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释迦牟尼之成佛
1、释迦出家的因缘
世界上的佛陀虽然有千千万,但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唯有释迦牟尼佛,因为他的住世的时间离我们最近,况且我们又是释迦佛法下的弟子,因此对他的印象特别深,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他的示现情节有所了解。
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原本他是个太子,刚生下来时,有位叫阿私陀的仙人前来给他占相说:太子在家能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如果出家的话,便可以成为世间佛陀,将来度化无量众生。说完就痛哭流泪,国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遗憾自己年纪老了,不能在他的法下得度,真是生不逢时,说完就悲伤的走了。
作为王宫里长大的悉达多,真是享尽世间荣华富贵,无烦无恼的日子过得非常的称心如意。那么他怎么又要抛弃了王位而削发出家呢?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他出宫外游时,看到农民耕田翻出许多虫子,被天上的小鸟飞来叼食了,这种情景使善于思维的悉达多太子想到了许多,感觉世间上的种种残酷现象,看到众生为了生存、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就自相残杀、互相竟争,生存中写满了弱肉强食的悲剧。第二是他游玩四门时,分别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使他更加感觉到人生的种种痛苦和无奈,生命原来是这么的无常。他想,一个人生到这个世间上,无论是贫贱富贵、有权无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谁都免不了最终归于死亡。太子看了这些现象后,由众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由自己的痛苦,而又想到大众的痛苦,为了探求生命的出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毅然地放弃了王宫的生活,在一天夜里,他乘着白马,到深山修道去了。
2、修道
印度是一个非常富有宗教情趣的国家,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宗教派别,也就是佛教里所称的外道。外道,并非是一种贬称。它只是相对佛教而言,就象中国称其它国家为外国,外国也称中国为外国一样。释迦牟尼初出家的时候,也曾到处云游,参访各处著名的宗教师。当时印度盛行的修行法门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禅定,一种是苦行。
关于修禅定的,在当时印度普遍流行着修四禅八定,并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修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处在一种似有想又似无想的非常微妙状态中,那是一种很深细非常高超的定境,里面充满了禅乐,绝对不会象我们的心这么浮动不安。释迦牟尼出家后,就去参访当时印度宗教界在禅修上最有成就的两位仙人:一个叫做阿罗逻,一位叫做郁陀罗。这两位仙人都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释迦牟尼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就证得了和他们相同的境界,但很快就发现这种禅定只是众生生死烦恼中的镇定剂,并非能究竟解决人生的问题。
于是释迦牟尼又试着体验苦行的修炼。印度外道修苦行方式很多:比如学“向日葵”,用一个脚站立对着太阳转;或是“持猪狗戒”,学着猪狗的生活方式、吃大便等,还有的苦行是在地上爬,有的在水里泡,有的用火烧脚、烧手等等,种种苦行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这些苦行无非就是用种种方式,对自己肉体进行千般折磨,他们认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就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私欲中,这些欲望包括物质的追求、男女的性欲、地位、名誉等等,强烈的欲望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了无边的困惑与痛苦,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为了能够克制欲望,他们觉得应该通过各种苦行,来摆脱由于欲望带
来的极大痛苦。
释迦牟尼悟道前,在雪山中经过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涯,六年中他每天只是吃一麻一麦,长年如此,年复一年,四季更换,他一直是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心里止息了所有妄想杂念,日复一日,禅定达到一种非常高深的境地。鸟儿在他头顶上做巢,一代又一代的繁殖后代。竹笋从他脚下穿膝而过,从笋变竹,竹下又长出新的笋。青蛙在他身上跳来跳去。这样草木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绿,花果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岁月从他的禅定中默默的流过了六个春秋。经过了六年苦修的他,对于解脱的目标依然是茫茫无期,他发现苦行也不是真正解脱之道,于是又放弃了苦修。
六年苦行下来的他,身体已是瘦得皮包骨了,一天他拖着疲累不堪的身体,到一条叫泥连禅河中洗干净了六年来未曾洗过的满身泥垢,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用吉祥草作为坐垫,并接受牧牛女的鲜奶供养,恢复了精神,然后在那里端身正坐,在禅定中他利用定慧双运的方法,用智慧思维人生,观察宇宙人生的一切缘起法相,深细定力及高度智慧集中使他洞悉到缘起生灭及寂灭的原理,其心由粗转细,由细返粗,通过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观察,心境渐觉光明,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正处于思维状态的他,突然一下睁开眼睛,发现东方一颗明星,刹那间他心里一亮,当下就开悟了,这就是经中写的“夜睹明星而悟道”。
悟道,悟到什么呢?就是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体证宇宙间万象森罗的本来实质。既已见到诸法的实性,就不再被外界的幻相所欺,就如有眼病的人常见空中有花,地上有红白青绿等,但如果一旦将他的眼病治好了,所见的一切外境都是真实的。悟道是开发出生命中的无限智慧,由此智慧始能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始能解脱人生的烦恼。
3、即人成佛
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说明成佛是在人间而非天上,因为人间的苦与乐比较适中,才利于修行。天上太快乐感觉不到人生的无常与痛苦,因此生不起出离心,也更不能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地狱道、鬼道因为太苦,不容易集中精力去用心修持;畜生道,因为处在愚痴状况,根本不懂得修道,人间有苦有乐,人类为了离苦得乐会不断的去探求真理,所以三世诸佛都在人间修行、成道、度众生的,没有一尊佛是在天上或在三途中成佛的。
有的人会认为:天上已经很快乐了何需再修行呢?假如不用修行,自然也不需要佛陀去度化了,存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天上的情况。天上虽然很快乐,但天人并不是永久的天人,虽然天上寿命比较长,但再长迟早都是要死的,一旦福报享尽依然要下生人间、乃至地狱、畜生、鬼道中,所谓天堂虽好,但不能久居。
天上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定乐。欲乐,就是在感官上享受五欲的快乐,欲乐是欲界天所享有的;另一种是定乐,定乐是由禅定力量所产生的一种非常的喜悦,那是意识中的乐,这是色界、无色界天所提供的。无论是欲乐或定乐,都能令众生的烦恼暂时处在潜伏状态中,持别是定境中所产生的恬悦,由于快乐的力量根本无由生起烦恼妄想,确实是非常的快乐,但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力量,并不意味着往后就没有烦恼了,印度有的宗教则把它当做一种解脱,以为到达这种甚深的定境,就意味着解脱人生一切烦恼痛苦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其禅定功夫已经到达非常高深的地步,定中的禅悦之乐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比世间的五欲快乐更要胜过百千万倍,定中已经没有任何烦恼痛苦生起。但一时的禅定必定不是永恒,时间一到还得出定,定后遇缘生心,烦恼滚滚还如春天的青草一样云涌而上,由此可知天上的快乐、禅定的殊胜都不是究竟的解脱处。所以佛教不提倡生天,也不主张在天上成佛的理由就在这里了。
佛陀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觉悟的人。从来不标榜我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上帝。佛陀更不认为自己是神的儿子,也不会认为自己是神的使者。佛教承认神的存在,但不认为神具有主宰的能力,以为神也是六道众生之一,照样受生死轮回之苦,他们虽有一些神通能力,但只不过是他们的宿世业报而已。
其它宗教的经典: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都宣称是神的启示;佛教的经典则不同,经中只是记载佛陀对法的觉悟、对法的认识,及对觉悟的体验,对众生生死病苦的剖析,以及如何的走向解脱之道等方法。在经中,佛陀与弟子的关系,就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那样密切。佛陀之所以能成之为佛陀,是因为他的修行而来;然而众生通过修行也同样的可以成为佛陀,佛陀是由一个凡夫身修行而成就,因此佛弟子也可以从凡夫修行,将来成就与佛陀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解脱,一样的自在等,佛教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间觉者的教化。
4、生身与法身
释迦由人成佛,他有着同凡人一样的生身,佛陀未出家前和常人一样有父母、兄弟、妻儿、亲戚六亲眷属等,父亲叫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妻名耶输陀罗,儿名罗候罗,弟弟叫难陀。佛陀虽然具备三十相,但这只不过是他功德所成就的外相而已,色身内的细胞还与我们一样,有着生老病死,这不是佛陀的真身,《金刚经》中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而得见如来,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佛陀除了和我们一般人相同的生身外,又有智慧所证得的法身,那才是佛陀的真身。
在佛经里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上天给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其实是人间三个月而已,天上没有三个月,因为天上太快乐,所以时间过的特别快,天上也许一两个小时,在人间就有三个月了,人间与天上相比当然苦多了,所以时间就觉得比较长;地狱的时间就更长了,人间一天,在地狱也许象过几年一样的难熬。)佛陀说法归来时,弟子们因为思佛心切,个个风涌而上,都希望能第一个见到佛陀,其中有一位叫莲花色的比丘尼,因为她是女众,在佛法里女众是排在男众后面的,但她神通广大,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就运用神通力第一个来到了佛陀的面前,非常高兴,以为佛陀会赞扬她,没想到佛陀不仅没有赞扬她,而是对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莲花色比丘尼急忙问:“那么第一个见到佛陀的是谁呢?”佛陀说:“是须菩提。”这时大家都回头看,可是到处都找不到须菩提。原来须菩提听到佛陀回来的消息后,也曾想赶去拜见佛陀,但又想起佛陀说过“见缘起就是见法,见到法就是见到佛”的道理,于是他就坐在一棵树下,观缘起生灭相,证得缘起的寂灭法性,他就在这种法性的境界里见到了佛的真身实性,这样他当然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人了。
5、正觉与解脱
佛者,觉也。成佛的最大特征就是觉悟,然而觉悟并非佛陀所独有,三乘圣者都已到达觉悟的境界,为何唯独称佛陀为觉者呢?这是因为佛陀的觉悟含有自觉、创觉的特殊意义。佛陀的觉悟不是跟着那个老师学的,这不同于一般的声闻弟子,他们的觉悟是在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或依教修行“得法眼净,知法入法”,因此,在佛教中称他们为声闻弟子。佛陀的觉悟还表现为创觉,三乘圣者对真理的觉悟原是相同的,但觉有先后,由释迦最先发现真理,因此但称释迦为佛陀,佛弟子们虽然也觉悟,但只能称为阿罗汉,显示了创觉的特殊意义,这有如科技发明史上,许多物理的定理以及对太空星球的发现,并非唯有某个人才具有这种能力,但因为是某个人发现和提出的,因此就把他的名字和这项发现挂上钩。
觉悟的圣者,亲证到宇宙人生的真实,彻底打破对世界、对人生的困惑,达到慧解脱;又由智慧、觉悟的力量,断除生命中的烦恼,达到心解脱,因此,成佛的最大特征是智慧的成就,由智慧的力量,始能成就解脱;由智慧的力量,始能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