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华严经印度、中国的传承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

    《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是指师资之传承,首先从印度来讲,印度有马鸣、龙树、世亲,是很著名的几个人。

    马鸣菩萨生于佛灭度后五百年,接近龙树菩萨的时间,为何说马鸣菩萨是传承《华严经》思想的?因为马鸣菩萨讲“唯心缘起”,他写了《起信论》,这个人很聪明,会写诗歌,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诗人,他的诗歌是赞扬佛陀的功德,名《佛所行赞经》。他还写了很多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关于诗方面有他的记载。

    他为何叫马鸣呢?据说他在说法的时候,听众很多,他门前系的马,由于他辨才无碍,说法很感动人,不仅人听了感动,马听法以后也大声鸣叫,表示高兴,所以叫马鸣。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很稀奇,比如明代莲池大师读《法华经》,连蜈蚣都听他读经。虚云法师说法,猴子老虎都听他说法,这些事情并不奇怪,因为生物都有灵性,只是嘴说不出来,佛法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过是受业力束缚,不自由而已。

    马鸣菩萨写了一个很著名的著作叫《起信论》,就是要启发大家对大乘经典的信仰,《起信论》中讲三心,学佛要有三心,学菩萨也要有三心:第一真实心,真实心就是佛心;第二深心,就是合乎一切善法的心;第三广大心,就是慈悲心。心能生万法,但众生境界由于被无明障蔽,就在生灭中流转,假如去掉无明,就可以证得真如,所以他的论分为二门,一是心生灭门,二是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就是讲流转过程,内容就象十二因缘一样,它是讲三细六粗。三细六粗包括有烦恼,有行动,有苦果。

    心真如门讲如何转入心净的境界,建立信仰,与真如相应,一直成佛。《起信论》在民国以来有争论,有些日本人,和支那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来考古,说大乘经典非佛说,包括《起信论》不是马鸣写的,来提出论战。过去在武昌佛学院、内学院,还有很多居士也卷入这场论争中,搞得轰轰烈烈。论点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讲到:“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提出论难说:真如是常住不灭的,不生不灭的,如何熏?如何受熏呢,这句话在唯识学讲不通,所以绝对不是马鸣菩萨讲的,是假造的。

    后来太虚法师站出来,提出《起信论》是马鸣菩萨写的,起信论的论点还是合乎唯识法相的。太虚法师根据三自性来解释,唯识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自性代表诸法现象,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遍计自性,那是一般众生因我、我所执,周遍计度而产生的,那是没有的,是虚妄的;第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待众缘生,因缘生法,这些事事物物,千差万别,是存在的,但是假名存在,如幻存在,不是实的;第三圆成实,就是真如境界,圆满成就真实,圆满说明他的法性周遍一切,成就说明法性常住不变,实就是真实,真实不虚的客观存在,所以叫圆成实。

    至于说“真如无明相熏”,那个真如就是唯识讲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凡夫境界的,具染污性,但是阿赖耶识中藏有如来性叫如来藏,在众生境界名阿赖耶识,属于依他起,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染有净,有染法熏习,有净法熏习,染法就是虚妄的,带我、我所执的,成为染污的阿赖耶。也有净法熏习,譬如你听闻经典,走入佛道,受戒,勤修戒定慧,这是净法熏习,这个净法就包含在真如里面,唯识法相讲十真如,其中就包括这些,受戒叫最胜真如,了解空性叫遍行真如,所以马鸣菩萨说的“真如受熏”是“在缠真如”,“无明熏真如”是“在缠真如”,是在烦恼掩盖之下的真如,也就是说的如来藏。

    至于说“真如熏无明”,那个真如就是净法的、善法的熏习,受戒、修定、了解空性,这也是真如。根据这个结论,太虚法师断定这是马鸣菩萨写的。太虚法师提出:对佛教研究,不能仅从世间上的眼光,凭进化论、考据论来认识佛法,这些看法是把佛菩萨的境界——禅定、神通什么的都否定了。

    我认为太虚法师是有正见的,可以说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有这些观点,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太虚法师讲:佛的大乘经境界,不管小乘大乘,都是佛的自证境界,这个自证境界超越空间时间,不是一般的意识想得到的,一般意识,一般言论根本就不能说出来,不能代表出来,也想不到。那样来研究佛法就说不出其特点,说不出其尊贵,今天应该坚持这点。

    九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教授王雷泉,他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成佛作祖的出家不是真正的出家》,教授对佛法是很有研究的,出家不想成佛做祖,出什么家?也可以说,你学佛就应该信仰三宝,你不信仰三宝,不想学菩萨成佛,你皈依什么?!这是个根本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引起注意。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马鸣菩萨,他是华严教法开始的传授者,他讲唯心缘起,这与《华严经》意趣相合。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讲龙树。龙树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间,被尊称为八宗祖师。他为解释《大般若经》写有《大智度论》一百卷,为解释《华严经》的十住品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宣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尽管他弘扬空宗,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也提倡。在这部书中,他特别提出难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往生西方,难行道就是根据菩萨阶梯,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这比较难,因此也推崇净土法门的易行道。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第三个世亲。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八百到九百年间,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两弟兄都出家。世亲菩萨先学小乘,弘扬小乘经典,为了解释《阿含经》写了一部最著名的《俱舍论》。他当时弘扬小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与他相反,学的是大乘,无著菩萨为了把世亲菩萨感化过来,有一次故意装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由于兄弟之间的感情,世亲菩萨就赶来,到后,他问无著害什么病,无著说我为你害病,你诽谤大乘,罪过大,不要诽谤啊,诽谤堕地狱,而且堕无间地狱。这样世亲就开始警惕起来。

    章太炎去阴间判案

    “若人不造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如果想不堕地狱,首先不要谤如来的正法。地狱是客观存在的。你以为没有地狱吗?过去有个国学大师叫章太炎,他有一段亲身经历地狱的故事。

    章太炎是很出名的啊,讲学、写文章,还有很多弟子,有一次晚上梦见一乘轿子来接他,接到哪里呢?接到阴间去,干什么呢?让他判案。因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权势,连袁世凯都不怕,袁世凯把他囚禁起来,他每天写字,写“袁贼袁贼”,骂袁世凯,不怕杀头,后来袁世凯很恭敬他,就把他放了,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

    每晚他到阴间地狱去判案,久而久之觉得疲倦,怎么得了:白天要写文章,要教弟子,晚上要到阴间!?这件事他就向印光法师汇报了,印光法师说可以解决,你多念金刚经,不要间断。他如法奉行,后来不久就没有了,杜绝了这件事。这件事情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地狱没有吗?就看你造不造这个因,你若造了这个因,等于刑事犯罪分子一样,到时间就得被判刑。

    所以在这里,无著菩萨就警惕世亲菩萨不要再造这个因——诽谤大乘经典,否则会堕地狱。世亲菩萨就害怕起来,就想割舌头悔过,无著菩萨告诉他,你不要割舌头,你那个舌头弘扬小乘,可以转过来回小向大,专门弘扬大乘。在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叫世亲菩萨读诵《华严经十地品》,他觉得那个境界很高,很高兴,就坚决回转过来,弘扬大乘。他转学大乘后,写了《十地经论》十二卷,提出“三界皆虚妄,唯是一心作”,与《华严经》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合,从此就开始弘扬大乘,写了唯识方面的很多著作,小乘、大乘著作上千篇,所以被尊称为“千部论师”。

    以上所讲马鸣、龙树、世亲,他们都是传承《华严经》思想的。

    正法住世的标准

    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在现代就需要大批弘扬佛法的人,要有一批杰出的、能够住持正法的僧人,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居士里面也需要培养接班人,都要提高素质,才能好好护持正法。尽管现在是末法时代,实际上这没有一定的标准。据历史的传说正法是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但根据佛说的标准,只要是有教法、有证法住世,都算是正法。只要有人修行、有人讲经、有人学,正法就住世。

    华严宗的思想与传承,在中国是从东晋到唐代这段时间,为五祖相承,历史上最突出的是在唐代,以后虽然历代都有,但是讲教理的较少,禅宗、净土宗比较盛行,直到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复兴。华严宗在中国的五祖为:杜顺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贤首国师)、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圭峰大师(宗密大师)。

    杜顺大师

    第一位杜顺大师,杜顺的法名叫法顺,杜是他的姓,一般喊惯了,喊杜顺。他生在南朝的最后一代,陈武帝永定元年,出生在甘肃的永州。因为当时佛法很盛行,他小时候就受佛法的熏陶,礼佛啊,拜佛啊,象现在的一些小孩一样。最特异的是,他经常将一批小孩子聚集在坟山上,他就坐在中间讲法。稍大,他读书,博通儒家经论,很有才华,十八岁出家。出家以后,由于他历年的修行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叫他敦煌菩萨,就是因为他有些奇异的行迹,比如把疯子治愈了,把最凶恶的人调伏了,把聋哑盲人治愈转好,有个地方虫子为害,他把虫移走了,诸如此类的神奇事情。

    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怎么也治不好,御医想尽了办法都治不好,就问他,请他治,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他的心,就赐他法号“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他一生志在读《华严经》,行在普贤行愿。根据他修学《华严经》的心得,建立了法界三观,又叫三门:真空门、理事无碍门、周遍含融门。这三门发展到后来,到四祖澄观法师成为四法界。

    真空门主要是扫荡妄情执着,消灭我、法二执,证悟我空、法空,也就是真心的境界,真如的境界。

    理事无碍门,就是说心与事物是融通的,不能分开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宇宙事事物物,千差万别,都是通于理,都离不开心叫理事无碍。

    周遍含融门,就是说真心遍于法界,事事物物,大至山河,小至微尘,无不没有真心,了解这个道理,在事物中就可以破除差别,圆融无碍,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在道中,这个境界很广大的,所以叫周遍含融。

    华严的法界观就是杜顺法师开始发扬起来的,叫三门,后来又叫三观,发展到澄观大师,建立起四种法界观。而以周遍含融建立事事无碍法界观,六相、十玄都是解释事事无碍法界观。杜顺法师一共活了八十四岁。

    智俨大师

    第二是智俨大师,生于西元六零六年到六六八年,唐代初年。他生平读《华严》学《华严》,作《搜玄记》,发明十种玄门,另外以六相融释之。他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一个印度高僧(梵僧),对他说:你把《华严经十地品》好好读一下,其中有解释六相的,你将六相融通,对事事无碍法界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他果然依高僧指点就学习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配释十玄门,何为玄门?表示事事无碍法界,意义很高很深,所以叫玄门。他在六十七岁圆寂。

    法藏大师

    第三法藏大师,又叫贤首国师,贤首是当时唐代宗封他的,他生平读诵奉持华严,讲华严三十多遍,读《华严》,拜《华严》,也出现一些奇迹:天干缺雨,他拜《华严经》有雨;虫子为害,需要下雪,他拜《华严》就下雪;如有外敌侵略中国,要御敌,他就拜《华严》,帮助国家抵御敌人,击退敌人。

    他有很多奇异现象,一是由于他的诚心,二是说明《华严经》是不可思议的。他生平经历五个皇帝,活了七十岁,五个皇帝都拜他为师,他成为五帝的国师。他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八十华严翻译过来后他讲华严),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震动。他生平建立华严的三时五教,三时按一天来算,第一时:太阳初次出来照耀高山;第二时:再逐步上升到日中;第三时:下午太阳偏西以后返照大地。

    这个三时教,第一时就是佛说华严,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经过三个七日说华严教。第二时就是太阳渐次上升,到中午对小乘人说缘觉十二因缘、声闻四谛;第三时是到了落土时,太阳回光返照,对大地众生说大乘教、圆教,不舍众生。这叫三时,称为三时教。

    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小乘教最初讲阿含,讲四谛;始教包括法相和般若;终教讲心性,如楞严、起信讲心性;顿教不在言语上表示,言不尽意,如圆觉、楞伽经等;最后是圆教,就是华严。这三时五教,与天台判教五时八教相仿。这是法藏即贤首国师的具体情况。

    澄观大师

    第四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生于中唐时期,活了一百零二岁,在五个祖师中,澄观法师活的岁数是最大的,他经历的皇帝一共是七个,身为七个皇帝的国师,唐德宗封他为清凉国师,世寿一百零二岁。他高度地赞扬《华严》:“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性”。他写《华严疏钞》,在没写之前,拜佛,希望佛加持,晚上在梦中见到虚空中充满佛菩萨,光明灿烂,他就捧起光喝下去,因此开悟发慧,写出《华严疏钞》,很合佛心。

    他在圆寂时,告诉弟子们:“你们当取信于佛,不要取信于人”!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要信佛说的,不要取信人,要依佛不依人。在修持方面,他说:“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对于一切外境不要起妄心,不要攀缘,不要心随境转;不管什么事情,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恶的干扰,心都不要动,要八风吹不动。这样一来,保持真心,就可以与一真法界相应,这个意趣在禅宗六祖大师《六祖坛经》里讲得有,叫“一相三昧”。

    宗密大师

    第五圭峰宗密,是唐德宗建中元年生的,宗密大师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专研华严,著书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大师,圭峰大师也是很有智慧的人,六十二岁圆寂。

    以上五位都是从南北朝到唐代,华严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宋代、明代、清代也有弘扬的,不过不多,到民国以后,月霞老和尚、应慈老和尚,也都是弘扬华严的。

    第三节明菩萨修学阶梯

    菩萨修学阶梯,是菩萨的路线图,《华严经》正宗分的各卷都说明此内容,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十信

    信,要凭理智对于佛的境界有所认识。《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是专门说明十种信心: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等。

    第一、信心。是指听到大乘经典,大乘佛菩萨的境界,没有疑惑,坚定信念;

    第二、念心。经常忆念三宝的功德,念持不忘。

    第三、精进心。不要懈怠,要策励自己:身业、口业、意业,不能放松,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

    第四、慧心。慧就是智慧,要善于观察,检查善恶邪正,不起恶心,不起邪心,而要起善心,正心,这要靠智慧的心灵。

    第五、定心。内心要随时保持定力,不要散乱,不要随随便便的,时高时低的。

    第六、不退心。遇到什么困难,不退,困难是各种的,有些朋友、儿女、亲戚,拉你的后腿,有些外人要讽刺你一下,或者有什么阻碍,遇难不退。

    第七、护法心。知道三宝的功德,佛法的伟大,就要护持正法,时时护念正法。

    第八、回向心。就是要随时把你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是为了人天小果。

    第九、戒心。就是在信仰过程中,要严守三皈,奉行五戒,内心常常要提起警惕,保持三业清净。

    第十、愿心。要发大愿,要发四弘誓愿,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的大愿,不要失掉愿心。

    以上就是十信。这十种信仰,都属于资粮位,这个资粮位,学佛才走第一步,是最基本的。

    十住

    什么叫住,内心要安住,心猿意马,要开始收拾。安住于菩提境界,就必须要有般若正见,菩提是由般若而生的,般若首先要有正见。有正见就与般若相应,有般若就可发菩提之心,证菩提之果。十种就是: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一、发心住。发心就是以正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学大乘经,学菩萨,菩提心不可缺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一初发心即成正觉”,这叫发心住。受菩萨戒,必须发菩提心,菩萨戒又名金刚光明宝戒,价值非常高,与无漏真如相应。

    第二、治地住。治就是治理的治,地就是心地的地,为了度众生,要治理心地,开阔心地。因为地能生万物,心能够治理,就能生出种种功德,种种善法。

    第三、修行住。要安心住于修行,安心行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了度众生,要修六度万行,一心专注,不要二用。

    第四、生贵住。就是能坚持这种行动,就是出生佛菩萨的,就好象生在佛的种族家,很珍贵;世间上的人生在王宫,就很尊贵,能够学佛法,依法而行,就是生在法王家,法王比帝王更高贵。

    第五、方便具足住。就是世出世间,二谛圆融,弘法度生,既要有原则,又要有善巧,真就是真谛,真如、法界、真心,是真;俗就是世俗谛,一切缘生法,一切世间法,都在其中,真俗并用,方便善巧,接引众生。

    第六、正心住。就是心要正,光明正大,不忘佛法,不忘佛恩,虽然遇到恶境恶缘,其心不动。

    第七、不退住。就是走上正道,对于三宝、因果、三世、佛菩萨境界,坚定信心,修学不管什么恶缘现前,不恐惧,不后退,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第八、童真住。童真是形容,象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保持这种童真之心,不被淤泥所染。

    第九、法王子住。能够从真入俗,由俗入真,不失真谛,也能善于用俗谛,真俗圆融,与佛心相合,就可以绍隆佛种,就象法王子一样,成为佛的儿子。

    第十、灌顶住。成就了智慧,住于十地的十智,即将成佛,就象王子登位,首先举行灌顶之礼。

    以上十住说明学佛要把心意收拾起来,安住于十方面,就有正见,具足般若,就在菩萨道上走,故称为十住。

    十行

    上面讲了以智慧心,于佛的菩提道,安心而住,接着在行动上实践万行,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屈饶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住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一、欢喜行。就是能够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解决别人的困苦问题,使别人从忧恼中感到欢喜,予乐拔苦,是最使人欢喜的事情,菩萨就要这样,不要烦恼别人,干扰别人。

    第二、饶益行。要严守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指不要损害别人,要严守戒律;摄善法戒就是要广修善法,不管小善大善,世间善出世间善;饶益有情戒是以悲悯心修四摄六度饶益众生。

    第三、无恚行。恚就是嗔恚,人一定要消灭恨心,烦恼火一起来,那罪就大了,“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就要修忍辱。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就是对冤家仇敌要宽容忍耐,以德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安受苦忍,生活中有痛苦,遇天灾人祸,能够忍受;谛察法忍,对佛法深刻信仰,坚定不移。这三种又名: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金刚经》讲“佛说我得无诤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佛是赞扬无嗔无恚的,修行办道,不修忍辱是办不到的。

    第四、无屈饶行。就是要精进于正道,坚持正法,不屈不饶,有威力加到你身上,不怕,不退,不屈服。

    第五、离痴乱行。心中随时要保持一颗定心慧心,铭念不忘,对一切外境无所惑乱,临境不迷,假如临境迷了,就会迷失正路。

    第六、善现行。就是经常要读经,要有正见,随时要与般若智慧相合,洞察一切,就象日光一样,朗照一切,这叫善现,这就必须要了解二空——人空、法空的道理。

    第七、无住行。一切遭遇,随缘不变,保持真心,真心就是随缘不变,有两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在一切缘中保持真心,不变随缘就是在一切缘中发挥真心的妙用,真心不失,心无所住。

    第八、难得行。做到善根智慧都能坚持,达到自他二利,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很难得。

    第九、善法行。以微妙的善法之力,有智慧,有辩才,说法利生,令他生解,这就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到了善慧地就具足这四无碍解。法无碍解,谓能通达一切世出世间的法;义无碍解,对于文字的意义都能了解;辞无碍解,对一切名字辞章都要通达;辩无碍解,就是辩才无碍,能够四通八达,信手拈来,都成妙语。善法行就必须要以一种微妙善法之力,具足四无碍解,使他生解,说法度生。

    第十、真实行。就是根据佛的真实智慧,在心中,语言中、行动中,做到说真实话,但重点是在行上。要言行不二,理论与实践一致,不要诳惑别人。

    以上十信、十住、十行在菩萨的阶梯上都是属于资粮位,即准备成佛的资粮,这叫顺解脱分。什么叫顺解脱分?就是能够如此行持,就顺于涅槃菩提的道路,是在走解脱的道路,而不是世俗的道路。

    十回向

    回向最重要的是悲智兼修,心要广大,不能自私,不能处处为我。自己在修行中积累的功德、培养的善根要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真如境界。

    十项回向重点一是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不占为私有,布施给别人,这叫法布施,以法施人。二是回俗向真,就是修行的目的要达到真如境界,要象佛一样契证真如,达到一真法界,常住不变。三是回因向果,修习善法的因,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个远大的、崇高的志向,不是修来世,不是人天果报,而是无上菩提。

    回向共有十项,《华严经》十回向品是正说十相名的,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一、救生离相回向。救生就是我们的心,处处要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苦难,不离众生,要救度众生,必须要以大悲为根本,广行济度,在广行济度中,有功而不自居为功,有德而不自居为德,心无所住,这是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必定同时有大悲心。悲智兼运,就包括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布施平等,叫慈悲喜舍,这个心很广大,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无量心。我在读《大般若经》时候,经中佛就赞扬四无量心,心无量,行无量,功德无量,能够修四无量心,可以降天魔,伏妖怪,除灾害。所以四无量心,在修学菩萨行中第一第一,大悲广济,大智无住。

    第二、不坏回向。对于三宝功德应该扎根信仰,坚定不移,不要破坏,若失掉对三宝的信仰,断了善根只有下堕,要自己和他人都不断善根。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中的常随佛学,我虽然未成佛,但是我要向佛学习,我的行动,等同佛行,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是怎样修的,我就怎样修,所以叫等于一切佛回向。

    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就是心胸要广大,我的礼拜供养不是一个佛,而是十方诸佛、法界诸佛。至一切处,就是到一切十方世界三宝之前修供养,饶益众生,为众生谋利益,叫至一切处,这就是悲愿广大。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就是境界无量,功德无量,果报无量,不离众生,广修善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真心奉于尘尘刹刹的境界,尘尘刹刹的众生。这就有无尽的功德,我的身体存在,是为贡献三宝而存在,为救度众生而存在,不是为我自己,所以《法界观》的中心,要处处想到众生,众生中有我,我与众生打成一片,如此,无尽的地方,无尽的众生,无尽的功德,成了无尽的宝藏,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不是世间上金银财宝的财富。

    第六、随顺坚固回向。什么要坚固呢,善行要坚固,悲智要坚固,六度要坚固,不能有一点动摇,象金刚一样的不坏。

    第七、等顺众生回向。等顺就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破除一切执着,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相的分别,平等平等,随顺饶益。

    第八、真如相回向。就是说回向要顺于真如,修慈悲行,在修行中要无住生心,不要有所住相,就达到与真如境界相合。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要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既不住,也没有缠缚,既不住于相,也不住于见。在修行中,不为名利,不为自己,专利他人,这样就住于无缚,有住就有缚,缚就是束缚你,无住就无缚。

    第十、法界无尽回向。定心纯净,远离垢秽,以法施,以清净心施于众生,心胸广大,等同虚空,周遍法界。总之,要心胸广大,修悲,修智,修行,其中真俗并融,悲智兼运,普周法界。

    十回向中,每一个回向分为入心、住心、满心。从你发起心以后,最初叫入心,进入心的境界了,入心以后就是住心,有个过程,就是安住于一段时间,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就是满心,就是说这心已经要圆满了,要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

    就在第十回向中,满心之后接着就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位?即加功用行,勤修止观,要把内心知见纯正起来,由于错误的知见生起的人我执、法我执,要将其扫荡干净,就必须要加功用行,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有四个阶段。《华严经》是属于修心的,要通过修心观阶段,其他各个宗派,不通过这个阶段也不行,什么原因?大家要知道,佛法讲修心,内心要净化,净化功夫就是要遣除我执、法执,建立我空、法空,否则,真空见就立不起来,般若慧无从发生,你则无从开悟,开悟就是破我执、法执,才能把生死根本拔掉,就如禅宗说的打破黑漆桶,因为我执、法执在,胸中是黑漆一团,见不到光明。所以这个静的功夫,相当重要。

    四加行

    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这里解释一下,暖就是暖和的暖,温暖的暖;顶就是山顶的顶,头顶的顶;忍就是忍辱的忍,忍可的忍;世第一就是世间上第一,数第一。小乘、大乘都是同样的称呼,但是境界不同,这叫四加行,由四加行才能入于见道,进入通达位,也就是一般说的开悟。

    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我悟了,我开悟了,哪有那么简单!?有些居士好象很聪明的样子,说我悟了,悟个什么,悟的什么境界啊?!没有经过前面几个资粮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没有锻炼好,开什么悟?还没有修加行位,悟什么悟?!顿悟的功夫,是从渐修来的,由渐到顿,哪有一步登天梯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这里有几个定,在暖位修明得定,顶位修明增定,忍位修印顺定,世第一位修无间定。

    什么叫暖,就是说你最初有点智慧、智火了,智火显发,很温暖的,叫暖。顶呢?智火显发进一步提高了,增加了,就象爬山,登到山顶了,叫顶;忍就是继续忍可下去,又要加功用行,巩固已有的成绩,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世第一呢,到了这个时候,做到能取、所取俱空,达到二空境界,世间是第一的,修道是第一的,叫世第一。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

    明得定,就是最初心里明白了,了解了,也就是智光出现。明增定,就是继续修,继续观,这种智光智火增加。印顺定,能够印证前面境界,又顺于后一步境界,前面证得所取空,后面就要进一步证能取空。所取就是境界,不执着境界叫所取空;能取,也不要执着内心,执着一个心,一个我,那都是错误的。所以印前顺后叫印顺定。无间定,就是很快。进入无间定以后,功夫就差不多圆成了,进一步证入见道位,那就是悟的境界了,证入见道位,就已经踏入第一地,十地中的欢喜地。

    以上道理再重复补充:

    第一位、暖位。由下品寻思观外境不实,不过是名义、自性、差别、假名安立,就印见所取空,一切境界是假的、空的。

    第二位、顶位。又继续深入寻思,细微地寻思,叫上品寻思,进入顶位,加深了对所取空的认识,经过寻思以后,明确了,决定了,没有疑惑了,经过反复拣择、分析、推论,到此时内心得到决定了,这叫做如实智。

    第三位、忍位。由下品如实智就进入忍位,不单是观所取空,进一步观能取空,能取的心、能取的我还是空,不要执著一个我,不要执著一个能取的心,讲唯识,识也是空的,等于般若一样,讲空,空还是空的,讲不可得,不可得还是空的,一切不可得,要把妄情杂念空得一干二净,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以下品如实智进入忍位,得了印顺定,既印证前面所取空,又顺于观察能取空。

    第四位、世第一位。由上品如实智进入第四位,世第一位,双证能取所取,所取的境界既空,能取的心识也空,不要执着心,心也是空的。这样才将妄情执著扫荡得很彻底。

    佛法讲神通,大家注意:真是到了这个境界,才有通,没到这个境界,内心有一点私心杂念,你通什么?!障碍多得很,你还证什么通!所以搞外道的,没有经过这些阶段,一上坐,就想神通,飞这里飞那里,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结果走火入魔,我相、法相,种种魔相就生起来了,他得什么通?只能说邪通,所以学佛不要首先想得通,首先要想好好修习,象菩萨修行一样,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悲智兼修,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这样才踏实,再经过加行进入见道位,菩萨的悟道境界,这时就进入十地的第一地,住于欢喜地。

    十地

    何为欢喜?内心得了法喜、轻安,有这个基础,就可悲智兼运,饶益众生,所以叫欢喜。到了这时,断了由后天邪师、邪友、邪见熏习的三界见惑。就进入菩萨的修道位,继续修行,彻底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经过十地。何为地?这是个譬比,到了这个阶段,福慧比较圆满,悲智也上升,就可生一切佛法,一切功德,就象大地能生万物一样,所以叫地。

    十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真正到了初地,开了悟以后,才晓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

    何为欢喜地?就是由见道进入初地,此时生起无漏无分别智,契证了真如,悟得了人、法二空,再由无漏的有分别智,断了分别的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属于邪分别生起来的,能够断掉分别二障,就能够自利利他,生大欢喜,广修布施,圆成布施,施而不执,三轮体空,圆成施度。

    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垢,到这第二地,心性清净,具足清净见,在行动中远离烦恼污染,严持戒律,菩萨的三聚净戒,圆成戒度。

    三是发光地,成就胜定即殊胜的禅定,证得微妙的法乐,生起慧光,心胸广大,忍辱柔和。一个心胸广大的人,能忍辱、柔和的人,是能发光的。此地修行圆成忍辱度。

    四是焰慧地,由定光发出智慧的火焰,如火烧薪,慧焰增盛,在修行中精进努力,安住于菩提分法,即是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把身见、边见、一切邪见能够除掉,慧焰增胜,圆成精进度。

    五是难胜地,就是难能可贵,很殊胜的,至此世俗谛与胜义谛,同时俱起,真俗互融,非常殊胜,修行禅定,圆成静虑度。

    六是现前地,般若智现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在此时,缘起性空之义了了分明,圆成般若度。

    七是远行地,何为远行?从初地到七地,观一切诸法无相,都是用力观察,加功用行,从时间上讲,即是第二阿僧祇劫,很长的阶段,加功用行,诸法无相的观察,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故叫远行地,这时修习方便般若,圆成方便度。

    八是不动地,观诸法无相,而是任运观察,由勉强到自然的阶段,任运自如,修无相观,观我、法二空,一切内境外境现前,做到如如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障,叫不动。读《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第八不动地的菩萨,这一地的菩萨悲心很深,智慧很高,观察诸法空相到了甚深微妙的境界,任运自如。这种智慧相续不断,一切内境外境都干扰不了,真是到了“八风吹不动”。这时完成愿度,真正才有大愿,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愿,到这时才能真正体现。

    九是善慧地,经过八地以后,就成就了殊胜微妙的智慧,叫善慧,有这个智慧,就具备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法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世出世间法,就象现在说的知识广博,这是佛法的知识,不是世间上的知识,是智慧发出来的;辞无碍解就是通达一切名相、言辞,文字般若;义无碍解就是名相中的内容能够了解;乐说无碍解,就是能够善巧地左右逢源,因机说法,又叫辩无碍解。此时就能说法利生,这一度完成力度。何为力?智慧才是力量,所以说大势至菩萨有大智慧,不是说双手能举千钧,而是指大智慧的力量。

    十是法云地,就是十地圆满地,具足众妙功德,断除一切烦恼障碍,已经进入法身圆满的境界,法云是个譬喻:证得法身,智慧就象天空的云一样,满布天空,降大法雨,使众生得到滋润,大地得到清凉,到此时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彻底伏除,进入金刚道。

    等觉

    金刚道以后就是第六位叫等觉,此时就是成佛的预备阶段,即是一生补处,弥勒菩萨的地位,也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地位,所谓等觉,就是等同于佛果,但是觉行还未圆。

    妙觉

    等觉以后是第七妙觉,就是佛位,此时圆证菩提,证得无漏的智果和涅槃果。智果就是菩提,涅槃就是真如,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