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
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
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
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
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
千天人皆欲随从。】
文殊师利系龙种上尊王佛再来,助释迦牟尼佛度化者。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尊维摩诘也。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
实相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极,此上人已能深达。法要者言简义赅,此上人所
说言简义赅也。
辩才无滞,智慧无碍。
以深达实相善说法要故,所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
一切菩萨法式者,三昧神通,陀罗尼等法式也。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
近则菩萨法式悉知,远则诸佛秘藏得入。诸佛秘藏者,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也。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
众魔者,四魔也。游戏有无碍义,神通无碍也。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慧者实智,方便者权智,权实二智皆具也。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虽然如此,当承佛旨意问疾也。
于是法会大众,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庵罗树园在城外,维摩诘室居城内,故问疾须入城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
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
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
见。】
尔时维摩诘以神力空其室内……
实相无相,为示法性,故空其室内,除去侍者。
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示疾卧床者,借为交谈话题也。
维摩诘见文殊师利前来问疾,便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实相无相,无来无去;无相随缘现来相现去相。故实相者,不来不去,不来而来,
不去而去,来而不来,去而不去。
实相无相不可见,以无自相故,能随缘现一切相,故曰不见相而见。此为维摩
诘以实相为话题也。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
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实相无相,故无来无去。然实相无相非是断灭,而是横遍竖穷;横遍竖穷则遍
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时则是来已去已。故无来即是来已,无去即是去已。所
以文殊菩萨答言,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明实相不动也。以不动故,所以
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是诸法相,诸法缘生,其相幻现故可见。然
幻现无性,无性则其相本空,故更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
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不以理碍事,故尔问疾。是疾宁可忍不?系问苦也。疗治有损,不至增乎?系
问道也。是疾何所因起?系问集也。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系问灭也。世尊致问无
量,宣达佛意也。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
灭则我病灭。】
非是菩萨病从痴爱生,而是一切众生之生死大病从痴爱生。痴爱者,无明也。
一切众生病故,所以菩萨病。因为菩萨已离生死,起大悲心度众生故,乃入生死。
若众生病灭,则菩萨病亦灭。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
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了脱生死,菩萨则无
病。譬如长者下,举譬喻言。
菩萨病非从痴爱生,而从大悲生。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
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毕,复问此室为何空无侍者?以下便导出一连串问答。维摩
诘回答,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诸佛国土者,乃诸法实相,常寂光是,所以诸佛国土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
一般以为空其有为空。其不知空有而存空者,此空还是有也。故空者在乎空空。诸法实相,有即是空,实相诸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则有不可得。空即是有
,则空不可得。一切不可得,方是真空义。
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无分别空者,非灭有故空,亦非有外是空。如果灭有求空,则是断灭空。以无
分别,一切法皆空,方是毕竟空也。
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
一切法以缘起而有分别,然缘起如幻,性本皆空。犹如一水而起千层浪,是其
缘起分别相。然浪全是水,一水而无分别,故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
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
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以上依理而问,今理事双融而问。一切法无性能随缘,理不碍事也。随缘不失
性,事不碍理也。
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六十二见者,邪见也虚妄见也。见既虚妄,虚妄则非实有,非实有自是无性,
无性则空。故空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诸佛解脱,便是诸法如义。诸法如义,便是无碍义。无碍义便是毕竟空义。空
性随乎染缘,乃有六十二见。故六十二见,应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心行中求。
一切众生心行,体即虚妄,虚妄则空,空即诸佛解脱,故曰诸佛解脱,当于一
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
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又问何故无侍者?答曰,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我侍者。因为魔乐生死,而菩
萨入生死度众生,故与魔为侣。外道乐诸邪见,菩萨入邪见而施化导,却不为邪见
所动,故与外道为侣。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
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
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虽云有疾,却无病相,故问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答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我本实相,实相无相故我病无形不可见。众生于实相中,妄执身心等相,是故
有病。以众生病故,于是我病,所以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身心相者,五阴相也。然五阴皆空,身相空故身相离,心相空则心相如幻。五
阴皆空即是实相,实相无形无相故不见亦无和合,只为众生虚妄有病,我亦示现有
病耳。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
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四大皆空,故此病非从四大起。众生不如实知四大皆空,妄执四大为自身相,
以致于四大生四百四病。以众生病故,于是我病,是故此病虽非四大,然亦不离四
大。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
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
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
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
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文殊师利问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
本来此问应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然以实相无相菩萨本无病故,所以文殊师利
问维摩诘,菩萨已证实相,实无有疾而示现有疾,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无常法体即虚妄,而非实有。应说身虚妄而非实有也。不说厌离于身,若厌离
必是有身可离,若实有身,则乖法性,故不说厌离于身。
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
无常故苦,既然无常虚妄,所以苦亦是缘生无性,而非实有。不说乐于涅槃,
此是责声闻乘也,声闻乘乐著涅槃。彼不知于实相中,无生死无涅槃。无生死者,
以生死虚妄也。无涅槃者,法本无生,不须更有涅槃也。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
于实相中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法无自性故无我。虽然说身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
者,然菩萨以大悲心,建水月道场,行如幻佛事,度如化众生。
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此仍是说不堕声闻乘,以声闻乘急于取灭也。于实相中,无相即是相,相即是
无相。故空寂随缘即万法,万法无性即空寂,故非毕竟寂灭。以故菩萨行空不证,
还度众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先罪虚妄而造,虚妄而有,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即亡,故先罪应悔。
然罪性本空不可得,过去心亦不可得,故不说入于过去。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己身小疾,犹不堪忍,众生落入三涂之疾,何堪忍受?故应愍而起大悲也。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菩萨既登彼岸,当念宿世无数劫受苦,推而及于众生,当饶益一切有情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当慰喻有疾菩萨,一生所修福德,一生行于正命无诸邪命,命终必生善处,莫
生恐怖也。
以此可知,修净业者,临终当念一生念佛,必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莫
生恐怖之心。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
勿因病痛而生忧恼,当精进提起正念。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菩萨当以法药作大医王,疗众生病也。
菩萨当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
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
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
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
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
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
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此是指新学菩萨言。新学菩萨有疾,云何调伏其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
诸法实相,故一切法无相。然众生迷惑,误执幻相为实有,成遍计所执。取虚
妄相生想,故名妄想。执幻相为实有,故称颠倒。众生以妄想颠倒,于五阴空中,
横执为身心,以致生诸烦恼。不知身心皆是妄想颠倒,本来五阴皆空,无有实法,
谁受病者?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
四大和合,方假名为身。然则未和合时,当无有身。故知地大无身,水火风大
亦复无身。既然四大各各无身,无身和合而成有身,无有是处。故四大和合,假名
为身。
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四大皆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即空,四大皆空故无主。身是四大假合,故亦无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于实相中,无诸分别,所谓我法,皆假名也。由著我而生诸分别,以分别故,
乃有病生,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
所谓众生者,因缘和合所生法名众生也。除虚妄我想,及四大假合有身之想也。
当起法想。
法者缘起,缘起无性,假现生老病死。故起法想者,即除老病死。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法者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故起唯法起,灭唯法灭者,即是起唯缘起,灭
唯缘灭,与生唯空生,灭唯空灭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何故法者各不相知?以法者缘起性空,以性空故,所以各不相知。以性空故,
所以起非我起,灭非我灭也。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
离之。
因为法者缘起性空,唯是假名,若执实有,便成颠倒。若成颠倒,即落生死,
是为大患,故应离之。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
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
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
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
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内执为我,外执法为我所。如实知我法皆是假名,故应离之。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二法者,分别心也。内分别于我,外分别于法。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离二法者,内不执我,外不执法。行于平等者,知一切法空。
云何平等?为(应作谓字)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所谓平等者,性空也。一切法性空,故一切法平等。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
一切法缘起性空,唯是假名也。所以金刚经云,说某法,即非某法,是名某法。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诸法因缘幻有,非为实有,故无决定性。法本性空,故非法有分别,众生见有
分别也。若能除见,法有何病?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上来先遣我,次遣法,最后遣空。何故遣空?以空若有定性,便成断灭。性空
即缘起,故空非断灭,若执于空,此亦成病,故应遣除。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诸受者,苦受乐受舍受也。菩萨已证诸法平等,故无所受。然为度众生,入于
生死而受诸受。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佛法旨在救度众生,未具佛法者,众生未度也。众生未度,菩萨示入生死,不
舍诸受而取证涅槃也。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设自身有小小病苦,应念恶趣众生受苦无量,应起大悲心救度之。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
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
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调伏一切众生者,欲一切众生皆离病苦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妄想为病,但应除其妄想,而不除法。因为法者性空,不可除也。性空缘起,
则性空不可得。缘起性空,则缘起不可得。法不可得,云何可除?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无明妄想,有所得心,是为病本。应教导之令除断之。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攀缘即是心有所住,取著于相,以有所得心,住著于无明妄想,是为病本也。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愚者不知三界如空花,虚妄执为实有,而妄起攀缘之心。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若知一切法无所得,则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是以心离攀缘。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离二见者,离分别见也。离分别人法,离分别我我所诸见。
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内者执我,外者执法,众生不知于实相中,我法均不可得,虚妄执著便成二见。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若如是调伏其心便断老病死苦,是为菩萨
菩提。菩提译为觉、道。若不如是调伏其心,则其所修治,内无智慧,外于众生无
有利益。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应复作
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
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
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
也。】
若胜怨敌,方为大勇也。怨敌者何?五阴四大,皆如怨敌。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兼除老病死,系己除复能兼除众生之老病死,是谓菩萨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病者缘生幻有,非为真实,病若真实,云何能除?以病性本空因缘而有,故以
因缘能除灭也。我病如此,众生之病亦复如此。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以爱著心而生大悲,名爱见大悲;以住著心起于大悲,名爱见大悲;以取相心
起于大悲,名爱见大悲;以不平等心起于大悲,名爱见大悲;以分别心起于大悲,
名爱见大悲;爱者思烦恼,见者见烦恼,于见思烦恼起于大悲,名爱见大悲。若于
众生起于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客尘烦恼者,缘生无性,虚妄幻有,故菩萨断除之而起大悲。若能心无所住,
不取于相、净心平等、不生分别、不起见思烦恼,则除客尘烦恼矣。
若起爱见悲者,便执诸法实有,落入烦恼,故入生死度众生,便有疲厌之心。
若能离爱见,度众生则无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所覆。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大悲既不被爱见覆蔽,则慧命自在,故所生无缚。于自所生无缚,于彼当能为
之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不能为人说法解缚。自己无缚,方能为人说法
解缚。所以菩萨不应起缚,如是方能度众生也。
【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以下解释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贪著禅味者,如凡夫外道贪著界内禅定,小乘人取证灭尽定,皆是贪著禅味。
若以下句观之,则知维摩诘旨在呵小乘取证涅槃也。故接著说以方便生,是菩萨解。菩萨本证无生,然以起大悲度众生之方便,再入三界受生,此为方便生也。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
方便者,起化道度众生也。慧者证无生慧也。若证入无生慧,急取涅槃,如声
闻乘人,不起化道度众生,无慈悲心,此是无方便慧,是谓之缚。若自证无生,以
大悲方便,还生三界度众生,是谓之解也。
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自未证无生慧,自未断烦恼,妄欲留三界度众生,此即爱见大悲,是为缚也。
每闻人言:“我不求生净土,欲留娑婆度众生。”似此辈人,即是无慧方便也。彼
不知汝无无生慧未断烦恼,众生亦无无生慧未断烦恼,若汝能度众生,众生当亦能
度汝。若具缚众生皆能自度,何须佛度众生?故无慧方便谓之缚也。
有无生慧已断烦恼,此时起大悲度众生,即非爱见大悲,是谓之解也。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
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
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
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
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
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
,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诸法实相,随缘而无性,有即是空。实相诸法,无性而随缘,空即是有。菩萨
如实知之,行空不证,入有不著,是为大方便。若无此方便,行空即证是为二乘,
入有即著是为凡夫,皆是无方便也。二乘人遇空急证,不敢入有度众生,既取涅槃
空,复著生死有,虽证无漏慧,但无胜方便,故称无方便慧。
若菩萨以爱见心取空著有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修于佛道也。乃至以此爱见
心成就众生。这种人以爱见心于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中而自调伏,便生执著,故名无
方便慧缚。声闻人亦证三三昧,但于中取著。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
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若菩萨不以爱见心分别执著,修于佛道度化众生,于三三昧中,以平等心而解
脱,度化众生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
便缚。
此是言新学菩萨,未证无生慧,犹具贪嗔痴等诸烦恼,以此爱见心,修于佛道
度化众生欲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名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菩萨已具无生慧,已断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是名
有慧方便解也。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
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
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
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
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观诸法,无性能任缘,随缘现诸法。法既随缘现,便无
有自性。
又复观身是因缘假现,所现无常苦空非我,同于幻化,是名为慧。慧者知身如
幻性空也。虽身有疾,常在生死救度众生,饶益一切众生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因缘幻现,假而不实,故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空无我即是病。所
以身不离病,病不离身。然而此病此身,皆缘起幻现,无有实体。既无实体,故无
始无生,无终无灭。无生则非新,无灭则非故,是名为慧也。
设身有疾,而不舍度众生,不取涅槃永灭,是名方便也。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于调伏之中,若住调伏之中,便是
沈空滞寂取证涅槃。亦不住不调伏心,若住不调伏心,便是生死凡夫。落生死凡夫
便是愚人,如果沈空滞寂,便是声闻法。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
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
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
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
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
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
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
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
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
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
生。是菩萨行。】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不住凡夫法,不住声闻法,是菩萨行也。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入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染,证涅槃而不住于空寂,是菩萨行也。
非凡夫行,非圣人行,是菩萨行。
凡夫行则住生死,圣人行则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菩萨行也。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菩萨已证实相,于实相中一切法无分别,无垢无净,是菩萨行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
菩萨已过魔境,其行不感魔扰。为度众生故,示现有魔而降伏之。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一切智者佛智也,二乘人求佛智,于中途取证,是非时求,菩萨行志求无上菩
提,无中途非时之求。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不入正位者,为度众生不永取灭度也。虽入无生法忍,而不永取灭度,是菩萨
行。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观十二缘起,破除一切邪见。菩萨虽观十二缘起破除一切邪见,然起大悲心,
入诸邪见度众生也。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
虽以四摄法摄一切众生向道,然于诸众生无爱著心,是菩萨行也。
虽乐远离,而不以身心尽,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生死,然不如声闻乘人灰身灭智,永入无为也。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虽示现生于三界度众生,但不失无生法性,是菩萨行也。此所谓随缘不失性也。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虽已证入空三昧,而植众德本度众生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已证入无相三昧,而度众生。换句话说,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无众生
相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已证无作三昧,而现受三界身,是菩萨行。以上是言菩萨虽证三三昧,但仍
不舍众生而广行化度。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起一切善行者,起菩提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行六波罗蜜者,三轮体空也。虽行三轮体空,而以权智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六通中有漏尽通,漏尽通不生三界,取灭尽定。行菩萨行者,不尽于漏,不取
灭尽,还生三界也。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名四梵行。梵世者,色界天与无色界天也。经云,修慈
极远生遍净(遍净天系四禅)修悲极远生空处,修喜极远生识处,修舍极远生无所
有。若依毗昙则谓,喜无量心在初二禅,余三无量心,均在四禅。菩萨虽行四无量
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罗什大师云,禅者四禅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脱者八解脱也,三昧者空无相无
作也。菩萨虽行禅定,而不生于上二界。虽行八解脱,而不生于三界外。虽行空无
相无作,而不舍度众生。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
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
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
行。】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声闻人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于是求离三界。菩萨不尔,虽观四念处,然为度众生故,不永离身受心法。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声闻乘为取涅槃,而行四正勤,一旦成就,便舍四正勤入于无为。菩萨不尔,
为度众生故,不舍身心精进。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菩萨已得自在神通,为示修三十七道品,仍修行四如意足。此言菩萨虽已证深
,为度众生故,仍示现行浅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菩萨虽已具五根,然不舍度众生,而分别众生诸根利
钝。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菩萨虽示现行声闻乘法,而实在志求无上佛乘。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示同声闻,修于七觉分,而实不同声闻,其志在于无上佛慧。
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虽示同声闻,修八圣道,然与声闻不同。声闻人修八圣道,证有余涅槃,而菩
萨修八圣道,则证无上菩提。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
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
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
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
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止者止于寂,观者观诸法如幻。若观诸法如幻,乃能止于寂也。止是其体,观
是其用,由体方能起用,故止于寂方能观法如幻也。菩萨虽证法性寂灭,虽观众生
如幻,然兴大悲心度如幻众生,而不毕竟堕于寂灭也。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菩萨虽以证入无生法忍,然犹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修因致果,而以相好庄严其
身。此言菩萨虽证无上佛道,然犹往来生死普度群迷,无量劫来无有休息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菩萨为度众生,虽权现小乘身,而实不舍佛法,趣于无上菩提。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诸法究竟净相者,法身也。随所应现身者,化身也。菩萨虽证法身,然以大悲
为怀,化现世间。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虽已入常寂光土,而犹现清净报土度化有缘,是菩萨行也。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得佛道者,菩提树下成正觉也。转法轮者,说法度众生也。入涅槃者,化缘既
毕取灭也。不舍菩萨道者,不舍度众生也。例如世尊,菩提树下成道,鹿野苑转法
轮,双树间取灭。虽然示现灭度,其化度十方无有休息。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中,八千天子皆发无上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