》愿成文言「项中光明」者,项背圆光欤。《观经》说「项有圆光」故,亦是就别相。虽总别异,义无妨。
问:依《大法炬陀罗尼经》,诸佛有二种光明,一谓常光,二谓放光,今所愿正在何耶?
答:是常光。故《悲华经》曰:「常光照于无量无边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愿成文亦言「无量无边」等,可准知。古德曰:「常光一寻,虽常非遍,别缘遍照,虽遍非常。此佛光明即不如是,经无量劫,遍照十方,实是诸佛不共德也。」(惠心《略记》)其常光、放光但是色光也,更有心光。
《探玄记》三云:「佛光有二,谓身光、智光也。身光有二:一常光,二放光也;智光有二:一照机,二照法也。」此中常光者,谓圆明无碍,无时不照也;放光者,谓以光惊悟,有时而照,现收随宜,故或曰之「现起光」,亦名「神通光」也;照机光者,谓普应群品也;(如量智)照法光者,谓真俗双鉴。(如理智)然身光、智光各别论者,非一乘圆佛光明,一乘圆佛光明,色心不二,身智无碍,常光、放光,照机、照法相即相镕融自在也。佛体虽如此,就说相非无差别,是以今此愿文及成就文,对诸佛有限量光明,显无量无边光体,故知是身光而常光也。自佛体言之,则即身光,身心不二,身智无碍,故普能应群品,照十方众生无明暗,微尘世界放无碍智慧光,故曰「无碍光如来」。(《唯信文意》)又曰:「此如来,光明也,光明,智慧也,智慧,光形也,智慧又无形,曰『不可思议光佛』,此如来充满十方微尘世界,故曰『无边光佛』等。」(《一多证文》)此彰即身光而智光。
《六要》三末(十二):「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想、心想,其体各别,只就义门,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摄受之心所照触光,名之『心光』。」(文)色心不二以可知矣。
问:下三十三愿与此愿何别?
答:今明无量无边光体,下明无碍光用。
问:佛摄取用何光明乎?
有云:触光柔软是摄取光明也。日溪师曰:「即用此光明,众生归信契佛体故不舍,益通下三十三,克体摄取在第十八故云云。」师说曰:「此愿光明涉人下第十八愿,方成摄取德用。今经明因摄取,果摄在其中;《观经》举果摄取,因摄取在其中。又可,今经智门,超踰诸佛为本;《观经》悲门,摄诸众生为最。二经不同,思而可知。」
问:寿德已誓伴寿,光德何特主德乎?
答:《渧记》曰:此经中有伴寿愿,而无眷属光明愿。虽然,下文明佛光明竟,次明眷属光明,文云:「若有众生,闻其光明乃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文)既有愿成就,理可有眷属光明愿,故《吴》、《宋》两译并有伴光愿。由此思之,《梵本》原有此愿,而译家省略乎。盖以译家省略,恐有意欤。何者?弥陀摄法身愿中并誓光寿者,本为令诸众生成就此光寿德也,故能化光寿愿全为所化光寿愿,则伴德即从主德而成,故主光寿外无有伴光寿。由此道理,故合能所光明以为一愿,不别开眷属光明愿而已。由此观之,于其寿则开之,于其光则合者,译家欲示伴德全从佛德而所成之深义,影略互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