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观念与方法(晨坐)
修行有两大要点:一是“观念”,二是“方法”。若能清楚掌握,修行必能得力。故请依照师父的开示,纠正自己的观念,练习自己的方法。
①首先解释修行的观念,有三要则:放下自己、放下目的、放下过去与未来。所谓自己,是指自我的身心;所谓目的,是指禅修的利益;所谓过去未来,是指回顾及推想。这三个项目是构成自我中心,自我价值的要素,也正是给自我带来烦恼与束缚的祸根,若不能放下,便无以获得禅修的最大成果开悟的经验。至少学着暂时放下,才能够体验到若干禅修的利益。
②其次说明修行的方法,也有两大要则:
第一是重心在下。身体的重心,当在腰部以下。如果以头部为重心,会招致头脑胀痛及发热的障碍,如果以胸部为重心,会引起胸闷胃塞的反应。若将重量感置于臀部与座垫之间。便没有任何副作用产生了。
第二是身心放松。先练习把身体的肌肉及神经放松,然后将头脑及心情放松。所谓身体放松,是把通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放轻松,由脸部、眼球、肩、臀、手、小腹、腿、脚,凡是能用意志指挥的每一寸神经所到之处,都让它们放松。至于头脑与心情放松,是指没有焦虑、急躁、烦乱、困惑、恐慌、疑惧等,若能放下一切不安的心绪,专念于禅修的方法,自然就会轻松。先练肌肉放松,神经自然放松,头脑与心情也会跟着放松。最重要的是小腹一定要放松,否则在打坐时,会发生胸闷、胃胀、头晕、气塞等的反应,因而无法持久用功。
修行要则(早斋)
修行要则有二:①在观念上是奉献;②在方法上是修正。观念与方法应相互配合运用。
“奉献”,是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修行生活。以奉献的观念来修行,就是不自私。若以自私的心态来修行,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为自己徒增许多烦恼。以自私的观念来修行,无论如何追求,只能以烦恼作为结果。禅的修行,舍去自私自利,才能涤除烦恼。
“修正”,是用禅修方法,对身、口、意三种行为,作全面的规范匡正。平时当以五戒及八正道来修正身口意三种行为,在禅七期中,以打坐、经行、礼拜,作务等导正身业,以禁语、做课诵等修正口业,以数息、念佛、参话头等修正意业。
此三业之中,意业最细,也最难修正,先用正知见,再用正念、正定、正精进,来作修正。日复一日,时时检点,念念觉照,念头起处,念头灭处,正或不正,均当知道,若起时疏忽,灭后亦当警觉,刚才想的什么?如此持之以恒,便能经常保持正念分明了。
守心之法很多,若在平常生活中,应当练习:身在那儿心亦在那儿,手在做什么心亦知道在做什么,口在说什么心亦知道在说什么。身口意三业不相离,正是禅修的要领。
团体共修
禅修的方式可分为个人及团体的两种。
个人禅修的优点在于非常自由,可依照各人当时的身心情况和需要,而作适量地调整安排。缺点是对于不具自修能力和自制心力的人,容易失去规律的约束。
团体共修,也可有两种:有老师指导,没有老师指导。他们的共同点是均需有团体修行的规则。老师的作用有三:①依据佛法的正知正见及其本人的禅修经验,主动地给禅众们作适当的个别指导及纠正;②被动地接受个别的禅众请求处理问题,并协助他们解决困难。③对禅众们集体开示禅修的观念及方法。是为协助全体修行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常正在修行的时候,修行者可能察觉自己的问题,但多数是不自知的,故需透过老师的开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而改正之。此乃禅七期间内,需要开示的目的。
由于每一次参加共修的人员不会相同,每一位禅修者的身心情况亦常不同,故开示的内容也不能相同,若每次禅七,老师所开示的内容相同,对修行者虽仍有帮助,但此种指导,类似录影带或书面文章,毕竟不够灵活,无法给当时现场个别的问题,对症下药。