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P910)为胜故。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此明所证的真如,别为十种:(1)遍行真如,这是初地圣者断异生性障所显的一分真理。因此真如为我法二空所显,遍一切一味相,无一法而不存(P911)在。(2)最胜真如,这是二地圣者离去邪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因此所证的真如,为具无边的净德之所依止,于一切法中最为殊胜,无能测量,不可比对。(3)胜流真如,这是三地圣者断闇钝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修胜定,契证于真如的实相,从平等真如现起大悲大智所起的等流法,望于其余非证真如之所流出的教法,这是最极殊胜的。如此殊胜教法,虽舍身命,亦当勤求。(4)无摄受真如,这是四地圣者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通达法界性中的无我我所而证此真如,自然是就无有我我所的系属,为什么?因这不是我执等所依所取的。(5)类无别真如,这是五地圣者断于下乘般涅槃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通达此真如的生死涅槃都无差别性,不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6)无染净真如,这是六地圣者远离粗相现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此所证的真如,无染无净,既其本性是无染的,所以也就不可说后来方净。换句话说,真如随障不染,随智不净。(7)法无别真如,这是七地圣者远离细相现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此所证的真如,虽则是由很多的能诠教法而作种种的安立,但是这所诠的真如,并不随能诠的教法而有差别。(8)不(P912)增减真如,这是八地圣者远离了无相中作加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此所证的真如,双离增减的二执。为什么?因它不随于净而有增益,又不随于染而有损减。即此不增不减的真如,亦可名为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这是什么道理?谓诸圣者,若能证得这真如已后,不管是现身相或者是现国土,都可获得无碍自在了。(9)智自在所依真如,这是九地圣者远离利他中不欲行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诸行者,若能证得了这真如已后,对于四无碍解就能获得自在,而在人天众中任运自在的运用四无碍解,善说法要。(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是十地圣者远离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显的一分真理。谓诸行者,若能证得了这真如已后,那就可以普于一切神通、陀罗尼、三摩地,并身等三业作总持定门,化作种种利乐有情的事业,了无呆滞,名为自在。或者有说:真如之理唯一法界,体无异殊,何容有十?现在回答他说:虽真如性实在是无差别的,但随其所证、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真如之名。或者又问:当于初地见到真如理的时候,可说已经了知一切,为什么还要依后后位立此十种?现在答说:虽于初地之中已能通达一切真如,然而能证真如的妙行(P913)犹还没有圆满。为使能证之行圆满,所以依后后位次第建立。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此下明转依果,“二转依”就是菩提与涅槃。余如文可知。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今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P914)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此明转依位别,略有六种差别:(1)损力益能转,这是约资粮加行的初二位说。谓由过去闻熏习的胜解力及由闻熏而有的惭愧力,使本识中所保存的染种势力一天天的减损,令本识内新增加的净种功能一天天的增益。如是一损一益,虽还没有能够断除二障的种子,真真实实的证得转依,然而就是这样,已能渐伏现行,所以亦名为转。(2)通达转,这是约第三通达位说的。谓由开始悟入见道的力量,通达真如法性之理,断除分别起的烦恼所知的二障,证得一分真实的转依,所以名为通达转。(3)修习转,这是约第四修习位(P915)说的。谓由数数不断的修习十地的十波罗密行,渐次渐次的断除俱生的烦恼所知的二障粗重,渐次渐次的证得诸余真实的转依,所以名为修习转。通达转与修习转在《摄大乘论》所说,略有不同。彼说通达转,是在前六地。谓于此六地中,以有相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即以有相观通俗,无相观达真,令真非真有现不现。如入观时,于真实显现现前住,非真实的义相就不显现;若出观时,当非真实的义相显现现前住,真实的空性就不显现。到第七地才进到纯粹的无相观,所以真妄出入的境界到六地为止。真实的法性现前,所以叫通达转。本论说初地是通达,二地以上叫修习;《摄论》从初地至六地,总名通达位,这是二论的不同点。又《摄论》说修习转,是在于后四地。谓于此四地中,所修纯无相观,长时期的现前,勇猛精进的修习,断除其余的粗重,能多使令一切遍计执性的非真实的义相不再显现,而无相的真实显现。(4)果圆满转,这是约究竟位说的。谓菩萨行者,由于在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间中,修集无量无边难行而行的波罗密多胜行,一旦到了金刚喻定现在前的那个时候,就可永远的断除本来的一切粗重,顿证佛果最极圆(P916)满的转依;从此自利功毕,今后唯有穷未来际的利乐无尽的众生,所以名为圆满转依。(5)下劣转,这是约声闻缘觉二乘位的转依说的。二乘圣者专门是为求得自己的利益,厌怖生死的痛苦,欣求寂灭的安乐。他们唯能通达生空真如,不能通达法空真如;唯能断除烦恼障种,不能断除所知障种;唯能证真择灭涅槃,不能证得大菩提果;由这种种因缘,所以无胜堪能,名为下劣转依。六广大转,这是约诸大菩萨的转依说的。谓大乘阶位的菩萨,为了利他而趣向于大菩提故,既不厌于生死,也不欣于涅槃,所以说生死涅槃俱无欣厌。不唯通达生空真如,亦能通达法空真如,所以说具能通达二空真如。不唯能断烦恼障种,亦复能断所知障种,所以说双断所知烦恼障种。不唯能证大般涅槃,亦复能证无上菩提,所以说顿证无上菩提涅槃。具一切智,有胜堪能,名为广大转依。颂说“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其所取的转依体意,唯在于广大转依,为什么?因这是舍二种粗重而证得的。同时,此广大转,除二乘的下劣转外,可摄其余的诸转的。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P917)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这是正释转依的意义。讲到转依,略有能转道、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的四种意义。(1)能转道,就是能转扫二障转得二果的智(道即是智)。这(P918)复有二种:①能伏道,谓此智能伏二障的种子(随眠)势力,令其不能引起二障现行的活动。此能伏道,在漏无漏方面来讲,通于有漏无漏的二道;在三智方面来讲,通于加行、根本、后得的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者:地前有漏道由加行智渐伏二障分别现行,登地见道(无漏道)由根本、后得智顿伏二障俱生现行;修道亦由二智渐伏二障。②能断道,就是无漏的根本后得的二智,此智能永断除烦恼所知的二障种子。唯我们所要知道的,即此智(道)决定不是地前的有漏加行。为什么?因有漏心加行智及有漏后得智,前者是曾习者,后者是相执之所引者,未能泯伏灭除此相,所以不能断惑;或加行智是能趣求,所证真如是趣求所引,无分别智还未成办,所以不能断惑。《述记》说:“由无分别智是加行所引,真如是加行所趣求证,即由所引无分别智能证所证真如成办故,能断二障,非加行智。”有师义说: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切的证得二空所显的真理,无有相分的境相,所以能断二障随眠。后得智则不然,不说它作有相观,就是作无相观,相分境相仍有,所以没有断二障的功能。也就因为如此,诸经论中无有说后得智能断随眠(P919)的。有师义说:后得无分别智虽不能够亲证我法二空的真理,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断除迷理的见疑等随眠,然而在安立谛相和非安立谛相明了现前的时候,能无颠倒的证知,所以亦能永断迷事的随眠。《述记》说:“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实有相观,亦能断之。”由是之故,《瑜伽》五十五说:修道位中有二种道——(1)出世断道,就是根本无分别智;(2)世出世断道,就是后得无分别智。世出世者,拣别不是纯粹的世间,意言是世之出世,名为世出世。有漏道是纯世间的,无有纯世间道(有漏加行智),能够永害二障随眠。为什么?第一原因,是曾习故;第二原因,相执引故。由于是这样的理趣,所以诸见所断,虽有迷事忿等十法,见断顿断,然迷事的随眠随理观一品断,此及修所断无明、二见,此俱根本及随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我法二空真理,能够正式的断彼;余之贪、恚、慢、无明及此相应的修所断迷事随眠,不唯根本智能正断彼,就是后得智亦能断彼,所以说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P920)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二、所转依,就是能转的智,转舍染法,转得净法而成为所依的东西。这也有二种:(1)持种依,就是第八根本识。谓此根本识,能够任持染净诸法的种子,与染净的诸法俱为所依。地上菩萨修圣道时,转舍依止本识染分依他,转得依附本识净分依他,所以持种识,有转依的意义。其余的依他起性,虽然说是亦圣所依,但因没有持种的功能,所以此中不说。(2)迷悟依,就是真如。谓此真如,能作迷悟的根本,如迷真如,一切染法就依之而生;若悟真如,一切净法就依之而生。等到圣道起的时候,令舍染法,转得净法。其余的依他起法虽然亦作迷悟法依,然而因为不是根本,所以此中不说。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P921)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3)所转舍,就是由能转道被转舍的东西。此复分为二类:①所断舍,就是烦恼所知的二障种子。当无漏的真无间道现在前的时候,这个种子就被断舍。为什么?因惑障和治道是两个敌体相违的东西,有此无彼,有彼无此,所以真无间道现前,彼便不能不断灭。何名为舍?永远的不再成就,说之为(P922)舍。由彼二障种子断的缘故,不复能生现行之心,妄执我法现行。又,所执的实我实法,但对妄情好像是有,实际自性本来是无的;现在能执的妄情既然断了,所执的我法当然亦随之而被断舍。由此道理,名舍遍计所执。②所弃舍,就是非障的有漏法及劣无漏法的种子。这些虽不是障法而不用断舍,但到金刚喻定现在前的那个时候,引起最极圆明纯净的本识,由这纯净圆明的本识,非余有漏善法及劣无漏种的所依,故自行将它的永远的弃舍。彼种舍了以后,现行的有漏法及劣无漏也就跟着毕竟不再生起。既然是永远的不再生起,由此道理,名舍生死法以及劣法。此所弃舍法是在什么时候舍呢?有二师说法不同,有师义说:善及无记的有漏法种以及劣无漏法,在金刚喻定现在前的时候,都已弃舍掉了。为什么?因二障种有二此者,所以就与二障种子同时弃舍。有师义说:在金刚道生起的那个时候,还不能够说是已经舍彼,因彼如余有漏,与无间道不相违的。假定说是此时彼已舍了的话:a.菩萨应该已经没有诸生死法。生死法就是有漏法,如果生死法无,怎得名为菩萨?所以不可说菩萨无生死法。b.于此位中应该说是没有所熏识,因有漏等(P923)种,亦为异熟所持,要须金刚道后,解脱道起,此识方空。若说无间道时已舍所持,那能持异熟亦舍,如此,岂不是此位无有所熏识了吗?c.此位菩萨假定真的已经没有所熏识,那他就是安住在无间道上,应该名之为佛,不可说是菩萨。d.若在此位,就可名之为佛,其后解脱道的生起,应该就成为无用。由此种种道理,我们应当知道,余有漏法及无漏种等要到解脱道生起的时候,方能真正的弃舍,因为第八净识非彼劣无漏及余有漏法的所依。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4)所转得,就是以能转道,转舍二障,因之而转得者。此复分为二类:①所显得,就是大涅槃。涅槃是印度语,中国译为圆寂,或译灭度,亦名安隐。此之涅槃自性虽说本来清净,然由客尘烦恼所知的二障盖覆了它,令它不得显现。等到真正的圣道生起了的时候,断除彼烦恼所知的二障,使令其本来清净相显现,名为得涅槃。这是依于真如离障而施设的,所以其体就是(P924)清净法界。由此涅槃在缠未显,离障方显。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际,故名涅槃。】
真如的理体虽说唯有一种,但就义边差别安立,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法相所依真如之理,虽为客尘烦恼所覆,如净明珠处淤泥,而其性体本来清净,并且具足无数无量不可思议的微妙功(P925)德。无生无灭,凝寂湛然,犹如虚空一样。此真如理不简圣凡,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既不可说它一,又不可说它异。假定是一,真如理性应是无常;假定是异,真如应非彼之实性。离一切相者,是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是离能取相。真如唯是内自所证,不是寻思所行的境界,所以说寻思路绝。真如自相非名言所安足处,言语所不能宣说的,所以说名言道断。能证此真如理的,唯是真正的圣者,自内所证,不是外所得的。为什么把这叫做涅槃?因其自性本来湛寂的,所以名为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由断烦恼障而显出的真如。这时圣者虽还有异熟的残余微细的苦果所依未灭,然而因为烦恼障已永远的寂灭,所以名为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澈底的超出生死之苦,换句话说,是由断生死的苦果而所显的真如。因于烦恼既尽时,更把余残的所依之生命报体亦灭掉,所有一切众苦永寂,所以名为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的出离所知障,换句话说,就是由断所知障而所显的真如。假使证得这涅槃时,即生起悲智,大悲般若常常为所辅翼。就是由于有了大悲的辅翼,就常常的在生死中度众生,而不住于涅槃;由于有(P926)了般若的辅翼,就常常的不为有漏杂染法所染,而不住于生死。涅槃生死二俱不住,故名无住。菩萨既在生死中尽未来际的利乐有情,这就是利他的妙用,怎么可以说为涅槃?要知缘此虽起悲智之用,然而即用而常寂,所以名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