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导言

    本经有二种译本,一是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所译,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二是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所译,亦名“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译本,颇有参差之处。

    曼陀罗仙所译本,并列入大宝积经四六,名曰文殊说般若会。今试解此经,依

    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载于大正藏般若部。

    六波罗蜜是菩萨大乘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而前五种波罗蜜

    ,须依般若智慧,始得称为波罗蜜。若无般若智慧,只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不得称为布施乃至禅定波罗蜜。因为前五种若不依般若智慧,只成人天福报,不能

    获得解脱。所以唯有般若得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1

    般若在声闻心中,名曰道品,声闻人但能观苦空无常,厌生死取涅槃。般若在

    菩萨心中名陀罗尼,能持一切善,能遮一切恶,经身不失,虽历劫数,愈见增明。

    般若在佛心中名萨婆若,过尽德圆,十号具足。

    般若明真空义,所谓真空义者,即如实空,如实不空。如实空如实不空,即是

    真如法性。诸法缘起,幻现假有。假有幻现,故无自性,既无自性故曰性空。以性

    空故,所以能随缘建立诸法。故曰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毕竟空能建立一切法,故性空即是“真”义“实”义。既然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故一切法皆不二不异,不二不异谓之如。如果约性空缘起而言,则曰“真如”。

    如果曰缘起性空而言,则曰“如实”。

    性空即缘起,故性空不可得。缘起即性空,故缘起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曰如

    实空。然此不可得亦复不可得,故曰如实不空。所以修小乘法者,观苦空无常。而

    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则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

    所以于不可得中,不得以空不空分别一切法。若以空不空分别一切法,即落有

    所得中。若人落有所得中,是人则不知般若。2

    如实空即是如实不空,如实不空即是如实空。如是真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

    ,名曰无上菩提。法界菩提,俱离性相,同是不可得义,由此缘故,说一切法空。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一切智、一切种智、实际、真如、实性、无性、

    自性、法性、法界、法定、法住、法无我、法相等,皆般若之异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