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形成唐密的历史背景
    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印度,释迦牟尼佛证悟宇宙至极真理而始开演。公元前6世纪——西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山中苦行六年,最后“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然而佛法真谛却并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好比牛顿发现了物理学三大定律,并非牛顿创造了三大定律。

    此后佛法兴起,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并非宗教,而是完善的全息哲学科学体系。

    归纳佛教为宗教只是一种权宜方便,其实是以般若智慧内证外行转化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为一切有情本具佛性,皆可成佛,所以说“众生平等”。

    纵观印度佛教历史发展,自公元前5、6世纪兴起至公元12、13世纪灭亡,约有一千八百年历史。如果依照佛法教理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期,即前、中、后各约六百年左右。这种时间划分仅有学术意义,于实际修行没有丝毫助益。

    返回目录

    原始佛教时期

    第一时期,前六百年,原始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佛证道而开始,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佛陀的法教最初为口传,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言教的最早的经典是“经集”中的“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然而“如是语经”在后来公元前1世纪后诞生的大乘佛法及公元6世纪诞生的密教佛法中同样存在,故不拘泥“如是我闻”字样。

    佛陀的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佛陀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行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因此产生不同的理解。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重点讲说现实世界的烦恼和解决烦恼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的平民参加。另外,还允许教团中包括在家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这一时期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在这期间,佛教由水路南传至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各国,成为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后传至中国,迄今仍在云南傣族等数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的行持和教义的理解产生分歧,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对真如智慧体解的分别而形成,好比盲人摸象,所见迥异。

    返回目录

    大乘佛法兴起

    第二时期,中六百年,大乘佛法兴起。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大庄严经论》等,极力提倡大乘佛法,于是大乘教义,重光于世。此后,龙树菩萨,光阐大乘,破除有无对立的思想,提出大乘中观正见,诸法因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等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成为大乘行者修持和传教的依据。

    大乘中观派创始人为龙树,阐发“空”、“中道”和“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此后还有清辨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如《中论》中所说“如一切诸法,生相不可得;以无生相故,即亦无灭相”,“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有为幻有,因缘假合而呈现;空非真空,空中能显万有。万象纷纭,从空而来,空有原非二体,一切悉是幻化。如果我们将“有”理解为物质、“空”理解为物质对应之精神,似乎更易明白。

    这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有就是实际存在,空就是不存在有很大的差别。空有实为一体,而能隐显变化。显态肉眼可见,人们能够观察到,因而认为是实有;而隐态无从把捉,没有形相、方位,由于人们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就认为不存在。无论隐、显,都是诸法实相示现的形态,而要真实证到实相,必须破除感官意识的束缚,远离种种虚幻的假象,才能契入圆明湛寂,不生不灭的自性,也就是佛性。

    佛教并不是发明创立出来的一种学说,而是宇宙真理的诠释,是教育化导众生觉悟自性的实践体系。

    在这一时期,佛教分别由陆路及海路传到中土,又从中土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各国,成为北传汉语系佛教,迄今仍在东亚各国流行,即北传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即4——5世纪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中国传统称瑜伽行派为有宗。该宗因为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瑜伽梵文本意乃是相应,行者自性法界与宇宙法界的相应。瑜伽修行重在行者自身智慧和潜能的开发,缘于佛由人中修成,因此中心便是围绕“人”这一个体的物质和精神升华。

    无著原为一切有部僧人,他在学习小乘法后,还有不少疑团没有得到圆满解答。于是他闭关修行,祈愿能够见到弥勒菩萨。经过12年的精进修持,感得弥勒菩萨现身说法,其后他专习大乘佛法,阐发大乘教义。

    他的弟弟世亲,起初也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学者,后来听无著讲《瑜伽师地论》,深感大乘佛法义理微妙,合乎佛陀教法的精神,痛悔从前诽谤大乘的罪业,欲割舌谢罪。无著制止他说,即使割去你的舌头,也不能弥补从前谤法的罪业;从前既然可以用舌头毁谤大乘,现在也可以用它来宣扬大乘。世亲后来大力阐扬大乘佛法,著述甚丰,被称为“千部论师”。

    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其后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

    返回目录

    密乘佛教时期

    第三时期,后六百年,为密乘佛教时期。其实密乘并非从这一时期才开始流传。早在公元2、3世纪时,密教就由龙树菩萨(又名龙猛)传出,此后一直秘密流传,直到7世纪时取得主导地位,公开流行。密教两部根本大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和《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开始在世间流布。以此为标志,宣告了独立的密教体系的确立。这两部大经出现之前的陀罗尼法门,称为前期密教,又称杂部密教、杂密、旧密。以两部大经为代表的密教,称为中期密教,又称正纯密教、瑜伽密教、纯密、新密。

    大乘实教原分显、密两部。显部由文殊师利菩萨住持(即般若藏),称为显乘,或显教,义理较浅显。密部由金刚手菩萨护持(即陀罗尼藏),称为密乘,或密教,义理深密。佛灭后约七百年,密法始由龙猛(即龙树)自南天铁塔传出,从此昭著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