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述记科判(略科)注:原‘遗集’中无此,为方便学习故,将原科文摘要作表,以供参考。
泛标正法1自性清净心直明心非不觉
甲一2真如约不觉辨双显二佛性义
略标大纲标宗大乘出众名3佛性智慧佛性迷真起妄成不觉
序分4法身约觉辨报应佛性反妄归真具二觉
标示止观释名义5如来藏出障佛性
6法界释余疑平等佛性
7法性举离相以明净心正明空
何所依止辨体状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空义问答遣疑
丁一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不空义(见页345)
止观何故依止正明修必依本
依止释疑全性起修
以何依止以何依止体状止行体状
破小乘人执观行体状破自证
破大乘人执破名言约证破破他证
破暗证约修破破证他
总明三性:1真实性。2依他性。3分别性。
真实性:1有垢净心。2无垢净心。
丁二净分依他约性染义对简正明性染有用
止观别明三性依他性染分依他约真实性料简释其名清净分
境界清净分别性释其名分别性
分别性染浊分别性
合辨:1约一心辨。2约依他辨。3释六识疑。
依分别性:1从观入止。2从止复观。
约染浊约依他性:1从观入止。2从止复观
三性对真实性:1从观入止明无性性。2从观入止明无真性。
丁三3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4止观双现前。
止观通简:1正简示。2约幻喻。3约梦喻。
体状约分别性
约清净约依他性
三性约真实性
通简:1寂用之相。2生佛之名。3同异之义。
4自他修益。5佛德实虚。6常住生灭。
丁四约分别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止观约依他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断得约真实性:1观行断得。2止行断得。
总辨:1除障之义。2熏心之由。3地位之相。4结略总明。
备显作用全体大用
丁五正明重明所依双遮双照
止观再示方便离过具德
作用偈颂颂理谛融即离微
结颂观法直明非妄
颂劝修远胜二乘
观门实事观佛身观直示假想非妄径齐菩萨
礼佛时止观止门假想观供具观释疑感应俱成重明同体心性
双行依想得见真佛
食时止观观门普供观转粗作妙观生佛互论熏心
止门除贪观转少为多观结成感应不二
便利时止观正明观门
释疑止门
(续页342)
净法具足无漏性功德法果性唯心所具
具染净法具足出障净法能熏亦唯心所具
染法具足染性|释疑1性不可转2两性相违3两业起灭4性不
具足染事相除5互论相违6本末同灭7相违不熏。
不空义圆融无碍法界法门直明法界体一性染性净具时具有
因果法身名别之义具明染净性事事染事净有二差别
藏体一异真体在障出障之理正明圆融无碍法说(喻)无差而差之理
事用相摄之相喻说(喻)全理成事
治惑受报不同之义引证(喻)全事摄理
共相不共相识(喻)全事摄事
结成差即无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