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伟大的论著是一千多年前,大约在第七世纪末到第八世纪初,由印度佛教一代伟大的中观学者——>寂天菩萨所著作。
*这部论在印度有一百多部的义注讲解。
*这部论在西藏也非常盛行。四大教派都会学习这本论。不管是宁玛巴或噶举、萨迦、格鲁都会共同学习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但出家众和佛学院要学这部论,在村庄里,仁波切、喇嘛们为大众解说佛法的时候,也用这部《入菩萨行论》。
所以它是“出家众”及“在家众”都要共同学习的一部论。
一般像《俱舍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等是非常细的部份,这些比较适合出家众学习。但《入菩萨行论》是一定要学的,因为:
*它是实修的方式。
*它的善巧把显宗、密宗都包含在一起。
*没有显宗大乘根基的话,对密宗是没办法了解的。
*原因并不是密宗的理论和道理非常的深奥而且非常细,而是密宗的理论非常简单,简单得让我们无法接受它。
我们一直期待非常困难的东西,先由困难和细的显宗理论里“了解”和“修习”之后;在实修上,内心中自自然然就会明白密宗的含义。任何地方或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是修行的方法有些不同而已。
这是非常好的一部论。为什么呢?
以前在中国,因为翻译上有一些遗漏,所以没有流行。前几年才慢慢翻成中文。现在我们有机会来讨论这部论,福报是非常难得的。要非常珍惜这个缘份。
这部论如果不是天天都讲授,大概是一年多的时间才讲得完。所以我们会依情况分成几个部份、几期的段落来讲解。我们从西藏一些高僧的经验中得到“虔诚心加上方法”,会增加对佛法的了解。将所学的道理,实行到日常生活当中也比较方便,可以减少负面的现象,而且增加好的现象。
讲授佛法有三个方式:
1“佛陀”讲解佛法
2“阿罗汉”讲解佛法
3“班智达(学者)”讲解佛法
1.佛陀讲解佛法
在古印度参佛的时候,佛陀用“身、囗、意”三种神通来讲授佛法:
*身体的神通
佛陀从眉间(两道眉毛之间)发光,因缘成熟的众生自自然然会被吸引过来。我们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在场的就只有我们人类而已。还有很多其他的天道、无形中的饿鬼道、龙王、阿修罗等等之类,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众生。
*意的神通
释迦牟尼佛知道众生的根器,依据不同的根器,用适合对方(也就是最容易让对方了解)的方式来讲解佛法。
*语的神通
释迦牟尼佛有六十种妙音——>佛陀用一种语言讲解佛法,每个听众听到的时候,都变成他们自己本身使用的语言。比如说:用印度语讲出来的话,华人听到了也会变成华语;用福建话来讲,海南人也能听成自己的方言;外国人听了也会变成英语因此,佛陀说法,完全没有语言的障碍。众生马上就能够听懂!
2.阿罗汉讲解佛法
阿罗汉是用“三个清净”来讲解佛法:
*听法者“容器清净”以后——>他才会讲解佛法。
*语器清净——>也就是:阿罗汉本身的烦恼障已经清除了。没有贪、嗔、痴及语言的障碍,能够很正确的诠释佛法。
*佛法的内容很清净——>
所有的佛法都是由佛陀那里传授而来的,丝毫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概念。
我们也许会问:“阿罗汉为什么不用身、囗、意三种神通来讲解佛法呢?”因为他们本身有四个障碍(请参阅以下讲解),没有能力用三种神通来讲解佛法。
障碍1地方太遥远
比如说: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他的母亲往生到佛陀光的世界,太遥远了。尊者用尽神通也找不到她。而只有佛陀知道。
障碍2时间太久
比如说: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的阿罗汉,他不知道一位“青达巴杰”居士内心中有解脱的种子。这位居士想要跟舍利子出家,但舍利子拒绝他:“你没有解脱的种子,没有出家的因缘。”后来佛陀说:“让他出家吧!他有解脱的种子。在好几万劫之前,青达巴杰生为一只猪时,曾经被一只狗追赶着绕着佛塔跑了三圈,那时候他就种下今日解脱的种子了。”
因为时间太遥远了,佛陀知道,而舍利子就没办法知道了。
障碍3因果太细的部份,阿罗汉也没办法了解
就像孔雀的羽毛颜色非常多,每一种颜色是由哪一种因缘而来,阿罗汉说不出来。因为它太细了,而佛陀就可以讲得出来。
障碍4佛陀不共的智慧、十力、四无畏等等佛陀不共的功德
阿罗汉没办法了解,因此阿罗汉没办法用三种神通来讲解佛法。
3班智达(学者)讲解佛法
“班智达”是梵语,佛学家的意思。在古印度有两所著名的佛学院:1“那兰陀”佛学院2“必扎马西啦”佛学院
那兰陀佛学院讲解所有经文时,是依“五个圆满”来讲解佛法,也就是传法的:1处所圆满2时间圆满3信众圆满4上师圆满5法圆满
讲解“论”时,则用五个原则来讲解:
1.“论”的作者是谁?
2.这部论属于经、律、论三藏的哪一部?
3.属于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
4.整部论的重点是什么?
5.为谁而讲的?
我们将根据这五个原则来讲解《入菩萨行》这部论。
1.作者是谁?
*寂天菩萨,俗名叫寂铠。
*西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印度南方“善铠国王”的儿子。
他从小就有前世本具的智慧,虽然身为国王的儿子,但对于当时的长老或地方上的官员都非常的尊敬。对穷苦众生更是非常慈悲的帮助他们。在学问方面,他很轻易就学会一般世间法及各种技艺不同的抉窍。
他从老师咕苏禄处学到“文殊成就法”,修成后可以和文殊菩萨面对面地讲话。他父亲往生后将王位传给他,王臣们准备了庄严的王座给他明日登位之用。就在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文殊师利菩萨坐在王座上面。文殊师利菩萨对他说道:“我和你是师徒关系,我们同坐在一个法座上面是不可能的。”寂天马上就醒过来,他放弃了国王的身份,来到印度东方“那兰陀”佛学院剃度出家。
初讲《入菩萨行》
当时“那兰陀佛学院”是以胜天菩萨为首,有五百名大学者及众多的出家比丘。寂天菩萨出家之后每天除了“吃”和“睡”之外,并没有和同事那样的精进苦修,于是受到同事间的排斥。大家还给他取一个外号叫“布输咕瓦”,意思就是“吃、喝、睡”,大家都认为有这样一个同事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简直丢脸!还浪费了施主们的供养,于是他们向胜天菩萨进言说:“祈求你!以后讲解佛法的工作由大家一齐轮流担任好吗?”
胜天菩萨答应了众人的祈求。众人是想要羞辱他,并乘机赶走他。一般讲授佛法都在大堂举行,但轮到寂天菩萨的时候,他们刻意将法座抬到广场上,并把法座安置得很高!那样的高度,是一般人都没办法上去的!大家还召集了众多的在家居士来听寂天菩萨演讲佛法,存心等着看寂天怎样丢人现眼!
第二天,演讲的时间到了,寂天菩萨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出现在法座上!他向大众问说:“你们要听曾经听过的佛法呢?还是不曾听过的佛法?”
大家都说:“请你讲解我们未曾听过的佛法。”
寂天菩萨认为:“讲解《学集》内容太多,讲解《经集》内容太少,我讲解《入菩萨行》好了!《入菩萨行》语句很少,但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里面了。”于是他开始讲解《入菩萨行》,大家都非常的惊讶,因为在他们的对面上出现了文殊菩萨的法相!
见到这个至殊极胜的景象,大家都由衷生起了无比虔诚心,并对以前“想办法要赶走他的心”产生莫大的忏悔。当寂天菩萨讲解到第九品、第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他的身体渐渐离开法座、飘向虚空!
最后讲到“第十品回向”的时候,因为太高了,大家都看不清楚他,回向文说完后他就融入虚空不见了!
讲演当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但那时候的学者都有不忘总持(超强记忆)的本事。事后,学者分成两派:
1.一派说《入菩萨行》有九品七百颂
2.一派说是十品一千颂
两派的意见都不相同。
最后大家得知寂天菩萨到了印度南方的吉祥功德城,于是两派各派了两个代表,想要迎请寂天菩萨回那兰陀佛学院。寂天菩萨没答应,但他告诉来迎请的学者:“《入菩萨行》有十品一千颂”并且将《经集》及《学集》口传给他们。
化度饥渴众生
寂天菩萨在一个地方渡化众生,如果被认了出来他就会离开,然后再到别的地方去渡化其他的众生。一次,寂天菩萨到了印度东方,在那个地方有五百个外教徒。当时这地方没有食物,居民都在饿肚子。五百个外教徒就说:“谁有能力救他们的人民,他们就跟随着谁。”寂天菩萨去托钵,并以神通将钵中食物化现出无量的食物来满足人民的需求,使地方上的外教都成为佛教徒。
木剑降伏君王举国皈依三宝
之后,寂天菩萨又到了菩提迦耶的东方。“阿休嘎国王”有很多仇敌,成天过着恐惧的生活。国王雇用很多保镖来保护自己。这时,寂天菩萨拿着木盒子装着文殊菩萨的智慧剑去当国王保镖,受到国王特别的信任。于是有人嫉妒他而向国王进言说:“寂天拿的剑是木头做的,还好敌人没有来。敌人如果来了,那支木头做的剑怎么能够用呢?”
国王听了很生气,要看所有保镖的剑。当轮到寂天菩萨时,寂天对国王说:“国王,你要看我的剑,对你没有意义,最好不要看。”
国王说:“对我没有意义也没关系,不管怎样,我都要看!”于是寂天菩萨带国王到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然后请国王用手遮住一只眼睛。寂天这才打开木盒子。当剑被拿出一半的时候,射发出了一道强烈的光芒,国王的另一只眼珠子抵受不了,马上就掉了下来!国王害怕得要命,马上向寂天菩萨忏悔。
寂天菩萨以神通恢复了他的眼识,渡了国王,而且整个国王的统治下都成了佛教徒。
拆大梵天坛城威猛摄受众生
离开了阿休嘎国王,寂天菩萨来到印度南方白矶力的山区。一个国王的佣人在倒洗锅水的时候,正巧泼在寂天菩萨的身上。佣人看到洗锅水泼在寂天菩萨的身上就像将水泼在炽热的铁上一样,马上就“蒸发”干了。佣人觉得很奇怪,静静地走开了。
当时当地,有很多人信奉大梵天,大梵天的法师要在虚空中画大梵天的坛城,并扬言:“谁有能力拆掉大梵天的坛城就跟随谁,但如果没人能够拆掉大梵天的坛城,那么所有的人都要信奉大梵天。”
国王本身是个佛教徒,但不得不答应这个请求。国王向所有人民告示,征求“有能力拆掉虚空中大梵天坛城”的人,却无所得。这时候,倒洗锅水的佣人前往求见国王,向他报告当天“把水泼在寂天菩萨身上”的情形,国王于是马上派人去找寂天菩萨。寂天菩萨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请国王准备一桶水、一块布。
第二天,信奉大梵天的法师就在虚空中画起大梵天的坛城。当东边的坛城完成的时候,寂天菩萨就进入风的禅定。登时,虚空刮起了阵阵大风将坛城吹散,民舍和大树都摇晃得厉害!国王、眷属和人民都被吹趴在地上,灰天暗日不见东西。寂天菩萨从眉间发出光,将国王引导过来,用事先准备好的水和布给国王沐浴,使那个地方的人民都成为佛教徒。
很多班智达赞叹他道:“佛陀以后,有很多高僧和学者,可是像寂天菩萨那样平等优秀的人就没有了。”。
2《入菩萨行》是属于“经”“律”“论”三藏的哪一部?
它属于经部。
经、律、论的分类原则:
1.讲解道、地、次第、禅定——>属于“经部”
2.讲解戒律——>属于“律部”
3.讲解空性、五根、十八界——>属于“论部”
3《入菩萨行》属于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
它属于大乘的显宗。
4《入菩萨行》整部论的重点是什么?
它的整体含意是“发菩提心”以及“修六度”。
“菩提心”有两种:
1.世俗菩提心——>a愿菩提心b行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慈悲”和“空性”是佛法的精华,我们后面会深入
探讨讲解。
5《入菩萨行》是为谁而讲的?
《入菩萨行》是为所有的众生而说的。特别是为当时“那兰陀佛学院”五百个佛教学者及僧众而说。
论绪
《入菩萨行》这部论是指引我们成佛道路、没有错误而且非常圆满的一部论。要讲解这部论,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这部论的名字:
《入菩萨行》
汉语梵语藏语
入菩萨行Bodhisattva-cary-avataraByangchubsemsdpa'I
spyodpala'jugpa
菩提萨多札耶阿巴大拉奖秋仙巴鸠巴拉纠巴
菩萨菩提萨多奖秋仙巴
行阿巴大拉鸠巴拉
入札耶纠巴
译敬:敬礼一切佛菩萨
【讲解】为什么要“标名”呢?因为佛学浩翰,主要是为了容易分辨。
为什么不直接用中文及藏语来讲解而先讲梵语呢?
有三个意义:
1.让我们和梵文结缘以便累积种子——>
因为梵文是以后“九百九十六个”佛陀要来世间宣说佛法时所用的语言,希望我们以后有能力用梵文来听闻佛法并讲解佛法。
2.让我们知道这部论是来自于清净的佛教胜地,印度。
3.饮水思源,感念翻译家们当年的心血和恩德。
敬礼一切佛菩萨
在西藏第四十一代“赤热巴坚”国王那个时代,他将所有的翻译经文集合起来,下令道:
*今后你们要翻译任何佛经,都必须在前面行三个顶礼。
*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经”“律”“论”三部之内。
*所有“经”部类的翻译都要“顶礼一切佛菩萨”,因为所有的“经”都是讲佛、菩萨修行次第及禅定等。
*所有“律”部类的翻译都要“顶礼一切知”。因为所有戒律如:比丘尼戒、比丘戒较细部份的过患都只有佛陀才知道,其他人都很难了解。
*所有“论”部类的翻译都要“顶礼文殊师利童子”。因为“论”里面所讲都是我们的五蕴、六根、十八界等,这些都是非常深奥、不容易了解的。我们必须依靠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
因此,我们从开头的顶礼文当中,很容易就能辨别本书是属于哪一部的书籍了。
一、申敬礼述宗旨
1.遍礼佛佛子及诸应敬者依教今略说佛子律仪行
【讲解】“遍礼佛佛子,及诸应敬者”是寂天菩萨的“礼敬”。
为什么要礼敬赞叹佛、菩萨及小乘出家众呢?
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我们后期的学者对佛陀及这部论更加的产生恭敬心及虔诚心。
“依教今略说,佛子律仪行”则是寂天菩萨的“誓愿”。
为什么要说明“誓愿”呢?有两个原因:
1.希望在撰写这部论的过程中没有障碍。
2.希望后代或以后听闻到这部论的人能够听闻圆满。
敬礼圆满法身佛、菩萨等圣众伴随的善逝;“善逝”有三个意思:
1.美丽的去——>因为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障都已经去除了,清净没有污垢。
2.不退转的去——>束缚我们的“无明”和“我执”已经断除。
3.圆满的去——>已经完全去除了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障。
以上只有佛陀才具备这些德行。以及敬礼所有值得尊敬的方丈、戒行清净的小乘出家众等社会贤达,现在我将依照经教简要地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二、示自谦明目的
2.昔无论未说诗韵吾不善岂敢言利他撰此为修心
3.循此修善故信亦暂增长善缘等我者见此容获益
【讲解】这部《入菩萨行》没有什么特殊的创见,都是佛陀、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等高僧们所讲过的东西。诗文和声韵我也不精通,因此丝毫不敢存有着“利他”(利益众生)的念头。撰写此论的目的是为了要增长内心中的菩提心。
由于依循这些颂文修习善法的原故,我学佛的信心也将暂时获得增长;而其他诚心想修学菩萨行的学人,如果有缘见到此论,或许也能获得利益。增长内心菩提心的方法是讲、辩、写三种方式。
寂天菩萨是利用写的方式来增长自心中的菩提心及利益后来的学人,这本论已经一千多年,在这个无明的时代依然利益着我们。
寂天菩萨撰写此论是否有特殊的创见呢?
我们应清楚知道。菩萨的戒律有:
1.律仪戒——>不做所有伤害众生的事。
2.摄善法戒——>不但不做所有伤害众生的事,还要修行六度。
3.饶益有情戒——>利用不同方便善巧度众生。
修学这部论有什么用处呢?
它让我们明白菩萨道的修行方式,以便修行成佛了脱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