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难奉答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所念义)耳.
《唐译》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光瑞希有,故发此念,非因天等。」(「我见」者,阿难眼见,「发念」者,阿难心念佛所住所念)
如来审问有二:为教他问耶?为自见问耶?今答先(「无有诸天」等)遮教他问,后正答自见问之义。《唐译》文前后义同,谓我自见如来光希有,故问斯所住、所念之义也,自见故问者密彰承佛圣旨之义。
《汉译》云:「阿难白佛言,亦无诸天,无诸佛教,我今问佛者,自从意出来白佛耳。每佛坐起若行出入,有所至到,所当作为,所当教敕,我辄知佛意,今佛独当展转相思,故使面色光明乃如此耳。」(文)
《吴译》大同,具云:「今佛独当念,诸已过去佛、诸当来佛、若他方佛国,今现在佛,独展转相思念。」余同,可合考。
宋译无此等文。
五如来正答三:一叹所问,二彰叹意,三正开宗。初中亦二:初总叹,后别叹。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
二句,此初,总叹也。
《唐译》云:「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今快问。」(文)
《汉》云:「佛言:善哉阿难!若所问者,甚深快善,多所度脱。」(《吴译》同之)
《宋译》云:「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为利益一切众生,怀慈愍心,能问如来微妙之义。」(文)诸译大同。
「善哉」者,《应音》十七(二左)云:「『婆度』此云『善哉』,称叹之辞。」
「所问」者,指前问。
「甚快」者,《广韵》曰:「快,称心也,可也。」净影云:「称机、当法、合时名『快』。」(兴同之)今谓:所问称可佛心,故云「所问甚快」也。
「佛言」者,此上有佛语,但是审问之所以,从之已下为所说正宗成由序,佛自欲开示出世所怀,故有此佛语。是以《本书》引五德及无盖等文,为出世大事明证,承风之士当刮目而研究耳。
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四句,后别叹。
《唐译》云:「善能观察(智慧之用也),微妙辨才,能问如来如是之义。」《汉》、《吴》两译意佛威神甚重难当,若所问者,大深大善,汝慈心当过度一切诸天人民故。《宋译》文略矣。
净影云:「发深智慧者,叹其问智,向前念佛五种功德名『发深智』,真妙辩才者,叹其问辞,向前叹佛住于五德名『真妙辩才』,辩实名『真』,言巧称『妙』,言能辨了,语能才巧,故曰『辨才』,愍生问义,叹其问心,亦得名为叹问所为,阿难向前举佛五德而为请问,此之五德以慧为主,名『问慧义』。」(文)此意谓:深智能此(所住)五德,叹云「深智」,辩才巧叹佛(能住)五住,叹云「妙辩」,此分能住所住。
憬兴破云:「念(所住)五德、叹(能住)五住无别故,念若不叹,叹若不念,皆非正理故。」今谓:此破不然,念与叹无别者,为意业、口业一耶?不但心口别,亦分能住、所住,何言无别乎!兴自义云:「今即称佛之五号(世尊等),故云『发深智慧』,将五住之德,叹五号之义,故『真妙辩才』。」(文)此师本五住德以为释五名,故为此解,不尔,违前释,故欲会前释,强作此释,恐未稳。若称五名为深智者,称是口业,何为智业乎!称、叹同是口业,称、叹何别?思之。
《会疏》四(十左)二义,可谓详矣。
今按:阿难与佛得念佛定,能知五德,谓之「深智慧」。问辞幽玄,能称佛德,故云「真妙辨才」。知五德之慧具定,所得定具慧,定慧不二,主伴同住大寂定中,能问能开,师资郢匠,光启兴世所怀,故称「甚快」也。
「愍念众生」者,叹问本意,前所谓「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方至此文而极矣。彼文虽通诸圣,别叹阿难荷负群生之德,阿难为不请之友,荷负群生,兴大悲,愍众生,即是愍念众生之本意也;其演慈辩者,即是发深智慧真妙辨才也;其杜三趣、开善门,即是问斯慧义;下愿乐欲闻,即是受持如来法藏德是也。具如上辨。
「问斯慧义」者,约所问、约能问有二解,影、兴并约所问五德释慧义,所问五德以慧为主故。《要解》、《义记》从之。所问是大寂定,何为慧义?通云定具慧,慧具定,元不二故。《唐译》约定,(如是之义定也)下文云「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可知。(《要解》)(次约能问义)又约能问智慧而释慧义,《略笺》云:「向心念发语皆是依深智,以慧为主,故云问慧义。」(文)《会疏》二义,并是约能问。
《渧记》:「今详:若约所问五法,则『问』字是能问,『斯慧义』是所问,可谓能所分明矣;若约能问智慧,则『问斯慧义』四字皆属能问,能问即慧义,云『问斯慧义』,则能所不分而已。今助一解,云『问斯慧义』者,是乃问弥陀智愿深海之深义,此乃唯佛独明了,非阿难因分之可能问,而今承佛圣旨,依佛慧见此五德相,问起弥陀智慧海之深义,下正宗所说是也,今先标云『慧义』也云云。」此解亦约所问义也。
今谓:五德所问,则由阿难慧见发此问,故佛叹能问云「问斯慧义」。何以言之?《和赞》云:「入大寂定,睹阿难慧见,叹问斯慧义」,此乃世尊睹见阿难慧见所问,叹云「问斯慧义」,勿加凿解矣。
二彰叹意有三:一开出世本意,二示佛世难值,三显所问利益。初出世本意者:
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唐译》云:「汝为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优昙华希有大士出见世间,故问斯义。」(文)
此法譬合说,《汉》、《吴》两译先喻后法,今经先法后喻。虽然,叹阿难所问,称佛所怀则一也。《宋译》无此一段
《影疏》云:「『如来』已下叹问利益,于中有四:一如来彰己悲心怜生。(初二句)有经本治为「无尽」,无盖是正,不须治改,(憬兴、义寂从之,玄一「无尽本为胜」)矜者犹怜。二『所以』下如来彰己出世为物。」
《祥疏》云:「『如来以无盖大悲』下次句赞合佛出世之意。」(文)此释极简,难知其颠未。按祥意,佛赞能问有三句,「善哉、所问、愍念众生」等,其初句也,赞所问生物解,故云「汝问多利益」也;「如来」下是其次句,赞此问合如来开一大事因缘出世所怀之本意;「无量亿劫」下是其后句等。由此言,今「如来」等句赞此问称出世本意,意同于净影云「叹问利益」,然言出世大事本怀者秀诸家。
今「如来」等二句初标出世本意。如来者,总指三世佛,别在释迦佛。《唐译》云「一切如来安住大悲故」,《铭文》、《证文》言「如来即言诸佛也」,《略书》云「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者,此意也。
「以无盖大悲」者,「以」之言用也。「无盖大悲」者,嘉祥云:「佛慈悲无所不覆盖耳。」(文)净影云:「佛悲殊胜,不能盖上。」
俊公会此二师云:「众不能盖,故能盖众,共成大悲义,例如《净名》盖诸大众文。《梵本》云『众不能盖』者,此义好。」次引《正法华》,「『以无盖哀兴出于世』(文)即与《法华》『唯以一大事因缘,故现于世』(文)同,语同而意也。(意,私按是下当有「别」字。)若约今经无盖大悲,指第十七愿,释迦用之,为释迦大悲,诸佛用之,为诸佛大悲,故云『诸佛大悲,劝归净土。』(《乐集》)凡夫用之,为凡夫大悲,故曰:『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下品文)佛凡虽异,其至用弥陀大悲之行则一也。弥陀大悲超过诸佛,称为『无盖』,是无上义,如影释;释迦用之为己大悲,及像末法灭机,无机不覆盖,所以为『无盖』,是如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