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从河南到江南 十五 古林鸡鸣
    我住在南京东岳庙期间,古林寺和鸡鸣寺,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南京的名胜、古刹,又都曾在佛教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所以我想在这儿顺便谈谈,使没有到过南京或到过南京而未曾去瞻礼过的人,对于这两座古刹的轮廓,获得一点印象。现在先谈古林。

    因为手边没有可靠的资料,我又没有在那儿常住过,所以对于古林寺的详细情形,恕我无从说起,现在只能以我个人所知的谈谈!

    古林寺是南方的律宗道场之一,寺址坐落在南京城内西北隅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好像是叫凤山)中,建筑堂皇,环境幽美,是一座不可多得的都市丛林。如果以历史来说,它还是宝华山的老前辈哩!因此,佛教界人士,大多知道“先有古林,后有宝华”的两句话。又因为寺内有一个曾经放过三天三夜光明的戒坛,以致它的大名数百年(从古心律师住持该寺起)来,一直是骎骎乎日上。对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使它的大名能够远播的主要人物,这个人物是谁呢?他便是振兴元朝以后律学的古心律师。

    古心律师法名如馨,江苏溧水人。少年之时就笃信佛教,他为了易于一心向道,在四十一岁那年毅然舍俗出家。出家后便冒着寒暑饥渴、雨露风霜等苦,发心朝五台山,求文殊菩萨亲为其授戒。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

    时日,受了多少的艰难,才到了他所久仰的五台山。当他看到五台山时,其欣喜若狂的心情,竟使他忘了长途跋涉的辛劳,停也没有停一下,即循着崎岖难行的山径小道,一步一拜地向上走去。正在他诚心诚意,边拜边走、边走边拜的当儿,路旁突然出现一位形容枯瘦,白发皤然的老婆婆;她手里捧着一件破旧的袈裟,慢慢地走到古心律师的面前,把袈裟轻轻地递给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那位老婆婆一转身就不见了!古心律师正感到奇怪,就听背后有人说:“比丘!比丘!文殊在此!”古心律师听了急转身后望,但望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一个人的影子,于是乎,他便“如梦方觉,顿悟戒旨”!这种授戒和受戒的方式,真可以说是得未曾有了!

    古心律师蒙文殊菩萨亲为其授戒后,就回到南方弘传戒法了。不久,明神宗皇帝又请他去五台山“为开皇坛说戒”。在“敷座之日”曾有“祥云盘空”的瑞相,皇帝见了非常高兴,遂赐“慧云律师”之德号。后来律师在万历四十三年示寂的时候,皇帝为了纪念他,特请人画了一张遗像,挂在皇宫里面供养。并题赞云:

    瞻其貌,

    知其人;

    入三昧,

    绝六尘!

    昔波离(当时人都说律师是优波离尊者再来,故云),

    今古心。

    古林寺因为是这样的一位大德所开创,宜乎它的道风历久不衰了!我第一次到古林寺的因缘,是去听一位法师(好像是海山法师)讲金刚经,在听经期间认识了一位道友,我有空就到古林寺找他谈心,他有空也常到东岳庙来看我,经过数月的交往,彼此便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己。

    有一天我同这位道友游灵谷寺回来,在路上他突然对我说:“东岳庙的环境太复杂了!我看你还是到古林寺住住好啦,古林寺虽然也不怎样理想,但丛林的派头还是有的,你以为怎么样?”我说:“古林寺比东岳庙的环境当然好得多,不过,我觉得古林寺丛林的派头是有,只是尚缺乏丛林下应有的一点什么似的,所以,我目前不愿到古林寺住,但我在东岳庙也不会恋栈下去,一有机会我就要离开。”他听我这么一说,默然一阵子,然后才点点头说:“你的看法不错,希望你的机会早日到来!”接着他又“唉”了一声,说:“我恐怕今生,再没有福报住进比古林寺更好的丛林了!”我看看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我急忙问他:“你怎么啦?”他摇摇头,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再见吧,我回去啦!”说过,他即回了古林寺,不料过了不久,他竟因病死去!

    鸡鸣寺,即是梁武帝时代的同泰寺(我在南京时,该寺前面墙壁上尚嵌着同泰寺三个大字),寺址在北极阁东北角,距离东岳庙约两华里左右,夏天晚饭后和三五同道散步,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那儿,因为该寺的住持守慧与东岳庙当家师有金兰之交,寺中一有了佛事都是请东岳庙的师父帮忙,所以我们有时散步到了那儿,坐坐玩玩,说说谈谈什么的,跟在东岳庙一样地无拘无束;同时那儿又是一个鸟瞰城内外风景的绝佳所在,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那儿消遣,也算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了。

    本来,鸡鸣寺的本身就有许多古迹的,但因为住持人的不加重视,使那些很有历史价值的古物,被埋没在残垣断壁之中了!因此,每日游客虽多如过江之鲫,而他们,只是在观音楼上凭窗看看远处的青山——紫金山,近处的碧湖——玄武湖,吃些茶点就到台城或是胭脂井去玩了,寺内的一切一切则很少有人注意。这也难怪,因为寺内除了几间平常又平常的房屋之外,实在也没有值得人注意的事物了!如果一定说有值得人注意的事物的话,那就是梁寒操先生为该寺写的一副对联了。我记得那副对联的词句是:

    “在甚么地位说甚么话,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写到这儿,忽然想到梁武帝与达摩祖师问答的一段故事来:

    梁武帝一天问达摩祖师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并无功德。”达摩祖师慢声慢语地对梁武帝说。

    梁武帝听达摩这么一说,感到惊奇,故又问:

    “何以无功德?”

    达摩即老实不客气地对他说:

    “此(指梁武帝所说的造寺、写经、度僧等)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非实。”

    梁武帝又问:

    “如何是真实功德?”

    达摩又对他说: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可是,结果那位好行“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的梁武帝,听了达摩的这番话,弄得他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达摩一看话不“契机”,也懒得再跟他罗嗦了,于是便一苇渡江,跑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一下子就面壁坐了九年,要不是二祖慧可断臂求他“安心”的话,恐怕他一生真要学那缄口的“金人”了!

    当时我看到鸡鸣寺的凋零情形,深信达摩祖师“如影随形非实”之言。我想:梁武帝如果死而有知的话,看到他一手建造的塔寺,都久已变成了断垣残壁,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把“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真实功德的道理,弄个明白吧?这一教训真是对“但建大庙,不务实修”者的当头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