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妄派成殊
《疏》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
《钞》妄识者。三惑之总名也。盖众生无始已来。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中。一念俄然晦昧。而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因而为三细之无明。尘沙。因而为六粗之见惑思惑。一变而为寂光秽土。二变而为实报秽土。三变而为方便秽土。四变而为同居秽土。如是为菩萨。为声闻缘觉。为六道众生。故曰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楞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华严所谓。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故科为妄派成殊。又复应知。初句虽云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不妨乎不殊而殊。即性具十界也。次句虽云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不妨乎异而不异。即在性无殊也。良由真如虽不变。不妨乎不变而随缘。妄识虽随缘。不妨乎随缘而不变。以随缘故。是以不殊而殊。以不变故。是以异而不异。能知乎此。方能了今念佛之心。乃全性以起净修。全修而在一性也。
○次、正序缘起
《疏》由是漂流五浊。莫返一真。故我释尊。示生堪忍。
《钞》此正序如来说经之缘起也。盖释迦如来。久证真常。何有王宫之受生。但因一切众生。无始堕落。故有娑婆之出世。漂流五浊者。谓众生无始以来。从涅槃性海。鼓识浪以扬波。弊澄圆而失湛。渣滓明妙。汨没性真。良由先失之以动。故曰漂流。楞严所谓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是也。次失之以昏。故曰五浊。楞严所谓。晦昧为空是也。然而昏必具动。动必具昏。是则流即浊也。浊即流也。昏动之惑既形。明静之真即失。但此五浊。有粗细不同。如楞严之言劫浊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则兼三惑而言之也。若如寻常所说。人寿二万岁时。方入劫浊。此则独指见思二惑。最炽盛时以言之也。然而或有细不兼粗。而未尝有粗不兼细。今但正指释尊示生堪忍之时。而粗者适当其情。若曰莫返一真。亦是兼细以言之也。示生堪忍。正当垂应凡圣同居秽土。且言劣应。丈六老比丘身相而已。若亦兼细惑而言。则义含垂应上之二土也。
○次、序说经分二。初、序住处机宜。次、序所说法要。
今先序住处机宜。
《疏》当祇园之嘉会。告身子之利根。
《钞》祇园嘉会。说经之住处也。身子利根。所被之当机也。论此经所被机宜。厥品有三。一、菩萨。二、二乘。三、凡夫。盖净土法门。诸小乘经。绝口不谈。以子果既尽。则灰身灭智。不说身后有生。今盛谈之。乃菩萨之法门也。若原此经。说在方等。正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时。弹斥小乘。界外不生。故云有生。而特指彼国。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极口称扬。彼土依正二报。微妙庄严。则叹大褒圆。寓其中矣。况舍利弗。又为众弟子中上。是以告之。令回小以向大也。若正所被机。乃居博地。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一预嘉会。得不退转。以是而观。虽在凡夫。义属圆顿。又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