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题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智谕法师讲述

    讲经题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

    大乘是华语,梵文叫摩诃衍。摩诃是“大”。衍,译作乘。大乘是对小乘立名

    ,所谓大小二乘。其实二乘有二种说法:一、声闻缘觉叫二乘。二、大乘小乘叫二

    乘。又有所谓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缘觉皆名小乘,菩萨是名大

    乘。大乘在因上说叫大乘,如果在果上说叫佛乘。所以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

    二亦无三。有说一乘究竟,有人说大乘究竟,有人认为一乘不二所以一乘究竟。有

    人认为大乘无外,所以大乘究竟。又有人说一乘是果大乘是因。若详细分辨经义实

    无这些分别。

    大乘说何道理?摩诃衍论云,摩诃衍者,空义也。空义是究竟了义,亦叫第一

    义。不过很多人不知空义,他把空对有来分别,他不知佛所说的有即是空。佛灭以

    后提倡大乘法的,都知道是马鸣菩萨与龙树菩萨,马鸣菩萨的时候,尚未特别提出

    空义。到龙树菩萨时特提出空义。他说的空义不对于有而说空的,所以龙树菩萨说

    ,若人于空义取著于空相是为邪见人。所以空不可执著,执著空是戏论,戏论就是

    不实之论。所以接著龙树菩萨说,若人了达空而不取著于空是佛道初相。我们知道

    初地菩萨初初了达于空,这空叫中道义。

    小乘声闻缘觉亦了达空,可是他们是偏空,大乘虽然了达空而不偏于空。以后

    无著、天亲二位菩萨出现于世,他们依如幻边立法相宗,后人说他们是说有的,我

    们要知道,佛不说有,佛说一切有法如幻。以如幻故当体即空。我们可以说,法相

    宗是从如幻边说空。甚么是如幻义呢?如幻是假的,假非实有,所以如幻就是空义。一切法相皆如幻,若人了达诸相如幻,是人为如实知法相。若人执著法相为实有

    ,此人便生邪见。

    所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千万不要听到说相宗就执著相是实在的,

    那是颠倒见邪见之人,所以说佛法就是明真空理,故出家叫入空门。

    大乘与小乘分别在何处?这个大乘从智方面说比小乘大,小乘智小。声闻缘觉

    所求是有所得智叫一切智。何谓一切智?知一切法皆空。所以小乘人是偏空。一切

    法皆空这是实在没错,可是他没打转身,不会全体之义。

    有人说小乘人是知法的总相。其实小乘人实在不是了达法的总相。为什么呢?

    经云,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是了达法的差别相,谓之差别智。

    于无量知空,才是了达法的总相。了达法的总相,谓之无分别智。若人得无分别智

    ,即能分别一切。

    小乘人的智慧不同,小乘人只得偏空之智,不能于空知无量,所以不能算是知

    法的总相。

    今举例说明,譬如我们的身体,大家都认为是实有的。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无

    量细胞所组成。除去细胞,找不到身体的存在。如果实有身体存在,应该离开细胞

    ,还有身体才对。现在离开细胞的组织,根本无有身体,故知身体实空。这便是于

    无量知空的道理。于无量知空者,乃于法界缘起知是毕竟空也。

    再解释于空知无量。虽然我们知道身体实空。但是空非有外之空,如果有外立

    空,则其“空”便是另一型态的有,不得谓之空也。须知空即是有,有当体即是空。因为无量的有,皆是因缘所成。既是因缘所成,故无自性。若有自性,无须待因

    缘成。既然法无自性,故名曰空。所以空者,实是因缘有。这便是于空知无量的道

    理。所以身体空,便是细胞有的缘故。故曰毕竟空,建立无量法界缘起。于空知无

    量,是知法的差别相。于无量知空,是知法的总相。此是大乘空义,亦名第一义空。所以大乘者,智慧大也。

    其次,大乘人心量大,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不尽。这个心量有多大!大乘人

    要度一切众生。小乘人没这些心量,大乘人是你要害我,我要度你。佛被歌利王割

    截身体的时候,佛说我得道以后第一个先度你。小乘人心量小,你要害我,我没你

    办法,我就躲开你。

    大乘人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声闻乘人父母妻子儿女都不管,我只管自己,叫

    自了汉。缘觉乘人多少好一点,还度他的亲缘眷属,可是比较起菩萨要度尽一切无

    量众生,那心量不可比拟。

    大乘人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佛曾譬喻说,好比夜晚,声闻乘人拿一个火把照亮回到家里。他

    不肯把火把交给别人亦照亮回家,他把火把丢在地下,用脚踩灭,回家睡觉去了。

    所以佛说声闻乘人不能续佛慧命,不得名为佛子。大乘比小乘的心量大。

    再讲,大乘果大,大乘之果唯是一人,唯是一人是谁?“佛”也。大乘所得的

    果大,因为“乘”字有运载的意思。大小“乘”,是指言教教法讲。小乘的教法,

    可把小乘人运载到有余涅槃;大乘的教法,可把行人运载到佛果。先说小乘所得到

    的法。总而言之修学佛道的人都是要舍业报身得法身。大家没得法身,没舍业报身

    ,所以叫凡夫六道。圣人舍业报身,得法身,所以说他了生死。小乘人如何了生死

    得法身呢?小乘人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那五分呢?一戒法身。二定法身。三慧

    法身。四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法身。戒定慧三个是因,解脱与解脱知见是果。所

    以小乘人所得的果是解脱与解脱知见。小乘人得到解脱法身称为涅槃。他认为所得

    的解脱有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他获得的解脱知见,他称为菩提。解脱知见者即所

    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家要知道小乘人没有究竟了生死,了的分段生死,不是究

    竟涅槃。小乘人得的偏空一切智,不是究竟菩提。比较起来在果上讲,小乘人所得

    的果小,大乘人的果可至佛地,所以大乘的果大。

    所谓涅槃佛果,就是大乘所修的真空。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清净即是空。究

    竟菩提无上菩提是什么呢?无上菩提就是空义。所以说了达于空义即名为菩提。

    空义是什么呢?空义即是无相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义即是无住义。菩提

    者无所住而生心。空义者无分别义,假使可分别,如何能叫空?空义者不可得义,

    假使可得,如何能说是空?空当然不可得。空当然没有分别,空当然是无相。空是

    无生无灭义,空焉有生有灭?空是不来不去,有谁能说空可来可去?要是有来有去

    当然不空啊。空是不一不异义,若有一有异,就不空了。空是无我人众寿义。大家

    仔细想一想,上面说那么多不过是说一个空。空是一义。所谓无义。不要认为一义

    是有“一”义。如果有一个“一”,便不叫一,那是二。一义者,佛在经上说一相

    所谓无相。空是不变随缘义,随缘不变义。空是常住功德义。空是如幻义。空是无

    量义。这是大乘人所得的菩提果,比小乘人所得的果大。根据经上论上说,空是中

    道义。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是中道。这便是

    大乘得的菩提。

    大乘人所得的涅槃是什么义呢?大乘所得的涅槃是无相义。小乘人所得的涅槃

    是有相义。大乘人的涅槃是无住义,小乘人所得的涅槃是有住。佛的涅槃叫无住涅

    槃。大乘涅槃是无分别义,小乘涅槃取有分别义。大乘涅槃是无所得义,小乘涅槃

    有所得义。大乘涅槃是无生无灭义,小乘涅槃是取灭义。所以乘明菩萨说:“若人

    说有灭度,此人不能教化众生。”就是因为他是小乘的原因。大乘涅槃是不来不去

    义,小乘涅槃有来有去义。大乘涅槃是不一不异义,小乘涅槃有一有异义。大乘涅

    槃是无我人众寿,小乘涅槃有我人众寿。大乘人的涅槃是一义,是无义,小乘涅槃

    是二义,是出生死入涅槃。大乘涅槃是不变随缘义,本无来无去而现来现去,现来

    去而实在没来没去。小乘人不得。他是出生死为涅槃,不敢再入生死随缘度众生。

    大乘涅槃是常住功德义。一切法本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因为常住故,有佛无佛大乘

    性相常住。常住就是清净义。清净具有无量劫的无数无边的功德。大家看大乘起信

    论或胜鬘经就知此道理了。

    大乘的涅槃是如幻义。大家要知道,若人说有涅槃可证者,是人是邪见。若人

    说无涅槃,亦是邪见。有者如幻随缘,无者是性空。大乘的涅槃是无量义,大家莫

    认为无量是其量很多。明明是告诉你无量啊,所以不可作有量会。如果说其量,这

    无量无数无边即是空。要不空都是有量有数有边。大乘人的涅槃是中道义。所以大

    乘人的菩提涅槃叫一真法界,又名常寂光。我们看大乘的果比起小乘的果大得太大

    了。

    小乘人借佛的言教,不能会入中道,只断见思惑。大乘人借佛的言教可至无上

    菩提究竟涅槃。大家都听说发菩提心,云何发菩提心呢?发无相心叫发菩提心。发

    无住心叫发菩提心。发无分别心叫发菩提心。发不可得心叫发菩提心。发无生无灭

    心叫发菩提心。发不来不去心叫发菩提心。发不一不异心叫发菩提心。发无我人众

    寿相心叫发菩提心。发一心不二不乱心叫发菩提心。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心叫发菩

    提心。发常住功德心叫发菩提心。发知一切法如幻心叫发菩提心。所以大菩萨发菩

    提心度众生叫修如幻三昧。发无量心叫发菩提心。何为发无量心?那很简单,众生

    无边誓愿度就是无量心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叫发无量心。发中道心叫发菩提心。发一真法界心,常寂光心叫发菩提心。发平

    等心就是发菩提心。发大慈大悲心就是发菩提心。发慈悲喜舍心叫发菩提心。无能

    发所发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是无上佛果之因。无上佛果者是发菩提心之果,佛

    因为菩萨发菩提心,能成无上佛果所以才授记。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发菩提心,就是发空心。譬如佛为菩萨授记,佛以因赅

    果海,果彻因源故,为菩萨授记。我们不得以凡情见,妄加批评。例如执著定有授

    记不对,因为坏毕竟空义故。如果执著定无授记亦不对,因为坏因果故。若无授记

    ,焉有修因证果?其实说有授记,说无授记,都是我们的“见”。如果放下我们的

    “见”,便不见有授记,亦不见无授记了。所以放下执见,说有授记亦对,说无授

    记亦对。若妄起执见,说有授记亦错,说无授记亦错。须知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毕竟空即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即毕竟空也。毕竟空中无授记亦无不授记故。

    以上略讲“大乘”义竟。

    【遍照光明】

    本来这一部经,是出于般若经。讲的是般若道理。因为讲般若道理,是三乘普

    照,所以称遍照光明。

    佛法中有般若这个法门,一切法从般若出,固然有华严法华和涅槃及其他的很

    多经,讲的道理都很圆很满,可是究竟一切法,一切诸佛都从般若出。固然华严、

    法华、涅槃这些经讲的是圆顿大乘法,可是我们要清楚他绝对是从般若出,绝对不

    是般若从华严或者从法华出,或从涅槃出。不仅如此,就是小乘法,阿含经,一切

    小乘法亦从般若出,所以天台宗判般若为通教,佛亦说过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皆从般若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遍照。大家要知道遍照,是圆摄义

    ,与灯光日光之照不同。如何不同呢?譬如说日光照物不能照理,太阳光可以照到

    东西不可以照道理。这个大乘法遍照一切事与理,一切法皆照,所以说它实在是圆

    摄之义。就是说般若法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圆摄一切。所以叫遍照光明。

    简单说光明有破暗之义,就是大家时常听著说的破妄证真,破迷成信,就是这

    个意思。大乘遍照,大乘是空义,上面解释很多。空是究竟了义,不是什么都没有。甚么都没有是断灭空。我们举个例子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皆是依空而立,你

    看宇宙之间,一草一木是否皆依空而立。可是大家想一想,那空依何而立呢?此空

    无所依,我们学佛,佛是无所依。胜鬘经说,依无所依,我们归依是归依于无所依。出家叫入空门,因为空就是无所依。然无所依不归断灭,是究竟了义。这就叫做

    大乘。这种大乘空义出生一切法出生一切智。普通我们叫空义叫般若,甚而言之讲

    法华、华严、涅槃、阿弥陀经,乃至一切经一切论,皆从它所出。所以这个空义出

    大乘亦出小乘,亦出人天乘。它不与其他的华严经一样单讲大乘,三乘人听都听不

    懂。

    既然我们知道大乘是究竟空毕竟空义了,空则无碍,无碍故能遍照,有障碍则

    不能遍照。譬如日光只能照白天不能照晚上,因为有障碍。空究竟了义,既然没有

    障碍了,就没有暗,这才说是遍照光明。

    所以地婆诃罗第一次翻译此经,他自己感觉不恰当,第二次翻译时就改成此名。我们知道菩提留支翻译的叫无字宝箧经,很简单明了。不过我们细寻经义看起来

    ,不如地婆诃罗翻译的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比较圆满。不比较看不出来。若

    一比较就知道那个圆满那个不圆满了。

    我们再讲光明。光明表体,遍照明用。光明者,便是空寂。为什么光明是空寂

    呢?因为没有障碍的缘故。若是不空不寂,一定有所障碍。有障有碍,有明有暗,

    不叫光明。遍照者周遍义,既然说是遍照无所不照,所以是周遍之义。无处不是光

    明所照。实在说不但“空寂”是空义,周遍还是空义。要是不空便不空寂。不空亦

    不能周遍。空寂与周遍是一个道理。表其体便说光明。明其用便说遍照。故曰体空

    寂而用周遍,用周遍而体空寂。如果体不空寂,用一定不能周遍,如果用不能周遍

    ,一定体不空寂。这总说叫般若智慧。所以我们细寻经义,这是明般若理。空寂是

    般若,译曰智慧。大家要知道,所谓般若,具有二重意义,一是智慧一是方便。不

    假方便不能成功德。若无方便,不能称般若。智慧在梵文叫般若,方便叫沤和。智

    慧是方便之体,方便是智慧之用。所以智慧方便不过是体用而已。体空寂而用周遍

    ,实在就是智慧空寂而方便周遍。用周遍而体空寂。实在就是方便周遍而智慧空寂

    也。

    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大家要知道智慧空寂而方便周遍叫无量光,方便周遍而智

    慧空寂叫无量寿。或者大家觉得奇怪你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法不二故。这是大乘遍

    照光明的意思。

    【藏】

    如果细论这个藏有能藏与所藏。我们为了使这部经容易明了起见,说“藏”亦

    是圆摄义。一切法无不是被它圆摄。被大乘遍照光明圆摄。我们所说的一切法略说

    是五乘法。五乘是包括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要是特别说,是三乘

    法,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何不说佛乘呢?佛究竟了义不说乘。

    乘,是运载义。说佛已经究竟了义如虚空,依于无所依。无所依处不能有运载

    乘之义了。菩萨乘就叫大乘。因为菩萨乘是从因上说,若从果上说叫佛乘。法华经

    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亦没有三乘。唯有一佛乘是何意思?圆摄

    义。因为二乘三乘,皆是一佛乘。甚而言之三乘五乘皆是一佛乘。所以大乘此法一

    切包括。

    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圆摄一切乘,一切法,一切智慧。可以说五乘普度也。如此圆摄之义,实同于法华经之唯有一佛乘义。所以此经属于同教一乘。

    以圆摄义,佛授记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授记有二种,一通记,二别记。记一切

    众生皆当成佛,此属通记。佛为一切菩萨或弟子等授记,汝于某时当得无上菩提,

    此为别记。故别记说时间,通记则不说时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成佛,故知

    一切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故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圆摄一切也。

    【无字】

    无字这二字很明显地说出般若来。般若法叫无字法门,一切法没有文字,文字

    不是一切法。例如“水”它是文字不是法。因为水有湿性,如果文字就是法,它应

    先湿我的黑板,先湿粉笔。水这法可以灭火,如果所说的水就是法,则失火的时候

    ,你喊水,火应该就灭了,所以文字非法。

    再如“火”,可以烧。但是“火”字它不烧。如果它能烧,应先烧黑板与粉笔

    啊。

    “人”,大家都知道两条腿,圆胪方趾叫做人。可是它是字不是法。如果“文

    字”是法,应该我讲经,“人”字亦能听。

    如果“椅”字是法,我不需要买那么多椅子给大家坐了。我就写字就行了。

    “风”字亦是如此,如果它是法,我不须开电扇,就写风字就能凉爽了。

    “雨”字,明明不是法,若雨字是法的话,那等天旱时,我就写一个雨字,就

    下雨了,就解决问题了。法没有字,可惜我们平时,只知取文字,却不去会法。如

    果不听佛法,就不知什么是法了。

    广说的话,一切相一切名皆是文字不是法。所以大乘遍照光明藏,没有字。

    【法门】

    法有轨则义,门有出入义,遮止义。所谓遮止一切邪外也。若以本经义旨来讲

    ,即是“此大乘遍照光明藏其法,能出生一切法,普度一切众生也。”

    【经】

    此是通题。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是本经的别题。经字是一切经都有的,

    故为通题。

    梵文修多罗,译为契经。修多罗要按照十二部经讲,是经的长行文。大家知道

    经中有偈颂。偈颂是解释长行文的。有孤起颂,有重颂。重颂便是解释长行文的。

    但大家注意有一例外,在论藏却正相反。菩萨所作的论却是以长行解释偈颂,叫长

    行释义。

    经,译是契经。契有二义,谓契理、契机。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理才

    能使众生成就佛道。契机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即略说经义到此为止。

    现在我们借古德的一番话,总结“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的整个意义。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者,本觉唯心也,法身性地也。口欲言而辞丧,心欲

    缘而虑亡。说有则妙体虚玄,谈无则道遍一切。言生则三界无物,云灭则一体常灵。言一则各任其形,说异则同归实相。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这本经是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再第二次翻译。大唐是中国的唐朝。天

    竺就是印度。三藏是经律论称为三藏,通达经律论的叫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叫地婆

    诃罗。因为这本经地婆诃罗翻译过二次,这是第二次翻译的,所以叫再译。

    地婆诃罗在我们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他是印度人。地婆诃罗翻译华语

    叫日照。他译经不很多,曾经在唐朝弘福寺译经,他译过华严经入法界品,就是四

    十华严。再就是翻这本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二次。其他是否还有翻译,我

    们就很少见到了。这是把翻译经的人介绍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