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开示
    心浮气躁·惭愧忏悔(晨坐)

    昨天讲到:老修行者是用系念修行,不是用妄想修行。妄想和念头,两个都是飘动不定的,前念飘、后念动,用动的去追逐动的,怎么会不累?须知正确地用方法时,前念和后念,就像扇子和羽毛一样。前念的方法要像扇子,横在那里不可动;后念的妄想则像羽毛,让它自然地慢慢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若扇子一动,羽毛就会立即飞掉。要知道,心浮气躁的妄相很消耗体力,不会用功也很消耗体力,因此就容易昏沉。

    打从禅七的第一天起,就教各位要把重心、重量感往下放,放在脚底、放在臀部,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观念。练气习武学艺的人,常有“气沉丹田”之说。若能经常保持重心在下半身,便能上轻下重像个不倒翁,才会轻松稳定。平常人都是头重脚轻,脑袋里装了很多东西而又料理不来,所以烦恼、痛苦,以致自害害人、自伤伤人。

    我们听过骂人“轻骨头”、“全身没有四两重”的毒话,就是说人浮躁、不踏实,所以“轻”,所以不稳定。为什么会轻浮不踏实?就是因为没有惭愧心、没有忏悔心。对不起人家、对不起自己,自己却还不知道,这就是无知、就是不知道惭愧。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修道成道的。如果知惭愧了,就要忏悔:我知道过去错、我知道现在错,我希望从此以后不再错;这也叫发愿:我承认错,我愿从此以后不再错。再错,再忏悔;一次又一次,便能增强信愿,如法修行了。

    忏悔礼拜(上午禅堂)

    打坐时,方法用不上,心头妄想多,身体情况多,这些都是无始以来的因果障碍。

    本来师父的话,是为你们脱困解缚,可是你们听到耳里、进入头脑一转,反成了障碍、变成了烦恼。本来我把方法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被你一用,就是用力不上。你的心、你的头脑,好像被鬼筑的墙挡住了眼前的视线与出路,门前明明是条宽敞大路,当你跨步出去,脚下踩的偏偏就是狗屎、牛粪。这些都是无始的心障。这一生没做什么大恶,但就是障碍重重。要知道:这些东西都不在心外,而且不修行时不会发觉,反而愈是修行,烦恼愈重,障碍愈多。不过,不要担心,这是好现象,是修行用上力的征象。这时该用忏悔的方法。

    佛法的修行中,有种忏悔的方法,称做拜忏。拜忏时,如果只是像鸡吃米一样叩头、嘴巴里咿咿唔唔,而心理却不相应,那样的拜法,不能说完全没用,实际上功效不大,忏悔时,心中要坦诚,不隐藏自己应面对的丑恶。

    经过几天的修行,大家应当已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丑恶面了。

    从外表看,每一个人都很好,但这是假的。装假也很好。对别人假,表示知忏悔、知羞耻。平常对自己假也很好,否则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但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再装假了;要赤裸裸地,就怕自己揭露得不够彻底,鞭策得不够痛快。

    忏悔,就是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昨天讲了,修行就像掏千年陈茅坑,要把陈年茅坑里的臭气翻搅出来,让你自己嗅茅坑里的臭气。臭气发散得愈多,就愈干净。就怕你舍不得掀自己的陈年茅坑,狠不下心来面对自己,那就真的很可怜了!

    现在,一面礼拜,一面注意自己的缺点。注意力不在身体动作,而是专注自己的缺点。对不起人的、对不起自己的,那就是缺点。有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对不起人的,可能吗?是人,就有人的业报和习气,就不会说没有缺点,每个人都是满心的创伤、满身的疮疤,你要舍得忍得,把疮疤一个一个揭开来。否则便不知道自己有多丑陋。

    不必讲给师父听,师父不需要知道,你应该面对你自己,痛下针砭,恳切忏悔。

    现在开始,拜下去!慢慢地拜。

    打开心胸,面对自己,痛加鞭策,你才有希望心得安宁。

    我们经常是眼睛看人,说这个不对、责那个不好。很少能想到,自己比他人更差。经常原谅自己而埋怨他人,这就是可恶的一面。

    想想看,自己对得起谁?对得起父母?孩子?老师?朋友?长辈?同事?

    对得起自己吗?有没有糟蹋了自己。父母生了我这块材料,有没有好好用它?还是把它糟蹋了!

    自私!自大!自欺欺人!这么荒唐的人,不愿先悔过就想开悟吗?

    ※※※※※

    现在,大家起来,把眼泪擦掉!

    把刚才的惭愧和忏悔摆下,不要再去想刚才的事。我们要能够随时随地检讨,也要能随时随地说放下就放下。知惭愧、知忏悔之后,马上要用方法。因为惭愧心生起之后,心情就容易稳定,心气没那么浮躁,也就比较容易用功了。身体交给坐垫,心念交给方法。

    出离心·菩提心(晚坐)

    修行不能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而想开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为在教禅,自命为禅师,但是不离五欲,认为释迦牟尼佛也不离欲,并且主张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有出离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尘境动摇。

    有人会以为出离心是小乘,禅是大乘,两者无关。不对!人间的伦理道德、小乘的出离心、菩萨的菩提心,这三样具备了才是大乘的禅。

    若没有以出离心作基础,那便是恋世的心、贪着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种英雄主义。所以,没有出离之念,就不能称作是菩提心。

    “人欲横流”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诱惑太多。所以要出离很难。因为出离心,必得离五欲。如不离五欲,则梵天都生不了,何况要证大小乘的圣果。既想开悟证果,又想不离五欲,则是绝不可能。

    出离心实在难发;正在五欲中打滚的人,要他生起出离的意愿,非常不容易。现在的台湾,学佛学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从师父这里学点东西,然后出去逢人贩卖而已,甚至自己也当禅师主持禅七;真地要他发出离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须先有出离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气,有此勇气、努力愈大、信心愈强,修行才能得力。

    有了出离心,才会死心塌地好好用功,为佛法作干城,不贪恋世间所有,只以清净的佛法做依归。

    至于发菩提心,一定是舍己而利人,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真正的菩提心是要“为众生做床座”、“为众生做牛马”。“做牛”、“做马”,听起来好像很可怜,但是,牛马是驮着人走的,别人到了目的地,牛马自己也一样到了。“为众生做舟航”,把众生从此岸运到彼岸去,众生上岸了,舟航也靠岸了;若能于彼岸此岸来去自由,根本无所谓彼岸此岸、亦无所谓岸上水上。所以发菩提心绝对划算。

    已经有家有业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离心,才不会受到世间人事的诱惑和影响而烦恼不已。有出离心,才能了知苦空无常,并且体验到世界是苦空无常的。

    许多人误解,以为有出离心就是不要世间、不要父母、不要儿女、……统统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现实。出离并不是厌离、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尽子女的责任,这就不对。释迦世尊出家时,父母有人奉养,生活无虞。六祖慧能大师当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顿好了老母。

    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发出离心,并不表示不负责任。出离是不占有,权利可以不要,责任一定要负。父母遗产可以不要,父母若无人奉养,托钵也要奉养。

    若想学得深厚,深入佛法的受用,这两个心不可或缺。发出离心就没有执着,发菩提心就不会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