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印度佛学略史
第一节佛灭后结集诸藏差别
佛为一切教法之本。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佛之遗教,即
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也,然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善见律传经藏、论藏、律
藏之结集。真谛则传阿难诵经,富楼那诵论,优波离诵律,大迦叶为上首,由七叶窟
界内上座众结集之。其未及加入窟中者,曰界外大众,别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佛说。此则只及小乘者。四分律则传经藏律藏论藏之结集;而阿含经外别有杂集藏,兼摄
方等诸经,此则兼通小大乘者。西域记则传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大迦叶诵论。其
不加入窟中之大众部,别开会诵出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脏、禁咒藏;杂集藏摄根
本大乘经,禁咒藏摄陀罗尼,此则兼通小大乘显密教者。真谛又传说文殊师利阿逸多
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或传大乘经由广慧菩萨结集;而佛地经论亦言传法
菩萨结集,此三则专属大乘者·故虽总唯一佛法藏,或分为声闻与菩萨之二藏,或分
为经律论之三藏,或分为经律论杂四藏,或分为经、律、论、杂集、禁咒之五藏,因
结集时已有差别也。
著者意见,则七叶窟中迦叶、阿难、优波离、富楼那等界内上座,系当时仪式最
严正之结集,然仅小乘之三藏或二藏耳。此外大小乘诸圣弟子之结集其所闻者,应不
一而足。文殊弥勒等,应亦曾结集。相传迦叶众结集已,出至窟外,见复有众弟子之
结集,即宣言‘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随顺’,殆结集后曾和合界内外小大乘众共
相参印。而文殊等或尝请阿难证其所传,故有与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之传说,此
读增一阿含之序分,亦可想见仿彿。而大乘庄严经论、谓大小乘契经原来并行流传者
,深为可凭信也。
第二节小乘盛行与分成各部
初百年间,由迦叶、阿难等传持法藏,遂形成小乘之教团,至阿育王时乃极盛行
,然分裂之端亦由是起。首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至五百年间有二十部之多。异部宗
轮论云:‘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
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
部,九、北山住部’。‘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
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
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按所云大众部四破或
五破者,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五次破裂,若专从大众部所分出者以言,
则但有四次破裂也。所云上座部七破八破者,亦连根本之分为大众部上座部,则有八
次破裂,若专从上座部所分出者以言,则但有七次破裂也。今依各派所从出及破裂之
先后,撮为一表如下:
┌一说部──┐
│说出世部─┼──第一破………第二百年
┌大众部───┤鸡胤部──┘
│︵│多闻部─────第二破……第二百年中
│佛│说假部─────第三破……第二百年中
│寂│制多山部─┐
印度小乘┤百│西山住部─┼──第四破………二百年末
│余└北山住部─┘
│年
│︶
└上座部┬─雪山部(本上座部)
└─说因部┬──────第一破………………三百年初
│┌犊子部┬──第二破……………第三百年
│││法上部─┐
│││贤胄部├第三破……第三百年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第四破……第三百年
│└法藏部─第五破……第三百年
│饮光部──────第六破……三百年末
└经量部──────第七破……四百年初
第三节大乘继兴与其派别
薄伽梵(世尊)所说大乘教法,虽有窟外大众暨文殊弥勒等,曾结集为大乘法藏
,与小乘并流行于世,然在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而大乘法若存若
亡,未能光显焉。故后时大乘崛兴,其执著小乘者,甚或斥之为非佛说,虽至无著时
,其诤犹烈。依弥勒大乘庄严经论,举七义证明大乘为佛说者可知也。释尊灭度五百
余年,有马鸣菩萨兴世,外攘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至教。除大庄严经论等杂说
因缘暂用导俗外,他若大乘起信论等,皆直宗大乘一真法界而造,颇与释尊之华严根
本法轮遥相呼应。此唯建大乘根本,纯然未有宗派之分别也。至龙猛提婆,渐偏重阐
扬大乘毕竟空义,以治外小之增益执;无著世亲,渐偏重阐扬大乘之如幻有义,以治
外小之损减执。但仍互融无间,未据所宗自为其派,故此前皆可谓之未分宗派之大乘
也。然空宗有宗已隐含其分派之兆于龙猛无著,且须上溯乎妙德慈氏。沿至佛灭千一
百年间,由清辩护法二论师,大乘始分空有二宗。旋即转为大乘密宗之代兴,至佛灭
千五百年后,则小大显密皆渐趋衰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