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下至三千大千世界.声闻.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摄多眷属愿,(义寂、憬兴)二名眷属众多愿,(智光、良源)三名声闻无数愿。(惠心、真源、静照)今用第三名也。
所摄者,属菩萨功德。按成就文,说佛光寿无量及眷属长寿,次说大众无量,云:「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神智洞达,威力自在等。」后说初会声闻无数。依之思之,彼显佛德中之大众功德。又《论注》彼国声闻众无量为奇者,宜属国德。今于众无量中特举声闻者,为引他方声闻,真报佛土岂有二乘败种乎!言本愿力引生者,非指此愿乎。他师属摄圣愿者,此义也。是以今亦属菩萨功德,是依立愿本意也。
次愿意者,此有二意:
一云:见或净土,眷属甚少,故我国大众无数,故异译举二乘,成文亦举菩萨。然大众无量中举声闻者,一乘界中以有之为奇,以显佛力威德也。
二云:为引生他方声闻云云。《论注》云「声闻以实际为证」等,是故有此愿。《易行品》偈:「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文)此中举声闻摄余,所谓齐入之义也。何者?既成佛身万德,岂无大众眷属乎!亦是报佛自眷属也。同一证果从平等海下庄严大会眷属,而主伴宛然,故次佛光寿誓人民及寿无量,摄之归佛,唯一阿弥陀。故《小本》言:「及其人民,故名阿弥陀。」今经成就文次佛光寿及伴寿,说眷属无量,且寄声闻显众无量,故言「声闻菩萨其数难量」等,岂但声闻菩萨乎!人天亦无量,彼国即大义门功德土界,何有实声闻乎!是但因顺余方名耳。
此有多义,一约来生,彼国二乘种子不生,不妨他方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二约应化,为庄严徒众,故称为「声闻」。例如彼无三恶趣而有好鸟也。玄一义同之。
望西云:「此未理尽,他方来生中设有应化,此愿及中辈声闻非应化,今义退大声闻,既信弥陀,往生成佛,计知此辈第九王子结缘者,若无往日一乘种者,争有西方成佛乎?云云」
望西意:今愿声闻同中辈退菩提声闻,生彼国回心,即大乘菩萨,今约回心,始名声闻。《悲华经》约终云「纯诸菩萨」,彼国是报土,何有未回心声闻云云。
此义不尔,彼未知中辈是报中化,故致此解耳。今此愿意,于眷属无量中,且就声闻众愿众无量,故异译及愿成文「初会声闻众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小经》云云。是实非声闻,而为庄严徒众立声闻名,是曰「应化声闻」,但是因顺此土,眷属声闻无数耳,正是约真土,何同于化土中辈乎!
有云:此愿约真土,非约化。何者?此愿声闻眷属无量者,但是旧住声闻也。故《大经》云「初会声闻」等,为引他方声闻,举旧住声闻。故《经》及《赞弥陀偈》约真土说,何同于中辈新往声闻乎!能引声闻正是旧住应化声闻也。然其声闻众通真化,以佛神力生大心使往生者,乘第十八愿得生,故是约真土也。又闻声闻得生,而即回向所修小行得往生者,即乘十九愿得生。此乃《观经》中辈声闻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中上)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乃至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中中)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中下)等,小乘诸善回向,乘十九愿往生。然犹不回小向大,生化土毕,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时即得阿罗汉道;(中上)经七日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中)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中下)如是生后,犹未回心,是化土相也。然则能为声闻唯旧住,所为声闻通真化。今愿文为引实机声闻,愿声闻无数,故知旧住应化声闻,而不同《观经》中辈声闻。望西未曾辨别此菽麦,言「此愿及中辈非应化退大声闻」者谬也云云。
三约名义,如《法华》言:「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今约名声闻十方德立声闻名,实菩萨也。(了惠亦作此说)
四为引他方声闻立声闻名,谓他方声闻闻根败者生而生愿乐心,为之云「声闻」,而其体是菩萨。故下经云:「远离声闻缘觉之地。」次云:「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文)是此愿与十一愿相通故,虽言声闻大涅槃海浪澜,故经「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等,彼誓其所证,此愿其数多,应知。
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云:「文殊成佛名『普现佛』,彼国声闻如微尘数,以极乐国中声闻比之,则其数甚少,犹如一尘。」又《如幻三摩地法门经》云:「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会中所有菩萨声闻众,比无量光如来会中菩萨声闻,其数众多百千万倍。」此等经文云何和会?
有会云:(《会疏》四(六十八)):「唯是抑扬随宜而已云云。」《论注》上(廿七左已下)云云。
次参考者,《唐译》云:「国中声闻无有知其数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有情及缘觉,于百千岁,尽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者,不取正觉。」(文)
《汉译》第十二云:「我国诸弟子,令八方上下各千亿佛国中,诸天人民蠕动之类,作缘一觉大弟子,(《吴译》已上同,但云「作辟支阿罗汉」)皆坐禅一心,共数我国中弟子,住至百亿劫,无能数者等。」(文)
《吴译》云:「一心共欲计数,我国中菩萨阿罗汉,知有几千亿万人,皆令无有能知数者等。」此两译意眷属无数愿也。
《宋译》第九愿云:「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菩提。」(文)
后解文者,「下至」等无数为上,「三千」为下。「计量」者,谓算计数量义也。「声闻缘觉」,能计挍人也,「三千大千界」是能计挍者之所居,准异译应云:「三千大千界满中」,今文略耳。「百千劫」者,示计量时,是近寄显彼所知,假说数而耳,故《唐译》安「假使」句,成就文(上廿)广说其假设。《唐译》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有情及诸缘觉,于百千岁,尽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不取正觉。」可映见矣。「计挍」者,下《琳音》三十四(六左)云:「交巧切。贾逵注《国语》云:校,考也。《说文》:从木,交声。」
第十五、眷属长寿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眷属长寿愿,(义寂,真源全同,良源、静照大同。)二名寿无限愿。(法位)今从初,亦可名人天长寿愿。
所属者,师说曰:《大论》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以寿德摄国德,故得此名。又准《小本》,以人民寿命摄之于佛德,理实通三,而是国德涅槃常住果报故。今谓:可摄为菩萨功德,其义如上所辨。
次愿意者,见或国土,虽佛寿长久,所化短命,无镇随事,或有死魔退缘恐,故建此愿,眷属长寿,不离阿弥陀,本佛既名体不二,则眷属寿恒不离,于主伴不二中,而主伴宛然,所以异他土也。愿成云:「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文)此合说佛寿。
澄宪云:「是净土第一德也。乃至非只贪生恶死,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止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许,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望西已上所引)
次解文者,《汉》第十五云:「来生我国者,除我国中人民所愿,余人民寿命无有能计者。」《吴译》第二十一但无「随愿自在文」。《宋译》亦同,(第十一愿)虽无「除其」之文,而意自备矣。《唐译》同《魏本》,「国中有情,寿量有限齐者,不取菩提,唯除愿力而受生者。」(文)「唯除」句在于「不取菩提」后,义无异也。
「除其本愿」者,谓菩萨意乐也。「修短自在」者,《苑音》四(四左)云:「《毛诗传》曰:修,长也。《玉篇》:修饰之字从彡也。」《琳音》二十四(九右)曰:「《苍颉篇》云:短,促也。《说文》:有所短长,以矢为正,从矢豆声。」今修短自在者,就化益意乐为言,修短无碍随其意,在眷属则修短自在,在佛则是体息隐没之相,皆亦涅槃如化非化也,盖以长寿为愿正意。异译无此句者,为之也,今但开其意乐而已。
问:此修短自在为真、为化耶?
一义云:是化相,真土绝无生灭相故。望西云:「彼土虽离分段,依己本愿,为利他故自在生灭。如《群疑论》云『今极长远,乃至纵令凡夫还入反易,究竟成佛无死苦』等。此有反易,故化土相也。」又《梵响》准《群疑》,此亦约化土也。
一义云:通真化。《义记》云:「离分段入反易,即从化移真,犹是反易,其生报土都绝二死,故云『乃至成佛,不迳生死』。(二左)又偈『速入寂静无为乐,无为涅槃是常住』,何有有为四相?故证大涅槃名为无量寿修短自在。此愿通真假,离分段者,化土果,都出生死者,真证矣。」
有云:「约二十九种门,真土有示现修短之相亦无妨,悉皆涅槃如化相也。」
师说曰:后义为胜。《大集经》第十三(廿)明菩萨示现受生云:「善男子!云何得自在示现受生死者?若菩萨成就十二法,得自在示现生死,何等十二?亲近善知识故,消除我见故,成就戒身故,善知出入定故,并修智慧方便故,善知深入诸通游戏故,如实观知诸法无生无起故,除本愿种故,常不舍大慈大悲故,知一切法如幻化故,知一切法如梦想故,一切诸加威神故,是为菩萨成就十二法。无生现生,无起现起,而现一切生死,于一切诸佛大会示现其身,在在佛国皆现受生,而常不动于真法身,是为菩萨示现生死也。」故知是非化土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