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传佛教的教义
    四、南传佛教的教义

    南传佛教的特点是朴素求实。佛教中历代祖师大德都很简朴。南传佛教的寺院有三个要素:菩提树、大殿、白塔。他们的大殿非常简单,与我们的琉璃瓦大殿相比,整个寺院就象民房一样。这也促使我们求实。斯里兰卡、泰国的僧人穿着也很朴素。前些时候泰国的僧王来访华,随行人员穿的都是平日穿的那种咖啡色的衣服。这说明他们到哪里都是一种心境。这非常难得。南传佛教国家的经典主要是《阿含经》、《阿毗达摩》和戒律。《阿含经》的经文非常短,象孔子《论语》的形式。要把它译成中文很困难。这些话基本上是释迦佛的原话。《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四圣谛、十二因缘、戒律、果报等。虽简单,但应用到生活中是个大学问。在斯里兰卡、泰国,人们基本上是用这种思想指导生活的。他们把释迦佛当教师。佛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要想有受用,就必须自己去做。即使说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也要念佛至一心不乱,证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修持的过程。就是靠佛力,其实是自他不二的。南传佛教之所以兴盛,与它用佛法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佛法与世间法结合到一起,才会有生命力。

    南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朴实,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很少涉及。佛陀时代有人提出十四个问题问佛,如宇宙是否是永恒的?宇宙是有限吗?有边吗?如果有,在哪里?佛悟后的境界是什么?身与心是相同还是不同?人死后还存在吗?不存在吗?既存在又不存在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佛陀都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因为佛教的根本教义第一是告诉人们世界有苦,第二是告诉人们解除痛苦的方法。而那些形而上的问题,跟教义关系不大。不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其次若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下去,则会永无止境。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个人中了毒箭,人们把他带到医生那里,而那个人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对医生说:你先不要拔箭,我先要了解一下,这支箭是谁射的?箭上的毛是什么鸟身上的?……如这样追究下去,那个人早就死了。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人身难得,要集中精力去解决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佛法,把握生命。第三、我们的语言没法回答这些问题。语言是总结我们的经验,以表达我们现在了知的范围内的事物,离不开世间、空间相,而对于我们没经验过的,语言就没法表达。在佛经中还有一个比喻:河中的鱼和乌龟是好朋友,有一天乌龟到陆地上来散步,回来后,鱼问它:你到哪儿去了?乌龟说:到岸上散步去了。鱼说:散步是不是游泳啊?乌龟说:不是,是在岸上走。可是鱼始终不明白散步是怎么回事,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的体验,它要是到岸上散步就回不来了。所以很多静坐的体验,特异功能,你必须自己去做才知道,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但又有人问:是不是佛陀不知道所以回答不上来?这我也没法回答。不过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释迦佛有一次在一片树林里捧起一把树叶问弟子:是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森林里的树叶多?弟子说:当然是森林里的树叶多。佛说:同样,我所说的法就象我手里拿的树叶,我没讲过的法就象森林里的树叶一样多。所以说:释迦佛说的法只是一小部分,为什么会那样?因为释迦佛是应机施教,大家不需要的,佛不会卖弄学问,因为佛说法不光是为了传教,而是为了解决众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