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就佛功德问答。
《唐》、《宋》云云。(《会疏》引)
《论》云:「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正觉大音响十方,即是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云「宣布一切世界」。若然,此土众生何不闻其音声耶?答:《大论》三十(卅二):「问曰: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答云: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灭。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震大雷声,众生罪业自不得闻,如今世人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说法音声清了。」(文)准知此中如来口业大音即是正觉大音所响流,即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佛说、菩萨说、众生说等三世一切说亦皆莫非如来口业说法音声,故《唐译》众鸟作佛声,《宋本》说菩萨声闻作佛声等,当知阿难已闻正觉名,故云「唯然已闻」也。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有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三就菩萨功德问答。
《唐译》文。(《会疏》引)《宋译》云:「汝见百千俱胝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身不?慈氏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文)
「彼国人民」者,虽言「人民」,实法身地菩萨,如《法华》说:「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今亦因顺余方云「人民」而已。
「乘百由旬宫殿」等者映对下胎生有障碍不自在,能供养诸佛如来,可知。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二见化土中二:初人民,后宫殿。此初也:
《唐本》云:「佛告弥勒:汝见极乐世界人住胎不等。」《宋译》缺此问答。
盖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等,准次下「胎生文」,当「胎生文」矣。于前真土中则明三种庄严,今化土中但说人民宫殿而不论佛身,只云「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故知此中自含不见三宝义。凡化土名义所说不一准,含华未出故言「胎生」,不见三宝故言「边地」,如不见闻佛法处为边地难,疑惑不信之人所止故名「疑城」,疑惑中悔之果故名「懈慢界」(中悔是懈怠缓慢之义故),皆亦总名「化土」也。
《愚秃钞》上云:「弥陀化土有二种:一疑城(《汉》、《吴》两本三辈中说)胎宫,(《大经》云「胎生宫殿」,《唐译》云「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定善义〉「堕宫胎」。)二边地(《大经》)懈慢。(《处胎经》云云)由此言之,今家疑城胎宫为一,边地懈慢为一,如宗藏中。然了惠等引《略论》,未见今家所引,其释相非亦无疑,故不复引之。
又今经胎生与《观经》九品同异,古来所论,西山、镇西存异义,今家古老亦用分异义,然今家同义为正,何者?《和赞》云:说历年岁(《大经》五百岁)劫数(《观经》九品),此则胎生、九品合为一,岂非同义耶!又〈散善义〉三种障即不见三宝障,又〈定善义〉云「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花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此《大》、《观》二经合说,故知同义为相承义,此等所论不暇具述,具如别记。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二明所居不同。《唐译》云云。
「所居宫殿有大小」者,了惠云:「『或百』等者,疑有轻重,致使所居有大小也,例如憬兴云:百旬下辈疑生,五百由旬中辈疑生。」(文)今谓:化土业因不同,故使所居不同,虽业因不同,疑惑佛智则一也。由业异,故或五百、或百由旬有碍不得自在,不同于真土宫殿自在无碍。
「受诸快乐」者,《笺》曰:「前边地云『受诸厄』,似不同也,谓不见三宝为受诸厄,不与受诸快乐也。」(文)
「如忉利」者,近设喻示处宫内欢乐自然如忉利天上,故《唐译》云:「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宫殿之内游戏欢乐,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等。」(文)
上来真化问答及得失《汉》、《吴》两本推之三辈章不复明之,但广明弥陀现光之利益,及结真土广大不能究尽而止焉。《魏》、《唐》、《宋》三本并于此处具辨得失,合勘可知。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第六正辨得失有二:初分别胎化有二:初弥勒请问,二如来开说。此初也:
「何因何缘」者,以亲生助发解者未可也。《探玄》九曰:「『何因何缘』者是疑怪之辞也,通释是一,盖是世人疑之常辞,于中分别,『何因』对彼说者,『何缘』对彼听者。」(文)因缘者所以义,即第五转声。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二如来开说中有三:一正辨胎化,二判其得失,三双结得失。初辨胎化亦二:初辨胎生,后辨化生。初胎生中亦三:一举因,二明果,三结名。此初,举其因也:
《唐译》(《会疏》引)云云。
净影云:「『若有众生以疑惑心』略明其失,『修诸功德,愿生彼』略明其得,『不了佛』下广明其失,『于彼佛智疑惑不信』,是其失也。」(文)于胎生因分其得失者未详也。今谓:「若有众生」者,上中下辈五恶五善之人也,「以疑惑心」等三句总标,「不了佛智」已下别释也。「以疑惑」者有通别,如峻公解云云。「修诸功德」者通摄三辈九品行业,「愿生彼国」者回向愿求也。
次别释中,从「不了佛智」至「疑惑不信」八句释前「以疑惑心」句,谓疑惑者何不了达佛智乃至胜智而疑之也,「然犹信」等者释「修诸功德」等二句,上中辈善人信福之心强,下辈恶人信罪之心强,故云「犹信罪福」。又前修诸功德中摄名号故,重加「修习善本」句以显之,不尔则下三品唯恶者无可回向愿生善故,愿生其国者显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也。
今释五智义,三门分别:一评诸师异解,二明诸经异说,三正释今文。
初评异解者,净影云:「初『不了佛智』是总,『不思』等别,别中,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于诸法门知之究尽,名为『广智』。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文)法位、元晓明总别同净影,别中,净影不配四智,位、晓、兴等配当四智,是亦不同,谓法位不思议智为圆镜智,不可称智为平等智,大乘广智为观察智,无等伦智为成事智。晓法师意如次成事(不思议)、观察(不可称)、平等(大乘广)、圆镜(无等伦)。然憬兴破总别义,五智别立,清净法界名为「佛智」,四智配当全同法位。又义寂师更有别义云云。(已上望西)了惠专依《略论》。(《贯思》三(四十五左)具引《略论》)今详:四智原是权教所明,净土门中无言之者,何用彼释此之为耶?
二明诸经异说者,或说一智,《华严》云:「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尔。」(文)或说二,《佛性论》等云如理智、如量智。或说三,《大品经》云:「三智一心得,谓一切智,一切种智、道得智。」或说四智,如《佛地论》等。或说为五智,《大集经》第六说佛智、无碍智、无上智、平等智、一切智。或说为六智,《如来会》云:「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文)或说为七,如《大集贤护经》第三(三右)。或说为十智,《力庄严三昧经》(廿四):「如来智、自在智、不可思议、不可量智、无等等智、不可数智、阿僧祇智、大智、佛智、名一切种智。」(文)如是诸说不同也。
三正释今文者,前文云「彼佛无著无碍」者,此叹二智(如理、如量)也。《赞佛偈》云「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者,无著根本智也;「功勋广大,智慧深妙」者,无碍智也。弥陀因位愿取二智,(愿我作佛,齐圣法王)今既成二种法身,无著故法性法身,无碍故方便法身,此二相即一名号也。闻其名号即明信佛智也,此智慧功德回施十方众生,使信心求念,此之信心能与佛智相应,故入智愿土,彰二智圆满之证果,如佛得二种法身,此是诸佛不共之利益也。今说五智者,为破众生五恶,拔生死五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也。虽说五智,唯是二智,初一是根本智,后四是后得智也。「佛智」者如来如实观第一义之法,即如理智也。「不思议智」已下如量智也,此之如量智,甚深故云「不思议智」,无量故云「不可思议胜智」,广大故云「大乘广智」,无上上故云「无等伦最上智」。广说不罄,于此略说粗尔。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二明其果
《唐译》云:「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文)
「此诸众生」者,指疑惑佛智人。
「生彼宫殿」者,上所谓「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修诸功德愿生,故得生宫殿果也。
五百岁不见闻三宝者,由疑惑佛智之咎,故得不见三宝之厄也。
兴云:「五百岁即此方年数,故余本云『于是间五百岁』也。」
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三结其名
虽言胎生,非实胞胎之所生,虽生彼而无见佛闻法事,如在胎中,见闻觉知不自在,故名「胎生」也。
义寂云:「于其见佛闻法之事不得自在,如在胎藏无所见闻,是故名彼『胎生』」。(文)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二明化生有二:一约此界,二约他方。初此界中亦二:初举其因,二明其果。此初也:
旧解分为凡夫往生、圣人往生者恐有妨,今改约此界、他方,于此界则凡夫为本,圣者为兼,此界造恶者多故。然上辈中摄菩萨,其义如上对弥勒辨出要中明;于他方中亦举圣兼凡。若此界中无菩萨者,明信佛智等唯局凡夫,为不通圣者乎?龙、天二大士既同凡夫明信佛智愿生,岂此界无圣者乎!可知矣。
「若有众生」者举能信人,即是上中下辈及五恶五善人也。
「明信佛智」者,「明」谓明了,对不了佛智;「信」谓信乐,对疑惑佛智。「佛智乃至胜智」是所信法,名号即佛智,高祖言为「佛智不思议誓愿」也。
望西云:「『信佛』等者举唯信人,即三辈也,但三辈中设不别缘如来五智,总信佛有度生神力,不疑称念归依修善而往生者当了五智,故云『明信』。『作诸功德』者通念佛余善,翻疑可知。」(文)呜呼!彷彿而似,非明信矣。
峻公云:「『作诸功德』者信上之大行也。『信心回向』者他力回向,是即不回向之回向。若配愿文,『明信佛智』至心信乐也,『作诸功德』者乃至十念一念也,摄诸善本,具诸德本故。『信心回向』者欲生我国也。」(文)
今谓:「明信佛智」者本愿三信,成就闻名信喜,《论》主「一心」是也。不作功德而得诸功德,不须回向而有回向之义,本愿力回向功德故,今示信心具德云「作诸功德,信心回向」。若约行相,则「我说彼尊功德事,众善无边如海水,所获善根清净者,回施众生生彼国」是也。若约五念门,则「作诸功德」者前四念门功德也,「信心回向」者回向门,贯一心故云「信心回向」也。
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二明其果
《唐译》云:「此人于莲华内结伽跌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譬如他国有人来生,而此菩萨亦复如是,余国发心来生极乐,见无量寿佛,奉持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文)
「此诸众生」者指明信佛智人。
「于七宝华中」者,《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文)七宝华即正觉华,从正觉华所生即无生,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真如法性身。今且约二十九种说为生,莲华化生即是报土之生,彰非胎宫生,以愿力使生故云「自然化生」。
「跏趺而坐」者,于莲华中趺坐而生也。
「须臾之顷」者,简胎生五百岁,显真土速疾。
「身相光明」等者,偈云:「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等。
「如诸菩萨」等,「如」者同也,同旧住菩萨,此乃彰平等证果也。
复次慈氏.他方佛国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二约他方明化生中亦二,初举其因也:
《唐译》「余国发心来生极乐」等是也。
「他方佛国」者,对西方通指十方,下十四佛国往生从此出,可知。
「诸大菩萨」者通地前、地上,亦总指念佛行者为菩萨,下「次如弥勒」言念佛众生故。望西云:「大菩萨者广可通于地前地上。」(文)
「发心」者,明信佛智作诸功德也。
「欲见无量寿」等者,欲愿见佛供养即是愿生彼国,此乃回向愿生也,故知信心回向也。由此言之,与前「此界文」互显,向此界之因言「明信佛智」等,影显「欲见」等。今明他方因中言「发心欲见」等,影显「明信佛智信心回向」,故《唐译》说此界化生中云「譬如他方有人来生」以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