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
为什么呢?
【为自性本来清净。】
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东西。
【湛然空寂。】
把笔拿起来,空寂就是无生,湛然就是清净心、智慧心,光明无量影现出来。虽然影现出来,但是当下就无生。这个空寂就是无量的欢喜心,一切境界对他都没有作用,他完全放得下,他完成自觉的功夫,他的心犹如虚空包容一切,所以无论如何变动,天地万物如何变迁,他当下这一念就是不生不灭。那么他的心就非常寂静,寂静到无量的妙有现前,他的心非常安静,就算外境如何吵杂,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净。
【即于空寂体中。】
空寂就是无一切语言,无一切思想,无一切意识分别,无一切执着,完成了觉性,无量无边的虚空当中,充满了智慧心。这个智慧心是有妙用的。所以空寂体中,这个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后的寂静,这个本体当中【能生此见】。就像水面,水面平静无波时,完全不被风吹动,你看水光,光明晃耀,光芒闪烁,水面平静时,它不受影响,人一走近水面,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完全不受影响,因为他悟到不生不灭,能所双亡的时候,能观照的心,当下五蕴皆空,智慧心就产生了。接触外境,了知这是缘起法,是不值得我们执着的东西,他当下就悟到五蕴皆空,四大皆空,空性当中,他的意识心、分别全部停止,那一刹那之间,无明断尽,妄想顿除时,那时就像水不起波浪,那么心光立刻就现前了。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立刻就现前了。智慧现前之后,体相用一体具足。所以在空寂体中能生此见,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有能力可见,自性本来就有见,而见见从来不分别。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意思就是说,我们清净的本性,就是无形相、不可得的东西,那么要用什么东西来见呢?
【答:喻如明镜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镜无心故。】
意思就是说,这个镜子,它虽然无一切相,能见一切相,为什么呢?这个明镜无心,镜子里空无一物,但是它能照天照地,它不必假借镜中的任何东西,才能够照天照地。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他恢复了本来面目,他自然在无心当中,他当下就是智慧心,他就能见一切法。用镜子来比喻是不对的,因为镜子是物质的东西,镜子是有能所的东西,镜子还有一个镜台、镜面,还有反射的光线。用镜子来做比喻,这是很勉强的事,这是不得已的事。说有一面镜子在这里,照着天地万物。这样说还是有能所,这是物质上的东西,在不得已要做比喻之下,才会用镜子来形容,照理说这是不可以。但是不可以,又没有比这种东西更好的比喻,因为智慧心是无形相、无长短、无色彩,青黄赤白都说不上的东西,智慧心即是。所以明镜当中虽然无相,但是能见一切相,我们的心也是一样。所以明镜无心。
【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
【我所】就是对【我】讲的,【我】就有【我所】,我所拥有的外在,这个念头就没有。我们的妄想心若不生,就是我执破除了。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为了我,所以这个我所也就灭了。妄心没有,【我】就没有,我相就破除。我相破除时,我所也就不存在。有我就有我所,这个【我所】就是我所爱的东西。譬如说:这是我的东西,我爱我的东西,我有一个【我】的存在,那就对于我所有的东西,统统认为是我的。所以这个我所,也就是所执着的外境之心,自性就消灭。
【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所以【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法句经》说:于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空到没有办法形容的空,极限了。极限也是对立的,对有限来讲,就讲极限,也不对,连极限也没有。所以用一个【毕竟空】,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清清净净,犹如虚空,这就叫做毕竟空。只有用这种东西来形容而已。炽然建立,炽然建立就是说,在清净的本性当中。【炽然】表示清清楚楚,一点都不含糊,很明显的。这个【炽然】本来是在形容火在烧那个烈,或者是形容这个光明,在这里形容智慧,在毕竟空性的当中,这个大智慧就可以立一切法,不坏一切法,存在一切法。简单来说,诸佛菩萨证悟到毕竟空,他拥有一切法,一切法都无碍。炽然建立,为什么?他有正知正见,他已经大彻大悟,所有的语言都通过本性,所有的思想都通过本性,所有的行为都通过本性。你想想看,于本性当中,就是完成了自觉,自觉就是完成了理。那么他理彻,面对一切事相时,他当然就无碍,一切事相当下就是空性,就是理,一切理就运用在事相当中。因为每一个事相,当下就是空性,每一个空性,刹那之间就是不生不灭,就是完成觉悟的佛道,用这种清净圆满的本性,运用于世间的一切事相,立一切法,一切法完全无碍,是善知识。是善知识还是指自己的本性,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每一个人都是佛。也可以说,他若是悟到这种东西的人,悟到本性的人,这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所要依靠的善知识,也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没有那么简单,要这个世间人修善,要叫他布施、点灯,出一千八百元,这很简单,要叫他布施十万,这了很简单,要叫他拜佛,也很简单,只要认真一点的拜就做得到了。要叫他听经闻法也很简单,但是要悟到本性,这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千百万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人,听是很注意听啦,知道要听,可是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还是要讲,还是一定要讲啊。根机利的人就稍微有点消息,根机钝的人就做个参考,只能做个参考,因为没办法啊。有的人能悟,有的人不能悟。就像在开车,有的人看到红灯,他自然就会停车,有的人看到红灯,只是参考而已,他还是照样往前开,灯号只是做个参考而已。所以说:讲还是要讲啦,这里面的人,包括法师,若是有一个人悟到师父所说的,那么我死都没有白费了,这个法就能够传下去了,一个就够了,一个。简单来说,楼上楼下全部的人,差不多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一个就够了,有一个人悟到,这个法就不会断。但是要悟到这个,又不是很简单的事。但是若要说很难,也不困难,因为他开始一直在思惟本性的东西了,可是思惟又不对,不思惟,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干脆去吃小白兔,大难。因为思惟也不对,不思惟也不对,干脆去吃包子,大难!所以修行就是很困难,可是说起来也是很简单,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能悟的人,一句话就大彻大悟了。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这要如何解释呢?【云何】就是要怎么解释呢?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就是如何解释呢?
【答:】站在什么角度下,才说【不可见者】。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无形的。
【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
所以我们一直要说,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早就已经告诉你了,本性不是什么东西,你偏偏一直要说它是什么东西。或是说,不然随便举一物来形容,能言说的又不是,不说,你又不明白,说了又不是,那么该怎么办呢?只有说不可得、无形相的东西。
【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
见不可得者就是说,我们的【体寂湛然】。我们的本性寂静。【湛然】就是充满了光明与智慧,它当下就【无有去来】。在世间,确确实实有去,确确实实有来。因为你有能所,有我执的东西,所以你安排了对立性的观念,因此定位在自我,你定位在这个自我,无量无边的几度空间,你就建立出来。所以我们的本性是体寂湛然,实在是无有去来,但是【不离世流】。【世流】就是世间的语言、名词,世间所运用的。我们虽然是悟到本性,但是也没有影响。【不离】就是不离世间法。世流,【世】是生灭的意思,还是离不开这个生灭的世俗谛。意思就是说,世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他无碍。明心见性的人,你怎么对他,他都无碍,所以不离世流。
【世流不能流。】
这个生灭法实实在在是不能流,它是不会跟着漂走,它不是跟着生灭法,只是说为了圆成佛道,所以他证悟到自性毕竟空的觉悟,但是不能离开这个世间。但是在这个世间,不能淹没这个本性,不能埋没它。这个【流】就是说不能把这个本性冲走,不可能使他迷惑,他不会随波逐流。因为悟到空性的人,走到哪里都无碍。所以说有什么人使我们痛苦,什么人使我们迷惑,或是金钱,或是女色,或是一些相片,或是什么影像,这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定力。大彻大悟,一切无碍,他看到什么都一样,完全一样,因为一切法无相嘛。我们说某个人是世间最丑陋的人,在明心见性的人来看,都认为他很好看。你长得再丑,明心见性的人看起来都很漂亮,因为都是空的东西,到那个时候就无美丑了,无贫富、无高下、无善无恶、无大无小,但是大小、善恶都清清楚楚。
【坦然自在。】
坦然就是率直、不扭曲,通达我们的清净心,坦然自在。
【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
何谓无有知呢?
【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
什么情形叫做【无不知者】?
【于无分别体中。】
第十页,
【具有恒沙之用。】
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简写,具有无量无边之妙用,喻为恒沙。恒沙的妙用,这个【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妙用。
【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
任何事情都清清楚楚。
【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
我们心中本有的般若,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心,它是无知,无知就是无世间的分别心的那种无知。这个无知就等于破除世间的妄想的意思。【无】应该讲破除,【知】就是世间的知见,破除了世间的知见,那么本性就【无事不知】。那么你清净心现前,它就无事不知。所以般若无知,无知是破一切法,无事不知就是立一切法。破立同时,完成了中道。
【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般若无见,无众生分别心之见,无众生执着心之见,无众生透过无明之见。有什么见呢?有无事不见之妙用。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什么情形是不见有,也不见无呢?
【答:证得清净心时。即名有。】
我们已经证得清净心时。
【于中不生得清净心想。】
你证得清净心,不能有清净心的想法。说我有清净心。
【即名不见有也。】
所以不见有也不见无。下面。
【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
得想,就是说你得到了。这个【想】如果把解释作【到】,就很容易了解。当你得到了无生无住的境界,你不能做无生无住的境界的这种执着、这种想法。所以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不能做无生无住的想法。
【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
明心见性的人不见有,有的一切相,当下皆空。不见无,一切相亦无所着,更没有无所着的观念。
【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刚才师父已经解释过了。【知见】,要注意听,知见就是本来清净的本性就有见的能力,有知的能力,自然就有见的能力。知见就是说不假任何造作,本来体就有这种能力,而立知就是妄想再加上去。立知,知见立知,知见就是头,立知就是再加一个头。46:02简单来说,强迫自己的本性就变成无明,本性自然有那种能力,不需要你任何的造作,不假任何造作,一切法无生,无生当中之体,自有清净妙用。所以知见,看到东西,当下这一念即是,不需再增加任何东西。所以知见立知。知见,清净的本性自有知、自有见,再加上一个【立】字,【立】再安排于上面,再安插上一个知,知见还加一个知就错,本性的知见本来就是清净的,不必再加上任何东西,即无明本。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于清净的本性当中,知见当中,再安上自己的知,所以这就是无明本,所以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他都无法跟大彻大悟的法师相比。为什么?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他还是活得很痛苦,因为他所学的是世间的经验,他所学的东西是世间的学问,他就是知见立知。清净的本性无所不知,但是他藉着后天的经验,却来抬高自己,认为他是博士,或者自认为是很伟大的超级博士,本性本来无所不见,但是因为他藉着后天的学习,来安排自己的知见,变成一种迷惑。我这样解释你若是还不了解,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这个镜面,这个镜子本来就是很干净的东西,可是你自作聪明,认为这面镜子不干净,我就拿块抹布一起擦拭它,愈擦是愈混浊,愈不清楚。镜子本来是清清净净的,可是你自作聪明,拿块布一起擦拭。我们现在就是自作聪明,本性本来就有这种能力,可是我们自作聪明,一直在想:本性是什么东西?我想要去了解它,它是什么东西。再加上一个【知】,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所以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知见就是本性本来具足一切见,而当下就无见一切法,因为他有智慧心,能破一切事相,当下就是空性。知见本来就拥有智慧。【无见】就是他能破一切法,不执着、不来不去,当下斯即涅槃。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涅槃。
【亦名解脱。】
这就是解脱。所以书读得再多的人,也比不过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读过无量无边学问的人,修到超博士,整天还是活得痛苦万分,都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儿孙,都是一样。不然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宁可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修行人,不要做一个佛教学者。不要说:我只想研究经典。而不肯实实在在的,真正去彻悟、证悟实际的境界,那么我们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我们烦恼就仍然存在。我们的烦恼既然存在,就会造口业、告身业、造意业,一直的连续,他就不能解脱,所以学者不能解脱。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告诉我们,学者不能解脱。要学佛,学佛的自在,学佛的解脱,学佛的清净,学佛的智慧,而不要只说佛学。研究佛学是很好,不过还要加上【学佛】那就更好了。所以世间人的智慧,是无法跟善知识、法师、大彻大悟的人相比,绝对无法比较,不能相提并论。这个世间的所谓学者,他只是能了解某一方面的东西,你要叫他大彻悟,没有办法。像我们有一个教授,他是基督教徒,他信基督教,也是信得很迷,他也不欣赏我学佛,他对佛教的印象也不是很好。但是因为他教我的课,有九个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有三科份量很重的课程,我要是得罪他,很快就会被当到一科不剩,很快就会被当二分之一,那就要被退学了。没办法。三科份量重的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他的嘴巴常常不是很干净,经常骂出家人。我还是在家人时,我就很维护出家人的形象。我就告诉他,这个出家非将相所能比,出家是政府官员,或是国家的将相、将官所不能比的,出家乃大丈夫的行为。结果被他骂了。他骂了一句:将相本无种,和尚更无种。可是我不敢跟他辩论啊,跟他辩论会全被当掉。所以从此之后我就不跟他说话了,因为他对宗教有很强烈的执着,你当到教授,烦恼还是很重,还是一样。当到什么呢?当教授,教授,读成重音变成狗舍(台语),狗舍就是钉给狗住的房子,做狗舍。所以我们人,不管你读多少书都一样,只要没有接触佛法,想要彻彻底底解脱,绝对不可能,这种oportunity,机率,这种概率,equalzero,等于零。但是碰到佛法,又能悟到本性,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只有好好的念佛,但是这个法一定要说,不说不行,本性的东西不说,你没办法修行,会一直烦恼,你一天到晚分别、执着、有所住、有所着,你光是烦这个世间,你就不用修行了。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修行,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了觉悟。六祖去参议五祖,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晚上把窗户关起来,以袈裟遮围,为他说法,这要是世间人看到了,准会想:嗯?这不晓得是在搞什么花样?所以祖师大德有时候在做什么事情,不必让徒弟知道,不需要让徒弟知道。因为徒弟的根机不够,只是徒增诽谤而已。祖师做祖师的工作,凡夫做凡夫的工作。六祖去到五祖之室,只是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在槽厂里面,负责捣米、踏碓,舂椿这个米八个月,他也不曾见到五祖,很少有机会,他又不识字,六祖叫做卢行者,也不识字,从来未曾到过堂前。你想想看,只是在初见面时,见五祖第一次面时,五祖问他:你来这里求什么?他说:我一切都无所求,惟求成佛作祖。五祖问:你从哪里来?六祖说:我从广东那边来。五祖刺探他:那里都是一些野蛮人、獦獠。六祖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没有南北之别。五祖大惊!你看六祖一去,就稍微有消息了,八个月当中,都不曾见过五祖,到最后作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就已经有消息了,已经悟到了。后来夜里入室让五祖印证,前后总共才跟五祖见过两次面,见两次面需要花上几分钟?你说修行很难,其实很简单,悟到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清清楚楚,晚上睡觉就很好入眠了,安祥。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大彻大悟之人,站着也好、躺着也好、走路也好、开车也好,不论他在任何一处,地下室也好、八楼也好、台湾也好、美国也好,都充满了欢喜心,非常有欢喜心,因为他无障无碍、无来无去,他的来去只是身体的行住坐卧。所以说:若说如来有来去,即不解佛所说义;若说如来有行住坐卧,有来有去,即不解佛所说义。意思就是说,你若是说佛有来有去,你就不了解佛是什么意思,佛本来就是无来无去的东西。就是这样,并不困难。所以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涅槃,亦名解脱。因为怕你不了解,下面又说得更清楚了。
【问:云何是无所见?】
来,把笔拿起来,下面这一句就比较容易了解了,这一句就不困难了,要开始划了。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
拿笔划起来,色像:一切境界。色像就是一切外境。你若是看到男子、女人,以及一切外境,都不起爱想,爱就是要占为己有,57:42占有欲。你既然有爱,你就会很吃力了,你就会嫉妒。你爱你的男朋友,你的男朋友不能跟其他女朋友说几句话,你就马上会嫉妒,会排斥;你的老婆跟别的男人说几句话,那就不得了了。这个爱是很厉害的,见到金钱也爱,见到名也爱,见到男女也爱,这个爱就是生死、生灭了,爱不到就恨,憎就是恨。于中,于一切境界,都不能起爱与恨的念头(【于中不起爱憎。】)。
【与不见等。】
【不见】就是也不可以否认有这种境界。这个【不见】也不能说见,也不能说不见。你若是见到一切色像,而不分别。与不见,【不见】就是说故意不看它,否认这个境界的存在,叫做不见。问你:你有没有见到男女?我没有看见。这样也是一种执着。因为男女确确实实现在你眼前,只要你保持清净心,不要动念,把爱与恨放下。可是谈何容易啊,谈何容易啊!那几天我接到一封信,内容是有一个少女爱上人家的丈夫,爱上有一个有妇之夫。当然我是不会说出她的名字,这是举一个例子,因为全台湾省那么多人,也不可能知道是谁,所以这不是造口业,只是举个例子。她也知道对方有老婆了,她也知道啊,但是她的心地非常善良。这个男人来找这个少女,这个少女一直劝告他:你要好好的照顾家庭,才能减轻我的罪恶感。我跟你来往,我觉得有罪恶感。因为你是有妻室的人,你是有妻室的人,我跟你在一起,我这样做不对,你要对你老婆更好,这样我的良心才能安。你看这么有良心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最好是整个人都占为己有了,一般都是逮到机会就得寸进尺了,一般人占有欲都很强,都是这样的,你看她的心地有多善良。我接到这封信实在很感动,世间有这种小老婆实在很不简单。她知道跟有妇之夫在一起是不对的。这个男人来找她,她又鼓励她这个男朋友要更疼爱他老婆,还叫他要好好的照顾家庭,这样才能减轻她的罪恶感。最后她又说了一句话,但是她就是断不了,她就是没办法,就像要斩断牛筋一样,拚命锯,拚命锯,可是就是锯不断,没办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你看这个爱的根有多难断。没有办法啦,始终就是无能为力。爱情里的漩涡,有谁能够躲过,可怜。她也明明知道他有老婆,也知道他有家庭了,可是就是束手无策,问师父该怎么办,问师父要按怎?(台语谐音)那封信我叫法性师回,我有没有看到?你有没有给人家回信啊?是你回信的吗?法观回信的。你是怎么写的?可别叫人家去自杀。信件老师这些徒弟在回的,我也没再看回信的内容,来信时我有看一下,也不知道回信是怎么写的,要是接到回信跑去跳楼,那就惨了。不知道回信是怎么写的,我也不管红尘俗事。你要是看布袋戏,那些先觉都拿着一支拂尘说:贫道不管红尘俗事。然后拿拂尘一挥。而且是拿着白色的拂尘,清闲的站在云端上。所以说这个爱憎,这实在是很难很难。所以彩云飞的歌词里说:不知道为了什么,我心中充满了忧愁。都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一直产生。无始劫以来,就有这种很强的意念。因此在座诸位,我们要把爱、恨升华成慈悲,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真正爱一个人,就一定要令这个人解脱,才是真正的爱。可是这个世间的人,我爱你,就是抱在一起猛亲嘴。这根本就没有用,亲到牙齿掉光了也不能解脱。两个人一直粘在一起也没有用,亲到脸颊烂了也没有作用。世间人是我爱你我就是要让你死,最好是占为己有,都是这样,没办法。所以在座诸位,听完这些笑话,你还是要冷静,一定冷静,你还想继续生死吗?,你想要继续生死吗?要,那就没话说,你尽量的爱、尽量的恨,到最后,所以哲学家说: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这讲得太棒了。爱与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我问你:你想了脱生死吗?我想了生死。那么爱恨全部放下,很简单,就像我老人家一样,我也不会去恨任何人,我爱一切众生,都是为了救他们,慈悲,大慈大悲。客家话说:大慈大悲观世音。客家人的腔调。客语大慈大悲是这样讲的啊:大慈大悲。不然你们问詹师姐,看是不是这样说。爱恨交织,与不见等。
【即是无所见也。】
爱恨放下,与不见,也不要否认它,当下就是无所见。十一页第三行底下。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
面对外在的像是,即名见。
【不对色像时。】
不对境界时,
【亦名见否?】
这样也叫做见吗?
【答:见。】
还是有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
我面对外境的时候,从有见,从这个有的地方,有东西当然可以见的意思。对物时从有见。也就是说,你面对这个境界,当然是有东西你才见得到。若是
【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怎么有见呢?没有东西时,你能见到什么呢?他现在就产生怀疑了。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
同样是有见,为什么呢?(【何以故?】)
【为见性常故。】
我们的见性,见的本性。本性自有见,永远存在。意思就是外境的有无,跟见性没有关系。有没有东西,它都永远能见。如果说有东西,我们才能见,那么东西若是移开,这个见就跟着跑开了,那么没有东西时,不就没有见了吗?所以不管眼前是有东西,或是没有东西,都能够见。以见性常故。
【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
就是外境。境,境界,外境自有去来。【自】就是不关我们心的问题,这个境它自己来、自己去,其实是起心动念的问题。
【见性无来去也。】
我们若是悟到本性无有来去,那么日子就很轻松了。为什么呢?没有来去,就没有得失,凡事放得下,他也不会跟人家计较。十二页
【诸根亦尔。】
也是一样,诸根也是一样。意思就是说,以眼根这个见,来做比喻、做代表,耳、鼻、舌、身、意,都是一样,都是同这个例子。所以诸根亦尔,意思就是说,诸根面对这个境界,这个物的时候,自有来去。诸根的诸根性,眼有见,有见性嘛,耳有闻,有闻性嘛,鼻有嗅,有嗅性嘛,性都是平等,性都是平等的东西。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你正在看东西时,看见当中,这个见里面是不是有东西呢?
【答:见中不立物。】
不安插任何东西,不立物,见中没有东西。见中就是清清净净,本性的东西,不立一切物。
【问:正见无物时。】
你在见,而没有东西时。
【见中有无物否?】
是不是在见当中,没有东西时,那么见中是不是存在一个【没有东西】的念头?
【答:见中不立无物。】
这个自性当中,也不会说:这里没有东西。不去立一个【无物】,不去立一个无物,也变成有物了。见,即事即理,即一切事相、物的东西,当下即是的东西,【无】时,他也不会特别存在一个没有的观念,【有】时,他也不执着一个有的东西。所以说,不管有没有东西,这个见一直在作用,妙有一直现前。所以说见不立无物,见性当中,也没有安排一个无物的东西。
第三集
【问:有声时即有闻。】
前面是说到眼睛,现在要说到耳根,有声时即有闻。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就听到声音。
【无声时还得闻否?】
没有声音时,我们是不是还能闻呢?
【答:亦闻。问:有声时从有闻。】
确实有这种声音才听得到。
【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
这个闻的能力,听闻的能力,这个性还是存在的。只要你没有分别心,以清净心去闻,就完全正确了,这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所以我们若是听到好听的、赞叹的声音,我们也如如不动;听到难听的是非,我们也如如不动,就是这样。以闻性闻,外境就没有作用。世间如何来去、伤害、诽谤、赞叹,都没有作用,因为毕竟空故,一切缘起无自性,毕竟空故。所以说圣人没有烦恼,他确实没有烦恼,他只是怜愍众生的无知而已。众生一直造业,在圣人来说,只会怜愍他,你一直叫他停止,不要造业。1:39他还是一直造作,没办法,因为他的烦恼重,忍不住,他会牢骚、抱怨,他控制不住,不知足,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他的烦恼很重,一直爆发出来。圣人就不一样了,于毕竟空性当中,他无一切法。眼,眼睛看是用本性看,无分别、无执着;耳朵听,用本性听,他无分别、无执着,没有一法能障碍他。既然没有一法能障碍他,内心无烦恼,既然无烦恼,他又怎么会牢骚,他又怎么会抱怨呢?所以明心见性的人,他非常有慈悲心,他无时不在怜愍众生。不论众生如何伤害他,他都能宽恕众生。明心见性的人有一个优点,就是很有欢喜心,非常欢喜。因为世间的一切财物、外境、名利,都比不上一个大彻大悟,我们本来本性的东西,本性具足无量的慈悲心,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财富,因为他有智慧,他非常的知足。知足就是世间最了不起的财富,明心见性的人得到了。而我们没有。眼睛用本性看,他怎么会有烦恼,他看什么都一样,耳朵用本性听,完全没有差别,再难听的声音都一样,所以说闻性常故。
【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有境界来,他也闻,无境界,他也闻。意思就是说,不会因为有境界、无境界的这种生灭法,来影响我们的闻性。
【问:如是闻者是谁?】
是什么人在听呢?
【答:是自性闻。】
我们的本性就有这种听闻的能力。
【亦名知者闻。】
把笔拿起来。【知】的旁边写:就是不迷,就是悟。亦名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清净心在闻。这个【知】不是知道哦,这是悟道的人。他说,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这个【知者】就是清清楚楚悟到的人在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是运用不出来。所以无可奈何时,只有念念念念观照,这也是不得已,只有这样子而已,不然也没办法。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这是问顿悟法门的宗、旨、体、用。
【答:无念为宗。】
什么叫做无念为宗呢?
【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把这个划起来,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否则你很难了解顿悟法门的道理。以什么为宗?它的宗就是无念。无念为其宗,妄心不起,这就是它的旨。这个【旨】是要,最重要叫做旨。这个宗跟旨不太一样,【宗】就是说它所崇尚的一个目标是什么,顿悟法门就是要让你无念,这个为最重要的目标。什么叫:妄心不起为旨?这个旨就是它的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宗】是目标,妄心不起,是它的重要的地方,学习这个顿悟法门的旨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让妄心起来。以清净心为体,以智慧为作用。清净心就是智慧,智慧当下就是清净心。
【问:既言无念为宗。】
也就是目标。
【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未审】就是不了解,【审】就是明白,未审就是不明白,不明白无念是什么无念呢?是无什么念呢?你讲无念,那到底是无何念?你说无念,是无何念呢?无什么念呢?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一般说无念,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不对。因为本性自有念,但是要正念,所以我们说无念是无邪念。把笔拿起来,所谓邪念,凡是凡夫统统叫做邪,就算是善,这个邪,包括善念也是邪,凡是执的东西,统统叫做邪。今天你盖医院、布施、造桥铺路,在世间人来说,这叫做善心,若是在本性,这叫做邪。凡是不能究竟超越三界,不能解决生死的东西,都叫做邪,虽然在世间来说,你是做大善事,但是这只是人天福报而已。所以无邪念的意义是非常广泛,凡是不见性的,统统叫做邪念,包括善都是邪。非无正念,透过本性出来的就是正念,透过平等心、清净心、无所住心出来的称为正念。
【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下面就解释得理清楚了。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
念这世间,以为是真实的,念无就是说什么都没有。执着有、执着无,这都称为邪念。
【不念有无。即名正念。】
注意听,不念有无,就是不落两边,底下统统一样。不落两边叫做正念。师父刚才就告诉诸位,正念就是透过本性,才能叫做正念。
【念善念恶。名为邪念。】
你看看。念善,这个【念】就是执着你在行善,也是一种障碍,念善、念恶也是邪念。可是这个世间人他就不了解了,念善不是很好嘛,世间人会疑惑:奇怪,佛教怎么会这么说?要是不懂佛法的人会有疑惑:奇怪,连念善也是邪?你说念恶是邪念,这是正确,念善也叫做邪念?佛教都乱写。他就是不了解。念善、念恶,这也是二元对立,二性法。二性,两种性质,善性、恶性对立,也是邪念。10:05
【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破除了对立,又完成了圆融,就是叫做正念。
【乃至苦乐生灭。】
这都是对立的东西。苦对乐来说,乐对苦来说,生对灭来说,灭对生来说。【取舍】此是一对,【冤亲】此是一对,【憎爱】此亦是一对,【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不念苦乐等。】)
【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菩提就是觉悟,秒秒觉悟,每一秒都与觉悟相应。唯念菩提,就是你第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觉悟的念头,彻底的毕竟空,空性才能叫做觉悟。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你为什么说只念菩提呢?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
这也是假名施设,假设的名字,【实不可得】。实实在在不可得。
【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
菩提是不可得的。
【即无有念。】
下面划起来。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
划到这里。再念一遍。只个无念,就是这个【无念】,这两个字,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就是一切处无心,即是无所念。
【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
只如上说如许,有这么多种无念者。
【皆是随事方便。】
像刚才所说的,有这么多无念,都是随着事相而设,因为事相是对立的。
【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
你只要了解,于一切处无心,不要分别、执着、起心动念,
【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你得到无念,你自然就解脱。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什么时候能解脱呢?一切放下。所以第十五页第一行,你若是想更了解无念,你在旁边写四个字,你就开悟了:一切放下。就是这样,很简单就解决了,就能清清楚楚。无念,若是要具体去做,就是一切放下。换句话说,放不下的人,你就是在生死六道中继续轮回,念佛也不能得定,看也看不开,到处都有障碍,滞碍不通。大彻大悟的人,你就阻碍不了他,他一念回光返照就是本来面目,你再怎么糟蹋他,他也无所谓。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不行一切行,要注意哦。不行一切行,不是指很懒惰,整天坐着不做一切事情,叫做不行一切行,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虽行一切,而不执着一切。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不行一切行就是说,虽行一切行,而不执着一切行。所以不行那个【行】就是不执着一切行。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不行一切行,把那个行改成不执,这个【行】改成【执】,不执着一切行,即名佛行。
【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
大律卷,大律就是《摩诃僧只律》。
【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把笔拿起来,把这个【行】的旁边用个括弧:就是不同。同,大同世界的【同】。众生不行。这个【不】底下加一个【能】,不能,那么意思就很清楚了。15:49一切圣人不同于众生行,就是跟众生所做的不一样,众生是到处对立、善恶、是非、有无,还有刚才我们所说的爱憎,有二性啊。圣人就不同了,圣人是同一体,无二无别,一切处无心,不一样。所以不行于众生行,就是不同于众生的造作。那么众生是不能行如是圣行,没有办法,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不能行如是圣行,这样就很清楚了。
【问:云何是正见?】
什么是正知正见呢?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
就是境界,见一切境界,【不起染着】。
【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
所以你不要听一些修行人在吹牛,说他看到鬼了啦,见到佛了啦,佛陀晚上都来为他说法,说他是童子、菩萨再来的,说他是摩诃迦叶,他是古佛再来的。若是开口闭口就说他是哪尊佛再来的,你看看这一句:见无一切见,无所得。所以若是一直称赞自己的人,你就要注意了,不论你是修密宗也好,不论你是修禅宗也好,不论你是修净土宗也好,你都要有禅的正见的功夫。正见,什么叫做正见?见一切色像时,都无所见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吹嘘了,不会自称有多么厉害,又是多么了不起,因为无所见嘛。而你既然一直称赞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就是有所见,那么离佛道就很远很远了。所以我们人若是有正知正见,你就算亲近任何人,要去参访哪一间道场,完全无碍。现代人在参访道场就不是这样参了。一车子的人老远跑来,然后吃一餐,吃完之后又急急忙忙的,好像在赶鸭子一样,来了之后又匆匆的离开,坐上游览车就开始睡觉。参访回来后问他:你今天有什么感想啊?文殊讲堂的菜真好吃。一般的参访都是这样。你自己想想看,你对本性的东西完全不了解,对教理不了解,想参访不要紧,可是你不受益啊。参访是为了印证我们的心,现在参访却变成比较,变成落入是非了,到处去参参参……参到最后,变成评论哪间道场的好坏,完全不论自己的好坏了。所以参访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参访到善知识,一刹那之间即道,参访错误,就变成造业了。有时在参访的时候,他来到这间道场,刚好看到出家人的过失,他不知道这个出家人是示现的菩萨,就变成造业了。有一次,有一只狗一直要去舔广钦老和尚,老和尚坐着也懒得理会,他坐着时很少在动,那只狗一直走过来,一直想靠过来,老和尚于是一挥手作势要赶它,刚好被旁边一个小姐看到了,还跑来告诉我:老和尚真不慈悲,连一只狗也要赶。这实在是……连赶只狗也有事。连赶只狗也不行,因为那只狗一直要来舔他,老和尚就出声赶他,众生认为这样就不行了。众生认为高僧大德就是像后面这尊佛像,端坐着不动,闭着眼睛,任凭狗儿咬他、啃他都不要紧,口水流满整条裤管了,也不能赶他,也不能出任何声响,什么动作都不行,以为所有修行就是像这样,众生认为高僧大德就是要这样,连赶只狗也不行。众生的观念就是这样,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若是来参访、来参观时,有时候参访到正面的就没事,参访到负面的就吃力了,因为他看不清楚真相。下面,所以
【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